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立群读史系列(7种共9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立群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立群先生“读《史记》”系列的讲座是其从2006年登上“百家讲坛”至今为止,最为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节目,而与其配套的图书也是王立群先生诸多著作中最为被读者追捧的。

读史阅世、读史明智、读史育人、读史资政。今天我们隆重推出《王立群读史系列》(7种共9册),该丛书既不同于正史的严肃晦涩,也不同于演绎、影视作品的杜撰戏说、漫无边际;它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做到了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完美结合。

内容推荐

《王立群读史系列》(7种共9册),包括《千古一帝秦始皇》(上、下)、《无冕女皇吕后》、《文景之治》、《汉武大帝》、《宋太祖》(上、下)、《宋太宗》、《宋太宗Ⅱ》。

其中,《千古一帝秦始皇》是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之作《秦始皇》的新版本,既为新,自然融入了更多的新材料、新思路、新认识、新感想。该书对秦始皇的解读可以说是王立群先生个人学识与思想融汇的高峰,其谨慎周密的考证与大胆创新的推测、其行云流水的表述与旁征博引的阐释都会令读者叹为观止。全书不仅展现了秦始皇作为中央集权制开创者所创建的雄伟霸业,也对秦始皇其人功过是非进行了多方面的评述。

《文景之治》是王立群先生《百家讲坛》十年纪念,是“读《史记》”系列暖心著作,看王氏行云流水的语言如何解读中国历史上的汉代盛世。本书是王先生在对《史记》、《汉书》等经典史料精心研读基础上经典力作。全书详尽展现了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两代明君在大汉从衰弱向兴盛的过渡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卓越作为,描绘了文景之治下的国家繁荣人民和乐的景象。全书语言轻松明快、通俗幽默、可读性强。

《汉武大帝》以节目内容为蓝本,针对图书需要,进行润色、增补。北击匈奴,凿通西域,经营东南,开拓辽东,他缔造了此后两千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他实现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盛隆,他树立了一个民族彪炳千秋的自信。独尊儒术,崇信方士,巫蛊之祸,轮台罪己,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充满了争议。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倡导尊儒的帝王。他是中国历史上毕生致力于战争的帝王。他是中国历史上奠定大国地位的重要的帝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下罪己诏的帝王。

《无冕女皇吕后》采取传记特点和历史评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深度剖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主“无冕女皇”吕后的传奇一生。从吕雉出嫁到吕后诛功臣、虐戚姬、杀皇子、封诸吕等一系列血雨腥风的故事及以全面、真实、客观的视角下的吕后一生的功过是非的评判。是最真实、最鲜活、最完整的吕后全传。

《宋太祖》在作者全面掌握和充分吃透史料的基础上,以人物、事件为中心,用富有文采而感性的文字,幽默而睿智的语言,细致描绘大宋开国前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举凡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斧声烛影、金匮之盟、太祖誓碑等宋初历史事件的始末和真相,宋太祖赵匡胤、南唐后主李煜、后蜀皇帝孟昶、大小周后、花蕊夫人等著名历史人物跌宕多姿的人生历程和精彩故事皆娓娓道来。对宋太祖一生功过及大宋王朝的历史地位也做了合乎学理、执论允当的辨析和总结。

长期以来,宋太宗赵光义并没有受到世人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他本人更因为“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等长期遭人诋毁和非议。然而,真正的历史并不会因为后人的漠视与误解而消退她本来的繁华。赵光义作为大宋的第二位皇帝,继承长兄大业,励精图治,为宋代的稳定、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改革精神的皇帝。他的一生,是奋斗与变革的一生,也是毁誉参半的一生。《宋太宗》将为大家揭示这位自诩与周公相提并论的一代帝王奋斗的心路历程、统一历程、改革历程。《宋太宗》采取传记特点和历史评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讲解赵光义“大兴科举”和“提倡文治”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以大众视角关照和解读历史,寄托了知名学者王立群先生的个人生活体验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目录

《千古一帝秦始皇》(上、下)

《无冕女皇吕后》

《文景之治》

《汉武大帝》

《宋太祖》(上、下)

《宋太宗》

《宋太宗Ⅱ》

试读章节

先河之作史中翘楚

《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它与其他各史相比明显高出一筹。最重要的差别有三点:

