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印随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寓真
出版社 三晋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十二 关于古愚印的联想

平遥、介休一带,古代是山右富饶之地,明清两朝晋商崛起,文化教育随之发达。有民谚道:“苏杭二州,比不上平遥介休。”经济与文化繁昌之际,民间文物收藏也成为风气。直到近年山西文物市场上,仍然是来自平遥、介休的玩家和藏品居多。

有介休某收藏者常遇于市场,一次他持一方两面刻小印,白文“古愚”,朱文“古愚民”,说是清代官员的遗物。

此印确可断为清代之物,虽然只是6厘米长的细条石,却是“花生糕冻”,也还可爱。但称名“古愚”的人甚多,无法查考,又如何知道主人是某民某官呢?

偶尔读李石农《坚白石斋诗集》,有诗题为“汪古愚本直刺史、重葺元遗山墓、并赡其裔孙、俾耕读墓侧、系之以诗二首”。这诗题的意思是:汪本直,别号古愚,任忻州刺史,重新修整元好问先生的坟墓,并扶助先生的后裔,将墓地旁边的田地划给他们,让他们在那里耕种、读书、守墓,李石农为此事所感触,因而作了两首诗。

由李石农此诗而引起联想。汪古愚曾经做过一任介休知县,从介休升任绛州通判,再升忻州刺史。介休人得来的“古愚”小印,是否就是汪古愚的遗物呢?

《山西通志·名宦录》记载:“汪本直,江苏进士。知介休县。明干有为。驿馆向在城内,近市湫隘,台使往来,多妨行旅,因就西关别建,而扩故址,构考栅,为试士所,无不称便。迁知忻州,建书院于九龙冈,修元遗山墓,绘图勒石,海内名宿题咏殆遍。”

又有《清朝书画家笔录》称:“汪本直,字让庭,号古愚。江苏常州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副贡。官忻州知州。笃学,工书法。”

上述汪古愚的简历,都忽略了他在绛州任过通判(知州之副)。当年清廷准备再修《一统志》,通令各省修纂志书。又因乾隆帝屡次临游五台山,山西巡抚雅德有意编一部简略的山西志书,以便向乾隆呈览。于是选中了善于属文的绛州通判汪古愚,命他执笔编纂。汪古愚编纂的这部《山西志辑要》,文笔雅洁,简明扼要,至今仍然是了解山西历史的一部最好的可读书籍。

《山西志辑要》梓印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而修整元好问墓竣工则是乾隆六十年(1795),汪古愚撰《重修元遗山先生墓纪略》一书刻印时间为嘉庆元年(1796)。这位江苏进士从出任介休知县起,在晋为官长达三十年之久,几乎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山西。

李石农因重修元好问墓有感,写诗赞叹道:“在兹文不坠,直笔道犹存。”“墓田馀劫火,五色尚留痕。”诗后附注说:“遗山先生墓在忻州韩岩村。墓前有土五方五色,每方纵横五丈五尺,高二尺。相传先生葬时四方来祭者张棚帐于此。历数百年遗址如故。”

金代诗人元好问,号遗山,晚年在忻州建野史亭隐居。其墓前有五方五色土,经汪古愚整修,依然保持了元代旧貌。汪古愚安排的元氏后裔耕读守墓,持续了整整一百五十多年,据说直到土改运动时才废止。现在我们到韩岩村,可以看到荒冢仍在,却因多年失修,人们早已不知道有什么五色土了。

元好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人,而他墓前“每方纵横五丈五尺”的五色土,竟然也无影无踪了,更何况他人,更何况那些文房书册、印章之类小物呢?汪古愚在晋贡献亦多,而今已经没有任何遗迹可考,一方印章并无传序,不过推测而已。正是:万事翻覆如浮云,昔人空在今人口。

P35-38

目录

此中有真意(自序)

