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著的这本《南游杂忆庐山游记(精)》介绍了,作为第一次南游,在香港住了五天,广州住了两天半,广西住了十四天。这些地方都是我想去而始终没去成的。在游记中有对当时沿途风土人情的描写,但即使在游玩中,胡适所见也不止是“山”和“水”,还看见当地的宗教、文化、教育和国家建设,甚至不忘考证庐山上的一个塔。
| 书名 | 南游杂忆庐山游记(精)/昨日书林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胡适 |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胡适著的这本《南游杂忆庐山游记(精)》介绍了,作为第一次南游,在香港住了五天,广州住了两天半,广西住了十四天。这些地方都是我想去而始终没去成的。在游记中有对当时沿途风土人情的描写,但即使在游玩中,胡适所见也不止是“山”和“水”,还看见当地的宗教、文化、教育和国家建设,甚至不忘考证庐山上的一个塔。 内容推荐 《南游杂忆庐山游记(精)》的作者胡适因为接受香港大学的名誉学位,作第一次的南游,在香港住了五天,在广州住了两天半,在广西住了十四天。北归后胡适在《大公报》和《国闻周报》上读了胡政之的两种两粤游记,以胡政之的游记为参考写了他第一次南游的告:《南游杂忆》《庐山游记》。 目录 南游杂忆 一 香港 二 广州 三 广西 四 广西的印象 五 尾声 附录 粤桂写影 庐山游记 试读章节 二广州 一月九日早晨六点多,船到了广州,因为大雾,直到七点,船才能靠码头。有一些新旧朋友到船上来接我,还有一些新闻记者围住我要谈话。有一位老朋友托人带了一封信来,要我立时开看。我拆开信,中有云:“兄此次到粤,诸须谨慎。”我不很了解,但我知道这位朋友说话是很可靠的。那时和我同船从香港来的有岭南大学教务长陈荣捷先生,到船上来欢迎的有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吴康先生,教授朱谦之先生,还有地方法院院长陈达材先生,他们还不知道广州当局对我的态度。陈荣捷先生和吴康先生还在船上和我商量我的讲演和宴会的日程。那日程确是可怕的!除了原定的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各演讲两次之外,还有第一女子中学、青年会、欧美同学会等,四天之中差不多有十次讲演。上船来的朋友还告诉我:中山大学邹鲁校长出了布告,全校学生停课两天,使他们好去听我的讲演。又有人说:青年会昨天下午开始卖听讲券,一个下午卖出了两千多张。 我跟着一班朋友到了新亚酒店。已是八点多钟了。我看广州报纸,才知道昨天下午西南政务会议开会,就有人提起胡适在香港华侨教育会演说公然反对广东读经政策,但报纸上都没有明说政务会议议决如何处置我的方法。一会儿,吴康先生送了一封信来,说: 适晤邹海滨先生云:此间党部对先生在港言论不满,拟劝先生今日快车离省,暂勿演讲,以免发生纠纷。 邹、吴两君的好意是可感的,但我既来了,并且是第一次来观光,颇不愿意就走开。恰好陈达材先生问我要不要看看广州当局,我说:林云陔主席是旧交,我应该去看看他。达材就陪我去到省政府,见着林云陔先生,他大谈广东省政府的“三年建设计划”。他问我要不要见见陈总司令,我说,很好。达材去打电话,一会儿他回来说:陈总司令本来今早要出发向派出剿匪的军队训话,因为他要和我谈话,特别改迟出发。总司令部就在省政府隔壁,可以从楼上穿过。我和达材走过去,在会客室里略坐,陈济棠先生就进来了。 陈济棠先生的广东官话我差不多可以全懂。我们谈了一点半钟,大概他谈了四十五分钟,我也谈了四十五分钟。他说的话很不客气:“读经是我主张的,祀孔是我主张的,拜关、岳也是我主张的。我有我的理由。”他这样说下去,滔滔不绝。他说:“我民国十五年到莫斯科去研究,我是预备回来做红军总司令的。”但他后来觉得共产主义是错的,所以他决心反共了。他继续说他的两大政纲:第一是生产建设,第二是做人。生产的政策就是那个“三年计划”,包括那已设未设的二十几个工厂,其中有那成立已久的水泥厂,有那前五六年才开工出糖的糖厂。他谈完了他的生产建设,转到“做人”,他的声音更高了,好像是怕我听不清似的。他说:生产建设可以尽量用外国机器、外国科学,甚至于不妨用外国工程师,但“做人”必须有“本”,这个“本”必须要到本国古文化里去寻求。这就是他主张读经祀孔的理论。他演说这“生产”“做人”两大股,足足说了半点多钟。他的大旨和胡政之先生“粤桂写影”所记的陈济棠先生一小时半的谈话相同,大概这段大议论是他时常说的。 我静听到他说完了,我才很客气地答他,大意说:“依我的看法,伯南先生的主张和我的主张只有一点不同。我们都要那个‘本’,所不同的是:伯南先生要的是‘二本’,我要的是‘一本’。生产建设须要科学,做人须要读经祀孔,这是‘二本’之学。我个人的看法是:生产要用科学知识,做人也要用科学知识,这是‘一本’之学。” 他很严厉地睁着两眼,大声说:“你们都是忘本!难道我们五千年的老祖宗都不知道做人吗?” 我平心静气地对他说:“五千年的老祖宗,当然也有知道做人的。但就绝大多数的老祖宗说来,他们在许多方面实在够不上做我们‘做人’的榜样。举一类很浅的例子来说罢。女人裹小脚,裹到骨头折断,这是全世界的野蛮民族都没有的惨酷风俗。然而我们的老祖宗居然行了一千多年。大圣大贤,两位程夫子没有抗议过,朱夫子也没有抗议过,王阳明、文文山也没有抗议过。这难道是做人的好榜样?”P11-13 序言 关于“昨日书林” 民国时期正是中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时期,这种碰撞造就了一批民国的学术大师。这批学术大师肩负起了引进、探究西方文化和整理、继承中国文化的双重使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们给我们留下来大批具有较高价值的著作,虽然历经岁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辉。 出于种种原因,这些著作,有的版本繁多,内容不一;有的久不再版,以至于一书难求;有的泯于历史,销声匿迹。有鉴于此,我们组织出版了“昨日书林”这套丛书,将这些经典著作重新发掘、整理出来,推荐给读者。 丛书名日“昨日书林”,即有“昨日”与“书林”两层含义。所谓“昨日”,概指收录图书的时间范围。丛书所收录图书的作者是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专家、学者,并且主要活跃于民国时期。这里所说的民国时期是指1912~1949年。然而一些著作的成形,可以追溯至1912年之前若干年,或者延伸至1949年之后若干年,因其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亦酌情收录。而“书林”二字,本来有“丛书”的意思,这里亦指那些经久不衰、卓然于普通图书的民国经典著作。 “昨日书林”首批计划选取民国经典著作200种,大致分为两种方式出版:一种是横排简体,一种是原版影印。其中横排简体部分又分为社科、文艺和译著三类。原版影印主要选取金石、图录等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著作。 我们的发掘、整理工作,正如沧海拾珠,虽不免有遗珠之憾,但至少有拾珠之得,可以积少成多。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昨日书林”这套丛书能成为一座靠近民国大师、品味经典著作的桥梁。 编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