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生主编的《枞阳剧本选》精选了我国著名剧作家沈默君、刘云程、王长安等7个作者的《台岛遗恨》《寸草心》《地之梦》共5部戏曲、影视剧作品。主要以枞阳籍作者或取材于枞阳的作品为主,个别影响极大的作者在枞阳定居期间创作的作品也有收录。作品分别以清末、抗战、农村改革开放和当前城乡现代化建设等各个时期的历史片断为切入点,弘扬爱国主义和敬业奉献精神。部分取材枞阳的作品充分展示了枞阳人的文化气节和精神风貌,恢弘大气,感人肺腑。所选作品已全部公开演出或拍成影视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性强,堪称弘扬主旋律的经典之作。
王建生主编的《枞阳剧本选》收入的剧本主要以枞阳籍作者或取材于枞阳的作品为主,个别影响极大的作者在枞阳定居期间创作的作品也有收录。
《台岛遗恨》
郑万机:“唔,没什么。”声音转低:“兄弟,国步艰难哪!辽东一战,兵舰尽没,大连沦陷,京都危急。皇上已派李鸿章去日本求和,我们台湾孤悬海外,离朝廷远,带兵务必要万般谨慎哪!”声音清晰、和气,然而极其专横。
郑清:“是。台湾系七省屏障,当东南海之冲,兄弟为大清之臣,当誓死守大清疆土。”
郑万机一副悲天悯人的神情:“天不佑中国,无可奈何哟!”手指一勾,从亲兵手中接过望远镜又转大声:“唔,很好,嗯!”
望远镜中横掠的沧海万顷碧波,晴空衬白帆,渔网兜海浪;临海的州街头人群簇拥。
临海州街码头口,神庙对面,是同庆楼酒家。门前一广场,正围着一群人在观看卖艺的献技。
场中央,大狮舞着枪,铁虎一手捉刀,一手拿着盾牌,父女俩正在开打;兵器铿锵,刀光闪闪,喝彩声不绝。
郑氏弟兄双骑立在场外不禁神往。
铁虎充满青春生命活力的脸,手中的刀滚龙一般飞舞——她上穿对襟衫,下着灯笼裤,脚蹬麻草鞋,长辫盘顶,一身男儿打扮,看上去极像个标标致致的小伙子,一双眼睛乌黑晶亮,眼锋逼人,神态如月,豪气若仙。
心往神驰的郑清蓦地想起昨天的路遇……
春意盎然、山花怒放的锁云亭山道上,郑清身着锦袍,腰束丝带,足蹬快靴,正提袍拾级上坡。他身后的小跟班提着篾拜盒。
郑清猛抬头,只见坪道上白云花丛间荡漾出一个稚气未脱、生气勃勃的美少年,她肩挑一担,一头刀枪把子,一头盾牌藤篮。
道旁,崖畔上一簇火红的杜鹃饱含晨露,仿佛梦中醒来的少女,羞答答地睁开她妩媚的眼睛。
铁虎在这瑰丽的大自然景色里,宛如孩提步入仙境,显然被这火树金花吸引住了,她脱下笠帽,放担于道,朝这火树走去,伸手攀折,折下一枝衔在嘴里,那花红似火、水灵灵的,花瓣颤动着。随即摘下一枝,情不自禁地往头上插去。
“嘻嘻!”哪儿的笑声突然进发?
两个高山族姑娘,身背茶篓,每人头上斜插一枝红,一前一后正站在道上,有趣地看这标致小伙摘花往头上戴,不觉失笑。
铁虎被这一笑不好意思地脸泛桃红,停住手。
郑清目击此状,也甚觉好笑:“哈哈!……”
铁虎在这二女一男的目击下,不由面窘,忙离花枝,将手中杜鹃投进高山族姑娘背篓里的茶叶上:“你们爱,给!”
俩高山族姑娘在小伙面前害起臊来,“嘻嘻!”一阵风似的疾步上山坡。走在后面的姐姐,伸手在妹妹的筐里抢那些花,妹妹一回手夺去一枝,笑声溢丛莽。
铁虎挑起担儿与她们背道而驰。
郑清觉得这小兄弟有趣,善意的赞许脱口而出:“有意思!”
铁虎正打他面前走,心里正窝火,没好声气地:“哼!大道上唱山歌,茅草窝里帮腔,用不着!”
郑清身后的小跟班:“愣小子!你知道跟谁在说话,嗯?”
郑清摆手制止,笑容不敛:“嗬!好虎气!小兄弟,今年十几啦?”
