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鸿章(晚清的裱糊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凡禹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少年聪颖露端倪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世时,也正是本书的主人公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当时,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大地。社会环境的熏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思想的束缚,使这个时候的李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李鸿章小时候天资聪颖,聪明异常。五六岁的时候,他和几个小朋友在池塘边玩耍。正好,私塾先生周菊初来池塘边洗澡。他把衣服脱下挂在树杈上,随口吟道:“千年古树为衣架。”李鸿章一边玩一边接了一句:“万里长江作浴池”。周老先生看这孩子出口不凡,心里很喜欢,想教他读书。周先生打听到这孩子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李殿华之孙,于是找到了李殿华的四子,李鸿章的父李文安,告诉他李鸿章聪颖过人,很有文采。于是李文安把老大李瀚章和李鸿章一起叫到自己的书房考试。李文安看到书房的账本,随口说出上联,“年用数百金,支付不易”;李鸿章随口对出,“花开千万朵,色彩无穷”。李瀚章没有对出。李文安又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李瀚章对,“雨洒羊皮一片腥”。

李文安摇头说,意境不美。李鸿章又对出,“日照龙鳞万点金”。李文安听后大喜,觉得这句子不但工整,而且自有一番气魄。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李鸿章小时候的学习,侧重于应付科举考试。他的义理、经济之学进步很快,制艺技巧也不错。虽然李鸿章的父和后来李鸿章的三位老师都崇尚宋学,但是从李鸿章早年遗留下来的著作中,人们没有看出李鸿章对“宋学”或者“汉学”“经世之学”有什么兴致。他写得一手好文章,早期主要作品是诗和赋,内容多反映友情和情,词句优美华丽。有研究者发现,李鸿章早期的诗词中有一种“雄健的风格”,是“一种不受任何迂腐思想干扰、技巧臻于完美的得心应手的大手笔”。

1840年,18岁的李鸿章考中秀才。那时候的李鸿章相貌堂堂、身材高大,十分出众。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时年20岁的李鸿章看了父的信之后,心情特别兴奋。这是他一直企盼的,也是一直在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于是,挥毫作《入都》十首。他的这些作品,当时曾广为流传。下面是其中之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篇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他日燕台南望处,天涯须报李陵书。

P16-18

目录

第一篇 初试牛刀

 第一章 名门望族

庐郡望族出英才

发家源于熊砖井

父原是司法官

良善之人结姻缘

 第二章 初出茅庐

少年聪颖露端倪

有为少年入翰林

受君命回乡剿匪

无家可归进曾府

负气而走弃恩师

无奈何辗返曾府

第二篇 投身官场

 第三章 建军固防

再出江湖得时势

招兵买马练淮军

扶摇直上任苏抚

顾大局天京让功

讲求洋器欲自强

固我边防建海军

心狠手辣杀降将

灭东捻封赏太低

剿西捻拜阁入相

仿恩师重理旧案

封疆大吏人

 第四章 外交事务

常胜军的终结者

立约制法护华工

洋提督事件始末

合纵连横护颜面

中俄斡旋身价增

朝鲜忍让埋祸患

甲午硝烟乱纷纷

消极防御失国土

北洋舰队全覆没

忍辱负重签契约

不败而败留怨言

骂声一片被撤职

误入陷阱签密约

出访欧美开眼界

 第五章 洋务运动

效法古人欲革新

上书朝廷办洋务

兴办军工求自强

欲求富强军转民

创办轮船招商局

为挖煤开平建矿

落陷阱煤矿易主

捍卫主权开金矿

海军衙门修铁路

通讯服务开先河

开办棉纱纺织业

 第六章 晚年生活

晓大义支持变法

变法失败遭弹劾

八国联军进北京

丧权辱国命归西

第三篇 后世影响

 第七章 学识教育

恒久努力得成功

培养人才为己用

用人不疑信为先

三顾茅庐求人才

教育从娃娃抓起

派留学生学造船

 第八章 为人处世

大树底下好乘凉

交情融洽助成长

能屈能伸成大事

名师指导有帮助

对待他人要宽仁

大家都醉我也醉

交往要有自主性

不义之财不可取

不到不翻脸

做事决绝手段辣

李鸿章一生简表

参考书目

序言

李鸿章(1823—1901年),本名章铜,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李鸿章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氏先世本姓许,明朝时避乱由江西湖口迁至合肥。九世祖李心庄无子,同庄姻戚许迎溪将次子子慎过继给其为嗣,改姓李。李家世代耕读为生,至李鸿章高祖时才“勤俭成家,有田二顷”,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直到李鸿章父亲李文安于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人选优贡并奉父命人京应翌年(甲辰)顺天乡试,一举中试;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是科主考官潘世恩,副主考杜受田、朱凤标、福济,其房师则为孙锵鸣。

李鸿章在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的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赵昀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就科举正途而言,出身徽商又为苏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为李鸿章太老师的翁心存(孙锵鸣之师),在青年李鸿章任翰林院编修时,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启迪;而以潘、翁为领袖的苏南豪绅,对李鸿章后来组建淮军迅速崛起于江苏,也予以极大的支持。然而,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曾国藩可以说是李鸿章生命中的贵人。曾国藩身为清朝的重臣,在为官处世方面颇有一套。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对他个人的发展起到了极关键的作用。

