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枝英编著的《爱赐给我站的力量/中华自强励志书系》中女主角以自身真实的经历,淳朴的文笔,呈现了主人公遭意外高位截瘫后,在苦难中挣扎,破灭中缔造希望,历经六年康复路,改写世界医学奇迹,从四肢瘫痪到重新站立起来后,感恩、回馈社会的艰难人生之旅。她感激父母的不抛弃,更感恩社会的关爱,要尽自己的努力回报社会。她开办“截瘫者”热线,和病友分享锻炼心得,湖北老大叔经指点学会自己坐立和吃饭,成为病友口中的知心妹妹;她回信为服刑人员做心灵陪伴,影响数位青年悔过自新,成为高墙外的知音。她融归社会,参加工作,在微毫米的缝隙中缔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和希望……
父母对困境中的孩子的爱一旦达到某种极致程度,会促成孩子自自然然对这个世界的爱,这是世上最动人最让人感慨的爱的传递。这种传递一旦发生,就注定一直蔓延、生生不息……康枝英编著的《爱赐给我站的力量/中华自强励志书系》讲述一位农家姑娘后天致残后,在父亲大爱的搀扶和社会的关爱下,再获新生的励志故事。
半盏茶后,爸爸再把电视机放进去试了试,这一次尺寸刚刚好,也终于证明爸爸的构思和想法是正确的,我和妈妈一起见证了爸爸的创新。
随后,爸爸又找来几根粗铁丝量好尺寸,一截一截,分四截剪好同样的长度,在顶棚的两根横梁上选好适当的位置,在炕沿与地面之间来回周旋,照电视机架的尺寸量好,用事先含在嘴里的笔,分别标上记号,再把剪好的铁丝,一根一根牢牢地绑在顶棚那两根标好位置的横梁上,整整剪了一下午铁丝,早已麻痹了爸爸的双臂,酸麻到再也使不出一点力气了,每次回头望望躺在病床上的我,就又来了精神劲儿,用胳膊肘使劲向下撑了几下,看是否能承受得了电视的重量,一个人自言自语道: “不行,不够结实。”爸爸咬咬牙,咧咧嘴,强撑着用铁钳把铁丝口又拧了几圈,再撑了几下。“这回应该没问题了,快……过……来……”爸爸上气不接下气地喊妈妈过来搭把手,“等一下我把电视机搬起来,将这四个钩分别挂在电视机架的四个拐角处的时候,你在下面帮我保护好电视机,千万别掉下去了。”
“好,知道了”,妈妈点点头,举了举电视机的重量, “哎呀!太重了,我一个人抬不起来”,连忙把嫂子喊过来一起帮忙抬。
爸爸稍作休息之后,三个人又开始一阵忙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妈妈和嫂子的肩膀都扛酸了,胳膊也举麻了,爸爸仰着头一个挨一个固定接口,头上的汗珠子直往外冒,还不时地给妈妈和嫂子打气,“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好了,千万不要松手。”
许久过后,爸爸甩了甩酥麻的手腕,长叹一口气, “哎呀!手也不听使唤了,总算固定好了”,只见一台电视机悬空而起。
太阳慢慢跳下西墙,渐渐消失在天边。爸爸端详了半天,转身从炕沿边跳下来,头上冒出来的汗顺着爸爸的脸庞,慢慢滑到嘴里,无力地举起右臂,挥袖擦擦脸上的汗珠,再把电源线接到电视机旁,打开电视开关,“好了,这回音儿就能看电视了”,我有一段时间没有看电视了,一种强烈的新鲜感油然而生。
“等等……再让我想想,这样平躺着是能看到了,可如果我们帮音儿翻身的话,她侧身躺就没办法看了”,爸爸又细心地琢磨一番,看看墙壁90度的拐角处,打量一下电视机的位置,转身回里屋拿出一面比较大的镜子,指着墙角说:“如果这里挂一面镜子,对准电视机选个适当的角度的话,节目就能透过镜子反射过来,那样音儿就可以看到了。”
随后,爸爸又找来铁钉含在嘴里,双手把着镜子,侧身斜向镜子左侧,左眼瞅准电视机屏幕挑选角度,找准位置钉上铁钉,把镜子挂在墙角,又靠到我的床边弯下腰瞅了瞅角度是否合适?“还行,不偏不倚”,之后坐在板凳上里里外外瞄了一圈。来回打量自己的劳动成果,满意地点点头,“好了,这回终于大功告成了。” 爸爸真是个天才,从小我和爸爸的感情就特别好,小时候老是黏在爸爸身旁,当爸爸是崇拜的偶像,在爸爸的溺爱、呵护中成长,我身上也遗传到了爸爸许多优良的基因。