第一,《史记》饱含爱憎。

《史记》将人物的爱憎之情形之于笔墨。司马迁喜爱、同情的项羽、李广,都写得悲歌慷慨,回肠荡气,令人扼腕,而对自己憎恶的公孙弘,司马迁却不惜笔墨,极力鞭挞。行文间,有时仅仅一句话,甚或几个字,褒贬之情顿见。这也让《史记》的人物大多充满激情,超群于众史。

第二,《史记》运用了诸多文学笔法。

司马迁对人物、场景、事件、对话的描写,充满了生动感人的细节,形成了史传中少有的文学名篇。如五十多年来一直载人高中语文课本的《鸿门宴》,简直就是一篇上乘的文言小说,全篇纤毫毕现,张弛有度,栩栩如生,显示出司马迁高超、多样的文学技巧。

第三,《史记》具有实录精神。

《史记》融入了司马迁对封建帝王犀利深刻的揭露。比如,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史记》既写出了他善用人才、终成大业的一面,又写出了他杀戮功臣、心胸狭隘的一面。这种实录精神是后世许多史书绝对不敢涉笔的,因为刘邦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啊!同样,对司马迁时代的最高领导汉武帝,司马迁有赞颂,也有批评。《史记》的这种实录精神对中华民族求真务实、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形成,对华夏文化的思想精髓、审美取向的传承积累,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史记》填补了中国历史上诸多人物史的空白,没有《史记》,中国古代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清晰丰满。

比如孔子,在司马迁之前,人们对孔子的生平知之甚少,司马迁在《史记》中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孔子的传记《孔子世家》,成为有关孔子生平最早也最有权威的传记。中国人历来讲究“知人论世”,今天我们读《论语》,只有通过《史记》的《孔子世家》,才能对孔子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正确地解读《论语》。这一贡献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再比如屈原,中国先秦文献从来没有提到过屈原,以致今天有人企图根据这一点否认屈原的存在。幸而《史记》的《屈原列传》第一次撰写了屈原的生平。如果没有《史记》,恐怕我们今天要了解这位中华民族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还非常困难。

忍辱负重千古绝唱

对于《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司马迁自称写作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先生一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更是今人公认的定评。然而《史记》这部千古绝唱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著成的呢?史学家司马迁有着怎样的经历?这些经历与《史记》的写作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司马迁出身于一个普通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曾有志于撰写·部通史。司马迁继承父志,为写作《史记》作了充分准备:行万里路,师从名家,大量阅读宫廷藏书。不过,这些经历,在中国封建社会为数众多的史官之中并无特别之处。

命运让这位平凡的史官经历了一场不平凡的事件。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司马迁的一生,促使司马迁完成了由一位普通史官到伟大史学家的根本转变,使他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死而后生”。这一事件促使《史记》完成了从单纯记述历史人物到对历史人物进行犀利深刻评价的巨大转变。这一事件促使司马迁从被污辱、被贬抑的社会最底层来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至高无上的皇帝,造就了司马迁以血肉铸史而非以笔墨写史的独特风貌。

那么,究竟是什么事件促使司马迁完成了这些转变的呢?

天汉二年(前99),汉武帝派他一生中最为宠幸的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率兵三万出征匈奴,同时,由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勇将李陵担任李广利的后勤保障。但是,李陵提出愿意率领五千步兵单独出征,以分散匈奴的兵力,减少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压力。

李陵为什么要求单独出兵呢?原因不外有二:

第一,家世、才能的自负。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之孙,历代家世的声名和自身的综合素质远在李广利之上。李广利不过是靠着汉武帝对其妹妹李夫人的宠爱而获得了外戚身份,这才当上领兵统帅,因此,他不愿意为一个庸才将军搞后勤,所谓分匈奴之兵不过是一种借口,但是,这一借口是汉武帝多年来重用外戚将军时最常用的手法,最容易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第二,对自己军队的自信。李陵虽然只有五千步兵,但是,这五千步兵是他精心挑选、精心训练出来的荆楚勇士,健壮剽悍,骁勇善战。个个是勇士,人人是豪杰。李陵对自己的五千悍兵非常有信心。

汉武帝看到李陵愿意单独出兵,化解匈奴对李广利的压力,就对李陵讲:“我这次出兵多,没有那么多骑兵派给你。”言外之意,你只能带你那五千步兵出征。

李陵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以少敌多,就带我下属的五千步兵出征!”

