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美乡愁(远去的老行当)/北京文脉
分类
作者 王志祥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翻开王志祥著的《最美乡愁(远去的老行当)》这本集子,那些打铁的、烧酒的、剪窗花的、吹糖人的、拉骆驼的、钉马掌的……一齐活灵活现地涌至眼前。这些篇章不仅详细讲解了五行八作的丰富知识,更突出展现了当年那些老艺人的心灵。他们虽然出身底层,地位卑微,却是讲德行重品行,讲良心重信誉,不贪财,不趋利,匠心独运,追求极致,以精湛的手艺,周到的服务,惠及千家万户。这本集子可以称得上一段真实的社会变迁史,一座鲜活的民生博物馆,一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

内容推荐

《最美乡愁(远去的老行当)》记录了作者王志祥在北京西郊——房山区生活经历中,对曾经活跃在人民生活中的老行当的记忆。书稿共记录了33个老行当,对每个行当都进行了介绍,还原了当时这些老行当的职业特征和工作方式,除此之外,作者讲述了每个老行当中的从业者的职业故事,通过这些老行当手艺人的职业操守、处世准则,将一幅幅温暖而充满正能量的行业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也展现出了上个世纪北京地区的生活习俗、商业文化以及淳朴正义的社会价值观。本项目的作者虽然着眼于房山区,但是所记录的老行当具备普遍性,在整个北京市范围内都可见这些老行当的身影,也必然能够唤起整个北京地区关于这些老行当的文化共鸣。书中每一个老行当配有一副手绘水彩风格插图,隽永典雅,更加形象地展示老行当的样貌。

目录

仰望最后的民间艺人

砖雕孟

磨剪子抢菜刀

刻手章

裁缝铺

锔盆锔碗

铁匠铺

刘家烧锅

崩爆米花

花轿坊

刨鸡毛掸子

窗花郎

杆秤作坊

刨笤帚

钉马掌

锢漏锅

裱糊匠

剃头匠

洋铁壶

棺材铺

棺罩坊

大车店

快刀铡草

走窑

吹糖人

喝鸡鸭子

送喜歌

骆驼板儿

拉洋片

耍猴

耍叉

麦客

小人书摊

说书队

试读章节

刻手章

手章,泛指便于携带的私人印章,是公民的身份证明,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的铜印章,作为执掌权力、兑现物资与货币的主要凭证。从民国时期起,现代意义的手章开始出现。

1949年以前,世代从事农耕生活的农人生活封闭,没有文化,偶尔与外界交往需要签字画押,大都以按手印代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手章的凭证意义日渐明显。新中国成立后,领取挂号信件、汇款取款、寄取包裹、生产队分红、银行借贷、取保作证等,都需要使用印章。

日渐扩大的需求触动了村里的李老先生。早年,他念过两年私塾,学得一手好毛笔字,行、楷、草、篆样样精通。他想,何不发挥自己书法特长学刻手章,一方面解决村里人所需,一方面挣得几个零花钱贴补家用。于是,他便走上了刻手章这一行当之路。

当然,最触动李老先生、促使他真正下决心学刻手章的,还是1949年以前村里发生的两件事。

其一:村里有个叫陈二的壮汉子,在石灰厂当采石工,被山上滚落的石头砸断了右腿,石灰厂厂长将他除名赶下了山,从此以捡破烂儿为生,靠老婆给财主家打零工挣钱养家。夫妻俩有个十七岁的独生女,出落得漂亮、水灵,在村里姑娘中,可谓顶尖拔头筹。一天,女儿到财主家给妈妈送换洗的衣服,被财主老婆看到了。“多俊俏的姑娘,和我儿子简直是绝配!”财主老婆心里盘算着。几经周折,这事竟“谈妥了”。到下彩礼那天,姑娘不同意,陈二两口子也坚决反对。财主老婆拿出一张纸说:“我这里有字据,你老婆是按了手印的,要反悔的话,咱们见官去。”陈二老婆蒙了,云里雾里说不清那字据的事,被陈二狠狠揍了一顿。姑娘恨娘把自己卖了,喝“敌敌畏”死了。

