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就是不想按部就班地活着(奋斗在美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偲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18岁的她选择放弃高考,独自一个人来到美国。她没有像朋友一样有着名校情怀,只是想在自己最美丽的年华中踏踏实实地学些东西。她说,在美国的六年里让我学会两件一生受用的事儿:一是平静的心态,二是生存能力。从择校到申请的一系列过程,她没有依靠任何人,而是给自己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磕磕绊绊中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秉着“在美国我是外国人”的信念,即便是最简单的问题也会多问上一句,就这样很快就融入到美国本土文化中。王偲编著的《就是不想按部就班地活着(奋斗在美国)》会带你进入到一个更全面和多彩的留学生活中,讲述一个普通家庭出身女孩儿独闯美国的故事。

内容推荐

王偲编著的《就是不想按部就班地活着(奋斗在美国)》讲述了,从择校到申请的一系列过程,她没有依靠任何人,磕磕绊绊中她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秉持着“在美国我是外国人”的信念,即便是最简单的问题也会多问上一句,就这样很快融入到美国本土文化中。演讲课上,她从初期的全班最低分,到给教授讲到泪流满面,赢得满分;从不敢说英文,到在数学夏令营用英文管理200个美国人。简历上,从只有零星的几个单词到后来可以熟练学握简历技巧,成功申请到实习和工作的机会。在美留学期间,她被推荐到日本二次留学,深入到日本企业去感受与中美两国不同的日本文化。她说:“我没有名校情怀,我只是想在最美的年华里,踏踏实实地学些东西。”

目录

是什么吸引我来到这里

我们在害怕些什么?

与音乐为伍的时光

传统与活动

留学生的二次留学

对心态和意志的磨炼

繁华城市中的“苦”旅

贴近自然,享受生活

职场上的风波

不愿回首的日子

平衡点

专业的选择

申请工作的窍门

有理、有据,敢辩论

是天堂还是炼狱

我要的未来

后记

试读章节

是什么吸引我来到这里

从初一开始我便进入了日语班学习日语,但这并没有使我对日本这个国家产生太大的兴趣。进入高中后有一些学长进入了美国的名校学习,这让我产生一种对美国的幻想:那是一个自由奔放,可以拿着奖学金与世界各地学霸们交流的地方。在申请留学的时候我其实翻阅了很多人的经历,大多是一路走过来的精英,我也曾以为只要努力谁都会成功,甚至于像榜样们看齐我也可以被人羡慕。

于是我放弃了在国内高考,也没有选择和同学一样去日本留学,而是自己参加了托福和SAT的考试。其实这一路走来我并没有找任何中介,除了金钱的问题外,我觉得自己的英语还是可以搞定申请的。另外就是我喜欢做自己不后悔的决定,在国外我见过太多的孩子对中介给自己申请的学校并不是那么满意,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其实学校本身还不错,但是由于自己没有付出努力,所以总会觉得如果换一个中介公司没准就能申请到更好的学校。这样的心态就会导致他们并不能很愉快地享受自己的大学生活,到头来得不偿失。可如果是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那么下一次就会吸取教训,埋怨自己会使人成长,而抱怨他人会让自己看不清现实。

2008年春节,我跟着学校到波士顿大学参加模拟联合国,除了参观了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和波士顿大学这样的顶级学府之外,还走了美国东海岸的一些城市,比如纽约、费城、华盛顿等。当时的我自以为英语不错,因为我可以毫不费力地去写一篇观点鲜明的文章,在会议讨论中也可以听明白别人的论点,但我很快就发现,每当我自己想阐述一个观点的时候,永远都需要在脑子里打好草稿,等我选好用词组织好语言的时候,别人早就朝着下一个论点进发了。所以在会议结束后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英文还是建立在中文逻辑的基础上,说起英文来变得畏首畏尾,我的留学梦似乎变得遥不可及。我开始反省,我选择美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所有人都削尖脑袋挤名校的时候我是不是也该埋头苦读考高分?在名校情结这个问题上我纠结了很久,包括考研之前我还在纠结这个问题。后来我觉得在英文没有学扎实的前提下,一切优秀的学校都是浮云,就算我考进去了,但是我不觉得我能跟得上,就算跟得上了,我四年的大学时光基本都是在挑灯夜战。我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并不应该这么过,所以择校的时候我便排除了名校,并且给了自己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学英语,这样我就要选一个偏僻一点的地方,因为那里的中国人会相对少一些,这样我就会强迫自己说英文。