汉武帝并不放心,下令让路博德率兵接应李陵。哪知路博德也不甘居人下,做打杂的活儿。于是,路博德向汉武帝报告说:现在正是秋天,是匈奴兵马最强壮的时候,不适合与匈奴作战,希望让李陵到明年春天再出征。到那个时候,自己愿意和李陵各带五千人出征,合击匈奴。——又一个只愿意单独出征的人!

汉武帝看到这封奏章后,没想到路博德是不愿意为李陵作后卫,反而怀疑李陵说了大话后又反悔了,才指使路博德写这份报告。于是,龙颜大怒,逼着路博德、李陵立即出兵。李陵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踏上了征程。(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召见武台,叩头自请日:“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上日:“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因诏强弩都尉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故伏波将军,亦羞为陵后距。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书奏,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乃诏博德:“吾欲予李陵骑,云‘欲以少击众’。今虏入西河,其引兵走西河遮钩营之道。”诏陵:“以九月发,出遮虏鄣至东浚稽山南。”《汉书·李广苏建传附李陵传》)。

李陵出兵之初,非常顺利,一路上也没有遇到匈奴的主力,部队势如破竹,捷报频传。李陵很兴奋,还命人画出战地图,向汉武帝汇报战况。

P2-4

序言

《吕后》一书要再版了,新版《吕后》增加了不少文字,大体上是两类。一是原书内容的补充,二是古籍原文的增加。当下,大众历史读物盛行一时,但多不符史籍原文。对于不熟悉历史文献的一般读者来说,很难辨明书中的文字是否有文献依据。

谈起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帝王,武则天的知名度相当高。因为她作为一个女人嫁了两位皇帝,而且还改了国号,当了皇帝。

但是,以一女人独掌统一帝国皇权的第一人并非武则天,而是吕后。吕后虽没有正式称帝,但她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她“称制’,八年,加上惠帝在位的七年,吕后实际统治中国长达十五年。

中国历史向以汉唐并称,汉代出了吕后,唐代出了武则天,可谓旗鼓相当了。

从吕后正式登上了西汉的历史舞台杀韩信开始,此后,杀彭越,虐戚姬,诛皇子,越杀胆越大,越杀心越黑,以致刘邦死后她竟然秘不发丧,欲尽诛天下功臣,真是杀上瘾了!

吕后如此疯狂,无非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快意恩仇,二是让吕氏永享富贵。

杀了那么多人,吕后难道不怕报应?怕!而且怕极了!但是,她怕得太晚了。临终前,她对掌管着京城军权的两个侄子千叮咛万嘱咐,你们万万不要离开军营,即使为我发丧,你们也不要离开军营半步!可见,吕后还是怕了。

吕后下世两个月,吕氏宗族被灭族!

一心想万世富贵的吕氏宗族在吕后撒手人寰后仅仅只富贵了两个月。历史真和吕后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小人物怕政府,大人物怕历史。因为历史不仅可以对生前威风八面的大人物给予恶评,给予历史的清算,而且可以在大人物辞世之后对其宗族大开杀戒。吕后千算万算,怎么也没算到自己下世之后吕氏宗族会被灭族。

吕后生前以血腥手段对刘邦爱妃、诸子大开杀戒,吕后下世,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派与刘章、刘襄为首的皇族派联手,以同样血腥的手段诛灭吕氏。功臣派与皇族派杀诸吕和吕后杀刘邦爱妃、刘姓皇子不同之处仅在于诛杀的对象不同,除此之外,二者并无任何区别。这让我想到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狱中度过了2T年,受尽虐待。当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曾经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他向这三位虐待过他的监狱管理人员致敬,并且说:我如果不能把仇恨留在身后,我就没有真正从监狱里走出来。

曼德拉的宽容大度让我们发自内心感到敬佩。吕后生前身后所发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最可怕的现象:当历史前进之时,前进的只是被害者与施害者的身份转换,其它则一切未变。

后记

2006年1月16日,初登央视《百家讲坛》。同年4月,播出了“汉代风云人物”系列的项羽;6月,播出了此系列的吕后。2007年讲述了“王立群读《史记》”的第一个系列汉武帝,并出版了登上《百家讲坛》之后的第一本书:《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只出版了一个删节本的《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今年4月,五年合约期满,改由大象出版社再版,终于有了一个出版全本《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的机会。在央视《百家讲坛》首播“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五周年之后,终于出版了这一电视讲座的全本书籍,值得一书。为了区别于2007年那个删节本,本书更名为《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大帝》。可见,当代书籍也有版本问题。

王立群

2012年9月于河南大学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9: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