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江州司马白居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江汉民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江湖之远

距京城长安三四千里路之遥,在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有一座城市叫浔阳,是江州治所,据称是汉代大将灌婴(一说陈婴)于公元前201年所筑。让我们看看唐元和年间,这座千年古城,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江州地理

说到浔阳,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名字,九江。

说来九江的来头不小。《尚书·禹贡》中就提到“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说的是长江、汉水并流朝大海奔去,流到“九江”这个地方,水道众多,水势浩大。与来历不怎么明了的《尚书》一样,为什么叫九江这个名字,这个九江又在什么地方?千百年来,人们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无论如何,“九江”二字,描述了自然的伟大壮阔,记录了人类的初步印象。

随后的夏商周,可没九江什么事。也是,那时候,长江中游一带,要么山林密布,要么大水汪汪,没有什么值得关注。春秋战国期间,霸主更迭,百家争鸣,有多少刀光剑影,有多少真知灼见,这些和九江统统不沾边。那时的人们,只顾中原逐鹿,使性斗狠,或者著书立说,畅所欲言,哪顾得上蛮荒中的一片泽国。倾箱倒箧,在典籍中,大约只有楚之东境、吴之西境寥寥数字而己。

到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之际,几江忽然著名,那就是在始皇帝设置的三十六个郡县中,赫然有九江郡。据考证,那时的九江郡管辖范围很广,包括今天的安徽、河南淮河以南地区、湖北东部、江西全境和福建西北部,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这时的九江,已经从一个地理名词,蜕变成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了。

到了汉代,仍置九江郡,不过范围大大缩小,大约今天的安徽中北部,仍治寿春。另外设立了庐江郡,其下,设置了寻阳县。这里的寻阳县,治所在今湖北黄梅县境内。还设有豫章郡,在王莽时期也叫九江郡。

这真是一团乱麻,九江、寻阳居然是两处地方,跟我们眼下的情势完全不同,正所谓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其实,中间的变化,我们还懒得说昵,不然,其千头万绪,非得令人抓狂不可。

说到作为一级行政实体的“州”,是在汉灵帝刘宏时期才正式设立的,此后,州慢慢演变成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开始,全国行政区划中,并没有江州,直到晋武帝司马炎平定孙吴、统一全国,由荆、扬两州分置,江州这一名号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江州治所最初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后或寻阳(江北寻阳),或半州(今九江市西),或柴桑(今九江市八里湖西北),或湓口(今九江市区),到南北朝陈武帝时,移理湓城。东晋时的江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西、福建两省和湖北、湖南东部一带。唐高祖李渊武德八年(625),省湓城入浔阳,亦称九江,为江州治所。自此,湓口(也被称作湓城、湓口城)、浔阳、九江、江州才算统一起来。天宝元年(742)改为浔阳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江州,到元和年间,江州属江南西道,领浔阳、彭泽、都昌三县,辖区相当于今天的九江城区、都昌、湖口、彭泽、德安、九江县和共青城、瑞昌、庐山市(原星子县),比今九江市辖区略小(今辖区还包括修水、武宁、永修三县,唐代属洪州)。

历史,是一道长长的河流,曲折蜿蜒,波光粼粼。放眼望去,看湓城、浔阳、九江、江州这些名字,哪一个不是水灵灵的?

说到水,实在不能不提长江。长江自唐古拉山发脉以来,穿青藏,越云贵,下巴蜀,出三峡,汇洞庭,纳汉水,来到了楚尾吴头,在这里,她一改昔日狂躁,变得温顺大度,安逸祥和。自江夏(今湖北武昌)为东南流向,经江州浔阳城,折向东北方向,从地图上看,就好像被老师打了一个漂亮的对勾符号,因此,浔阳这块地方,被人们称之为转折之地。长江流经九江时,水势浩淼,江面壮阔,史称浔阳江。到了离浔阳城四十里的湖口,鄱阳湖水汇入长江,水流更为宏火,气势更为壮观。站在长江岸边,西望荆湘,东眺维扬,“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你不能不心生感叹。

江州经济

虽然有人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九江一带就有人类活动,然而较之于中原,那就是小巫了。不管你有什么文物佐证,在中华文明初期,九江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显摆,载入史册。在那漫长的时期,先民们一直在此默默地繁衍生息,仿佛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战国期间,除开秦、赵、齐等北方强国在中原拼来杀去、好胜斗勇外,南方的楚、吴、越等国也不甘寂寞,常常拳脚相加,头破血流。令人奇怪的是,查遍典籍,当郢、鄂、六、巢、会稽、番(鄱)等地名在眼前晃来晃去时,九江这块土地,却鱼不动水不跳,没有一点动静。用时兴的一句话说,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思来想去,除开那时候偏隅一方(相对于中原)、战略地位并不重要外,耕作工具是一个重要原因。与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九江主要是丘陵和山区,森林茂密,地势复杂,当铁制农具没有出现或者尚未大规模使用时,要在这样的地形地貌中开垦出农田来,实属不易。直到战国后期,秦汉以降,铁制农具开始大量使用,江南北部的开垦开发就顺理成章了。