其二:村里孙宽老母亲过世,没钱买棺材,财主家答应借钱给他,条件是秋后完了场还钱,若还不上钱,利息加倍。谁知那年大旱,秋天完了场,孙宽一算,把收的粮食全给了财主,也不够那口棺材钱。孙宽求找上门来讨债的财主宽限些时目,财主不千,说:“这是你画的押,还不起的话利息要翻倍的。”孙宽借钱那天头昏脑涨,心急火燎,记不得按没按手印了。事到如今,他意识到若不及时还上这笔债务,再拖个一两年,利滚利,自己会被债务压死。他一咬牙,把父亲留下来的三亩山坡子地划出两亩抵债,全家三口性命全押在了仅剩的一亩地里。

两件事,让李老先生清楚地看到,本来就没有文化的农人,缺少一枚能够“验明正身”的手章,许多应该较真儿的事件却有理说不清,到头来只能吃哑巴亏。这是他最早萌生学刻手章的缘由。

决心下定,李老先生跑到县城,以自己要刻手章为名偷学技术。几次往返,他掌握了刻普通手章的工具、用料和流程。回到家里,他把刻字铺师傅为他刻的那枚手章磨平,摸索着学刻,刻完了再磨平接着刻,直到那枚手章料子短得无法再磨了,刻手章的技术也基本掌握了。

接下来,李老先生在自家门上挂起了牌子开张营业,正式为人刻手章。

李老先生家的房后有一棵梨树,是早年他爷爷从外县寻来的树苗亲手栽上的,每年花开如海,硕果满枝。他听县城刻字师傅讲梨木是刻手章的上等料子,便忍痛割爱,硬是把它砍了,请木工锯成一块块小木条作手章用料……

P14-16

序言

仰望最后的民间艺人

小时候,我们在乡间最佩服的,就是手艺人。

手艺人因为有“一招鲜”,赢得了乡下人普遍的羡慕与尊敬。在记忆里,他们吃香喝辣,走门串户,当地最美的姑娘也都嫁给了他们。他们的日子令人艳羡。

长大后,进了城市,才知道,手艺人的生活也不过如此,与城里人还差之远矣。特别是随着时代变迁,手艺人得以谋生的活计,渐渐被更先进的现代科技替代,民间手艺也就渐渐失传了。他们活在我们的记忆中,像许多昙花一现的新鲜事物一样,逐渐被我们遗忘。

我从来没有想到,还会有谁会温暖地记得他们。直到,我们尊敬的长者,年过古稀的“王老”先生,会写这样的一本书。

“王老”,王志祥先生是与我们有幸在一起工作时,编辑部同事对他的敬称。王老原是《解放军报》编辑,退休后被聘请到《解放军总医院报》担任编辑工作。原来的医院小报,经他和军报的另一位老者润泽,进发出新的生命。虽是行业报纸,但也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千千万万患者可以看到。经他们倾心耕作,报纸所到之处,总是赞声一片,喝彩如潮。

王老性格耿直率真,慈眉善目,和蔼可亲,每天脸上挂着笑意,是个好老头。但相交日久才发现,遇上人或事,他也是那种敢于较真、责任心强的性情中人。退休之人,心情淡定,与世无争。若说爱好,王老也就平时迷恋乡野河湖垂钓而已。在院报十载有余,风来雨去,加班熬夜,从无怨言,笔下改稿万千,字里行间,情真意挚。编报之余,也为报纸偶配小诗,笔名“汪劳”。常有人问:“诗作如此之好,究竟何许人也?”即使问到他头上,他亦笑而不答。