铁虎:“一不查夜,二不巡山,轮不着你盘查!”一磨肩,担儿甩了个小半圈,昂然仰首疾步而去。一转弯,只见如游丝轻飏的浮云中一八角凉亭,亭上横匾写着“锁云亭”,阵阵松涛送来了佛寺钟磬声。P105-106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至宋代,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宋杂剧”出现,始有演故事之剧。俟宋室南渡,宋杂剧融合南方民间小曲、说唱而成南戏,呈现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至元杂剧而蔚为大观,戏曲体制遂定。宋之南戏发展至明代改称传奇,格律严整,文词典雅。
枞阳为黄梅戏之乡,乡野剧作无从稽考。在中国剧本创作史上,明末清初的枞阳人阮大铖父女在传奇剧本创作上确曾大放光彩,其戏曲实践对后世徽班进京影响甚巨。
阮大铖创作的传奇剧本《燕子笺》《春灯谜》《牟尼合》《双金榜》及其女儿阮丽珍创作的《梦虎缘》《鸾帕血》就名满天下。特别是《燕子笺》,以唐安史之乱为背景,把书生霍都梁和歌妓华行云、尚书女儿郦飞云之间悲欢离合、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凄婉哀绝,时人评价阮大铖的词笔“灵巧无匹”。与阮大铖同时代的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在他的《影梅庵忆语》中提到:“是日新演《燕子笺》,曲精情绝,到霍、华离合处,姬(董小婉)泣下……一时才子佳人,楼台烟水,新生明月,俱足千古。至今思之,不异游仙枕上梦幻。”对《燕子笺》可谓推崇备至。阮大铖的戏曲在中国戏曲史、中国文学史上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时至当代,枞阳戏曲、电影、电视剧本常有佳作问世。当代著名剧作家刘云程迄今已创作出黄梅戏《失刑斩》《西施》《徽州女人》(与人合作)《寸草心》,粤剧《驼哥的旗》《江南雨》《客家女人》《独秀山下的女人》等剧本30多部,并三次获得“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
著名编剧王小马创作的黄梅戏《借官记》《知心村官》《知府黄干》《清水雷池》《榴花不开盼哥回》《徐锡麟》《六尺巷》等20多部作品影响巨大,不少作品分别获得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安徽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除此之外,20世纪70年代初,枞阳作者吴中亚创作的黄梅戏《一把药草》在华东六省一市文艺调演中,也获得较大影响。
近年来,在影视剧创作上枞阳作者也表现不俗。自1989年以来,何修创作的影视剧有《谈迁》《周处》《芙蓉山下》《如梦春秋》《走向远山》《喋血上海滩》《激情绽放的时代》《九华小和尚》(与人合作)、《福利院的阳光》等十多部作品,部分影视剧在央视播出并获安徽省委宣传鄙“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剧本《假面》获首届安徽省电视电影剧本大奖赛提名奖,电视剧剧本《九莲》获第三届安徽省电视电影剧本大赛一等奖。
由容哥父、汤传福原创的电影《大山之恋》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获安徽省委宣传部2015年“五个一”工程奖。谢思球创作的电视剧剧本《大明御史》,王建生创作的电影剧本《梅花落》分别获得2015年安徽省第三届电视电影大赛二等奖。
据了解,还有不少在外地的枞阳人在影视剧创作上也获得了不小成就。如北京电影制片厂原厂长胡其明、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原厂长金继武、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吴义元等都有佳作问世。
按照“枞阳文化丛书”编委会的统一要求,这次《枞阳剧本选》收入的剧本主要以枞阳籍作者或取材于枞阳的作品为主,个别影响极大的作者在枞阳定居期间创作的作品也有收录。由于首次编辑的《枞阳剧本选》篇幅有限,每个作者只能选辑一部对枞阳具有特定意义的作品。因信息不畅或尊重作者个人意见等原因,有不少作品未能收入这辑《枞阳剧本选》,实有遗珠之憾。希望今后有机会补遗拾缺,在这里谨表歉意。
本选集如有错漏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2015年4月8日
贴近大地的呼吸
8年前,我在主编《枞阳历史文化名人》时,在书的附页策划了60个文化项目。当时有人以为空穴来风或异想天开。这些项目有什么意义?能够实现吗?实际上,作为文联主编这本书确实不具备文化项目的策划职能,但我还是坚持把这“异想天开”的60个文化项目附录了上去。我知道,一本书要走很远的路,枞阳文化精神的表达绝不能停留在一本书上,而更重要的是在政府肩上,在枞阳民众的唤醒上,在枞阳山水大地的空间表达上。
