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存在/短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阿瑟·米勒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阿瑟·米勒是美国公认的最伟大剧作家之一,与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一起统领了二十世纪百老汇舞台,并将美国戏剧推向整个世界。其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于1949年2月在百老汇上演后轰动了戏剧界,一举夺得当年的普利策戏剧奖和纽约戏剧评论奖,以及美国舞台艺术成就的最高奖项托尼奖,由此奠定了米勒在美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与其戏剧成就相比,米勒的小说作品多半不为人知。阿瑟·米勒著林斌译的《存在/短经典》是阿瑟·米勒生前发表的最后一批短篇小说的合集,展示了一位已近暮年、但仍处于创作盛年的艺术家的自信和敏锐。

内容推荐

阿瑟·米勒著林斌译的《存在/短经典》出版于2007年,是阿瑟·米勒生前发表的最后一批短篇小说的合集,这六篇小说最初分别刊载于《纽约客》《哈珀斯》《绅士》等刊物。和米勒之前的小说集一样,《存在》呈现了一组被某些难以言传的因素所改变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有青春期的少年,也有已到暮年的老人,令人难以忘怀。同时,本书也展示了一位已近暮年、但仍处于创作盛年的艺术家的自信和敏锐。

目录

斗牛犬

演出

海狸

裸体手稿

松脂蒸馏器

存在

生存理论的探寻之旅(译后记)

试读章节

他走到海边,海水进进退退,发出嘶嘶的响声,他意识到这就是他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听见的声音。他突发奇想,朝着那对情侣相反的方向,沿着水边悠闲地散步。深不可测的海洋引发了他的深沉遐思;生命中没有其他事物如此感情充沛,它那舒缓的拍岸声如此充满智慧和欢愉,而其实这一切颇具欺骗性,因为它的暴烈脾气正在积蓄仇恨。他饿了,想吃早餐;他开始沿着小路朝街道的方向返回,刚走几步却停下了脚步,他看见他们躺在几百英尺开外的地方,于是他坐在沙地上注视着那蛹壳和背向它蜷卧的女人。他心里纳闷,他怎么会认为她此刻肯定感觉自己被遗弃而不开心呢?那个家伙怎么就不是一个她不想再与之纠缠下去的花花公子呢?也许她对他穷追不舍,直到捕获了他,此时躺在那里的是赢家,在她的下一场征服之前稍事休息。他们就像猿猴一样少言寡语,他心想。两个人在满足欲望之后安静地待在笼子里面。还有太阳。海浪是看得见的地球自转。年轻女子坐起身来,男人刚刚拿出年轻时蔑视死亡的那股劲头来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此时仍躺在裹尸布般的睡袋里一动不动。她眺望着海面,整片沙滩上依然空无一人。他们肯定是在那里过的夜。这可能是他们第二次做爱了。她慢慢转过身来,透过那片光线望向他。他毕恭毕敬地垂下了眼帘,不知何故他对她的熟知令他感到内疚,随后他决定用目光来回应她。她一骨碌站起身来,朝他走了过来。走到近前,他看到了她浑圆的臀部和丰满的乳房。她个子不高。等她再走近一些,他发觉自己先前看到的她那僵硬、卷曲的头发只是雾气和阳光造成的错觉;她其实长着一头浓密的棕色短发,还有圆圆的脸颊和深棕色的眼睛。她额前有个美人尖,戴着五十美分硬币大小的橘色珊瑚耳环。她的左手拇指上缠着邦迪创可贴;或许在碎瓶子和木渣滓遍布的沙滩上待了很久。他盘腿而坐,她在他面前停下来站住了。

“你知道现在几点吗?”

“不知道,但将近六点半了。”

“谢谢。”

她朝他身后的海面看去,目光里满是踌躇。“你在这里住吗?”