山右的古旧印章

 一 在地摊上寻觅文化

 二 太行山里有奇士

 三 父为子篆长寿印

 四 翁大年篆赠乔松年

 五 娄道南书画印

 六 幕僚赵烈文印遗山西

 七 公方不曲的陈敬棠

 八 河东柳氏六面印

 九 此乃常赞春之印乎

 十 明代清源王图书印

 十一 刚介君子李石农

 十二 关于古愚印的联想

 十三 绵山樵长的自然风致

 十四 汾阳白与桂花红

 十五 青山绿水共为邻

 十六 朱子治家格言印

 十七 僧人道士之印

 十八 形形色色护封章

名家篆刻的鉴识

 十九 真品还须慧眼识

 二〇 佳作沦夷遭损污

 二一 可敬的印人老福庵

 二二 二弩老人,古气盎然

 二三 近代圆朱文第一人

 二四 炉烟当昼正挥毫

 二五 西泠风采之一瞥

 二六 陈笾舟与毛西堂

 二七 左琴右书,前园后圃

 二八 临摹名作,印人风气

 二九 居无尘杂,家有赐书

 三〇 九叠篆印,四边诗款

 三一 惟从书法识文彭

 三二 拓开万古心胸

 三三 扬州八怪的两方残印

 三四 数百年墨宝天留在

 三五 汉城偶得马浮印

 三六 金石乐我平生而欢欢

印人的文心诗肠

 三七 吟风弄月,樽酒论文

 三八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三九 为人性癖耽佳句

 四〇 第一功名只赏诗

 四一 世人皆浊我独清

 四二 云山何处访桃源

 四三 孤岛中川,白云幽石

 四四 秋水长天,落霞孤骛

 四五 诗卷松风阁,入印有深意

 四六 青灯有味似儿时

 四七 杏花春雨江南

 四八 曾为梅花醉似泥

 四九 壶里乾坤广阔

 五〇 颠来倒去,不害心烦

 五一 水边林下养疏慵

 五二 平生金石结良朋

 五三 天与湖山供坐啸

 五四 风月纵横玉笛中

室名别号的文化意蕴

 五五 古代的称谓文化

 五六 文人雅号何其多

 五七 室藏诗书画印

 五八 身贱多惭问姓名

 五九 文人爱慕五柳贤

 六〇 琉璃厂篆刻名扬四方

 六一 不食鱼斋与意兰室

 六二 收藏家与收藏印

 六三 汲古阁与席洞庭

 六四 名号之印,志以箴言

 六五 卧癖楼与兰言居

 六六 潘祖荫谥号文勤

 六七 尔疋为仲英镌印

 六八 翰庐与平妖堂

 六九 我以信为宝

 七〇 板桥道人观识

 七一 江夏无双乃我宗

 七二 第一清官与东方廉使

精警印语读悟人生

 七三 深人无浅语

 七四 不俗即仙骨

 七五 读古人书,友天下士

 七六 医俗莫如读书

 七七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七八 诙谐掩拙,放浪藏真

 七九 竹溪茅屋,啸傲其间

 八〇 闭门即是深山

 八一 莫把心机织鬓丝

 八二 人间清福第一

 八三 梅寒而秀,兰素而芳

 八四 一生心事花鸟知

 八五 愿作鸳鸯不羡仙

 八六 岂长贫贱者乎

 八七 好花看到半开时

 八八 用舍由人不由己

 八九 生世馀几何

 九〇 不解养生偏得寿

 九一 毛锥故纸,聊慰生平

 九二 物常聚于所好

序言

此中有真意

平生好读书,而今目力不济,偶尔发觉读印胜似读书。

何谓读印?把玩印章也。原来以为印章只是小小一方石头,区区几个文字,读进去才知道,那里边有的是好文章。

唐代《通典》说:“三代之制,人臣皆以玺玉为印,龙虎为钮。”可知我国印章出现的年代很早。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公私用印已成风尚。迄今两三千年以来,印章用途日广,篆刻日益精湛。不要以为印章就是当今文件上那种一副面孔的公章,看看那些古玺,看看以前文人的篆刻,我们中华文化的许多精粹,竟然浓缩在方寸之间。

