我们眼前的这本日记是抗战爆发前一个上海中学生的日记,这是K.S.FONG编著的《自由日记1936》的时间定位。作者记录了自己当时的思想感受,特别是对时局的认识和判断。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青年在抗战前真实的思想状态,则这本日记是最好的史料,由此可看出当时青年所思所想。青年,人生刚开始,所以他们日记的一个特点是思考和议论多于事实记录,这是因他们生活阅历决定的,他们还在人生成长阶段,未进社会,交游不广,还是简单的人生,所以记事可能不一定丰富。但青年的特点是敏感和真率,他们能把自己真实的感想写出来,是这本日记的重要价值。我敢说如果将来有人要研究当时上海青年或者学生的精神状态,这本日记是最好的参考史料,我们由一般回忆录得到的感受,可能离真实历史会有距离,而这本日记是当时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其它史料不可替代的。
K.S.FONG编著的《自由日记1936》记录于1936年。作者是一个19岁的青年,他从历史深处走来,用一双涉世未深的眼,一支千斤之重的秃笔,透过枯瘦绝望的流民、凋敝且每况愈下的经济、歌舞升平的麻木和青年壮怀激烈的忧国热情,描绘了1936年战争爆发前夕中国的社会、经济、民生、外交、就业、家庭,以及个体的现实心理状况。那个动荡年代里那个年轻人的自语,仿若在历史深邃的褶皱处投入一束微弱的光。照看个体在亡国之虞下的挣扎和思考,为塑画1936年青年人的心理和生存图象提供一些碎片。
读巴金《神鬼人》中的“神”篇,把文中的主人公长谷川从一个抱有前进志趣的青年,一变而成个听任命运的神力至上主义者,这其问的更迭在我们看来,委实不能不说是奇迹。
在一个备受托尔斯太、屠格涅夫、雨果、左拉、歌德、高尔基、蒲鲁东、欧文、巴枯宁诸人学说渲染的人,竟因各项社会问题的错综复杂解答无径,遂自投向一个仅受高小教育的女巫的脚下去干那礼神拜佛的勾当,放弃了铁般的现实而去求虚渺的将来,这种行为的错误自为社会战士所鄙视,可是他内心和精神上的痛苦,恐非亲历其境在所能解答。
但一切困难的解决,绝非逃避现实所能了事,整个社会的改变解放自有待于各个的努力,仅是道路怎样的险阻,荆棘怎样的丛生,可是一个真正革命的战士决不因此而趔趄,甚且更因各方的刺激而加速地向前挺进,所以我们对这长谷川的行动除加以相当的惋惜外,只能寄予一种听到受伤野兽低声哀嚎般的感动,因为他并不是个人,而是个中途变卦的神的寄生物——一切都推诿在虚渺的未来的神的寄生物。
1936.1.31
刻观出席柏林理想队战海贼于申园篮球房,因我方人才不均以致见挫于海贼,虽是球场的胜负,原说不得是什么事,可是比赛经过和中场观众鼓噪的情形却生生地暴露我民族的弱点。
在名义上号称出席世运的理想队竟在集中选择的时候,在仅是西侨组合的海贼队前告挫,这点在我们看来,自不能不说是奇迹,因为此次比赛的胜负在整个运动的立场上,它不仅关联此后运动的盛衰,并且还将影响国际间的名誉。以集全国精锐的理想队,尚且在仅是西侨组合的海贼队前屈服,那末,奥林匹克会场之上更难有我们容足之地,就是关于今后市民提倡体育的热忱恐怕多少也要受些影响,所以我们对于此次协进会主事者的疏忽自然不能加以宽待。
至于观众方面,因理想队的惨告败衄,加以王玉垣的延不出场,自然烧起了他们的怒火,可是这怒火的发泄,并不是殴人毁物所能了事,实应更进一步去致力今后体育的发展,倘若欲谋泄愤于举手之间,这种行动的错误不仅关系运动的道德,并且还将贻人以小大倒置之讥,那东省的沦亡、热河的失陷以及最近华北的丑剧不是更足令人愤怒的呀!
检讨以往的错误,矫正未来的步伐,在民族复兴的场合上自值得予以注意,球战虽说是小事,可是在细小的事件里,每能观到一个国家的兴替。满怀着愤怒的人儿们,莫再向协进会的主事们去争一时的曲直,且向那国际强盗,特别是“友邦”去宣泄更大的愤怒吧!
