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为人非常讲“信”,不但对大人,连对自己的孩子也讲信用。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出门,在屋中整理自己的头发、衣服。根据经验,他们的小儿子见母亲这么做,就知道她将要出门,而且是要去一个热闹有趣的地方。
“娘啊,你要到哪儿去?”小儿子瞪大了眼睛问,一边就拉住母亲的裙子,怕她走了。“娘到哪去,告诉我嘛!”小儿子偏要问。
“哎呀,”母亲有点不耐烦,我到别人家去问点儿事。”
“那家有小孩吗?”
“没有,他们家全是大人。”
听说母亲要去的那家全是大人没有小孩,儿子不想跟着去了,到那儿干坐着听大人说话太难受,他松开了拉着母亲裙子的手。
正在这时,曾子推门进屋。儿子马上报告:“爹,俺娘要去别人家,我不去。”
曾子一听就知道了其中的奥妙,他笑着对儿子说:“你娘逗你玩呢,她是要去集市买东西。”
“是吗?到集市去?我也去!”儿子乐得直蹦高。
听了曾子的话,妻子看他一眼,咳了一声。
“对孩子不能说谎话。”曾子认真地说。
“对小孩子家,什么谎话不谎话。”妻子说。回头又对孩子说:“你别去了,在家玩。”说着,她提起篮子就走,儿子紧跟着就出了屋。
待母亲走到院子当中的时候,儿子已经站到了院门口。
“快回去,我不能带你去。”母亲要出门,对儿子说。
“我要去!”儿子说着突然哇哇哭起来。
母亲没法说服儿子,想了想,拍着儿子的脑袋说:“好孩子,你要听话,等我回来就给你杀猪吃。听见没有?杀猪吃!”
孩子听见了,孩子的父亲也听见了。孩子琢磨吃猪肉比去集市强,就不哭了。曾子先皱一下眉,又轻轻地摇了摇头……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到院门口就听见院里传来“嚯嚯”声,像是在磨刀。她赶忙进院。果然,院中曾子蹲在地上磨刀,他们的儿子站在旁边看。
“你磨刀要干什么?”她漫不经心地问。
“噢,磨刀杀猪啊。”曾子说,一边用手指试试刀锋。
“谁家要杀猪啊?”
“当然就是我们家。”
看曾子不像说笑话,她忙往猪栏那边走去,一看,家里那头猪已被绑起四腿躺在那里。
“真要杀猪啊,”她好生奇怪,“既不过年又不过节,怎么想起杀猪来了?”
“就是你说要杀猪啊。”曾子说。 “是娘说的。”儿子也喊起来。
“我什么时候说了?”
“出门的时候,你说回来就杀猪吃。”曾子说。
“娘是这样对我说的。”儿子补充。
想起来了,她笑着说:“我就顺口说那么一句哄孩子的话,你怎么还当真了?”
曾子让孩子走开,对妻子说:“不能同孩子说假话。小孩子懂什么,他们成天在学大人说话办事。若是向孩子说谎,那不就是教他说谎吗?孩子长大了也会向别人说谎的。”
妻子点头。于是夫妻两人把猪杀了。当炖得喷香的猪肉端上桌案时,曾子对满脸堆笑的儿子说:“大人说给你杀猪吃,就给你杀猪吃。”
曾子妻说的“回来就给你杀猪吃”本是哄骗孩子的信口之言,曾子并非不明白,但他却真的杀猪。许诺就要兑现,不论是怎样许诺的,需要真守信啊!
P3-5
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要正,首先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其次还要书香不绝,坚持走文化兴家、读书树人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自己的经历时,曾经多次谈及自己的淳朴家风。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家风家教的缺失,一些人走上社会之后容易失去底线,做出一些违背道德、法律的事情,导致家风缺失、世风日下。现在重提“家风”,是有积极现实意义的。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
端正家风,弘扬传统教育文化,传承优秀的治家处世之道,正是我们策划本套书的意图所在。
本套书从历代各朝林林总总的家训里,摘取一些能够表现中国文化特点并且对于今天颇有启发意义的格言家训,试做现代解释,与读者共同品味,陶冶性情。
在本套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文学系的众多老师、教授的大力支持,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多位教授、博士尽心编写,在设计现场给予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要特别感谢安徽省濉溪中学的一级教师田勇先生在本套书编写、审校过程中给予的辛苦付出和大力支持!
本套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文献资料,谨对这些资料、著作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有些资料因为无法一一联系作者,希望相关作者来电来函洽谈有关资料稿酬事宜,我们将按相关标准给予支付。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一直激励鞭策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承诺什么就兑现什么,答应什么就履行什么。
中华民族向来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道德精华,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翻开中国历史的长卷,寻踪觅迹,不难发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纵贯华夏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就包括诚信的美德。
什么是诚信?诚信,即诚实守信。从词源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一词,出现得很早。比如春秋时期的《管子·枢言》中就有“先生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后来《荀子·不苟》中也出现“诚信”概念,“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中的诚信,一直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人们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在中央电视台记者对人们进行家风调查时,“诚信”二字出现频率最高,约占40%。
诚信是人类共同的德行要求,之所以产生这种要求,是因为人们需要对周围人的行为、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标准。诚信与虚伪相对,“著诚去伪,礼之经也。”中华民族历来就崇尚诚信的品德,把诚信视为伦理道德的基础。诚信的特征是实事求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必信,行必果”指的就是人们在交往中,说话要讲信用,不避利害,用果断的行动去兑现,要具有坚守信用的美德。
诚实守信渗透到政治生活领域可以形成坚定的政治信念,为信守真理无私无畏,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谀奉承,大胆直言,敢说真话,甚至犯颜直谏;任人举荐,外不避仇,内不避亲,唯贤是举,唯能是用;用人之道,以诚相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等,无一不是实事求是在政治领域的表现。
诚实守信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之中就形成光辉闪耀的职业道德,科学研究中的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商业活动中的货真价实、保质保量、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品质,忠诚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奉献爱心的高尚师德,保家卫国、不怕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的军魂,等等,无一不是履行诺言、忠于职守的崇高道德行为。
本书通过古代格言和诚实守信的故事,教育当代人应以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继承、发扬诚实守信的家风。
诚实守信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之中就形成光辉闪耀的职业道德,科学研究中的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商业活动中的货真价实、保质保量、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品质,忠诚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奉献爱心的高尚师德,保家卫国、不怕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的军魂,等等,无一不是履行诺言、忠于职守的崇高道德行为。姜正成主编的《重义守信立根本(家信篇)/家风和畅系列》通过古代格言和诚实守信的故事,教育当代人应以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继承、发扬诚实守信的家风。
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他的一生。每个人应当做表里如一、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的表率,做到家里家外一个样,用家风培养自己一言九鼎的风格。姜正成主编的《重义守信立根本(家信篇)/家风和畅系列》从历代各朝林林总总的家训里,摘取一些能够表现中国文化特点并且对于今天颇有启发意义的格言家训,试做现代解释,与读者共同品味,陶冶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