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龙、周雪连编写的《从孔子到梁启超(儒家知识分子政教态度的历史演进)(精)》涉及三个概念,即儒家知识分子、政教、政治文化。之所以要对政治文化进行一定的解释,原因就在于,虽然本书是关于知识分子政教态度的内容,但历史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学科存在,最大的原因在于其资政、育人的功能,历史是过去的,是过去的事、人及其二者的关系,但现实是从历史中来的,现实社会运行规则的实施要进行一定的历史分析,基于此,本书的落脚点在于现实的儒家知识分子政治文化构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探讨。
| 书名 | 从孔子到梁启超(儒家知识分子政教态度的历史演进)(精)/当代中国学术文库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 作者 | 李双龙//周雪连 |
| 出版社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双龙、周雪连编写的《从孔子到梁启超(儒家知识分子政教态度的历史演进)(精)》涉及三个概念,即儒家知识分子、政教、政治文化。之所以要对政治文化进行一定的解释,原因就在于,虽然本书是关于知识分子政教态度的内容,但历史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学科存在,最大的原因在于其资政、育人的功能,历史是过去的,是过去的事、人及其二者的关系,但现实是从历史中来的,现实社会运行规则的实施要进行一定的历史分析,基于此,本书的落脚点在于现实的儒家知识分子政治文化构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探讨。 内容推荐 李双龙、周雪连编写的《从孔子到梁启超(儒家知识分子政教态度的历史演进)(精)》以各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政教思想为主线,梳理了自先秦时期知识分子到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政教态度及其价值旨趣,揭示了各时期儒家知识分子所持政教态度的背后深层原因,及其对思想家人生的重要影响,由此,在其基础上探讨了儒家知识分子对待政治教化的态度及其应有的政治文化。 目录 前言 一、相关概念释义 二、儒学政治文化研究现状 第一章 先秦时期崇尚人文主义政教态度 ——以孔子为例 一、孔子的文化情结 二、人文主义的政治意识 ——“仁”、“礼”思想阐释 三、孔子“仁”、“礼”思想的遗产 第二章 两汉时期崇儒尚德的政治倾向 ——以董仲舒为例 一、董仲舒政治思想的特质 ——教化 二、儒学思想与政治的结合 第三章 消极避世的政治立场 ——嵇康之死 一、嵇康政治行为归因 二、对老庄思想的尊崇 第四章 唐代激愤呐喊的政治焦虑情绪 ——韩愈的努力 一、思想世界的混乱 二、激愤呐喊的政治焦虑情绪 三、努力复兴儒学政治文化的实践 第五章 宋代重建真理话语的政治诉求 ——朱熹的“理”世界 一、重建真理话语的理性自觉意识 二、“理”世界下两种文化现象的曲解 三、“理”意义下的选士制度 第六章 明末逃避与批判的政教路径选择 一、逃避现实理想选择 ——李贽之死 二、泰州学派政教哲学内核 三、乌托邦式的政治变革尝试 ——以黄宗羲为例 第七章 清末真理知识变革下的内在紧张 ——以张之洞为例 一、汇通中西的理性选择 ——中体西用 二、清末知识分子心态的内在紧张 第八章 民初改造国民性的理性思考 ——以梁启超为例 一、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客观审视 二、知识分子的客观选择 ——国民性的改造 第九章 现代儒学政治文化的建构 一、儒学政治文化还存在吗 二、现代政治文化的不足与缺失 三、重建儒学政治文化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礼”在西周的功能发挥及其产生的实际效用,或许是孔子关于“礼”思想阐释的重要起因,这也承载着孔子试图以“礼”达到从“乱”到“治”的理想。而国与国之间的攻伐、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始终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人与人不安其分,国家没有了疆界的概念,更有甚者,西周以来的诸侯小国欲望不断膨胀,其所用之“礼”远超周制,“季氏八佾舞于庭”,这与孔子想象的周“礼”是截然不同的对照,最后这种对现实的理想化改造为流亡的生活或四处逃离所取代。现代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这样解释的范式,即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而不能克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应该说是一种消极的反应,但“多难兴才”、“人激则奋”则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特殊反应,“人所娴熟而信守的东西,往往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讲,一种思想的形成必定有着深厚的生活实践背景及其产生的心理作用,孔子对于儒学思想的阐发也不例外,这或许也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观照社会现实的品质。因此,从知识分子的应然性本质来讲,其追求真理、敢说真话、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是知识分子天性使然,而从中国先秦以来的知识分子实然性表现观照之,似乎这一品质与对于政治威势的亦步亦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两大特征。 不过,作为儒家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救世的情结一直是其不贰的选择,而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现实中,这一选择是以敢说真话与敢为天下先为表征的。从这点上讲,孔子作为儒学思想的开创者与阐述者,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着对于自身所处历史现实进行思考的特征,就有着关注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情结,更有着关注“人”究竟为何物的情怀,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孔子儒学思想阐发的起点与终点。起点是对于社会现实的观点,终点当然是对社会现实的“治”的达到。孔子的这一思想阐述起点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因为不论是夏、商或是西周社会,人们所关注的是与现实社会关系不大的“鬼”或“神”,徐复观先生认为夏祀“鬼”,商祀“神”,西周崇“礼”。不过西周的“礼”由于地域的局限性,还仅仅是清华大学教授秦晖称为的熟人社会之礼。这一熟人社会当然是小范围的,即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社会。也就是说,这种小社会之“礼”对于当时社会的功能发挥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孔子时代的春秋,却是整个社会秩序完全破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及途径较西周大大扩大,小社会正向大社会转变的时期,因此,“礼”的功能不一定会像西周时那样发挥自如。