史传灌婴于汉高祖六年(前201)一口气筑就豫章、湓口、宜春、于都等数座城市,开启了江西境内开发勃兴之滥觞。筑城,固然是为了军事需要,但同时提供了商品交换场所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带来了人口集聚、文化昌明的可能。这样说来,布贩出身的灌婴,实在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P2-4)

后记

没想到的是,这本书一写6年。

2011年3月,我在党校学习,期间与几位友人在一起聊天。当说到九江历史文化深厚,但疏于保存,不重开发,致使部分遗迹损毁,人物故事谬误,而后陈陈相因、以讹传讹,历史文化面临流失和变形的危险时,一位友人说:你喜欢看书,又喜欢爬山,对历史文化有些研究,你为什么不写出来呢?听了这话,我心中一动。

写什么,怎么写?一时间,我陷入了迷茫。要说的话,九江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军事、人物、山水、宗教、建筑等,都可以独立成篇写成一本书,而且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已经有一批学者和有心人加大了研究力度,推出了一批成果。我还能写什么呢?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给了我启发。黄仁宇借1587年若干“末端小节”事件,来写“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和“以后”“掀起波涛的机缘”,也就是说,以一年的人物和事件来做大明王朝的历史“总记录”,从而展现所谓“大历史”,实在是一件有开拓意义的事情。那么,我可不可以以一个人为轴线,来透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五颜六色的社会风貌,来写出九江历史各个方面千回百转的陵谷变迁?如果可以的话,那将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尝试,纵然我的史识和笔力与黄仁宇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写谁?又是一个问题。经过再三思忖,我确定写白居易。这倒不完全是白居易有着“江州司马”的名头,差不多是唯一一位以九江地名和官职而扬名的人物(还有一位是韦江州,韦应物),其实更重要的有两点:一是白居易所生活的中唐,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同时也是包括九江在内的江南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并展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文学、诗歌、交通、饮食、服饰等,探究这一时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表达,是饶有意味的。二是白居易在九江生活了头尾5年,写下了300多首诗歌,18篇文稿,外加他在政治上的参与和实践,远比陶渊明、李白、黄庭坚等人要深入得多,其传世诗文为唐人之冠,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研究史料,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于当代中国,有巨大的借鉴作用。这样一来,以白居易的“诗”,来描写诗人之“事”,来展现中唐之“世”,来发掘九江之“史”,也就是说,从白居易出发,来展现色彩斑斓的中唐社会画卷,展现波澜壮阔的九江历史画卷,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说干就干,于是,我开始整理甄别白居易在九江所写诗文,并对其在九江城区和庐山的屐痕一一实地勘察,几年来,我还两次到西安,又到渭南、到浮梁、到宣城、到符离、到杭州、到苏州去探访观光,点点滴滴,皆是收获。

感谢前辈学人,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帮助。特别要指出的是,朱金城先生的《白居易集笺校》,给我带来扎实详细的资料,让我一窥前辈修学的严谨。尚永亮先生的《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让我从中受益匪浅。还有,程继红先生的《带湖与瓢泉》,给了我写作格式的范本,美国托马斯夫妇的《大画家传》,则为我展示了通过不同画面和短小篇章来描写人物的丰富技巧。

写作过程中,有的章节完成得很快,有的则极其缓慢。史料的庞杂与冲突,人物的行止与情感,事件的过程与真相,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掩盖在厚厚的风尘里,淹没在无数的口水中。拨开重重迷雾,需要以基本事实为依据,以人性变化为逻辑,需要甄别与剖析,耐心与细心。可以坦白的是,不管是顺利还是凝滞,不管是心喜还是心慌,我都能做到不浮躁,不放弃,沉下心来,尽力而为。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体,都是历史链条中的一环,也就是说,今天之所以是这样的今天,今天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各种各样的思潮情感,都有前人的源头,并将被后人所继续。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新世界需要新史学”,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实就是说,所谓历史,是过去与现在无休止的对话。透过历史的风尘,看着那些或伟岸、或卑琐、或平凡的无数身影,想想我们从何而来,又归于何处,从中得到历史的趣味,收获现实的意义,岂不是很幸福?

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对我写作的支持。感谢我的夫人魏星,她是我的第一位读者,还有我的儿子江夔、儿媳周孝英以及同事钟露佳,他们为我校对了全部书稿,指出了一些错误。感谢我的同学和好友王爱民,他阅览了全部书稿,与我讨论了若干问题,并写下读后感。尤其要感谢责任编辑全秋生先生,他为本书的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

原稿中,有“阉祸”“党争”“边患”“帝殇”等几节,以及由白居易“中隐”思想引发的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因与九江关系不大,故而删去。原稿中,还有十多万字的注释,为省篇幅,只留部分,大都砍去。

掩卷望远,余思未尽。这样一部书稿,其命运究竟如何,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稿子有点长,有点哕唆,怕是很少有人愿意读下去。白居易说得好:“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蚩,益又自惑。”“己尚病之,况他人乎?”