在网上搜了几所地域相对较偏的学校,我就那么愣头青似的投了申请,然后默默地期待着奇迹的发生。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当初为什么一心想要去美国,英语学得并不是出类拔萃,中国学生最擅长的语法阅读永远都在给自己拖后腿,可能当时的自己觉得日语学起来更无望吧。后来有很多人来问我当初为什么选择了锡达拉皮兹(CedarRapids)一所这么不起眼的文理学院,我都会很认真地解释,因为学校叫“Coe”呀,我的名字叫“Cai”,都是三个字母而且都是C开头,往往人们都会满脸黑线地觉得我在开玩笑,但其实这的确是我选择这个学校的原因之一。在生活中亦是如此,做很多事情都只是单纯地出于热爱,并没有什么过于复杂的理由。

在美国的国际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喜欢聚堆的,说着他们自己的语言,也很少会去努力融入美国人的圈子里。我初到美国的时候吃饭会努力地做我室友的跟屁虫,虽然他们聊同学的八卦、聊教授的故事或者一些电影、明星之类的我都不太能跟得上,但我也努力着厚脸皮地问这问那,所以现在交到了一批很铁的美国朋友,可以交心地说家里的事情,生活的烦恼,分享自己身边的一些好玩的事儿。我在学校辅导一名美国女生学日语,我问她既然她那么喜欢亚洲文化,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不来跟我们坐在一起,或者平时为什么不来找我们玩呢。她表示很无奈,她说我尝试过,但是每次你们都不讲英文,我插不上嘴。其实作为国际生的我们也是很无奈,初来乍到,英文真的是没有达到跟美国学生谈天说地的水准,很多俚语课本中完全见不到,只能靠生活中自己慢慢积累。如果一定要让我们无时无刻不说英文的话,那么午休和晚饭餐桌上的气氛一定很尴尬,因为自己不会起话题,别人起了话题又不知道怎么接。如果让我的美国朋友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我,那么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Random(随意的)”这个词,大体就是说我经常会很无厘头地去问他们各种问题,而我正是靠着这种无厘头式的提问渐渐地适应了美国生活。P3-7

序言

自序

15岁的我第一次踏出国门是随学校赴美国名校交流,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文化、体育、音乐甚至野外生存等等都能引起我的兴趣。我总是觉得见识多了才知道自己究竟最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才能学会如何统观全局地去处理事情。有无数人在大病一场之后幡然醒悟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活,我不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浪费一分一秒地去体验新事物,若干年以后,无论我在做什么,我都可以很自豪,因为那是我选择的生活。无论梦想是否实现,那些奋斗的日子,都是我值得纪念的人生经历。

从美国回来以后,我便给自己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我要去美国读大学。从择校到申请的一系列过程,我没有依靠任何人,而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有没有奖学金是我选择学校的一个重要依据。我一直是校园活动的积极分子,所以在申请中我重点突出了文艺方面的才能。除了CoeCollege以外,我还申请了其他两所文理学院,由于CoeCollege提供的奖学金较高,所以便按照学校提供的信息顺利地办理了入学。

到了美国我秉着“在美国我是外国人”的信念,磕磕绊绊中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即便是最简单的问题也会多问上一句。演讲课上,我从初期的全班最低分到给教授讲到泪流满面成功取得满分,求职简历上从只有零星的几个单词到后来成功申请实习和工作,英语学习上从没有自信到可以在数学夏令营管理200个美国人。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从而在学习中变得畏首畏尾。但大多数的时间里,你自己在意到失眠的事儿可能别人早就忘在脑后当作过眼云烟了。除了专业课之外,大学四年陪伴我的还有音乐和丰富多彩的美国校园传统活动。业余时间我在校园里打四份工,宴会服务、食堂服务、教日语和打扫宿舍卫生。远离东西海岸使我更容易融入到美国本土文化中,交到了很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朋友,与他们一同成长,让我有了全新的体会。作为美国学校的留学生,我很幸运又得到一次去日本交换学习的机会,深入到日本企业去感受与中美两国均不同的日本文化。