爸爸走到我的床边,俯下身、头趴在我的枕边上,气喘吁吁地对我说:“音儿这回你就能看看电视节目,解解闷儿了,就不会再无聊了,从今以后,爸爸会尽全力保护好你,决不让我女儿再受到一点伤害,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爸爸、妈妈是你永远的依靠,不管你想要什么,爸爸都会想办法做到。”
我朝爸爸会意地眨了几下眼睛,表示我很高兴。“谢谢爸爸为我所做的,是女儿不省心,闯了这么大的祸,让您和妈妈为我操心了”,我嘴角抽动了几下,发不出一点声音来,独自默默言表。爸爸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可能为我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给我带来一份又一份惊喜,时时刻刻让我体会到亲情的温暖。
P8-10
这是一个几乎让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故事中,有一位让人难以置信的父亲。
八年前,女儿因为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家里也是一贫如洗,而这位父亲,也开始了一系列让人惊叹的行动……
许多医生“宣判”女儿终生卧床,这位父亲,苦求医生们说一次谎话,并最终找到一个医生予以“配合”,女儿因此放弃了轻生念头。
女儿重病高烧,而送女儿去遥远的医院已不现实。女儿也折腾不起,父亲居然又能在电话里苦求说服一个医生,让医生登门为女儿做了手术!
父亲潜入康复医院,义务给病人做按摩,只为能够在医院多待一段时间,学习医院里面的各种康复手段。
父亲回到乡间的家里,自己画出图纸,按照康复的原理.自己设计打造出整套的家庭康复器械,形同一个小型康复医院!
父亲从零开始自学针灸,并在自己身上反复试验,然后正式给女儿做针灸康复。
最终,几乎全身没有知觉的女儿,在父亲八年的照顾治疗中,知觉一点点地恢复,如今女儿已经可以坐起、站立.可以打字以及一一写书。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全程记录这一奇迹诞生过程的书!
其实,凡是超越我们想象的某种东西,必是超越了某种极限,而这一次超越的是一个父亲行动力的极限。
许多重残子女的父亲,其实也有过枝英父亲的一些想法,但那些想法,仅仅是想一想都觉得压力巨大,真正予以实践则更为艰难。
那是人心自然的怯弱和退却。
而枝英父亲,无数次突破着内心怯弱的极限,乃至于他已经生成这样的心灵机制:无论有什么不可思议的想法,都会第一时间付诸行动,并且坚持到底。
这样的机制,是行动力层面的极致体验,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內心渴望。从这个意义讲,这个故事已经不仅仅是关于父爱的故事,更是一个人在八年內“将内心变成无所不能、进而在行动上无所畏惧”的史诗般的生命故事。
这个父亲,不仅是枝英的父亲,也会是许多人、许多读者內心怯懦时的“心灵父亲”。
几年前,枝英奇迹般地坐了起来,她把一个奶嘴固定在手掌掌心上,在手指萎缩的情况下以奶嘴敲击键盘,给无数处于心灵困境的人回复写信。
有时想想,这个固定在手上的奶嘴,有着某种奇妙的象征意义,那是父母送给初生生命的一份“礼物”,如今它开始滋养其他的生命……
而这一因果关系同时还见证着:
父母对困境中的孩子的爱一旦达到某种极致程度,会促成孩子自自然然对这个世界的爱,这是世上最动人最让人感慨的爱的传递。这种传递一旦发生,就注定一直蔓延、生生不息……
张大诺
(全国十佳生命关怀志愿者 本书指导老师)
阳光明媚的日子,灿烂绚丽的五月是夏之初的温暖体验。2012年4月30日下午,我靠着轮椅,静坐在电脑旁,完成了最后一篇文稿,当我的手掌腕骨,轻轻敲击着最后一行句子,我深呼吸长嘘一口气,整个人也跟着轻松了一大半,掌如清风。蜻蜓点水般地落下最后一个句号。