“不,我是来度周末的。”

“哦。”她像个哲学家似的,深沉地点了几下头,无论有没有假装的成分,他开始感到她是把他看成同党的,不管她站在什么立场上。她似乎把他此刻的在场视为不可避免的事件,除了她和她的情人以外,沙滩上只有他一个人。她轻松自在地站在那里,把创可贴松开的一角按在皮肤上。然后她把目光从大拇指转向他,偏着头仔细打量、揣摩他,嘴角咧开,露出温柔而散淡的微笑,仿佛期待得到他的认可。他感觉自己的脸红了。然后她平静地叹了口气,再次朝海面望去,上扬的下颌给她增添了一丝高贵。此时,是她主宰了这片海滩,他便意识到自己先前的想法有些荒谬。

发生过什么事情。他虽不理解,却心怀恐惧和不快地意识到他找到了一个关联,他并不是独自一人,于是便下定决心不再毫无目的地乱讲话。三十年前,他曾在这片沙滩上做爱。当时这里的房子更加稀少。可能是在同一座沙丘上的草丛间,尽管他记得那座沙丘看起来更高一些。她现已作古,他猜想此时已化为一具白骨。但是,他们做爱时不完全是静默无声的。那是在一片黑暗之中,他记得一道月光在水面上闪耀,就像是一条公路,它发出的光泽折射到她的黑发上。

她难道不打算开口讲话吗?他试图表现出开心的样子,但当他抬头看她时,他的情绪里掺杂着恐惧。他迅速瞟了一眼,发现那睡袋一直没有动静,仿佛她的同伴已然去了另一个世界。可她没有睡意。她或许还沉浸在兴奋的悸动之中。她低垂着眼帘,眉头上似乎有万千思绪掠过。从他的角度看来,她那亭亭玉立的双腿就像是沙地上长出的立柱一般。

“你偷看了我们。”

他一下子喘不上气来,但还是坚守住自己的权利。“我不知道你们在那里……”

“这我知道,我看见你了。”

“是吗?我没看见你。你被草丛遮住了。”

“不过,我能看见你。我们表现很棒吧?”

“相当棒。”

她转过头去,朝睡袋的方向瞟了一眼,摇了摇头,仿佛在对什么表示惊叹。但是,她坐到沙地上时,又回过头去瞟了一眼,显然是想确认一下他还没有动静。然后,她盘起腿来,把脚踝压在大腿下,以一种半坐莲花的姿态坐好,挺直后背,几乎与他面对面。她此刻的面容呈现出一种东方韵味,一张圆脸蛋使她的双眼变成了狭长的眯缝眼。“你又回来过一次,对吧?”

“嗯,我还以为你们完事了呢。”

“你知道,我其实看不见你;可我感觉得到你在那里。”

“你是什么意思?”

“有些人让人感受得到他们的存在。”

她坐在那里,默默地注视着他,似乎在等待一件事先约定好的事情发生。他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做什么,有些事情可能会让他尴尬,或者会促使对方赶他走。他转过头去面向大海,凝视片刻,装出一副轻松的样子,他们之间没有必要讲话,因为彼此在这共享的静默之中获得了一份安全感。但是,她身手矫捷地站起身,朝海水里走了几米。他涨红了脸,开始为将要失去她而感到遗憾,然后他决定跟上去,尽管口袋里的削笔刀会被咸咸的海水腐蚀,那是妻子送他的生日礼物,可他还是下了海。一个轻柔的海浪令她失足滑倒。海水冰冷得让人畏缩,可他还是投入水中,在她身边游了起来。他们面对面地踩着水,她朝他身边漂近些,一只手搭在了他的肩上。他将她揽腰入怀,随后感到她双腿张开,将他环住。一个浪头向他们头顶扑来,呛得他们直咳,他们大笑起来,她抱住他的腰,把他拉过去,用冰凉的双唇亲吻着他,然后她溜走了,从他身边游开,从海里走到沙滩上,径直走向她那仍旧纹丝不动的情人。