有一天,忽然得知,王老写了一本书,一本关于他的出生地京郊房山一带“小人物”的书。我好奇以问,王老顺水推舟,让我作序。我诚惶诚恐,捧而读之,竟爱不释手。

如今中国人,有乡村而无乡愁,曾几何时,多少田园荒废,杂草丛生。乡间不再是诗情画意、绿水青山。在多数人的记忆里,乡间是落后的代名词。然而,年龄越长,乡音越稀,诸多在外谋生活的人,记忆中却仍有乡间那种纯朴、纯真和纯情在萦绕。

乡间的艺人,至今仍坚守者,已无几矣。

王老笔下的这些人物,曾是我们的左邻右舍,是我们的乡亲隔壁。他们既是一群普通人,也是一群能人;他们既是一伙平头百姓,也是一伙性格各异、甚至特立独行的人。

他们曾活跃了乡间的物质生活。在他们之中,既有喝鸡鸭子的、锔盆锔碗的、钉马掌的、走窑的、当麦客的、刨笤帚的,也有做裱糊匠的、送喜歌的、打棺材的、做裁缝的、打铁的、说书的、耍猴的,还有耍叉的、吹糖人的、刻手章的、做杆秤的、崩爆米花的、造酒的、搞砖雕的……他们普普通通,但过去却是乡间不可或缺的能人,乡里乡亲,三里五里,因为有了他们,乡间的正常生活得以顺利延续,乡间的日常秩序得以顺利维持。是他们,使乡间的土地更加肥沃,水草更加丰美。

他们丰富了乡间的文化生活。无论他们从事的是什么行当,都见多识广,走到哪里,把传说带到哪里,把各地的不同呈现到哪里。这些故事,有别人的,也有他们自己的。正因如此,他们的行当以及他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趣事和逸事,丰富了乡间孩子们的梦想,充盈了女人们的梦境,搅动了男人们向往外面世界的心事,有着浓重的烟火气息。特别是他们经历了生活的沧桑,也得以比平常人有了更多的生活领悟,他们身上那种不同的特质,让平静与世俗的乡间生活,好像一粒石子投入水面,让人们心头多了一些涟漪;又好像一粒火种,让孩子们心中多了一些向往。

手艺人还是一群承载了民间美德与大爱的人。行当处处有,但旧的行当慢慢在消失,新的行当也会应运而生。无论时代怎样演变,在这群人身上,都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一一他们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中国人那种真、善、美的基因,传递着爱与善的火种。在作者的笔下,不仅仅是记载了手艺人的风雨故事、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与历史变迁,更重要的是,透过字里行间,还记载着他们身上传递的中国民间手艺人那种普遍的特征一一爱国、善良、勤劳、质朴、热情、无私。他们靠手艺吃饭,技术上总是精益求精,怕砸了饭碗;而对乡亲们,无论有钱没钱,他们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国家有难时,他们倾其所有;个人遭难时,他们不怨天尤人,而又不折不挠,从头再来……

正是如此,这些民间手艺人传递了一种特征与生命力一一行当虽已远去,品德却依然留存。他们的身影与声音虽然逐渐模糊,但他们留下的乡愁记忆却还在滋润着我们的心扉,并且永远延续着不老的传说……

如今,旧时的老北京已成为国际化的都市,老行当虽然变成了记忆,精神上却有着经久不衰的能量。王老能将目光投到这样一群日渐被人遗忘的人的身上,并且在点点温馨的回忆中写这样的一本书,其意不言而喻。而一个报业的老前辈,让一个年轻的愣头青来写序,惶恐之中,已学到了他骨子深处的善良,触摸到了历史深处的传承。我们这样一群已扎根于大都市的人,在渐渐与故乡作别之时,重新品读这样一群人和他们行当的故事,好像身已踏上故乡的胡同小路,在敲窗的细雨之中,品味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令人备感唏嘘,回味不已。故若初生牛犊,欣然应之,惶然写之。因为我们在欣赏这样一段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的同时,也对作者具有这样普世的悲悯情怀表达出由衷的敬意。

是为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9: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