1936.2.1
公债延期的传说终究是由风传而成为事实了,关于这件事的动态以及此后之影响,自不是在今日所能预测,不过今后债信的维持和通货政策进一步的树立,对于市场加紧统制却已是昭然若揭。
近年来政府对于新法令的颁布,大率多在星期六晚宣读他的方案,废两改元如此,集中现金如此,统一公债也是如此,因为乘星期休息的机会在市场上可多有一日的部署,这原也是财部不得已的苦衷,但是在充满着投机热的沪上市民,却又同声地在诅咒统一公债延长还本的失策。
固然在“一·二八”本息延长偿付的时节,财部对于维持债信曾三令五申载在简册,但年来因受世界不景气的影响,进口贸易陡形低落,此虽在我国民经济上稍形好转,可是关税收入的锐减却又是不需伪饰的事实,加以自《塘沽协定》签订后,冀省漏税货物的偷运倍行增加,长芦盐税自冀东自治局面成立,还又为所攫,这些无一不予我国财政以严重的打击,于是公债延期的政策自成为目下唯一的挡箭牌。P7-10
日记在史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般史料学观点均认为日记属第一手材料,也就是说,在一般史料中最接近史源。当然日记有不同类型,有些名人日记,因为记日记时作者地位已有定评,且这些人也意识到自己未来的历史地位,所以他们的日记相对其它人的日记可能就多些讳饰,这是人性弱点所至,有时候倒不一定是作者有意作假。虽然有此疑虑,但在历史研究中,名人日记始终有重要地位。
我们眼前的这本日记是抗战爆发前一个上海中学生的日记,这是本书的时间定位。作者记录了自己当时的思想感受,特别是对时局的认识和判断。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青年在抗战前真实的思想状态,则这本日记是最好的史料,由此可看出当时青年所思所想。青年,人生刚开始,所以他们日记的一个特点是思考和议论多于事实记录,这是因他们生活阅历决定的,他们还在人生成长阶段,未进社会,交游不广,还是简单的人生,所以记事可能不一定丰富。但青年的特点是敏感和真率,他们能把自己真实的感想写出来,是这本日记的重要价值。我敢说如果将来有人要研究当时上海青年或者学生的精神状态,这本日记是最好的参考史料,我们由一般回忆录得到的感受,可能离真实历史会有距离,而这本日记是当时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其它史料不可替代的。
这本日记还真实记录了当时青年人的阅读情况,特别是巴金小说对青年人的影响有很详细的叙述。这个史料对巴金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判断作家作品对一个时代的影响,通常是以文艺评论和研究者的工作为依据,而一个读者记在日记中的真实感受,我以为更能说明作家及作品的广泛影响。日记中有关巴金小说的阅读感想,可以视为珍贵的巴金研究史料。
历史研究中对史料判断的一般规则是: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日记不如原始档案,所以发现和出版日记历来是历史研究中极重要的学术工作。
2015年8月27日于太原南华门东四条省作协
日记里面写春秋
日记,这种原本极其小众化、私密性的记述文体,因为包含着独特鲜明的个性色彩,毫无掩饰的坦诚记录,真实呈现的事实描述,向来在历史研究和文学研究领域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日记是对记述者生活状况、思想动态、情绪波动的完整呈现,是一个人在卸掉白天所有伪装和面具后,面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独白,它或许是一位感性女子在花前月下委婉地低呤浅唱,或许是一名率真男子在孤寂冷夜深情的倾诉宣泄,不经意间,记述者的生活轨迹、情感世界便跃然纸上,珍藏于最忠实的日记本中。这些日记之后那怕落于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手中,只要认真阅读分析,记述者的大致情态便可以揣测出几分。
因为人还具有社会属性,日记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反映了记述者同时代的社会万象、世情风貌。只要是能够坚持写日记的人,他(她)至少会在社会上或家庭中担任着一定的角色,即使他(她)的性格再孤僻、再冷漠,也总会或大或小有着自己的社会活动和人事交往圈子。作为一个有心记录日记的人,他(她)在各类社会活动中的所感、所想、所得多多少少会流露到日记中,这样以小众视野和角度观察世界、感悟社会的方式,有着极其独特的视角,后来者透过日记研究历史、解读社会,或许能获得官方文字记载之外更为意外的收获。
写好日记,需要文字功底的历练和执着毅力的磨练。我一直认为,每位坚持写日记的人无论男女老少,必然都是性格坚韧、学养渊深、心思缜密、情感丰富的有心之人。他们是令人钦佩和敬服的,正因如此,近年来,我将日记又纳入了自己的收藏范围,每当将一本本纸质虽已泛黄,文字却依旧炽烈的日记捧人手中,在反复品读和赏鉴中,自己仿佛可以穿越时空,与一个个多情善感的记述人当面交流,那种心与心对话的感觉让人陶醉。而我对几本形成于战争年代的红色日记情有独钟,则是因为这些日记寄托了我内心却之不去的红色情结。
我的红色情结缘于父亲的影响和教诲,我的父亲是抗美援朝老战士,小时候,父亲的光荣战争经历令我崇拜,父亲对革命史料和书画艺术品的收藏爱好也使我颇受教益。长期的耳濡目染,使我在青年时代起就沉迷于收藏不能自拔。开始的时候,我的收藏也很繁杂,后来逐步偏重于书画作品,对红色藏品的热爱,则完全是因为我对中国革命史的向往和对中国老一代革命家的景仰。
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得到《淞沪抗战日记》后,我如获至宝。日记字迹俊逸、文法流畅、语句优美,更打动人的是日记字字句句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日记的记录时间是从1936年1月28日到1936年10月30日,正是中国乌云密布、命运多舛时期,日军强占东北,虎视中原,当时有志有识的中国人目睹日本人的鬼蜮伎俩,无不为国家、为自己的前途命运忧虑担心,爱国之情、愤慨之心、抗争之意交织于心,这些情感正是这本日记的主基调。出于对这本日记的强烈热爱,我不仅反复研读,而且全文抄录,每当抚读这一篇篇满怀感情的记述和评论之时,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位长相清俊、风度儒雅的年青学子形象,他炯炯的目光穿过厚重的历史之墙,坚定地望向未来……
我可以断定,这样一位有着如此深厚民族情怀的,品格优秀、情操高尚的人,无论身逢乱世的他寿数几何,必定经历过波澜壮阔、卓而不凡的人生。而在潜意识中,我更希望日记的主人能够挺过艰难时刻,在和平之光的照耀下愉快工作、平安生活。到如今,期颐之年的他依旧身强体健,精神矍铄。或许,随着日记的出版,他还会现身,我们或许可以见到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那对我们将是何其幸运之事啊。最近,随着诸多抗战宣传片的播出,我经常看到百岁上下的抗战亲历者依旧思路敏捷、语言清晰地讲述历史,于是,这种愿望在我心中愈发强烈,使我更加满怀虔诚的期待着这一天的来临……
秦利生
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