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千秋师道
分类
作者 李桂奎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桂奎著的这本《千秋师道》致力于运用活生生的个案阐释古代“师道文化”。一方面,为保持“师道”文化原汁原味的醇厚和古色古香,本书原汁原味地引用了一些历代先贤阐发“师道”的名言警语;另一方面,为避免读来生涩,本书又对绝大多数原文作了翻译和阐释,乃至根据场景虚拟了人物对话。在材料取舍上,本书既以史书所载意味深长的名师高徒经典案例为主,又兼取小说戏曲中有关“师道”的故事,意在既以趣味性飨广大读者,又以图景性令人一饱眼福。

内容推荐

李桂奎著的这本《千秋师道》力避枯燥地探讨古代教育学或教育理论,力求运用活生生的案例阐释古代“师道文化”。全书涉及了八个话题,即孔子及其师道风范、历代“师道”源流与传扬、堪为人师与为师资质、为师风度与施教有方、贫穷不改为师之道、择师宜慎与拜师以诚、尊师之风与报师之道、传统师弟子伦理之道。本书一方面为保持“师道”文化的醇厚和古色古香,以史书所载意味深长的名师高徒作为经典案例,并引用了一些历代先贤阐发“师道”的名言警语;另一方面,为避免读来生涩,又兼取小说戏曲中有关“师道”的故事,并对绝大多数原文作了翻译和阐释,乃至根据场景虚拟了人物对话,凭着趣味性、图景性令人一饱“口福”与“眼福”。

目录

绪言

一 孔子及其师道风范

 (一)“敏而好学”与“学高为师”

 (二)史上塾师的教学之道

 (三)至圣先师的为师风范

 (四)万世师表的师道传承

二 历代“师道”源流与传扬

 (一)先秦“师道”之兴与两汉承续

 (二)唐代韩柳“师说”与师道振兴

 (三)明清“师道”复兴及名流“说师”

三 堪为人师与为师资质

 (一)“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二)“耆艾而信”与“无长无少”

 (三)“敢为人师”与“不苟为师”

 (四)“一字师”现象趣谈巧

试读章节

孔子,名丘,字仲尼,虽为贵族后裔,但当他出世的时候,家境已败落。他三岁丧父,十六七岁丧母。由于身处微贱,故而干了一些常人不屑去做的活,正如他自述的那样:“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以下引用《论语》中语句,只注篇名)他种过菜、做过饭、推过车、放过羊,还当过“下九流”的吹鼓手。

年轻时的孔子并未因为生活艰难而自卑、自弃或沉沦,而是从小勤谨,自幼好学。据《阙里述闻》记载:大约七岁时,孔子就开始学习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等基础礼仪与技术,懂得洒扫应对等礼节。他很早就懂得学习重要,自称“十有五而志于学”,而在“而立”之年的三十岁左右就开始尝试“设教闾里”。在漫漫人生路上,孔子给自己树立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的座右铭。他一面从教,一面继续求学,力求做到好学、乐学、敏学、博学。

孔子自小就养成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习性,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逢疑便问,而且“人太庙,每事问”(《八佾》),多方虚心向不同阶层的人士求教,做到了“多闻”“多见”,如此造就了他的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孔子的求师标准很宽泛,他曾经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在他看来,在与自己相处的众人中,一定有很多人拥有超过自己的一技之长,值得去虚心学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记录下了孔子所礼敬的一批人:周朝的老子、卫国的蘧伯玉、齐国的晏仲平、楚国的老莱子、郑国的子产、鲁国的孟公绰。另外,他还称颂过属于他前辈的臧文仲、柳下惠、铜辊伯华、介山子然等。的确,孔子特别善于虚心学人之长,如他曾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问琴于师曩。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等史料记载,孔子很早就萌生了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三代之“礼”的念头。大约在公元前521年的一个春天,他听说他的弟子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的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便打定主意借机与宫敬叔一道前往。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一见老子,孔子连忙恭恭敬敬地向他老人家行弟子礼。进人大堂后,孔子再拜,才肯坐下。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便又离座,恭敬求教“礼”的问题。老子见孔子如此诚恳,就直接对他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也就是说,你要问的“礼”这个东西,连说话人的骨头都已经烂了,只是他的话还在而已。接着,老子训教孔子说:“我曾经听说过,一个真正非常会做买卖的商人,是不显山露水的,他把自己的东西都深深地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接着,老子滔滔不绝地解释说,只有那些暴发户才喜欢摆阔,真正有钱的人是不屑于跟别人攀比的。同样,真正的君子,他的德行虽然非常之高,但却不会随便炫耀自己的学问,即大智若愚。言下之意是,你孔子动不动就谈“礼”,虽然显得好学,可也不免有卖弄学问的嫌疑,因而必须先去掉骄傲的神色,改掉多欲的心志,不要动不动就摆出一副很有学问、乐意求教的样子。否则,这些都对你孔子有百害而无一益。事后,孔子的弟子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感叹地说: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增。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意思是,鸟儿能飞,鱼儿能游,野兽能奔跑,但他们活动的时空都是有限的,这些我能眼见耳听到。而巨龙就不同了,它能乘云上天,我不能了如指掌。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真好像一条变化莫测的巨龙。孔子不仅不因老子直斥自己而抱怨,反而对其推崇备至,并虚心接受了他的人生境界。

