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福克纳随笔(福克纳作品)(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威廉·福克纳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福克纳随笔(福克纳作品)(精)》收录威廉·福克纳具有代表性的散文、演说词、书评、序言以及信函,是福克纳创作的重要组成,也是探究福克纳思想与生活轨迹极为重要的资料。从这本非虚构性的文集中,可以窥见作为艺术家以及作为人的福克纳的多个方面,使读者得以更进一步地了解他的为人与他的作品。

内容推荐

《福克纳随笔》收录了威廉·福克纳创作的随笔散文作品,和他的小说一样,他的散文也呈现了非常特殊的多样性,例如当中的《密西西比》、《论隐私》、《论恐惧》等,都是福克纳非小说类作品当中的杰作。

福克纳的智慧、知识、想像力、才能和幽默感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文章,在向我们显示出这位极其热诚、异常复杂、非常隐秘的作家在职业生涯的后四十年愿意向公众揭示的耶些部分的同时,也使我们得以更进一步了解他的为人与他的作品。

目录

总序

《福克纳随笔》初版

 一 随笔

记舍伍德·安德森

密西西比

做客新英格兰印象

一个傻瓜在林克沙德

肯塔基:五月,星期六

论隐私权

日本印象

致日本青年

致北方一位编辑的信

论恐惧

致黑人种族领袖们的一封信

阿尔贝·加缪

 二 演说词

在卡罗琳.巴尔大妈葬仪上的布道词

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说词

对密大附属高中毕业班所做的演讲

接受荣誉团勋章时的演说

在三角洲会议上的发言

对松林庄园初级大学毕业班所做的演讲

接受国家图书奖的小说奖时的答词

在南方历史协会上的讲话

接受雅典科学院银质奖章时的演说词

在美国艺术文学学院向约翰·多斯·帕索斯颁发小说金质奖章时的演说词

向弗吉尼亚大学的拉文、杰斐逊与ODK学会所做的演讲

向弗吉尼亚大学英语俱乐部所做的演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全国委员会所做的演讲

在接受小说金质奖章时对美国艺术文学学院所做的演讲

 三 序言

《舍伍德·安德森与其他著名的克里奥尔人》前言

现代文库版《圣殿》序言

《福克纳读本》前言

 四 书评

评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归来》

评吉米·柯林斯的《试机飞行员》

评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五 公开信

致《芝加哥论坛报》书评版编辑

致美国作家联盟主席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他生前的名字是皮特”

致《奥克斯福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美国艺术文学学院秘书

“致奥克斯福选民”

致《奥克斯福鹰报》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为威利·麦基一案对报界所做的声明

致《纽约时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纽约时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关于埃米特·梯尔案件

致《生活》周刊编辑

致《报道者》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致《纽约时报》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纽约时报》编辑

启事

启事

致《纽约时报》编辑

《福克纳随笔》增补版

 一 散文

诗歌,旧作与初始之作:一个发展历程

论批评

舍伍德-安德森

文学与战争

那么现在该干什么了呢

关于《坟墓里的旗帜》的创作、编辑与删节

麦克·格里德的儿子

关于《寓言》的一点说明

 二 演说词

在卡罗琳·巴尔大妈葬仪上的布道词

在文化自由大会上的讲话

在美国文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接受安德烈·贝洛奖时的讲话

在市立剧场的讲话

 三 序言

《喧哗与骚动》前言两篇

对《附录:一六九九年至一九四五年康普生一家》的前言式的说明

 四 书评与剧评

评W.A.帕西的《在四月里有一次》

评康拉德·艾肯的《转弯与电影》

评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的《独幕剧:返始咏叹调》

美国戏剧:尤金·奥尼尔

美国戏剧:抑制种种

评约瑟夫·赫格希默的《林达·康顿》《辛西雷娅》和《亮丽的披巾》

评约翰·考柏·波伊斯的《德克达姆》

评吉米·柯林斯的《试机飞行员》

 五 公开信

致新奥尔良《新闻报》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为詹姆斯·汉利《在黑暗中的人》所写的推荐语

为推荐促销事致克利夫顿·卡思伯特函

刊登于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的分类广告

拉斐特县第二次世界大战阵亡者纪念碑铭文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为格雷厄姆·格林《恋情的终结》所写的推荐语