我耗时两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这部书稿,这是一部记录我生命足迹的生命史诗,一步步心路历程的思想升华。每一次的成长和蜕变,一幕幕凝结了父亲大爱和泪水交融的动人篇章在这一刻真真实实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点击着鼠标,把稿件从头滑到尾,既兴奋又激动,甜甜抿嘴一笑,紧随而来的又是一阵闪烁着泪花的欣慰和感动。
如果说在它的创作中交织了太多的感动和泪水,那么它的形成就是凝聚和灌注了我人生之初的生命精华。
写作初期的迷茫和困顿,面对一篇文章提炼不出主题而无所适从,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望着本子发呆,常常在半夜里无缘无故的清醒,像幽灵一样瞪大眼睛思考,彻夜不眠。想着老师教我的方法,试着在脑海里虚构出一幅画面来,想象画面里的每一个情景细节,然后再搭配上相应的语句;大量的阅读、感受模拟书中的精彩片段;那时,我几乎整个人整天都扎在书稿的创作中,跟着了魔似的无论躺着、锻炼、吃饭,都想着同一件事情:怎样能把脑海中的画面和形象、动情的话语鲜活地结合起来?
我摸索着、尝试着,终于想出一个很好的办法,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我会把音量调到静音,并对照荧幕里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人物在不同场合中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比如:我想到春天,想到河流,想到大自然的美景,我就自然而然展开描述,“春天里,冰雪融化,万物焕发新的光彩,一切迷人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漫步在乡间春天的小道上,周围的一切还是那样的熟悉,路旁时不时散发出草木初发时绽放的清香,脚下的碎石子轻轻地抚摸着脚掌,感觉那么的惬意和舒爽;只听得清澈的河水在缓缓地流淌,仿佛感觉到生灵万物苏醒时喃喃自语地作响,四周的空气显得格外新鲜,沉浸在大自然的美丽空间之中,到处都焕发着春的气息、春的暖意、春的味道。”
我先把文稿写在本子上,然后又一整天的坐在电脑旁,用手掌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存到电脑里,长时间同一种姿势坐立,我的腰椎严重向前方弯曲,落下了腰疼的毛病,连续坐立两个小时,腰就疼得要命,额头的汗珠像露珠一样滚下来,几分钟就湿透了衣领,流到眼睛里遮挡了视线,就停下擦擦,再继续写;阴天的时候,受伤的颈椎就会找麻烦,脖子疼得抬不起头来,往往创作的欲望让我在状态中忘乎所以、难以自控。我就用一只手托着下巴,把头托起来,另一只手手掌忘我地敲击着键盘,让疼痛感渐渐麻醉,适应疼痛的感觉,久而久之忍受疼痛就变成一种习惯。
我常常会翻出前一段时期写的文章和后一段时期写的文章作比较,然后就会惊人地发现:不知何时我又悄悄地进步了。我就会神经兮兮地哭一顿,又笑一顿,高兴和感动得稀里哗啦,每到这个时候,我对一个人的感激之情就会显得越发强烈,那就是我的恩师一一大诺老师。
(二)
如果说这一串串文字,可以焕发出生命和灵魂的光芒,那么,有一个人就是浇灌和孕育它成长的源泉。在一次偶然的阅读中,我得知了大诺老师的伟大事迹以及大诺老师误碰误撞的相识。2009年11月21日,张大诺老师第一次来电了解我的大概情况,在得知我有写书这个愿望的时候,主动提出愿意指导我写作,惊诧欢喜之余,我很幸运地成为他的第34位学生。
随后,我给老师寄去我初步设想并独立完成的部分书稿,老师看过我的稿子之后,来电和我沟通,了解我写书的构想,给了我意见:“文笔清晰,主题明确,但太概括,不具体,缺少细节描写,没有画面感,不够生动,不够感人。”近四万字的稿件全部作废。从此,大诺老师便成了我书稿创作的引领者和指路人,为了能让我体会得更细腻人微,写文章时老师让我想象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个场景的情景细节画面,要把所要描绘事物呈现的有镜头感、有画面感、让人一看就会觉得摆在眼前一样,如身临其境般真实、生动、有感染力,这样文章才能变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不单单是一个框架,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的真情和温暖。