因此,正是孔子的这种对于“礼”的挖掘与发挥,对于社会现实秩序的整合有着很大的意义。但孤立地突出“礼”的作用,显然对于社会民众而言没有说服力,即“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要尊崇“礼”,这当然就涉及对于“人”的理解,孔子思想中“仁”是人的根本性特质。P4-5 序言 在谈与本书有关的概念之前,先要简述一下笔者之所以引出这一话题的原因。首先是笔者有感于近年来儒学在中国社会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着很大的积极方面。纵向言之,自民国众多文人学者批判儒学打倒“孔家店”以来,儒学及孔子成了“糟粕”、“封建”、“保守”的代名词,成为阻碍中国发展的一大障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而在20世纪60、70年代这一批判达到顶峰,甚至成为人身攻击、批判批斗的冠冕堂皇的借口。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主政,带给中国社会的最大贡献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不仅在当时社会,对于即将进行的经济领域的改革或是社会范围内改革的推进是一种极大的进步,并且在人们的思想层面也是一种极大的进步,虽然这一思想解放的程度在一定时间内难以完成,但带给中国社会的是一种无尽的财富。因此,当中国社会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新问题、新矛盾时,中国人甚至中国的知识分子便将目光重新投向中国固有的儒学文化上来,可以说文化是继经济之后成为中国人“富起来”的又一内容。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及知识分子越来越关注儒学与中国社会的关系问题。其次,专业学习方向是笔者关注这一话题的另一原因。笔者硕士阶段所学专业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从教育角度谈文化,或是从文化角度谈教育,都是与历史相关度极大的一种思维方式。笔者在三年的学习当中,深感中国在教育发展与改革取得成就的同时,还有着深层次的问题难以解决,大而言之是教育政策的导向,小而言之如大学课堂教学,但这类问题的解决能否从教育传统中追寻答案,是笔者一直思索的问题。出于这两个方面的考虑,笔者在工作之余,专心写了下面的内容。 本书涉及三个概念,即儒家知识分子、政教、政治文化。之所以要对政治文化进行一定的解释,原因就在于,虽然本书是关于知识分子政教态度的内容,但历史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学科存在,最大的原因在于其资政、育人的功能,历史是过去的,是过去的事、人及其二者的关系,但现实是从历史中来的,现实社会运行规则的实施要进行一定的历史分析,基于此,本书的落脚点在于现实的儒家知识分子政治文化构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探讨。 …… 关于儒学政治文化的研究 儒学是中国传统社会维系社会政治体系正常运行的思想体系,研究中国的政治文化,不能忽视儒学的因素,但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集中于传统的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研究,其中间接提到有儒学的影响,即侧重于社会政治层面的研究颇多,而儒学与政治文化之间或儒学发展脉络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很少能够引起学界的关注。 一是关于儒学文化发展与政治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这类研究多关注社会政治体系运行,以此作为探讨政治文化的切人点。如王荣科的《北宋政治得失与政治文化》,认为北宋繁荣的学术文化与文学艺术促进了政治文化的发展与成熟。文章对北宋知识分子如欧阳修、王安石等的政治态度及主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北宋独特的政治文化。 二是关于儒学著作与政治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这类研究中,通过对儒家学术著作的解读,探讨某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如仝晰纲的《公羊学与汉代政治文化》,探讨了公羊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汉武帝时期形成的文化特质的关系,特别是对公羊学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分析。 通过这种简要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界给予政治文化以广泛的研究与关注,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儒学的研究,甚至是儒学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关系的研究,其成果也是相当丰富的。但儒学既是一种实践指导的统治思想,有着很大的实践性,同时更是一种理论观照领域的学术思想体系,有着很强的思辨性。结合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政治与儒学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就可以感觉到,学界研究过多地关注儒学本身的理论内核及儒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是坏事,但如果在阐述儒学理论本身时,忽视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倾向这一独特性,就会导致儒学思想的空洞无用性,更会让人产生儒学与我们存在着遥远距离的感觉。事实上,儒学是一种有着很强实用性的学说理论,其主要表征就是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持,而主要手段就是借助知识分子的教化及其价值的传播。从这点上讲,现有的研究成果更多地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进行探讨,或以儒家学说探讨政治文化,缺少儒学本身所表征的特有的政治文化,即介于官民之间的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及政治操守。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对于儒家学说理论的发展、传播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价值体系,就不会有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出于这种考虑,本书在大致分析了当下儒学的研究成果之后,以知识分子为例,探讨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特质。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