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民著的这本《川西手艺人》介绍了,老一辈的人爱说“天干饿不死手艺人”,所谓手艺人,就是在各行各业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在作者的家乡——四川西部的农村和乡镇就活跃着一批这样的能人,如木匠、石匠、泥水匠、铁匠、篾匠、打更匠,或游走于乡间,或设摊于街道。他们以一技之长赚取生活,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
| 书名 | 川西手艺人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何民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何民著的这本《川西手艺人》介绍了,老一辈的人爱说“天干饿不死手艺人”,所谓手艺人,就是在各行各业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在作者的家乡——四川西部的农村和乡镇就活跃着一批这样的能人,如木匠、石匠、泥水匠、铁匠、篾匠、打更匠,或游走于乡间,或设摊于街道。他们以一技之长赚取生活,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 内容推荐 一部中国民间手艺人的传奇缩影。 木匠、石匠、泥水匠、铁匠、篾匠打更匠…… 在四川西部的农村和乡镇,曾活跃着一批这样的能人,他们或游走于乡间,或谩摊于街道,他们以一技之长赚取生活,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他们的手艺成就了他们的人生。 何民著的这本《川西手艺人》以手艺人为载体。通过人物和故事将川西的民情风俗展现给读者。在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的今天,带领读,者重新体昧那些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乡土人情、民风民俗,追忆那些回不去的岁月与乡愁。 目录 打鼓匠 打更匠周驼背 补锅匠刘二 打油匠刚哥 刀儿匠王蛮子 玉匠周大爷 锅儿匠王九爷 教书匠何秀才 算命先生周神仙 剃头匠刘待诏 川西背二哥 泥瓦匠十三 收荒匠马眼镜传奇 编编匠 抓抓匠杨老大 钟表匠罗得利 万裁缝与马货郎 秤匠龚得富 灌州姜棉花 画匠六指神 篾匠 木匠杨老二 骟猪匠张一刀 铁匠张莽娃 石匠兄弟 漆匠 支客师 说书匠贺瞎子 灌县拳师 箍桶匠 使牛匠陈三爷 小城挑水匠 周皮匠传奇 磨刀匠 试读章节 张打鼓是灌州河西川剧“欣悦社”的鼓师,他那个鼓点打得呀硬是巴适,“咚锵咚锵咚咚锵”,一通鼓罢,茶铺子里的茶客都知道,好戏要开始了,赶紧端起茶碗扯一口茶,清清嗓子,准备帮腔了。 川剧以前叫川戏,是四川老百姓最喜欢的一种戏剧,上至达官贵人、绅士粮户,下至平头布衣、讨口要饭的,只要一听到川戏的锣鼓一响,就开始摇头晃脑了。即便是在走路,也要停下来,伸头张耳听几句,过把瘾才走。 旧时唱川戏,有正规剧院演出的,如成都的“悦来茶园”等,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草台班子,由班主领着游走于各地城乡演出。而在川西乡村,更多的是川戏玩友性质的戏班子,平日里没事就在茶馆里坐唱。乡邻中有红白喜事,十个八个凑在一起,敲锣打鼓拉胡琴,又打又唱又帮腔,遇有堂会或比较大的场面,也会披挂上阵,粉墨登场。 川剧的唱腔虽然和京剧差不多,主要分昆、高、胡、弹、灯,角色主要分生、旦、净、末、丑,但其特点却是十分突出,最主要的就是川剧的锣鼓。川剧锣鼓一响,无须张口,就知道是川戏了。因此,川剧自古就有“半台锣鼓半台戏”之说,而这半台锣鼓中,鼓又是整台戏的灵魂,整台戏的节奏自始至终都是由鼓点在调度,故打鼓的师傅就是整台戏的指挥。 在欣悦社,张打鼓就是这样一个说一不二的人物。 说起这个张打鼓还真有点龙门阵。 张打鼓原先是个粮户人家的子弟,家中有几十亩水田,还有几十亩山地,就他一个独子。张打鼓自小就对川戏情有独钟,但凡有戏班子到村里唱戏,他就早早地挤到台前去,散场了他都还跟在那些唱戏的后面,不时还要哼唱几句。十八岁那年,河西来了一个叫“欣悦班”的戏班子在关帝庙演出四本连台大戏《狸猫换太子》,张打鼓是从头看到尾,一场不落。戏演完了,张打鼓鬼使神差地跑去找到班主,要跟戏班子学戏。班主听他唱了两句,说:“你这个烟锅巴嗓子还唱戏?回家种地去吧。”正好戏班中一个唱旦角的女子叫秋红,在一旁替他说了好话,说唱戏不成,可以学打鼓嘛。张打鼓心想,打鼓就打鼓,天天有戏看,就留下来了。 张打鼓刚开始学打鼓,脑壳上没少挨师傅的鼓槌敲打。只要张打鼓的鼓没打在点子上,或是眼睛瞟秋红走了神,师傅的鼓槌就会“啵”的一下敲到他的头上,那鼓槌是打在头上刚好有点痛,但痛而不起包,可见师傅鼓槌的轻重是拿捏得十分精准。就凭这点,张打鼓对他师傅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是好景不长,那年月四川军阀天天为争地盘打仗,毗河之战,波及全川,到处都没有个安宁的地方。张打鼓跟着欣悦班东奔西跑了几年,最后欣悦班撑不下去了,只好解散,大家各奔前程。