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武大老师(第2辑)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发林主编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有次饭后,我向吴先生诉说考研之不易。在长沙,我是以“反动军官”之子、搬运工人的身份,顶着压力参考的。湖南一些老先生如周秉钧、马积高、何泽翰先生再三勉励我:“四人帮”粉碎了,上面政策开明了,就要勇敢地站出来响应,考就一定要考好!吴先生听了,沉思良久,说:“天下事一样,党中央虽然决心拨乱反正,各地都还有人阴着对抗,当年他们凭‘白卷’统治了学校,现在他们不愿意将学校交还给真正的学术。那么,我们就更要好好教,认真学,以实际行动与中央呼应。”类似这样的话,吴先生说过很多。这样的交流,这样的在“极左”坚冰融化之时师生之交流,我以为同样是一种“因缘”。

有些浅人,总凭道听途说,将吴先生说成食古不化、不问政治的迂朽之人。其实吴先生虽然不事钻营、不懂官场,但他也有学术报国的一腔热血,是一位爱国的正直的纯粹的学者。20世纪70年代后期,武汉大学刚刚结束“文革动乱”,百废待兴;这时,吴先生鲜明地提倡“朴学”。这也招致了一些人的非议和诘难,甚至还有人因此嗤笑我和易中天。

“朴学”一词当然出自《汉书·儒林传》,诸儒注释,明明白白。而吴先生提倡之朴学,我以为内涵有二,一是强调从经学人手。这一点吴先生恪守他的本师马一浮先生的教导。1957年春,马一浮先生至曲阜阙里朝孔,先生与同门高赞非请见,马一浮先生问日:“相别三年,汝治何学?”先生回答说:“研精《论语》。”马一浮先生日:“汝得读书之次矣。”二是重在训诂,实事求是。先生认为“朴”之言实,实则不浮。如《(文心雕龙)义疏》是先生一生心血之最重要的结晶,其独创的义疏体例,就体现了朴学之风。他说自己撰述《(文心雕龙)义疏》是“属词比事,能研诸虑,观澜以索源,援古以正今,树骨于典训,选言于宏富,术极数殚,终焉守故,而理物日新,必超前辙。”试读《义疏》确实是以训诂为本,援古索源,下足了朴学工夫。

记得1980年,我快毕业,选报的毕业论文是《(文心雕龙)释名》,亦即是对《文心雕龙》中有关理论术语的探究。在这之前,我遵照先生的治学途径,对《文心雕龙》的七八个校注本进行了三次仔细校注,写出《(文心雕龙)校注辨正》,此文被上海《中华文史论丛》分三次刊登。吴先生很高兴,认为这是对我从训诂考证人手的治学途径的首肯。后来《(文心雕龙)释名》延迁至2004年由日本首版,2007年国内出版,先师已殁,我悲从中来,于是敦请同门方铭教授赐序,封面上亦标明吴门弟子,以示缅怀。

吴先生尝自谦云唐以后的文学书籍,他只读杜甫和鲁迅,实际上他博极群书,兼治佛道经典。有些人借机说他不准学生读唐以后诗文,是误解了他恐怕学生分心、强调先秦魏晋的良苦用心。其实吴先生是很通达的。1980年年末,我在吉林《社会科学阵线》上发表了一篇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笺释,起初我还担心先生会不高兴,孰料先生读完论文后,说:“你将义山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释为上句写女,下旬写儿,都是悼亡常用,没有扯上那些莫名其妙的美学意象,这就对了。”他高兴地告诉其他老教授,还奖励我一套乾隆年间精印东柯草堂刻本《李义山集笺注》。

吴先生生活俭朴,治学以勤,每日必健行数里,而后闭门读书,手不释卷。其《(文心雕龙)义疏》一百余万言,竟用毛笔小楷抄写,有七稿之多,积稿达两尺,此系我亲眼见之,当时心灵震撼。他曾在《马先生学行述词并赞》中说:“不惧我书与类土同损,烟烬俱灭;亦不冀君山复出,以为绝伦必传,好学修古,实事求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以为,这也是先生高尚学者生涯的写照。

先生一生坎坷,以生许学,视权势为异途,弃名利如敝屣,本不应受世俗物累,但因正道直行,不识虚委,在“文革”中,以及“文革”后,常受到某些当途者的仇视,以致同事之中好学之士欲及门下拜,便招白眼,更有人必欲以打击先生之气节、贬低先生之成就为乐事。白眼横加之时,惟蕲春黄焯教授,国学名家,深爱接之。吴先生之此种遭遇,令人唏嘘。故此,我毕业离校之际,行囊在肩,两次拜别,又两次重新叩见,放不下心来。而先生对我说的还是平时常说的那句话:“非议再多,坚定不移;处境再窘,坚定不移;困难再大,坚定不移。”并且握着我的手说:“与书良共勉。你放心去吧!”