空间表达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相对于文学的表达,空间表达是一种城市语言。进绍兴城,有一句口号——沿着课本游绍兴,鲁迅先生在课本中的文章是文学的表达,而我们能够走进去的鲁迅故居就是绍兴城市的空间表达。从文学表达到空间表达,有本质的跨越,文学表达是历史传承,空间表达则是创新传承。我们从读进去的历史与走进去的历史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随着枞阳的对外开放,枞阳对外的精神表达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套丛书上,而要关注人的脚步。人们来枞阳感受什么样的文化?是“静态”的历史文化还是“动态”的历史文化?是面向过去的文化还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其实很简单,人们在枞阳作短暂的停留,不是进入枞阳厚重的历史隧道,而是自身生命的体验。在枞阳优美的山水中,生命有一次感动,文化有一次碰撞,信息有一次交流,足够。所以编一套丛书,不要期望人家在枞阳轻快的脚步中背上厚重历史文化的包袱,枞阳呈现给客人的应该永远是大关山水、和谐乡村、淳美乡风和在山水之间的微笑。这才是枞阳,才是枞阳的原生态。但枞阳又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精神,在枞阳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中,文化精神有着持续的生命力,隐寓于枞阳生生不息的文脉中,城市的空间表达就必须完成这种职能的转换,让枞阳山水充满着历史脉动,从而实现枞阳文化精神的对外传播。正如荣格认为,历史的积淀是一种集体潜意识,通过表达可以上升为集体精神,这种精神凝聚着地域文化的心理能量,不仅承接历史,更重要的是唤醒现实和照耀未来。
本套丛书梳理了枞阳文化的十个系统(当然不止这些),历史文化居多。如《枞阳历史名人传略》《方以智传》《钱澄之传》《枞阳文选》《枞阳诗选》等,选编这些历史文化入丛书,主要考虑枞阳历史走向的一个纵向坐标,在这个坐标轴上,“人杰地灵”,以枞阳历史名人为特色,枞阳大地自古以来创造了极具地域文化个性的灿烂文化。如:方以智,代表了明清中国科学文化的高峰;钱澄之,代表了以诗记史中国明清诗歌的高峰;方苞、刘大櫆、姚鼐,代表了“桐城派”文化的高峰;吴汝纶,代表了中国近代教育转型改革实践的高峰;朱光潜,代表了中国美学开创者的高峰等。诞生在枞阳大地上的这些历史人物,他们的文化成就远远超越了地域文化局限,而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巨人。因此,我们选编这些历史人物,不是狭隘的地域文化观,而是丰富和发展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在时代的坐标点上,诠释“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与长江文明的关系,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在空间表达上,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枞阳文明与长江文明一脉相承,枞阳浩如烟海的人杰与长江之滨的这块土地存在文化上的源流关系。枞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创新地。“勉成国器”,吴汝纶伟大的教育思想揭示了枞阳人的文化胸怀。
空间表达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地灵”。姚鼐曾语:“独浮屠之俊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浮屠,即枞阳浮山,即以浮山为文化圈的枞阳长江流域。现在的地域概念是,县域面积1808.1平方千米,吴头楚尾,长江流经县域84千米,境内四大湖泊水系,均与长江相通。汉武帝在枞阳射蛟置枞阳县,2100年文明史,江水东流,枞阳文化生生不息。而浮山就是一座典型的文化山,位白荡湖之滨,与江水相通,历代名人高僧纷至沓来,留下大量摩崖石刻,出现“浮屠之俊雄”,使枞阳文化自唐以来交流日盛推动“人杰”汹涌。而“地灵”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枞阳特有的地域环境和地域习俗,经过多年历史积淀,形成枞阳特有的文化基因,进入枞阳人血脉,如《枞阳非遗》《枞阳民俗》等,在“耕读传家”的文化背景下,枞阳人为什么重气节,枞阳人为什么重血性,枞阳人为什么重读书,在枞阳的地理环境包括饮食习惯、语言结构、风土人情中都会找到答案。尽管整理不全面,但揭示了“人杰地灵”的人文地理关系。这是枞阳人真正的家园,也是枞阳人深刻的乡愁。我们眷念这片大地,是因为我们与母亲的呼吸贴得太近。
“枞阳文化丛书”得到顺利编纂,作为主编,我诚挚感谢钱王刚、王乐群、陈靖等十位分册主编的赤子情怀和心血奉献,感谢县委、县政府在枞阳发展的重要节点上高瞻远瞩的文化视野和丛书组委会的决策落实。应该说,这是枞阳的盛事,是枞阳人乡愁的表达,是枞阳文化人的骄傲和自豪。
但我们深知,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丛书”提供的资源能不能上升为枞阳文化精神,转化为枞阳城市的空间语言,任重而道远。旗山公园汉武阁竣工时,《枞阳杂志》发了一篇评论《望长江》,写下这样一段话:“枞阳发展的历史和未来都告诉我们,枞阳发展的成就来源于放眼世界的包容和开放;枞阳发展的未来也一定是世界的枞阳和枞阳的世界。”汉武阁正是这样一双为枞阳人打开全球化视野的眼睛。文化不仅是继承,更重要的在于创新。
2016年春,江风浩荡。我的身后是枞阳乡村的阡陌和炊烟。大地温暖,母亲仍在劳作。
(作者系县文联主席、“枞阳文化丛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