孔子不仅虚心向年长者学习,而且还诚心向年少者学习。在周游列国时,孔子曾经历过这样一幕: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正在匆匆赶路,忽然发现大道前方有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用沙土围了一座城,自己坐在上面,挡住去路。孔子下车问道:“你没看见车马来了吗?为什么不躲开?”那孩子回答道:“自古及今,只听说过车躲避城,哪里听过城躲避车呢?您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些道理应该是听说过吧?”孔子顿时愕然,当即觉得别看这孩子年龄小,却牙尖嘴利,非同寻常。接着,那孩子又口出奇言:“我听说鱼生三日,游于江海;兔生三日,盘地三亩;马生三日,趁及其母;人生三月,知识父母。天生自然,何言大小?”孔子更感觉这个孩子非同一般,便问他的名字,原来叫“项橐”。孔子一面感叹“后生可畏”,一面下车请教。对这段佳话,后世《三字经》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孔子认为,为人一生,做什么都比不上踏踏实实地学习重要:“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他还曾这样评价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他发奋学习,专心致志到忘了吃饭;欢乐地活着,以至忘了忧虑。另外,他对自己喜欢的音乐艺术特别投人,有一次,他在齐国听到《韶》乐,便沉浸在其优美的音律之中,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P2-5

序言

《礼记·学记》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后来《三字经》采用了这几句话,只是将“道”字改为“义”字,大意相同:玉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美品;人不投身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古往今来,所谓“生而知之”“天生神童”云云,不是那些天才自诩者夸下的海口,就是那些天才崇拜者的梦中呓语。历史早已证明,一个人若要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必须靠后天励志求学,不断地塑造自我。历代层出不穷的“劝学文”“劝学诗”都在鼓励人们求学上进。唐代韩愈《师说》曾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了快捷地实现学有所获,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求学者往往都要拜师。“师之所存,道之所存。”意思是,“师”是“道”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能够凭着自己的先知先觉去导引求学者走捷径、抄近路。自古以来,“道”借“师”以行,“师”借“道”以成,“师”与“道”形影相伴。如此一路下来,“师道”文化穿梭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漫漫征途中,成为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

据萧承慎考证,“师道”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尽管这一词汇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在古老的中国,“师道”文化却是由来已久。先秦诸子百家的大师不仅大多发表过有关“师道”的精辟言论,而且还先后留下了不断践履“师道”的身影。尔后,历朝历代,不仅有关“师道”的学说不绝如缕,而且还出现了一系列专门探讨“师道”的论文、论著。尤其是自唐代韩愈作《师说》大力推崇“师道”以来,后世不断有人高调谈“师”论“道”,如宋代的王令,明代的王世贞,清代的章学诚、姚莹、胡薇元等人都分别撰写了题为《师说》的文章,而明代的张自烈,清代的黄宗羲、翁方纲等人还以《续师说》《广师说》《拟师说》为名目,畅言“师”及“师道”。“师道”文化泽被后世,历久弥新,其底蕴期待人们去不断地发掘。

用现在的眼光看,作为一种职业化的社会角色,严格意义上的“师”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乃至整个人类科技知识薪火相传的主体,它是伴随着学校这一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教育机构的设立而出现的一种不可缺席的职业角色。先秦时期,学校性质的教育场所已开始广泛设置。《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告诉我们,那时的学校是根据不同的社会单元而层层设置的,大致是:每二十五户人家设“塾”;每五百户人家为党,党内设“庠”;每一万二千五百户人家为遂(即“术”),遂中设“序”;天子的首都或诸侯的国都,则设立“太学”。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学校的覆盖面还是较广的。有了学校这一类的教育场所,便有了“师”这一行当的应运而生;有了“师”这一行当,便有了跟从学习的“弟子”群体;有了“师弟子”(今称“师生”)关系,便逐渐产生出以“为师之道”与“尊师之道”为主要内容的“师道”文化。  ……

面对“师道尊严”,可能有的人会借口说:“我们老祖宗那一套毕竟太严苛了,不近人情,西方民主世界可不是这个样子。”殊不知,“尊师”是人类文明建设中的一种共通的德行。西洋文化向来也有尊师传统。且不说美国、德国等西方大国都很早就设有教师节,就是其他小的国家也把尊师看得很重要。如希伯来人经常忠告青年人:“要像尊重上帝那样尊重教师。”其尊师姿态不亚于中国人。同时,尊师也在宗教世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耶稣有一句为人熟知的话:“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期望得到尊重的口气不比中国古人小。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尊师”当作糟粕性的“国粹”去抵触。一句话,尊师重道,中外一理,古今一理,毋庸置疑。

