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永恒的记忆--长征中的12名川籍少数民族红军(1934-1936)/红军长征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四川民族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志华编著的《永恒的记忆--长征中的12名川籍少数民族红军(1934-1936)》一书,主要记述了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过四川期间,从巧渡金沙江进入凉山后,飞夺泸定桥到达甘孜,然后又翻雪山、过草地,在这其间三州地区藏族、彝族群众踊跃参加红军的故事。本书的编写,旨在传承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提供真实可信的史料。

内容推荐

李志华编著的《永恒的记忆--长征中的12名川籍少数民族红军(1934-1936)》,主要记述了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进入凉山以及红四方面军从四川通江、南江、巴中出发到达甘孜、阿坝,藏、彝、羌等少数民族踊跃参加红军的故事,以及这些人物一生的光辉历程。谨以此书,献给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给参加红军长征的先辈们,献给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英勇奋斗的人们!

目录

第一章 果基小叶丹

第二章 王作义

第三章 陈占英

第四章 王海民

第五章 潘占云

第六章 王占清

第七章 李木林

第八章 王占友

第九章 马骏

第十章 天宝

第十一章 何雨农

第十二章 马福寿

试读章节

果基小叶丹(1894—1942),男,彝族,又名果基约达,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彝海乡人。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进入冕宁后,他毅然接受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果断地与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举行彝海结盟。小叶丹按照刘伯承司令员和政委聂荣臻的安排,组建了红军长征在四川的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

他一方面亲自护送红军,另一方面又派出向导一程一程地护送交接,使红军顺利地走出凉山彝族地区,直达安顺场,赢得了冲破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宝贵时间,使蒋介石调集重兵围歼红军于大渡河畔,“使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破灭,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彝海结盟作为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佳话,是彝族人民对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具体体现。

红军离开凉山冕宁后,彝族人民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地方封建势力的疯狂报复和迫害,果基小叶丹受害最深,他经常遭受国民党地方军阀的追捕。果基小叶丹始终牢记刘伯承和红军的嘱托,高举“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旗帜,坚持与国民党及其地方武装斗争五年之久,誓死捍卫彝海结盟的荣誉,保护红军授予他的旗帜。1942年6月,小叶丹在国民党反动派挑起的械斗中身亡。

1950年春,小叶丹的夫人和亲属,把小叶丹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献给了人民政府。

果基家族,相传为凉山彝族的曲涅支之后,果基、罗洪、倮伍、瓦扎等家支的先祖是拉普之第十八代后裔。果基小叶丹自幼聪明伶俐,通晓汉语,能言善辩,勤学苦练,英勇果断,与周围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交往广泛,有较强的处置家族家支事务和民族纠纷的能力,得到彝族家支的公认,被推荐担任家族家支头人,继而成为本家支和当地有声望、有影响的彝族首领,为其成为彝海结盟的主要当事人奠定了基础。

1935年5月,红军进入冕宁时,国民党驻军及其地方豪绅闻风而逃,县城已是空城。此前,国民党在冕宁的驻军也较单薄,主要是负责彝族事务的“靖边司令部”司令邓秀廷管辖,由其领导的地方武装驻扎守卫。红军巧渡金沙江后,邓秀廷部(军队番号为国民党24军20旅)奉川I康边防军司令刘元璋之命调去宁南一带堵截红军,邓留所部团长李德吾驻守大桥。李团士兵仅有300余人,系刚从河道七场新招的团队。

5月19日凌晨,听说红军将到,李德吾部从县城监狱中将“坐质换班”(反动统治阶级为了长期压迫彝族人民,将各黑彝家支头人关押起来,如果谁家不听从指挥,就杀死谁家被关押的头人,每一家要换出一人就得派一人再度关押,以此达到治理彝族地区的目的)的彝族头人带走,向北逃窜。清晨,果基、罗洪、倮伍几个家支带人追赶到大桥,要求李德吾释放人质,李德吾不答应。待李部进入北基沟丛林地带后,各黑彝家支武装沿途阻截,20日在冕宁北部冶勒南垭河峡谷地带的三岔河全歼李德吾部,救出全部“坐质换班”的人质。各黑彝家支在消灭李德吾团后得到步枪数百支、子弹及财物若干,声势大振。

长期以来,彝族人民均聚居在高山和二半山区,交通闭塞,对外界了解甚少。多少年间,历代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对彝族人民进行残酷压迫,他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有各种苛捐杂税的重负,还要遭受不平等的对待,如果他们让地方军阀和封建势力有丝毫不如意,就会迎来严厉打击,遭受围剿杀戮。因此,给彝族人民的心灵和民族尊严造成了严重伤害,形成了较深的民族隔阂。

