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之躯钢铁汉
郭毅力长得白白净净,戴着一副眼镜,1米78的个头,看上去文质彬彬,非常帅,但他却是真正的钢铁汉子。少年时的磨砺,几十年军营生活的历练,造就了他的铮铮铁骨,也树立了一名真正军人的典范。
长期在高原工作,郭毅力患上了心脏病。保健医生多次建议他到内地进行系统治疗,可每次都被拒绝了。他私下里跟保健医生说,我哪有时间啊,只要不是得了癌症,我就要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我不能当逃兵。保健医生苦劝无果,只能提醒他要合理膳食,注意休息,对此,郭毅力总是一笑而过。对于他来说,只要没有病到起不了床、走不了路就不算病,就不能耽误工作。
2009年7月10日,这一天正值周末。一大早,郭毅力像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时间还早,公务班的两名战士还在酣睡,他推开门看了看,又轻轻地带上门回到了办公室。他习惯性地伸了个懒腰,然后打开窗户,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远处还灰蒙蒙的一片,他打了个哈欠,然后坐下倒上一杯水,顺手从桌子上的一摞文件里拿出一份看了起来。他看得很仔细,不时地用笔写下几个字。然而,坐下不到半个小时,他突然感到心脏特别难受,而且越来越严重,像针扎一般。他疼得赶紧用左手捂住了胸口,右手里的笔却还在飞速地写着。他本想通过这种方式分散注意力,减轻一点疼痛,没想到,疼痛感变得越来越强烈,仿佛有一把刀子剜着心窝子。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滚下来。他想,再稍微忍一下,这一波的疼痛总会过去的吧,毕竟昨天晚上刚刚打过一针。他咬紧牙关,右手却不受控制地开始颤抖,笔也掉到了桌子上。他赶紧拿笔套顶在心口,另一端则死命地顶在桌沿上……无意中,他摁响了呼叫器……公务员第一时间冲了进去,把郭毅力搀到了卧室,然后给保健医生打了电话。
医生背着药箱进来的时候,郭毅力已经快昏迷了。医生一边拿吊瓶一边吩咐公务员:“快,快把队长右手的袖子卷起来,我要扎针!”公务员赶紧伸出手去挽首长右手的袖子,没想到被郭毅力拽住了。他迷迷糊糊地说:“左边,扎左边!”公务员又连忙去挽左衣袖。在挽袖子的时候,公务员看到了让他震惊的一幕:总队长的左手瘦得像一截干柴,手背上青筋凸起,上面布满了针孔,密得像一摞子补丁。有些地方由于反复扎,已经开始水肿。这得扎多少针,受多少罪啊。在公务员眼中,郭毅力总是那么精神抖擞、和蔼可亲,没想到,首长却遭受着这样的折磨。
看着布满针眼的手,医生哭了。他哀求说:“首长,您左手再也扎不了针了,扎右手吧。”“扎左手,我让你扎左手!”郭毅力挣扎着命令道,“我还有一大堆工作要做,要是扎了右手,我就没法写字,没法批阅文件了,不能因为我自己生病而影响工作啊!”听了郭毅力的话,医生和公务员两人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工作,工作!在郭毅力心中,他想的永远都是工作。医生一边擦眼泪,一边找着适合的地方扎针。由于针眼扎得太多,他们把箍着的皮筋紧了又紧,忙了好半天才把针扎了进去……半个小时后,郭毅力渐渐清醒了。他那布满针眼的左手裸露在外面,像一面被打得千疮百孔的旗帜,每一个针眼都让人心酸。公务员跑出房门,在无人的角落里放声哭了起来……下午参加总队一个会议的时候,郭毅力对下属们说:“同志们千万要注意身体,这里是西藏,是高原!你们一定要拿自己的身体当回事,要有了病就赶紧去看,千万不要拖出什么问题来……”有谁能知道郭毅力已经输了20多天液,却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郭毅力的兵,曾任武警西藏总队政治部宣传处处长的郑勇在报告文学《仗剑雪域唱大风》中,记述了郭毅力拔牙的故事——
2012年6月的一天,在成都华西医院,一个拔除蛀牙并治疗牙髓炎的手术即将实施。医生对这位名叫郭毅力的病人分外满意:人家虽然脸肿得像馒头,但依然安安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不痛不痒的神情、无惊无惧的淡定,集中展示了一种配合治疗的积极态度。不错,真的不错!医生兀自点了点头,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浮上面颊。他举起注射器,准备对郭毅力进行局部麻醉。就在这时,郭毅力的脑袋离开了手术台,悬在半空,疑惑的目光落在针筒上:“医生,请问您这是啥子情况?”
“打麻药噻。”医生瞅了一眼郭毅力,安慰道,“没得事,跟蚊子叮一样,绝对不会太疼。”
“且慢!”郭毅力迅速竖起右掌,像在医生面前竖起一道坚固的盾牌。然后,他道出了内心极大的不解,“这么个小手术还要打麻药?”
“那当然!不麻醉,哪个吃得消?”
“这样吧,给国家节约点资源,麻药我就不打了,您直接手术即可。”
“开啥子玩笑?不打麻药痛得谁受得了?”
“医生您晓得我的名字噻?毅力,这点痛都承受不了,我凭啥子敢叫毅力?”郭毅力望着医生笑了笑,随即正色道,“我是个老兵,一旦麻药伤及大脑,那这后半辈子恐怕啥子事儿都干不成,更不用说带兵打仗了!”
医生点了点头:“噢,原来是名军人,难怪!你这个精神我很欣赏,但军人也要讲科学嘛。不打麻药,痛得死去活来的,您怎么也扛不住。”
郭毅力“呵呵”一笑,说:“那我就来体验一下痛得死去活来究竟是啥子滋味。没事,您尽管放心大胆地做手术,我保证不影响您操作。”
架不住郭毅力软磨硬泡,最终,医生破例放弃麻醉,直接操起了手术器械。四十多分钟的手术,郭毅力始终神色安详、面容平静,连眉头都没皱过一下。自然,医生更没听到预料中的呻吟和嘶喊。手术结束,医生一边擦拭满头细汗,一边竖起大拇指:“你这个同志真是人如其名、毅力非凡。你是我所见过的最牛的牛人、最真资格的军人、最让我佩服的铁人。”
郭毅力含着满嘴血液,含混不清地说:“医生您过奖了。其实,我是再普通不过的凡人。之所以对您所说的痛得死去活来感觉迟钝,只是因为我常年都处于这种状态,习惯了就麻木了,经多了就扛得住了。谢谢您今天没给我用麻药——作为一名老兵,我必须保持心明脑清,不能搞得连憨带傻的,工作都没法干。”医生刚放下的大拇指,再次竖了起来。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透过以上两个故事,郭毅力的硬汉形象已跃然纸上,直抵我们心间。
P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