时过境迁,面对新式人伦关系的构建,传统的“师道”理所当然地要不断更新,但其文化脉系却不容斩断。自韩愈发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感叹以后,历代不断有人呼应这一话题。历经千年,“师道”危机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人们心头。这并非意味着传统“师道”文化沦丧殆尽,而只是意味着“师道”水平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时至今日,传统“师道”的影子还继续浮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传统“师道”文化的精华永远值得传扬。

在探寻中国传统“师道”文化精髓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师道”已不仅仅囿于学林,也不单单囿于教育界,而是遍布整个社会、整个人间,它大至与国家之“政道”相连,小至与家族、家庭之“孝道”相通,是中国古代伦理社会的有机构成。“尊师重道”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对此,南怀瑾也总结过:“即使没有读过书,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在文化传统的熏染中,也都知道‘尊师’的重要。尤其在过去的民间社会,不读书,不进学校,自由从师学习百工技艺为专业的人,终其一生而‘尊师重道’的精神和行为,比起读过书,受过教育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习‘武’的人,对于‘尊师’,更加重视。”既然“师道”文化已经遍及人间,传扬千秋,那么,我们在探讨这一文化内涵时,应该尽量广泛地打开视界。故此书命名曰《千秋师道》。

在撰写目标和策略上,本书致力于运用活生生的个案阐释古代“师道文化”,而不着力探讨古代教育学或教育理论。一方面,为保持“师道”文化原汁原味的醇厚和古色古香,我们原汁原味地引用了一些历代先贤阐发“师道”的名言警语;另一方面,为避免读来生涩,我们又对绝大多数原文作了翻译和阐释,乃至根据场景虚拟了人物对话。在材料取舍上,本书既以史书所载意味深长的名师高徒经典案例为主,又兼取小说戏曲中有关“师道”的故事,意在既以趣味性飨广大读者,又以图景性令人一饱眼福。

后记

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师道”文化研究不热,也不冷,似乎温度正好适中;“师道”文化距我们不远,也不近,给人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美。

去年,当广东教育出版社李朝明先生打电话说要将这个题目交给我做时,我一方面感到这是他们多年来对我的信任,颇有几分自豪感,理应笑纳;另一方面自觉身为一名教师多年,对“师道”问题多少有些体验,也该义不容辞。于是,就很爽快地一口答应下来。可是,当拿到这个题目真正动笔写作时,就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了。说实话,这个题目,并非像我想象中那么简单。且不说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庞杂,受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限制,多少超出了我的能力,就连写作构架和理路也让我颇费踌躇。尽管出版社给我提供了一个别人初拟而无暇写作的题目和提纲,但与我的设想并不契合。我深深感到,如果以“热心办学”“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循循善诱”“严于律己”“博学厚爱”“虚怀若谷”等为师精神作框架去组织文字,不免会导致对传统名师角色的概念化,且容易陈陈相因,意味索然;如果列举式地将历朝历代三教九流的名人求学尊师故事搜罗一番,也许写起来容易,但会导致成为一本不具超越性的“教学故事汇编”,且缺乏逻辑性和含金量。思前想后,我感到,原定的题目和提纲并非最佳写作方案,必须基于自己重新思考。另外,就我而言,还有一个苦衷,人到中年,毕竞事务繁杂,尤其是近年自己承担的各项任务也较重,揽在手头的“活”还有很多,一一等待去笔耕舌耘:除了前几年申报的一个国家级课题需要完成,还有其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颇有点不堪重负,难以容许再插入这样一个远离本行的项目。因此,颇后悔当时的一时冲动。

然而,事已至此,如果打退堂鼓,又违背本人“言必信、行必果”的做人原则。于是,还是下决心保质保量地完成。从重新谋划提纲,到动笔写作,再到不断地加工润色,经历了严寒和酷暑。当然,其间我也时常有某种一吐为快的写作之乐。

而今,奉献在读者诸君面前的这本小册子,不着力于对历代“师道观”作泛泛的介绍,也不立足于辩证“师道”传承中的是是非非,而是以自己独有的面目出现。

在投入精力撰写这样一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心头时时进发出对以往教我育我的老师的感动。四十年来,我从沂蒙山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沟,来到上海这座繁华喧闹的大都市;从一个懵懂学童,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其间,不知耗费了多少老师的心血!老师们的再造之恩,山高海深!我谨以此书郑重地献给他们,聊作忆念和祝福。

在写作过程中,我的硕士研究生袁惠苹、杜晓婷协助做了不少工作,除帮着搜集材料、校对全文外,还参与了某些部分的撰写,使得本书成为我们师生集思广益的结晶。  暑期将要过去,我总算充分有效地利用了这段时间,费时熬神地把这一题目做完了。秋日收获的喜悦正在消解着春日播种、夏日耕耘的艰辛……

李桂奎

2010年8月26日

于沪上幸之苑鄙舍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