在美国的几年里,我学会了两件会使我受益一生的事儿:一是平静的心态,二是生存能力。不止一个人问我为什么要万里迢迢地跑到美国来,我不得不说曾经的自己也许真的只是单纯地追随潮流。但今天的我很庆幸自己当初做的这个选择。也不止一个人问我美国最吸引我的是什么,我细想了很久,答案是两个字:简单。这种简单让人舒服,它与物质无关,你不用去攀比,不会被时代所抛弃,无须走别人眼中最好的路,只走那条自己最适合的路。

留学生活并不可能一帆风顺,粗鲁的客户和冷漠的老板也是人生路上“必修课”。对文化的不熟悉甚至语言的不流利也会让我们很容易掉进生活的小陷阱中。不开心的时候我都把自己想象成一块电池,很多时候为了电池能更好地工作,就一定要把所有的电都耗尽然后再充满,那么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当作是为了明天满满的正能量做准备吧。

后记

后记

人的一生面临很多选择,且不论对错与否,单凭着是自己做的选择,无论前路再怎样艰难我都会不后悔地去默默承受。虽然很多时候对于一个小女生来说独自规划是异常艰难的,但我始终觉得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是对的,正是这种民主才使得我更加独立也比同龄人要成熟很多。

我问过很多朋友他们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出国,大体上分四种。一种是自己很想出国,而且在出国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这种人在国外活得非常有目标,而且觉得成败都是自己选的路。第二种是觉得国内没意思,对国外生活抱有超过现实的美好幻想,这种人往往到了国外之后发现原来国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国外生活也并不容易,到最后由于自己对现实认识不清导致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又回到国内,反倒丢失了优势。第三种是自己根本没有目标,父母觉得出国还不错,因为周围人家的孩子总有那么几个出国的也就随波逐流了,而自己也觉得其实在国内也就那么回事儿,所以到国外准备赌一把,但其实有很多人为此浪费青春。最后一种就是孩子自己并不想出国,但是在父母强压下被逼无奈,本来毕业后可以在国内生活得很好,结果出国之后反倒不适应。更可怕的是回来的时候连国内的人脉也丢失了,得不偿失。

在出这本书的时候大家给我提意见希望我写写什么样的人适合出国,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出国。就我个人观点来讲,只要能清楚地意识到国外有好有坏,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无论成败都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就好。最不适合出国的人就是在出国之前不能清楚意识到自己状况的人,总是想当然地听风就是雨。很多人都只看到他人光彩照人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到美国后,我觉得自己更能吃苦了,每天5点半我就起床去打扫卫生,凌晨1点还在刷盘子,遇到事情独自面对和承担。舍得舍得,要肯舍才会得。如果把这份吃苦耐劳的精神拿到学习上,那么人生便成功一半了。

我的朋友们遍布在世界各地,他们每一个人都很踏实且喜欢反思自己,心态也相对平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环境会塑造一个成功的,而是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一个人的努力方向。在国内也好,出国也罢,如果想锻炼,到处都有苦地方,如果想找榜样,到处都有优秀的人,如果想学习,到处都有值得你去钻研的东西。一位朋友在国内顶尖大学毕业后去了英国的名校读研,现在在一个全球知名的企业里做计算机芯片。但是年初的时候突然发现他要来美国再读一个机器人学的硕士,我觉得相当诧异,我说你现在工作那么好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再跑到美国来深造,更何况你那英国学位含金量甚高,再申请到美国也未必学校会更好。他很无奈地说是因为父母死活非要把他送到美国,父母觉得自己从小给儿子铺设的道路都没有出过差错,所以他们固执地认为这次也是一样的。但我这位朋友很聪明地在出国前努力留住了自己在国内的人脉,给自己设了一个很好的退路。见过太多的孩子去埋怨家长的束缚,或者环境不足以让他们努力上进,再或者跟我讲他们想努力却无从下手。我想说的是你要静下心来去思考你近期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个学生,那么把你的各科成绩提高是首要的;如果你是一个毕业生,提升自身价值努力找工作是首要的;如果你是一个需要拓展市场的商人,那么抱着要磨破嘴皮踏破鞋底的信心去做事是首要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现阶段需要认清的目标,抱怨永远是要放在最后一位的,成功的人或者幸福的人脸上总是会挂着微笑。

