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我的理解跟你还有点不一样,我觉得人们发现了日常生活,倒不是发现了日常生活本身的意义,而是发现了日常生活诗学的地位。当生活被从象征体系和道德秩序中拖出来,在太阳下暴晒,再重新审视,它又是什么呢?无非是一团无意义的、没有是非的、让人厌倦的乱麻。换句话说,它本身就是破碎的、非理性的,甚至非人性的,没有可求证的价值。这一代作家发现了日常生活的这种“未名”状态,这一“未名”状态不是充满意义,而是惊人的无意义,惊人的虚无与颓废,它不同于《一地鸡毛》中理想价值失落后的虚无和颓废,而是乐在其中、无知无觉的虚无和颓废(正如朱文小说《磅、盎司和肉》中那个老太太运气之前的准备过程)。但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的存在处境被意外发现。换句话说,人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到人的存在状态,也可能这存在状态本身是虚无的、荒诞的。它是美学的发现,并非是本质意义的发现。
李洱:你说的这些,我都能够理解。但我还是不能认同你说的,日常生活就是无意义的,没有是非的,非理性的,甚至没有人性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那个绵延了几十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象征体系”和“道德秩序”,就是完全正当的,完全合法的,完全合乎人性的。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即便是《一地鸡毛》中的那个小林,他所过的生活也是有意义的。朱文小说惯常出现的那个人物小丁,他的生活你也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进一步说,就算日常生活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对这种无意义生活的表现也是有意义的。但我又同意你的一个说法,那就是人的存在状态,确实能够在这种写作当中凸现出来。
我不妨举一个例子,比如,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在这部书中,日常生活也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拥有正面的价值。与日瓦戈的日常生活相对应的,是革命的洪流,是乌托邦理想,是残酷的杀戮,是无尽的阶级斗争。它们大概也是你所说的“象征体系”和“道德秩序”的表现形式,当然是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但如果你翻看一下与《日瓦戈医生》同时期的中国小说,你就会发现,我们这边的作家,几乎不写正面人物的日常生活。而只要写到日常生活,那个人物肯定是负面的,不是恶霸地主就是小知识分子,不是周扒皮就是余永泽,反正没有一个好东西。
我自己感觉,写日常生活,其实是险中求胜,当然能不能求得一胜,那还得另当别论。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既想让人物的活动、他的思想,在日常生活层面上展开,又要能够写出他对某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的追寻,那么你其实就是在挑战汉语文学的限度。对写作者来说,如果你想写得好,写得真实可靠,还要写得有意义,有那么一点穿透力,你必须拥有一种开阔的视野,必须小心翼翼对各种材料进行辨析,在各种材料之间不停地腾挪,你必须付出艰深的心智上的努力。 P83-84
文学越来越需要思想的滋养。作家再也不能凭本能写作了。一个作家,如果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他的写作就是不真实的。
没有比思考写作的必要性更重要的问题了。写作的必要性,首先是针对自己的。我是不是非写不可?它对我有意义吗?其次是针对文学传统的。在已经有了那么多小说的情况下,我还有必要去写这一篇小说吗?
——李洱
自序
第一辑 回应和对话
顾彬读了中国当代小说吗?——关于《顾彬不读中国当代小说吗?》一文的回应和说明
附录:顾彬不读中国当代小说吗?