国人对石文化情有独钟,而明代以来,以石治印的文人篆刻盛行,印石有了特殊的荣宠。印章不仅有文字篆刻,而且兼有图案雕饰,可以创作印款、印钮、薄意艺术,诗、书、画融合一体,而使印石之美臻于妙境。

印章的篆刻,是书法的精致形式。篆刻家以刀为笔,在金石上书写出惟妙惟肖的作品,其字法、篆法、章法、刀法,技巧丰富,艺术多姿,分朱布白,气韵生动,美不胜收。

凡优秀的篆刻家,也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属于学养丰赡的文化人。刻在印章上的名篇名句,或者是篆刻家自己创作的妙文警语,或文采斐然,或哲理深邃,往往是传统文化精华的提炼。

我们小时候,师长总会教给一些唐诗宋词,一首一首背诵。那些诗词的背诵,不只是使我们增长了知识,重要的是那些诗词中蕴含的文化乳汁,不知不觉中滋濡了少年的灵魂。

可惜的是,我们成年以后,不再去复习那些诗词,许多曾经背熟的诗篇都已忘却。生活负担的重压下,我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俗气,距离唐诗宋词的那种意境越来越远,几乎沉陷在名利琐事和纷争烦恼之中,似乎越来越没有文化了。

假如能够一直保持着少年时代的心境,仍然坚持每天背诵一篇古诗,也许就不会成了一个俗气的人,就会保持着高雅的气质,像我们许多先贤那样,进退审时,宁静自得,是不是就不至于烦事缠身呢?

读印的意思,其实就像诵诗一样。每一方精美的篆刻,其实就是一首好诗。如果我们每天欣赏一方印章,是不是也就等于每天背诵了一首诗词呢?

其实,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并不是来之于名流大儒的高谈阔论,而是从点点滴滴的阅读中积累起来的。

笔者自从爱上读印以来,馀暇常往古玩市场上寻觅,手边的小石渐渐丰盈起来。现在将多年间摩挲这些小石的感受,略作梳理,写了若干随笔闲文,以与读者交流心得,也是希望大家对这种小品之物能够寄予关注。  几年前某秋日,应友人约,往晋城小住。偶过市场,购一寿山石印章,篆文“此中有真意”,为陶渊明诗句,甚洽我意。回来细看,才注意到边款曰:“丁未九月,石谷治印。”不禁为之一惊。石谷不就是清初山水画大家“四王”之王翚吗?名人之作如何流落在这偏僻之处呢?之前从未见过王翚篆刻,难道此印是赝品?然而,其文字结篆盎然有古意,从石品、刀品整体观之,均不似近人所作。

陶渊明此句,出自《饮酒》第五首,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既爱此诗,篆刻是否王晕真迹也不必再辨,因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这本随笔集子中所涉及印章,均为明清以至民国时期的文人篆刻,优劣不计,凑数三百馀方。对于诸印篆刻的高下,研究是很肤浅的,此中有真意却是真的。

内容推荐

《读印随笔》系作者寓真几十年来以来赏印、鉴印、读印之随笔集。文中涉及印章均为明清以至民国时期的文人篆刻,优劣不计,凑数三百余方。现将所收小石略加摩挲,写了若干随笔闲文,以与读者交流心得,希望大家对此小品之物寄予关注。

编辑推荐

诗、书、画融为一体,使美石的内涵得到了完美呈现。印章的篆刻,是书法的一种精致形式。篆平生好读书,而今目力不济,偶尔发觉读刻家以刀为笔,在金石上写出了惟妙惟肖的印胜似读书。

古玺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虚灵空间所营造出的自由自在。

寓真著的《读印随笔》这本随笔集子中所涉及印章,均为明清以至民国时期的文人篆刻,优劣不计,凑数三百馀方。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1: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