作者

成稿于九江鹤问湖畔

修改于苏州阳澄湖畔

目录

楔子

江湖之远

 江州地理

 江州经济

 江州文化

许国忘身

 新乐府运动

 讽喻诗

 《长恨歌》

万死投荒

 世路倚伏

 魂断蓝桥

 山穷水复

心思浩茫

 州司马

 庾楼月

 夜深沉

自安自适

 瓣香渊明

 浪迹老庄

 栖心释梵

 寄情山水

忧乐天下

 淮西寇

 农民愁

 士子忧

岁月无痕

 白氏与妓

 白氏与乐

 白氏与酒

 白氏与茶

 白氏与药

人间有情

 友情

 爱情

 亲情

 诗情

日常生活

 财富观

 购买力

 吃住行

 穿用娱

来世今生

 见易别难

 宦海沉浮

 流风遗韵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序言

早在2014年,汉民就在电话里告诉我,他正在研究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的这一段经历,并已经完成了三十多万字。其后,还陆续通报过在创作“中隐”这一节时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处理文字繁简的问题。

直到9月22日,收到他通过微信传来的《江州司马白居易》一书的样稿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电脑。

一开卷,我便对此书爱不释手,细心品读。只是耽于日常事务,所以每天至多能读上四五十页,这样直至今日方才完成。

掩卷沉思,百感交集。

作者自己谦称,一个专业学数学的却舞弄起文史来,似有无奈。但我不这样认为,我倒是觉得,这不仅是作者兴之所至,更是他勇立潮头,关注时势,通过缅怀古人旧事,试图匡扶渐之失衡的人心与社会的努力,也是作者多年潜心读书、不断钻研的结果。

一本以考证和研究为题的专著竟然有那么富于诗意的章节名目,让我感到为之一动;再看书后例列的众多参考书目,不仅遍及古今,还通融中外,更是让我钦佩作者的功力,敬意油然而生。

《江州司马》以唐代为经,江州为纬,白居易为梭,编织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社会画卷,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研究白居易的文字不少,考证唐朝历史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但把白司马被贬谪江州的生活经历放在中唐这一历史大背景下进行研究的就不多,而能对白居易日常生活描写得如此详细,对他的志向、诗文、心态演绎得如此生动,还把江州的地理、经济、风情,特别是诗意庐山、人文九江的意蕴酝酿得如此香醇的著作我还没有读到过。

《江州司马》拨开历史的烟尘,不仅让我们看到古代皇权的至高无上,朝廷争斗的复杂多变,诡谲莫测的人心人生,变幻无常的世事社会;也让人们看到历史潮流的滚滚向前,人心向背的不可抗拒,文人士子的圣心良知,普罗大众的热切期盼。

最让人觉得深刻的是,《江州司马》于历史的反思中,宣示了社会今后的发展方向,能够让我们不再沉溺于历史的泥潭而奋发于未来。

《江州司马》融考证、研究、思考于一体,汇政治、经济、人文于一炉,贯诗酒、山水、情愫于一鑊,烩出了一桌让人垂涎欲滴的佳肴,它等待着你的参与和品尝。

看,白司马身穿青衫正向我们走来,襟边尚残存泪痕;听,他的身后响彻着《长恨歌》《琵琶行》的千古绝唱。

千二年前白司马,百八里地古江州。

匡庐湓浦波澜起,神来之笔系同俦。

王爱民

2016年10月于韶关

内容推荐

自晚唐起,就代有论者对白居易进行考辨与论述,与杜甫、李白一样,白居易成为本世纪学界研究得最为深透的三大唐代作家之一。江汉民著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另辟蹊径,从白居易被贬江州的经历出发,着力描写中唐的政治、经济、军事、科举、教育、艺术等方方面面,着力发掘白居易所到之处的人物、宗教、山水、出产、掌故、胜迹等林林总总,从而展现古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与宿命,引发人们的美学和哲学思考。本书具有史料的丰富性、有效性和准确性,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编辑推荐

他是谁?为何辞家,为何去国?他这是要到哪里去?

一千二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知道,这个人叫白居易。身份是政治家、文学家和有着“诗魔”之称的著名诗人。这一年是唐宪宗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八一五年。

江汉民著的《江州司马白居易》以白居易的“诗”,来描写诗人是“事”,来展现中唐之“世”,来发掘九江之“史”,从白居易出发,来展现色彩斑斓的中唐社会画卷,展现斑斓壮阔的九江历史画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6 1: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