我很感谢我的初高中母校,它让我有机会去了解一个更全面的世界。这都为我后来人生各种“漂移”式选择提供了帮助。虽然研究生开学的第一周老师留了114页阅读材料,我只能读懂前55页,后面的就跟看天书一样。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不是因为学业的逼迫,而是在这个年龄的我还有对知识的渴求欲与享受在窗边读书的时光是一件极其难得的事儿。在美国上学的时候,教室里年纪越大的人听得越认真。年幼的我曾觉得这么大年纪为什么还要来上课,便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和这些叔叔阿姨甚至于爷爷奶奶交谈。他们中有一些人是迫于工作的压力,比如职位到了一定高度便需要有一定的学位,或者生活慢慢变得安逸起来,想重拾起自己的梦想。过了六年,我竟然开始慢慢理解了他们,心想着如果工作稳定了家庭稳定了,是不是应该再去学个心理学或者读个MBA什么的。所谓生活就是满足于你所拥有的,趁着还年轻去追求一些你所没有的东西。有30多岁的哥哥姐姐问我,你觉得我应不应该去为某件事奋斗一下,在分析了可行性后我总是会反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尝试呢。他们会感叹说,觉得自己老了,不像你们才20多岁很年轻。如果所有人都这么想,那么消极和退缩就成了必然现象。20岁的羡慕1 0多岁的,50岁的羡慕40岁的。相反你应该庆幸现在的自己才30多岁还没有到四五十,等四五十岁的时候应该庆幸自己还没有走不动,甚至于走不动的时候应该庆幸自己还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动力应该是不断地来源于这些可见的小庆幸。

昨天我还在跟朋友笑谈,自己中学时代日语和英语比大家差一截真的是因为能力不足,看大家一个一个日语连一级都过了,自己二级都过不了,那时的我是无比焦躁的。回想起来朋友当年费尽心思给我讲题的时候自己是真的死活理解不了甚是好笑,但是上了大学后的某一天就突然顿悟了,觉得以前不理解的东西其实一点也不难。现在的我虽然再也不用纠结于考试,但是还是开开心心地去考了一个日语N2级别的证书。也许这个证书晚到了太多年,但是我做到了。就好像一个完不成的事情,压得整个人都阴郁了,但只要坚持就是会有成功的一天,哪怕这个证书此生我都拿不到,也会诚恳地说我着实地努力过。一份成功的自我规划不是好高骛远的,而是能正确衡量自己的现阶段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升。

在美国的这几年中我交了很多很出色的朋友,名校的佼佼者,社会中的精明人,甚至于幸福的平凡人。能和这样的人交朋友是一件很荣幸的事儿。我曾一度泡在图书馆里被人误认为“学霸”,其实但凡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只不过是那只做好先飞准备的笨乌。我在申请大学和研究生的时候并未申请名校,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够人家的门槛,到时候摔跤的总会是自己。所以我踏踏实实地选择了些自己够得着并且没有那么累的学校。每每有认识的人考上名校却累死累活不能毕业,甚至是生病、抑郁等等我都为他们觉得不值得。每当发生这些事的时候,他们也才会恍然,也许健康快乐地成长远比他们所谓的“名校毕业”这样的面子来得重要。我始终觉得,无须攀比,有一份平和的心态,在美好的年华里,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为了自己的梦想前行,无须太在意结果,只要踏实付出,也许不远的将来,那个看似谣不可及的梦想就会主动向你挥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3: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