与吴虹飞的对话:从知识分子到农民
与孙小宁的对话:我无法写得泥沙俱下、披头散发
与黑丰的对话:极简主义就是极复杂主义的另一种境界
附录:卡佛的玫瑰与香槟
第二辑 与批评家梁鸿的对话
“日常生活”的诗学命名
虚无与怀疑语境下的小说之变
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叙事
九十年代写作的难度
第三辑 与批评家魏天真的对话
“倾听到世界的心跳”
“异样的真实”和“二手的虚无”
“贾宝玉们长大以后怎么办”
附录:后记
第四辑 自问自答
写作的诫命
警觉与凝望
《花腔》后记
《石榴树上结樱桃》自序
《夜游图书馆》自序
《白色的乌鸦》自序
《遗忘》后记
书房里的对话
道德优势与反道德优势
人物内外
小说不死
第五辑 读与写
局内人的写作
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
听库切吹响骨笛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瓶颈
在场的失踪者
阎连科的声母
巴金的意义
向宗仁发们致敬
作为一个读者纪念史铁生
小说家的道德承诺
说邰筐
第六辑 演讲录
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二〇〇五年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演讲
现实主义与中国文学——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四日在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中国-西班牙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小说与当下生活——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一日在北京“第二届中法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作家与传统——二〇一一年九月一日在澳大利亚悉尼“首届中澳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在韩国全州“亚非作家会议”上的演讲
传媒时代的小说——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日在北京“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上的演讲
先锋文学与“羊双肠”——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北京“纪念先锋文学三十年国际论坛”上的演讲
贾宝玉长大之后怎么办——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十八日在香港科技大学的演讲
汲取所有知识,来完成个人写作——二〇一六年十月二十二日在北京与吴亮对谈《朝霞》的演讲
十年前,有编辑朋友说,愿意编辑出版一套我的作品集,或者所谓的文集。最近几年,也不断有人这样建议。对朋友的好意,我当然要表示感谢。但是,我却不敢贸然应允。
对自己的作品,我一直缺乏足够的信心。我自认为是个认真的写作者,但是认真只是一种工作态度,它并不能保证你能写出好作品。我也自认为写出过一些好作品,但是它们在我的作品中究竞占有多大比例,我却心中无底。多年来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能抽出时间,对已有的作品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润色,好像它们还只是一些半成品,不该轻易拿出来示人。
熟知我的读者都知道,我这样说,并非矫情。
我收到过、拜读过很多朋友的作品集、文集。阅读朋友的作品,既是与朋友相处的方式,也是向朋友学习的机会,你可借此知道当代的写作状况。但是说句实话,对这些作品集、文集能有多少读者,我总是不免有些怀疑。以自己的阅读为例,中国作家中,除了鲁迅的文集,别人的文集我确实没有认真通读过。外国作家中,除了加缪的文集,我也没能全都读完。是啊,除了研究鲁迅和加缪的少数专家之外,谁又会去通读他们的文集呢?对鲁迅和加缪这样的顶尖大师尚且如此,遑论对于他人?
正是因为这样的理由,我对出版作品集,或者所谓的文集,确实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现在当这套作品集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不安。
如果你问我,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还要同意将它们集中出版呢?我想了想,终于找到了一些理由。首先当然因为是出版社的盛情。上海文艺出版社是我非常信任和尊重的出版社,从这里出版的很多优秀作品,曾经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文学世界,我对此一直深怀感激。对他们的好意,我除了感谢还得接受。其次,我逐步认识到,写作者永远不可能写出让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的。在一些人看来已经足够完美的作品,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却可能是毛病百出,而他们指出的一些毛病,可能有助于你写出更好的作品;对于你自认为的那些失败之作,或许还会有读者认为值得一读。坦率地说,这两种情况都曾经在我身上发生过,这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安慰。而我,既需要鞭策,也需要安慰。
这套作品集,除了收录我的小说作品,也收录了我的一些文学对话录、演讲以及随笔。与我进行这些对话的批评家、记者,无疑都是文学的行家。借对话和演讲的机会,我讲述了我对人与事、对文学与时代的一些看法。正是那样的一些看法,决定了我为什么会写出这些作品,也决定了这些作品的成功与失败。
感谢阅读这套作品集的每一位读者朋友。
李洱
2012年9月27日
《问答录》收录作者李洱发表的散文随笔四十余篇。李洱不断致力于文学艺术和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能够从书道本源上理解和把握文学艺术的精髓。也正是这种渊博的学识修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使李洱的作品焕发出一种超凡脱俗的风雅之美,赏心悦目,耐人品味。
《李洱作品系列》除了收录作者李洱的小说作品,也收录了作者的一些文学对话录、演讲以及随笔。与作者进行这些对话的批评家、记者,无疑都是文学的行家。借对话和演讲的机会,作者讲述了他对人与事、对文学与时代的一些看法。正是那样的一些看法,决定了他为什么会写出这些作品,也决定了这些作品的成功与失败。
《问答录》为该系列之一,收录作者李洱四十余篇随笔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