从开始的采访到后期的几次节目回访,我和呼市电视台记者赵越姐彼此相知甚多,她为人热情又乐于助人,知道我平时写作缺少和外界接触,后来好不容易得来一次工作的机会,苦于上网受限,大好的机会眼看就要失之交臂时她帮我托熟人,找门路,得到联通公司的大力协助,为我架起一道通往家门口的专线,给我解决了上网难的问题,还减免了一年的网费。《呼市晚报》的刘丽姐从2007年就开始报道我的故事,连续无数次的辛苦写稿,及时的报道出我的近况,一来二往的交往中她直爽仗义的豪放个性,让彼此萌生了浓浓的姐妹情。
《沈阳日报》的李作明大哥,联系媒体界的同行朋友,多方的转载、报道我的故事,还把他辛苦撰稿的稿费赠送给我;中央电视台十套的唐海鸥大哥,自我2009年做完《人与社会》的节目后,对我和家人格外关照,一直持续至今;中央电视台一套《生活早参考》栏目组赵巍老师远赴家中纪实采访;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的热情关注,鲁豫姐姐知道我要出书,还答应帮我写推荐语;湖北卫视《大王小王》栏目,连续多次录制,王为念老师和王芳姐极力地帮忙宣传我的故事;山东卫视《天下父母》之“中华家风”栏目组和吉林电视台《家有儿女》栏目组的温情关注;《北方新报》的高瑞峰姐姐、田凤元大哥、张弓长大哥和王兴军主编多年里的持续关注;内蒙古电视台的《新闻天天看》《今日观察》《故事》以及内蒙古卫视《福彩草原情》《内蒙古新闻晚间报道》《额吉》的多次报道;呼市电视台《直通首府》《新闻视点》《青城记事》栏目、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武川电视台等多档节目;以及《内蒙古晨报》《北方家庭报》《辽沈晚报》《广西文摘报》《南京金陵晚报》,甘肃的《幸福生活与科学》杂志、内蒙古文联《草原》杂志、内蒙古团委《这一代》杂志、《内蒙古残疾人》杂志、《北方新周末》杂志、《中国残疾人》杂志、 《中外妇女》杂志、公益内蒙古网、中国残疾入网、搜狐网、新浪网、雅虎中国、新华网等,各大网站等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温情传播,让我的故事被社会所熟知。
以上种种,在此难以一一列举,也许对于大家来说,他们的善举早已在不经意间被自己淡忘,但对于我而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种恩情我永远铭记于心。
我很庆幸自己能生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改革开放的春风铸就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大爱无疆的崇高社会风尚;让我从一个一级伤残程度的四肢瘫痪的废人,一步步地走出泥泞的深潭,从精神上获得重生,再一次满怀热情地拥抱生活,拥抱我的亲人,为迎接新的明天奋勇前行。
人生的美,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完美,并不在于能从不完美中创造美,散发美,传播美。
一一著名主持人陈鲁豫
一位憨厚、朴实的农民父亲,用辛劳和智慧帮扶女儿走出了一条奇迹般的康复之路,从高位截瘫到能站立起来;阳光、乐观的女儿用坚强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美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一部可以帮助后天致残者走出思想困惑,感悟心灵成长与蜕变的生命历程。
一一著名作家叶广芩
以一份沉甸甸的父爱,丰盈女儿飞翔的羽翼,让生命的花儿重放光彩,用坚毅来书写生命的感动和奇迹。
——著名主持人阿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