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著边德明编著孙建军主编的《资治通鉴(精)/中国文化文学经典文丛》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
| 书名 | 资治通鉴(精)/中国文化文学经典文丛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宋)司马光 |
| 出版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司马光著边德明编著孙建军主编的《资治通鉴(精)/中国文化文学经典文丛》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 内容推荐 司马光著边德明编著孙建军主编的《资治通鉴(精)/中国文化文学经典文丛》对《资治通鉴》的内容进行了译注。《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间1362年的历史。其所记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重要的历史人物。 目录 周纪 三家分晋 围魏救赵 胡服骑射 即墨之战 长平之战 秦纪 李园乱楚 王翦伐楚 荆轲刺秦王 汉纪 韩信破赵 四面楚歌 诛灭诸吕 飞将李广 晋纪 桓温废立 淝水之战 宋纪 刘裕受禅 元嘉之治 唐纪 贞观治道 安史之乱 试读章节 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注释】 周威烈王:亦称周威王,名午,周考王之子,公元前425年一前402年在位。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魏的祖先与周同姓,其苗裔始封于魏,到了魏舒,开始为晋正卿,历经三世传到魏斯这一代。赵的祖先为造父后,到了赵盾这一代开始为晋正卿。韩的祖先出于周武王,到了韩虔这一代六世皆为晋正卿。魏、赵、韩三家几代既是晋大夫,又是周的陪臣。周朝已经衰败,一个称霸的大国——晋国国君作为盟主,应“以尊王室”,所以周朝封晋国国君为伯。魏斯、赵籍、韩虔三卿三分晋国,按照此时周朝的王法是当诛杀的。而此时,周威烈王不但不诛杀他们,反而分封这三家为诸侯,是鼓励褒奖犯奸乱臣。所以,胡三省作注说:“通鉴始于此,其所以谨名分欤!” 坏:毁;自怀,自毁。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姬午首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这时晋国的三家大夫欺凌藐视国君,瓜分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王不仅不派兵征讨,反而还对他们加封赐爵,使他们列位于诸侯国君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周王朝仅有的一点名分也不能再守定,而全部放弃了。周朝先王创下的礼教到此丧失殆尽! 有人认为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了,而晋国三家强盛起来,就算周王不想承认他们,又怎么能做得到呢!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晋国三家虽然强悍,但如果他们打算不顾天下的指责公然侵犯礼义的话,就不会来请求周天子的批准,而是去自立为君了。不向天子请封而自立为国君,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一定会尊奉周朝的礼义对他们进行征讨。现在晋国三家向天子请封,天子又批准了,他们就是奉天子之命而成为诸侯的,谁又能对他们加以讨伐呢!所以,晋国三家大夫僭位成为诸侯,不是晋国三家破坏了礼教,而是周天子自己毁坏了周朝的礼教啊! 【原文】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日:“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日: “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注释】 瑶:即荀瑶,又称知襄子、知瑶(智瑶),后世多称知伯(智伯)、知伯瑶(智伯瑶),由于智氏出于荀氏,故《左传》又称之荀瑶。姬姓,知(智)氏。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智氏家族领主,于公元前475年在晋国执政,此后欲灭同列卿位的赵、魏、韩三家并取代晋国。公元前455年,智氏与魏、韩共同对赵氏发动晋阳之战。此后赵裹子派人向魏、韩陈说利害,魏、韩因而与赵氏联合反攻智氏,智伯被赵襄子擒杀,智氏就此衰落。 P4-7 序言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f1019—1086)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 《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以政治、军事史实为主要内容,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著书之难》中高度评价《资治通鉴》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称赞这两部著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节选部分章节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 书评(媒体评论) 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东汉)王符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