他也上了岸,把手伸进口袋里,掏出那把小刀,打开四个刀片,用湿漉漉的手指抹了抹,朝刀鞘里吹一口气,赶走湿气,然后坐在了沙地上。他没有带毛巾,但是阳光的热度正在升高。肺部吸入的新鲜空气使他感到神清气爽,他把头向后一仰,闭上双眼,惬意地享受着这一切。肯定有什么他该做的事情。他转过头去,仰望着沙滩,发现她坐在毛毯上注视着他,他们相互凝视,就好像被拴在一根长长的丝线的两头似的。现在,他就要失去她了。腰腹部传来一阵阵熟悉的钝痛。他展开身体,仰面躺下,合上双目,为触摸到她的身体或许还有灵魂而感到一丝胜利的喜悦。使他感到诧异的是,朦胧的睡意开始悄然潜入他那紧闭的双眼;在海里游上一次泳有时会让他感到放松,就像做爱后的感觉一样,他觉得只要他愿意,马上就能睡去。梦境开始浮现,但是阳光迅速变得炙热起来,这样会晒伤的,于是他坐起来,目光再次越过沙滩,投向她藏身的那座沙丘。他的心一凉。他们已经不见了。震惊刺痛了他的胃,使他差一点就呕吐起来。怎么可能这么快呢?他们还得折起她的毛毯和他的睡袋,收起散放在四处的其他物件呢。他赶忙走到他们先前待过的那座沙丘,可那里空无一物,沙地松散得无法留下脚印。他的胸中涌起一团恐惧,他四下里东张西望,却只有大海和空落落的沙滩。他快步走上那条铺有木板条的小路,希望在他们消失之前赶到街上,这时看见了茅草丛上搭着一件白色T恤衫,便停下了脚步。他伸手取过来,把它拿在手里,感受到棉布里残留的一丝丝身体余温。或者是在他们之前来这里的情侣们遗落在这里的,此刻只是被炙热的阳光烘暖?他已越过禁区边界,一脚踏入虚空,这让他感到恐惧。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时刻,他的心头无端涌起一阵巨大的喜悦。他从那条小路走上了街道,朝他客居的那所别墅走去。他心里想,如果他看到的情景让他感到如此欣喜,那么他们是否真的在这里其实并不重要了,这是多么奇怪呀?

P140-145

后记

阿瑟·米勒(1915一2005)出生于纽约市哈莱姆区的一个波兰犹太移民家庭,是美国公认的最伟大剧作家之一;他与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一起统领了二十世纪的美国百老汇舞台,同时也真正将美国戏剧推向整个世界。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于一九四九年二月在百老汇上演后轰动了美国戏剧界,一举夺得当年的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奖和托尼戏剧音乐奖,后者被认为是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高奖项,奠定了米勒在美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此外,他还成功地推出了《吾子吾弟》(All My Sons,一九四七)、《炼狱》(The Crucible,一九五三)、《桥上一瞥》(A View from the Bridge,一九五五)等二十余部其他剧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遭到美国众议院非美行为调查委员会(HUAC)的共产党活动调查,随后又迎娶了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由此成为万众瞩目的全美公众人物。一九九九年,新版《推销员之死》再获托尼奖中的“最佳戏剧重演奖”,八十三岁的米勒则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剧作家生前曾于一九七八年和一九八三年两次访华,首次来访时向中国观众推荐了以一六九二年发生在马萨诸塞州的萨勒姆女巫审判案为题材、有影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盛行的麦卡锡主义和“红色恐慌”之嫌的《炼狱》,该剧于一九八一年九月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时改名为《萨勒姆的女巫》,迅速得到了当时刚刚经过“文革”洗礼的中国观众的广泛共鸣;一九八三年五月,米勒应邀亲自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执导的《推销员之死》在北京公演,再次大获成功,成为中美戏剧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为米勒在中国赢得了持久的声誉。

与其戏剧成就相比,米勒的小说创作多半不为人所知。然而,从这位剧作家的生平上却不难发现,小说创作几乎贯穿了他的写作生涯始终:米勒于一九四五年发表长篇小说《焦点》(Focus);一九五七年推出中篇小说《不合时宜的人》(The Misfits),后被改编成电影剧本《花田错》(又译《乱点鸳鸯谱》),一九六一年上映,是梦露最后的银幕之作;一九六七年和一九九五年分别出版小说集《我不再需要你》(I Don't Need You Anymore)和《平凡女孩的一生》(Homely Girl,英国版Plain Girl:A Life),二者共收录了米勒不同时期的十余篇中、短篇小说。此外,二〇〇七年由美国企鹅集团旗下维京出版社推出的《存在》(Presence:Stories)是米勒生前发表的最后一批短篇小说的合集,这六篇小说最初分别刊载于《纽约客》《哈泼斯》《时尚先生》等杂志。二〇〇九年,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首次结集出版米勒小说全集《存在》(Presence:The cbllected Stories of Arthur Miller),共收录十六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囊括了先前已面世的三部小说集里的大部分作品。米勒的小说作品得到了《洛杉矶时报书评》的肯定:“这些短篇小说提醒我们,这位杰出的戏剧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这一点毋庸置疑。”A.N.威尔逊则认为米勒笔下的小说“大有契诃夫风范……具有人文关怀、睿智风趣和思想深度,值得奉为至高典范”。然而,我国对米勒小说作品的译介至今仍未开展,评论界更是鲜有涉及,此次推出其二oo七年版小说集《存在》的中译本可谓填补空白之举,米勒的小说创作艺术大抵可从中窥见一斑。