P4-5

后记

2016年教师节前夕,我们怀着对几代珞珈名师的崇敬之情,出版了《我的武大老师》(第一辑),藉由负笈从师的学子们的视角,来讲述珞珈名师为学、为师、为人之道,传承百年珞珈历久弥新的名师文化和名师精神。

《我的武大老师》(第一辑)甫一出版即备受关注、广获好评。不少师生和校友称赞这本书情真意切、意蕴深长,体现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一亘古不变的教育真谛。中宣部副部长鲁炜同志2017年上半年来武汉大学调研时,也高度评价了这本书,认为其体现了武汉大学厚重的师德师风传承和优良的办学传统。这些都给我们莫大的鞭策和鼓励。在2016年编辑《我的武大老师》(第一辑)时,因为时间过于仓促,确有未尽之处,深有遗珠之憾。在校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的支持下,我们决意编辑《我的武大老师》(第二辑)。

《我的武大老师》(第二辑)中,我们依然以“学生心中的老师”为编撰初衷,遵循“一师一篇”“发乎真情”的原则来遴选或邀约文章,以学科、年岁为序进行编排。我们特意收录了回忆杨弘远、周嫦,李德仁、朱宜萱,杜予民、张俐娜等学术伉俪的文章。特意收录了一些子女眼中的名师父母,例如张文达回忆父亲张颐、缪铁夷回忆父亲缪朗山、燕今伟回忆父亲燕树棠、李维武回忆父亲李健章、熊氏兄妹回忆母亲朱君允、石定轶回忆父亲石声汉,等等,这种亦亲亦师的独特观照视角是新的开拓和尝试。今年,樊凡老师因病在美国去世。去世前夕他还从美国给新闻与传播学院写了一封长信,心系学院学科发展;朱英国院士也离我们而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他一辈子的信仰。樊凡老师和朱英国院士的崇高风范让我辈感怀不已,故再次收录追忆他们的文章各一篇,以示最真切的缅怀和追思。

《我的武大老师》(第一辑、第二辑)是《珞珈百年名师文化工程》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在学校领导的关注和推动下,我们还完成了部分珞珈名师纪录片的拍摄,进一步充实了珞珈名师库,之后还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以更好地凝练大学精神、弘扬大学文化。

感谢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刘春江、李霄鸥、田贵华、杨欣欣等诸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感谢武汉大学出版社王雅红、王智梅、胡国民等作出的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让这本书得以及时面世。

在2017年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推出了《我的武大老师》(第二辑),以记录更多的武大学人传奇,讲述更多的武大学人故事,展现珞珈薪火相传的盛况。我们希望《我的武大老师》还会出第三辑、第四辑乃至更多,让武大名师精神代代相传,引领更多武大学人从中吸取丰富的滋养并将其转化为“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动力!