初出茅庐的李鸿章想抓住一切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咸丰三年(1853年)初,李鸿章得知太平军大举入皖的消息后,怂恿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并代为捉刀连夜赶写奏章。奏上,咸丰帝命吕担任安徽团练大臣,吕对李说:“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于是李鸿章与吕贤基一同回到安徽。翌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由王茂荫举荐回乡办团练。李家父子的团练“整齐皆可用”。李鸿章先后随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

李鸿章以书生带兵,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数年的团练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为将之道,不在一时胜败,不逞匹夫之勇。他曾因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率团练收复庐州之功,“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次年又以克复无为、巢县、含山的战功,赏加按察使衔。然而,功高易遭妒,一时之间,谤言四起,李鸿章几不能自立于乡里。咸丰七年(1857年),巡抚福济奏报李鸿章丁忧,为父亲守制,从而结束了他为时五年的团练活动。翌年,太平军再陷庐州,李鸿章携家眷出逃,辗转至南昌,寓居其兄李瀚章处。他本人遂于咸丰九年(1859年)末投奔建昌曾国藩湘军大营,充当幕僚。

通过曾国藩有意教导,李鸿章经过一番诚心学习后渐渐地改掉了自己身上一些不好的习气,为人更加成熟稳重,做事更加老练稳妥。李鸿章的有些思想也是受到曾国藩的影响的。

在历史的拐角处,李鸿章又一次抓住了机会。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在太平军的猛烈攻势下,江南豪绅地主,纷纷逃避到已经形同孤岛的上海。为了免遭灭顶之灾,在沪士绅买办一面筹备“中外会防局”,依赖西方雇佣军保护上海;另一方面又派出钱鼎铭等为代表,前往安庆请曾国藩派援兵。曾国藩原本打算派曾国荃领兵东援,但曾国荃一心要攻下天京,建立首功,而不愿去上海。随后,曾国藩又函请湘军宿将陈士杰出山,但陈以“母老”力辞。在曾国藩把身边的人都派了个遍却都不愿去的情况下,他想到了李鸿章,而李鸿章欣然应命。于是,他开始组建自己的嫡系部队——淮军。

综观李鸿章的一生,他最为重要的事就是兴办“洋务运动”与开展外交活动。

“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由于太平天国的崛起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一些远见卓识之人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事务的主张。他们虽然出身、地位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不摒弃中国的固有传统。在朝廷内部,也有一些大臣投入了“洋务运动”。其中,较有名气的有奕诉、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等。这些倡导“洋务运动”的人,在近代史上被称为“洋务派”。李鸿章自从知道“利器”的妙用之后,就开始购买洋人的武器,可是买来的武器又贵又不够使用。于是,李鸿章产生了建立中国自己的军工企业的强烈愿望。而且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大批相应的军工人才。“才大心细”的李鸿章曾算过一笔账:1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要卖到30两银子,1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李鸿章这种美好的愿望,立即遭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反对。李鸿章写信给以奕诉为首的总理衙门说:中国的士大夫每天沉醉于文章的词句和练习写小楷字,而武将多半是粗俗愚蠢之人,对于外国的武器,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有人认为学不会。在奏折中,李鸿章力陈己见,还这样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神妙:镟木、打跟、绞螺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人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拨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帝国里,李鸿章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着实令人惊叹。

李鸿章为办洋务运动,费尽心血,操劳不已。在闭关锁国的环境里,在顽固派的层层阻挠下,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李鸿章的这一行动是值得肯定的,洋务运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的历史记录: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支远洋海军、第一支洋枪队洋炮队、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条铁路、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业绩。

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曾雄辩地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事件。

在清政府这座即将倾倒的大厦面前,他又显得那么无奈,明知是不可为之事,却又无可奈何地走下去,明知是丧权辱国的条约,他却无奈地签了。做这些事情,有他为了保住自己官位的成分,但更多的,则是不得已和无奈。

李鸿章的一生,是悲壮的、凄凉的。他虽然以外交能手自负,但没能改变大清国的被动外交和割地赔款的局面。最终,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内容推荐

李鸿章身处风雨飘摇的晚清,伴四代君主,纵横政治舞台数十载。他曾为民族的强盛而沥尽心血,与列强周旋,只想为大清国争得一分利。他是晚清重要的权臣,也是近代史颇具争议的人物。

凡禹著的《李鸿章(晚清的裱糊匠)》叙议结合,对李鸿章一生的经历进行了细致生动的叙述,一起回望李鸿章的悲壮人生。

欲了解近代中国,不可不了解李鸿章!

编辑推荐

李鸿章的一生,是悲壮的、凄凉的。他虽然以外交能手自负,但没能改变大国的被动外交和割地赔款的局面。一开始他是一介书生、刀笔小吏,后来办团练、剿太平、建淮军、伐捻军、兴办洋务,最终权力和地位至臻至强,成为大清王朝的肱骨之臣。然而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也未能力挽狂澜,救华夏民族于水火之中……

翻开凡禹著的这本《李鸿章(晚清的裱糊匠)》,且看李鸿章的生平事迹。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