20世纪以后,历年的军阀混战,随时殃及彝族人民。国民党军队多次进军彝族地区,杀害彝族人民、掠夺彝族人民的财物,不准彝族人民下山购买换取生活必需品,给彝族群众带来了严重灾难。由此激发了彝族人民一种强烈的对立态度,只要发现有汉族军队,就要争取以少胜多,获取军队的枪支用于自卫,壮大和巩固家支地位。鉴于这种情况,彝族群众除了每时每刻处于担惊受怕之中外,根本无法区别汉族军队中有红军与白军之别,只要看到军队的枪支就想方设法夺取。

历史上安宁河左源拖乌河和大渡河支流南垭河,向为金戈铁马通道,商旅不绝。但是长期以来,这一地区的彝族群众除了背负国民党及其地方军阀的深重压迫之外,还要遭受奴隶制的残酷压迫,广大彝族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四川凉山彝族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史称“拉库起义”。起义在1913—1916年间,高潮为1914年,该年在彝族历法中为“虎年”,彝语称“虎年”为“拉库”,故名。这年春,冕宁县窝普地方的奴隶,忍受不了奴隶主洛伍的残暴统治,发动了武装起义,他们提出废除奴隶主特权,要求获取人身自由的口号。这一起义得到附近汉族人民的支持,很快席卷周围几个县,奴隶主们纷纷投降或逃往大凉山中心地区。后因奴隶主与封建统治者相互勾结,起义遭到镇压而失败。

“拉库”彝族奴隶起义失败后,奴隶主肆虐,不少村落被毁,道路阻塞。接踵而来的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与残酷压迫,使彝族与地方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甚,国民党地方武装连年不断地向彝族地区用兵镇压,尤其是他们扶持地方封建武装邓秀廷的势力在宁属兴起后,成了统治和剥削当地彝汉民族的工具。

5月21日,红一方面军先遣队进入冕宁,稍加休整和向群众做宣传后,便马不停蹄地向北进发,当日进驻大桥,为全军开路。P3-5

序言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两年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伟大壮举,是一部史无前例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雄伟壮丽的历史转折点,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红军长征经过了全国15个省,在四川境内历时20个月,途经70多个县。尤其是在凉山、甘孜、阿坝三州高原的雪山草地转战近一年半,经过30多个县,留下了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三大主力会师、翻雪山、过草地、建立苏维埃人民政权等许多历史佳话。值得回忆的是红军长征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14次重要会议,就有6次是在四川召开,其中5次在阿坝召开。这一系列会议,如一盏盏航标灯,指明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正确方向,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在四川,既获得了沿途群众的大力支持,又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这是四川各族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团结奋斗,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支柱。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20个月中,有17个月是在凉山、甘孜、阿坝三州高原寒冷地区的恶劣环境里,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一次又一次地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北上抗日的军事大转移。这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展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奇妙力量。

红军长征在四川期间,各族人民积极参加红军,除川陕根据地外,据不完全统计,四川有4.5万余人参加红军,其中藏、彝、羌、回、苗等少数民族有1.5万余人。红军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生存了下来,而且还赢得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无私援助,更吸纳了大批少数民族红军战士,这是党和红军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

《永恒的记忆——长征中的12名川籍少数民族红军》,主要记述了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进入凉山以及红四方面军从四川通江、南江、巴中出发到达甘孜、阿坝,藏、彝、羌等少数民族踊跃参加红军的故事,以及这些人物一生的光辉历程。

由于历史久远,红军长征转战艰苦,史料存查严重不足,参加红军的少数民族人员有文字记载的较少,资料留存较少,我们仅仅收集到12名少数民族红军的资料。而针对仅有的人员除了简要文字资料外,图片更为稀缺,只能用沿途的战役及其地理图片弥补书中的单调空白之处。尽管如此,这些文字和图片仍不失为四川少数民族红军英雄人物对中国革命历史贡献的缩影,他们也是众多四川少数民族红军战士的代表。长征的胜利谱写了红军战无不胜的凯歌,四川少数民族红军的英雄事迹,则进一步诠释了这一光照千秋的历史事件。

鉴于上述原因,这里郑重说明两点:一是对这12名少数民族红军战士的介绍可能有误,恳请其家人给予善意的理解和指正,以备再版或者其他著述转载时更新;二是这12名之外的其他少数民族红军,甚至是汉族红军,有资料的可提供给当地党史部门或者本社,以备今后编写同类著述时使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凉山、甘孜、阿坝三州党史部门的支持与协助。另外,赵宏同志承担了马骏一章初稿的撰写,在这里一并致以谢意。

为了便于阅读,作者采取纪实手法,对文字进行提炼加工处理。本书是一部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的通俗读本。本书的编写,旨在传承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提供真实可信的史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回顾长征这段光辉岁月的时候,真切地感受到红军当年在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中锻造出来的长征精神。这对于我们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要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必须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廉洁奉公的理念,坚持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斗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各民族鱼水相依的团结。

我们坚信,在伟大的长征精神指引下,沿着老一辈革命先驱开辟的红色道路走下去,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光辉灿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让历史告慰先驱,让历史启迪未来。谨以此书,献给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给参加红军长征的先辈们,献给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英勇奋斗的人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9: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