一九五七年九月十五日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信函的草稿

遗嘱管理人告示

试读章节

这是一种纯而又纯的精确,或者说是一种精而又精的纯粹,随你怎么说都行。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他是一个滥情主义者,在如何看待他们的问题上往往不正确。他相信人民,但是好像仅仅在理论上如此。他对他们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虽则每一次他还要重新准备感到失望,准备受到伤害,好像这样的事以前没有发生过似的,好像他能真正相信可以相处的人唯有他自己笔底下创造出来的那些人物,是他自己探索地做着的梦里的虚构品与象征物。在他的作品里,他有时是一个滥情主义者(莎士比亚有时候也是如此),可他从来不是一个掺假的人。他从来不语焉不详,从来不庸俗化,从来不走捷径;从来都是怀着一种谦卑,甚至是一种宗教般虔诚的态度来对待写作,以一种几乎让人怜悯的至诚、忍耐、甘愿臣服和自我牺牲的态度来对待写作。他仇视下笔千言;如果人家写得很快,他认为里面准保掺假。他有一次告诉我:“你有太多的才能。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写出东西来,而且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如果你不小心,你会什么也写不成的。”在那些下午,我们总是一起在旧城区散步,我听,他讲,对我或是对别人——我们在街上、码头上任何地方遇到的任何人,或是晚上坐在什么地方共对一瓶酒,他在我的小小配合之下幻想出牵着马的睡不着的人那一类稀奇古怪的角色。其中的一个据他说是安德鲁·杰克逊的后裔,查尔梅特战役之后就留在了路易斯安那州的沼泽地带,再也不是半马半鳄鱼,现在成了半人半羊后来又成了一半是鲨鱼,它——我的意思是整个故事——到头来变得那么古怪又是(至少我们是这样想的)那么有趣,我们决定把它写下来,用相互通信的方式,就仿佛是一支动物考察队的两个暂时分开的队员。我把他写的第一封信的回信交给他。他读了之后说:

“你自己满意吗?”

我说:“怎么啦?”

“你对这封回信满意不满意?”

“为什么不满意?”我说,“这封信里没说的我可以放在下一封信里说。”这时候我明白他心里相当不高兴了:他变得态度生硬、严峻,几乎都要发火了。他说:

“要么把它扔掉,咱们不进行下去了,要么把它拿回去重写。”我接过了信。我足足写了三天才重新交给他。他再次读了,读得很慢,像他素常的那样,这以后他说:“现在你满意了吗?”

“不满意,先生,”我说,“不过我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写得更好了。”

“那咱们就让它通过吧。”他说,把信放进他的兜里,他的声音重新变得温暖、圆润、洪亮而带有笑意,准备再一次相信别人,再一次受到伤害。

我从他那里学到的比从这件事里学到的要多,至于我有没有也一直遵照着他其他的教导实行,那是另一回事。我学到的是:作为一个作家,你首先必须做你自己,做你生下来就是那样的人;也就是说,做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作家,你无须必得去口是心非地歌颂任何一种传统的美国形象,像安德森自己与德莱塞所独有的让人心疼的印第安纳、俄亥俄或爱荷华州的老玉米或是桑德堡的畜栏以及马克·吐温的青蛙。你只需记住你原来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你必须要有一个地方作为起点:然后你就可以开始学着写,”他告诉我。“是什么地方关系不大,只要你能记住它也不为这个地方感到羞愧就行了。因为,有一个地方作为起点是极其重要的。你是一个乡下小伙子;你所知道的一切也就是你开始自己事业的密西西比州的那一小块地方。不过这也可以了。它也是美国;把它抽出来,虽然它那么小,那么不为人知,你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拿掉一块砖整面墙会坍塌一样。”

“有水泥和灰胶的墙可不会坍塌。”我说。

“是的,不过美国还没有抹上水泥与灰胶呢。人们还在建造美国。正因如此,一个血管里有墨水的人不仅仍然能而且有时还必须在美国内部不断地走来走去,不断地走来走去边倾听边观察边学习。正因如此,像你我这样的没有学问、没有学历的土老帽不仅有机会写,而且还必须写。美国所要求的一切就是观察它、倾听它、理解它,如果你做得到的话。不过理解也还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相信美国,即使你并不理解它,接着试着叙说美国,把它写下来。文章绝不会一下子就很精彩,不过总还有下一次呢;墨水和纸张总不会缺,也总有你想理解和要告诉别人的东西。这一次说不定也还是不完全对头,不过它也有下一次嘛。因为到了明天美国将变成截然不同的另一样东西,一样更丰富更新颖、值得你去观察、倾听并试图理解的东西,即使是你不能理解、无法相信的东西。”

P6-8

序言

威廉·福克纳一八九七年出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尤宁县的一个小镇,五岁时随父母迁居到距离此地不远的奥克斯福镇。此后,福克纳基本上没有离开这个家,他算得上是美国南方的一个土生子。他的祖先在当地立过战功,修建过铁路,开设过银行,还写过小说。因此,虽然到福克纳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但他仍被视为“世家子弟”。他身边流传着许多家族的故事,他也一直面临着如何对待历史包袱并从中摆脱出来的问题。

福克纳上学不很正规,只读完十一年级,后来又在密西西比大学当了一年的“特殊学生”,但他从小读了家藏的许多英美与欧洲的古典文学作品,后来又认真读过十九世纪末的诗歌与二十世纪初的现代派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福克纳参加过空军学校,但未来得及正式作战。后来当过小工、售货员、邮务所所长与好莱坞的电影脚本编写人。晚年被弗吉尼亚大学聘为驻校作家。除此之外,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小说写作上。他一共写了十九部长篇小说与一百二十多篇短篇小说,大多数作品的故事都发生在他虚构的密西西比州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因此,这些作品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每一部小说既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又是整个“世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1929)、《我弥留之际》(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村子》(1940)、《去吧,摩西》(1942)等。