临分手时,师傅把一对紫檀木做的鼓槌送给张打鼓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你好自为之吧。”张打鼓握着已经被师傅的手磨得油光水亮的鼓槌,不住地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临走时,张打鼓找到秋红,说:“我家住在灌州河西,想唱戏就来找我,我等你。”说得秋红眼泪汪汪的。 张打鼓回到灌州河西,卖了几亩田,置了一套川戏锣鼓和唢呐、胡琴等乐器,又找了十来个川戏票友,自任鼓师,在河西中兴茶园唱起了围鼓(座唱),取名“欣悦社”,意在纪念和承接欣悦班。 川人喜爱川剧,但真正能进剧场看戏的能有几人,故乡间的川剧围鼓便成了老百姓的最爱。 张打鼓鼓槌一举,一通排鼓下来,茶园里早已座无虚席。今晚的曲目是折子戏《古城会》,锣鼓声中,当关云长唱“过五关斩六将归心如箭”时,茶园中帮腔声一片,声浪震得油壶子上的火苗左右摇晃,气氛十分热烈。一通幺台锣鼓之后,演出结束,茶客们还不舍离去。 张打鼓和欣悦社名声日盛,连号称川剧司鼓泰斗的成都鼓王也托人捎来帖子,邀张打鼓到成都“悦来茶园”同台献艺。张打鼓竟然不去。P2-5 序言 儿时听老一辈人摆龙门阵,讲得最多的就是乡间那些手艺人。他们凭一技之长在城乡间赚取生活费,他们的故事形形色色,有滋有味,有的上得了台面的,有的上不了台面,其间的酸甜苦辣,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体会的。我懂事的时候突然发现,在我乡下的亲戚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手艺人,大家称他们为匠人,如木匠、铁匠、泥水匠、篾匠、石匠、剃头匠,干的时间长了,好多人把名字都省略了,加一个姓就变成了张木匠、李铁匠。这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手艺成就了他们的人生,也演绎出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 我的童年很多时候就是在川西手艺人的龙门阵中度过的。 我的家乡是川西平原的都江堰,以前叫灌县。灌县不仅有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以“天下幽”著称的青城山,独特的地理位置更让这里成为东接成都、西连藏羌的咽喉之地。著名的松茂古道就是以灌县西街为起点,经茂县、松潘,然后与古丝绸之路的长安相连,故以灌县为起点的松茂古道素有“南方丝绸之路”的美称。川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催生了大量的手艺人,他们生产的产品不仅在本地销售,更是大量销往藏羌地区,远至甘肃、青海、西藏。如铜器的制作,由于藏羌地区百姓主要以游牧为主,加之高原地区高寒缺氧,铜器就成了他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每年从川西地区要输出大量的铜器制品,仅灌县西街一条小街就有十几家制作铜器的店铺。后来,地方上曾将这些匠人收归集体,成立了灌县民族金属制品厂,一度成为川西名气颇大的一家集体所有制工厂。而在成都,制作铜器的匠人更是不计其数,至今还有两条街叫东打铜街和西打铜街。 在川西,这些手艺人的故事不仅演绎了川西社会的发展史,更成了保留川西方言和川西民风民俗的载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这些匠人们和他们的手艺已经逐渐走向消亡,许多手艺已经失传或正在失传。随着国家对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许多手艺人的轶闻趣事又开始在非遗保护和抢救中渐次显现,儿时听到的关于匠人们的龙门阵又在我的记忆中复活。2013年年末,我写了一篇介绍川西手艺人的文章,被《龙门阵》杂志的编辑看中,发表在2014年1月号上。文章发表后,读者反应奇好,编辑也大加赞赏,鼓励我再写。于是我又陆续写了几篇,当年就在《龙门阵》杂志上连发8期,其后又在其他报刊发了十余篇。受此鼓舞,我又写了二十余篇,前后一共写了四五十篇。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我从中选了三十余篇结集成这本《川西手艺人》。 张发兄是本邑画家,近年来专攻民俗画,长于插画,在不少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很多插图。张发兄看了我的“川西手艺人”系列文章,大加称赞,听说我准备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停下手中正在创作的民俗画长卷,为我的文章配图,一文一图,文图结合,相得益彰,使本书不仅具有文字的可读性,更有图画的观赏性,增加了本书的阅读价值。 有朋友说,你的川西手艺人系列文章,用文字给渐行渐远的那些手艺人雕刻了一组群像,绘制了一幅幅川西民风民俗的画卷。我说,这太抬高了我写的这些文字,只要读者喜欢读这些文章,能够从阅读中得到乐趣,甚或还能在阅读中了解一点民风民俗,我就很满足了。 何民 2017年9月于都江堰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