目录

经学大家吴林伯

珞珈山下问学人——忆父亲李健章

我的老师朱东润先生

怀念曾卓老师

吾师陈美兰先生

我眼中的易中天师

石屋二老:纪念任凯南、李剑农两教授

特立独行的罗家伦师

谭戒甫先生的治学之道

回望珞珈山的师长们

史学大家吴于廑

永远的导师刘绪贻先生

慈母严师李涵先生

我的老师陈勇教授

纯粹学者张颐

回忆江天骥先生

我的大学时光

为学术而学术的祖陶师

我的恩师李维武教授

漫游者富春师

吾父吾师燕树棠

我的乐山之师

激情讲述与董辅扔有关的故事

我永远的老师曾启贤先生

我的老师我的母校

吾母吾师朱君允

吾师吾父缪朗山

教诲将伴笔耕老——我与老师范敬宜的点滴往事

清泉心上流——忆我的恩师樊凡

我的乐山老师

先师曾昭安先生

武大来的数学家孙本旺先生

追念张资珙教授

恩师俐娜院士

我的导师杜予民教授

我的导师雷爱文

师者之师邓子新

我的父亲石声汉

恩师弘远院士和周嫦先生

我眼里的恩师朱英国院士

我最敬仰的赵师梅老师

恩师谭声乙先生

怀念老师俞忽教授

怀念我的老师张蔚榛院士

我的老师邵象华院士

我与老师夏军院士

吾师晓红校长

回忆夏师坚白

我的老师陈永龄教授

我的导师李德仁院士

测绘世界文化遗产的朱宜萱先生

我的老师张祖勋院士

我的老师和朋友刘经南院士

恩师建成院士

我的老师和革命引路人陈潭秋

后记

序言

大学老师之于大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大学诞生之日起,老师就是大学办学的主体。“老师就是大学”(The Faculty is the university),这是1944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拉比的一句名言,被世人视乎半个真理,因为更多的时候,是名师成就了名校,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大学。“大学之大在于老师之大”,主要是指大学要有尊重老师的传统和氛围,要有容忍老师的雅量和胸襟,要有成就大师的土壤和环境。大学老师作为学科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科学精神的倡导者、人文精神的守望者、大学传统的塑造者,是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大学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传承,积淀了厚重而独特的师德师风。黄侃、辜鸿铭、郁达夫、沈从文、闻一多、叶圣陶、朱光潜、杨端六、李剑农、李达、熊十力、刘永济、刘赜、唐长孺、吴于廑、韩德培、姚梅镇、马克昌、查谦、桂质廷、曾昭抡、高尚荫、汤佩松、李国平、杨弘远、叶雅各、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张瑞瑾、谢鉴衡、朱裕璧等先贤执掌教鞭、作育菁莪于斯;沉潜学术、著书立说于斯。当下更多的两院院士、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教学名师在这里为人师表、传道授业,以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引领一代代珞珈学子成长成才。在这里我们谨向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李达等老校长们致敬,正因为他们秉持“办成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多产生几个第一流的学者”之初心,高瞻远瞩,励精图治,罗致中外名师,延揽八方英才,才造就了武汉大学名师辈出、灿若星辰的局面。成就了武汉大学今日之地位、之声誉、之气象。

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就大学的师生关系作过精彩阐发:“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就是教育学上著名的“从游论”。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从游”的师生关系仍然是最为理想、最为融洽的师生关系,体现了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言传与身教的统一、“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良师”与“益友”的统一。这本书所呈现的就是一卷栩栩如生的“珞珈从游图”。

武大校友喻杉以树木来比喻武大师生显得尤为精当:“那些新栽下的树,纤弱,稚嫩,但是生机勃勃,就像刚刚走入校门的新生;那些正值壮年的树,郁郁葱葱,正在撑起一片蓝天,就像那些在讲台上讲课,在实验室里研究的先生;而那些饱经沧桑的老树,树干布满了皱纹,每一条皱纹里,都包含着武大的历史,多像武大的老教授和老校长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树人自古就有关联,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今的珞珈嘉木葳蕤,一位位名师就是珞珈山上的一棵棵大树,他们顶天立地、开枝散叶;他们栉风沐雨、守望相助;他们坚韧不拔、勇于担当;他们摇曳多姿、站成风景。珞珈正因为大树和名师,才成为教书之人和读书之人的有福之地,才成为蜚声中外的科学渊薮和人文圣殿。

今天,藉由在这里负笈受教过的学子们的独特视角来讲述、感知几代珞珈名师们的为学、为师、为人之道,未尝不是一件文化盛事,相信一定有所裨益于后学、有所助力于当下。通过对师生之间点滴往事的回忆,再现珞珈名师耳提面命、春风化雨之场景;揭橥珞珈名师诲人不倦、金针度人之苦心;流布珞珈名师提掖后学、捧土培根之情怀,我们得以再次走进数代珞珈名师如烟岁月和为师境界,感悟百年珞珈历久弥新的名师文化和名师精神。

师泽绵长,薪火相传。武汉大学流传着“章黄学派”、“珞珈三女杰”、“哈佛三剑客”、“五老八中”、“吴唐时代”等等诸多学人传奇故事,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珞珈名师身上所体现的匡时济世、奋斗不止的“自强”精神,坚韧刚毅、志向超迈的“弘毅”精神,朴实勤严、追求真理的“求是”精神,锐意进取、勇创一流的“拓新”精神,值得新时期的我们进一步弘扬光大。

讲述珞珈黉门故事,传承珞珈名师精神,赓续优良办学传统,弘扬优秀大学文化,造就一批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老师,汇聚一批安心教学、潜心治学、悉心育人的老师,是今天的武汉大学得以行稳致远、加快建设“双一流”步伐的力量之源,我们还要为之不懈努力。

珞珈山高,东湖水长,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内容推荐

本书为《我的武大老师》的续篇,收集、精选武大校友回忆自己的武大老师的文章,回忆当年求学过程中的些许小事,或与老师之间发生的趣事,借以表达对老师和学校、院系的感激之情。历年来武大校友对老师的抒写不在少数,其文风感人,语言真挚,是以对其中较为出色的文章进行收录,组成此书。

本书由张发林主编。

编辑推荐

张发林主编的《我的武大老师(第2辑)》以“学生心中的老师”为编撰初衷,遵循“一师一篇”“发乎真情”的原则来遴选或邀约文章,以学科、年岁为序进行编排。本书特意收录了回忆杨弘远、周嫦,李德仁、朱宜萱,杜予民、张俐娜等学术伉俪的文章。特意收录了一些子女眼中的名师父母,例如张文达回忆父亲张颐、缪铁夷回忆父亲缪朗山、燕今伟回忆父亲燕树棠、李维武回忆父亲李健章、熊氏兄妹回忆母亲朱君允、石定轶回忆父亲石声汉,等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2: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