一九五〇年,福克纳获得该年颁发的一九四九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在获奖演说中,福克纳表达了对人类光明前途的信心,并认为作家的职责在于写出“人类……能够蓬勃发展。……人有灵魂,有能够怜悯、牺牲和耐劳的精神”。作家的“特殊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这些是人类昔日的荣耀。为此,人类将永垂不朽”。

一九六二年六月,福克纳在家乡骑马时堕下受伤,不久后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时间过得飞快,威廉·福克纳去世倏忽间五十多年已经过去。如今再回首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坛,曾红极一时、大名鼎鼎的小说家,大都身后寂寞,至今尚能跻身世界文坛大师行列的,还真是不多,似乎只有福克纳仍时不时为人提起。人们发现,福克纳的作品非但不显得陈旧落伍,反倒常给人一种历久弥新的感觉。当然,他的文笔不一定合乎今天美国普通读者的口味,但是却不断受到文学史专家、批评家与小说作家的关注。目前,福克纳与莎士比亚是在美国被研究得最多的两位作家。他的作品也一直是许多美国与外国小说家学习的榜样。譬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即在获奖演说中向福克纳表示了敬意,认为他是“自己的导师”。我国的莫言也说:“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

我多年从事福克纳作品的介绍与翻译工作,曾根据自己的认识,不揣浅陋,在所编写的一本书的前言里试图做一总结。我这样写道:

倘若全面综览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可以认为,他的作品,既有现实主义具象的逼真性,也不缺乏现代主义的想象力、穿透力与悲观主义,甚至还保留有西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中对英雄人物与理想形象的崇敬、景仰之情。一方面,他的作品百科全书式地反映了美国南方近现代的历史与现实,揭示历史对现实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在总体精神上刻画出西方“现代人”的困惑与苦恼,对他们的异化感、孤立感表示出深切的关怀。此外,他也尽可能地在作品里塑造道德高尚的人物形象。在这方面又显露出尊崇浪漫主义的倾向。在小说艺术上他更是多有创新,使现代小说艺术能在美利坚土地上发扬光大。在语言艺术上,他也显示出风格多样、挥洒自如的大师风范。若要试图用一句话来概括他总的思想倾向,笔者认为,归根结底,他是可以毫不迟疑地被归入到拥护宽容创新、主张人与人之间享有平等权利、赞成全人类相互理解与合作这样的一股人文主义大潮流中去的。

在我国加入国际版权协定组织前,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就出现有心人对福克纳做了介绍。正式译介则应该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算起。当时,在陶洁与本人的策划下,曾出版了一套福克纳作品选集,收入了陶洁等人与我翻译的八部作品。后来又出版了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与《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集》,再后来也出过福氏的《野棕榈》及本人译的福氏随笔集。这样的努力对我国文学创作界与读书界了解福氏的文学成就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当然,这一项工作还需继续做下去。好在二〇一二年后福克纳原作已无版权问题。我见到有《村子》的译本。

最近,我高兴地得知,北京燕山出版社决定在今后数年内出版一套多卷本的福克纳作品,除收入过去的一些较有质量的译本外,还拟约译一些尚未翻译出版过的重要福著。对于这样的好事本人自当积极支持。我本人已进入耄耋之年且又有病,能把过去的译作复审一遍已非易事。所以在得知年轻有为的译者愿意参加这项工作后,真是感到有说不出的欣慰。近年来,译界的老前辈逐渐谢世,亟须有人接班。看到“新松”逐渐成长,我自认不属那些“应须斩万竿”的“恶竹”,因此大可欣喜地退居一边,做些力所能及较为轻松的小事。在此,我预祝这一套书的完满竣工,并能受到读书界的欢迎。

书评(媒体评论)

福克纳倘有某个方面比另一个方面更与众不同的话,那就是他一心一意几乎入迷地拼命要写出一种文体……是何等的文体啊!当时杰姆欧罗巴的爵士乐队经常散发的那种热带的充溢的喧闹,好比蔓草丛生、野花怒放的丛林展现在你眼前,壮丽而无穷无尽地纠缠在一起,闪闪发光,似蛇般蜿蜒蠕动,滑溜着一圈圈打盘,而叶和花又永远幻术般地交替变换——这一切无限的旺盛繁茂也未必比福克纳的文体更叫人头晕目眩。

——美国学者康德拉·艾肯

福克纳的散文随笔是像他写其他所有作品一样用心写的,是他毕生作品中的一个部分……是用他自己的风格与语言写成的,有意要与当代文论显得不同,而且绝不套用任何一个批评派别的套话、术语。

——美国评论家乔治·加雷特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3: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