按照我国最早的米勒译介者梅绍武先生的说法,米勒常被人们视为“当代美国戏剧的良心”;《推销员之死》和《炼狱》这两部经典之作对“美国梦”的两面性做出了最为透彻的诠释,对美国民族个性乃至人性的黑暗面进行了颇为深刻的剖析。而米勒戏剧艺术所达到的这种道德高度和思想深度也同样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上;可以说,小说本身的文类特色使其在细致入微地探索人类的恐惧、梦想和欲望方面更加得心应手。米勒曾在一九六七年第一版的小说集《我不再需要你》的序言《关于距离》中指出,短篇小说在美国虽不太受人关注,但它所特有的短小篇幅和有限的叙事空间,及其与受众之间适度拉开的距离,仍赋予了这个文类某些得天独厚的特权:“我发觉自己不时会产生一种愿望,不想加快和压缩事件与人物性格的发展进程,那是戏剧的做法,而是让它们凝固下来,在静态和孤立中观察事物,我认为这正是一篇好的短篇小说的巨大优势所在。”与戏剧通常借助于舞台上表演的动作来揭示生活真相的特质有所不同,“地方本身以及所见事物、瞬间的心情、飘忽不定且虚无缥缈的疑惧感”等元素在短加的当地人身上体察到了一种乐善好施的人性关怀,同时他也相信有关道格拉斯的记忆将会通过那位陪伴他踏上搜寻大油箱之旅的晚辈继续传承下去。由此看来,松脂蒸馏器代表了一个承载着人类所有的积极生命价值的美好家园。

对于上述作品,《出版商周刊》这样评论:“普利策奖获奖剧作家米勒大展文学现实主义的纯熟技艺,表现出深深扎根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之心理和道德冲突。”纵观整部短篇小说集,这些作品在人生和人性构成的宏大框架内倾注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生态的关注,无不带有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时代印记。在米勒笔下,记忆的追溯、对往昔的回忆和历史的反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惑和挣扎求索,生存价值的追问回荡在这物质丰饶的“贫瘠”之地,呼唤着理想主义的回归。的确,在人生终点处回望来路,似乎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当肉体的存在即将化为乌有时,精神的传承也不失为一种颇具形而上意义的“存在”;这后一种“存在”将人类种族和万物生灵的物质存在维系起来,使其在相互成就之中变得更有生命主体的价值和尊严。

或许可以说,总体看来,上述作品描绘了这位已近暮年的作家关于生存伦理的一次探寻之旅,共同揭秘了人类个体和物种之间基于生存需要或生命尊严所建立的那张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隐形关系网络。在这个意义层面上,米勒的小说集恰到好处地展示出中老年叙述视角的优势与特权所在,尤其是《存在》以及《演出》《海狸》《裸体手稿》《松脂蒸馏器》等五个篇目均以三十年为时间跨度,充分彰显了年长者的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冲撞所带来的叙事张力;就连《斗牛犬》这篇以十三岁男孩为主人公的小说也因为叙述者与青少年主人公之间刻意拉开的认知距离而显得成熟老到。《纽约时报》称:“这些故事写得优雅得体……它们靠的不是大多数当代小说读者所熟悉的人工雕琢的微妙色彩和刻意安排的顿悟瞬间。用清晰明白的平实文字概括出情感、情境和主题的精髓,这是米勒先生最优秀作品的特征,它使读者不禁希望故事再长一点、再多一些。”对于这种说法,译者颇有同感,译后意犹未尽,回味绵绵无穷,是为记。

林斌

二〇一二年十月于厦门

书评(媒体评论)

这些故事写得优雅得体……它们靠的不是大多数当代小说读者所熟悉的人工雕琢的微妙色彩,也不是刻意安排的顿悟瞬间。用清晰明白的平实文字概括出情感、情境和主题的精髓,这是米勒先生优秀作品的特征,它使读者不禁希望故事再长一点、再多一些。

——《纽约时报》

这些短篇小说提醒我们,这位杰出的戏剧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这一点毫无疑问。

——《洛杉矶时报书评》

大有契诃夫风范……睿智风趣,具有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值得奉为至高典范。

——A.N.威尔逊(英国作家)

阿瑟·米勒是一个具有真正道德高度的人,表现出今日堕落之世上的罕有品质。

——萨曼·鲁西迪(英国作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