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微知著
大多数人都听说过3M的报事贴(post-it)传奇般的发明故事。一个发明家在教堂获得灵感,从而发明出一个产品,创造出一个全新的需求,随后衍生出10亿美元的新市场。
让我们到20世纪70年代,从这个传奇的开始,一层一层地揭开这个发明的面纱,学习下3M引以为傲的发明案例,从中找寻有价值的启发和实用的借鉴。
亚瑟·弗雷(Art Fry),1931年出生于明尼苏达。1953年,他作为一个研发工程师加入3M。作为典型的中西部美国人,弗雷每周都虔诚地到教堂参加礼拜,他还是所在教堂唱诗班的成员。作为唱诗班的一员,他在开阔宽敞的教堂前庭,经常会遇到歌本被风吹乱的情况。这时,弗雷想到如果有一种不会被风吹掉的书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个想法在弗雷的头脑中生根下来,他经常有意无意地进行这方面的思考,但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直到,他遇到了3M里的另一个同事并了解了他的发现。
斯宾赛·赛夫(Spencer Silver),化学博士,研究胶的专家。他致力于发明出最强劲的粘胶产品。在那个工业迅猛发展的年代,科学家梦想可以用胶粘剂来取代金属焊接,获得更高效洁净的工艺手段。让汽车底盘上部件和部件的连接,除了焊接和螺栓,还可以用胶带和胶水来联结。
在1968年的一次实验中,他调制发明了一种胶水。与众不同的是,这种胶的初粘性强,但可以从附着物剥离,而且剥离后,不留残胶。虽然对他而言,这是一个失败的发现,但赛夫却并未放弃,还四处宣讲这个发现,希望能有所作用。
他在3M内部的技术论坛,也张贴了这个发现并附有详细的数据。
当弗雷找到他时,赛夫很高兴地分享他的经验和技术。
弗雷很快就申请了样品胶水,开始试着将胶涂在纸张边缘。样品很快就制造完成。
“当我开始在书签上写下给老板的文字信息时,我从心底意识到这个发明不只是书签,而是易用便条纸。”弗雷回忆道,“赛夫不粘胶水是制作此类便条纸最有用的胶水,可以大批量用在纸张和纸张之间,它的胶性不太强,在不损坏其他物品的表面的同时又易于移走。这才是真正的特色,这是全新的压敏胶概念。这好比瞄准时从靶环外,突然发现又瞄到了牛眼中间,这就是我要的。”
弗雷决定将计划付诸实现,他的主管鲍勃·莫伦达(Bob Molenda)也鼓励他尝试,尽管这明显不是他的工作责任。莫伦达建议他找到更多资源,包括足够的胶水和涂布设备,以及有经验的技术工程师。虽然3M在涂胶技术上很出名,但在粗糙的纸的一侧精准地涂胶却从未有过。 “虽然这些事因困扰了我们的生产工艺工程师”,弗雷回忆道,“但我却未被这些困难吓到,反而深受激励。我意识到,如果3M都不能用现存的工艺进行生产,那么,我们一旦生产出这个客人喜欢的产品,竞争对手也不能很快地追上我们。”
弗雷利用业余时间去找寻生产设备和工艺方案。历尽18个月,在莫伦达的支持下,他们申请到内部的小笔基金,还得到胶带事业部支持,免费使用一条实验用的涂胶设备。
弗雷和伙伴经常彻夜工作。经过多次实验后,他意识到生产设备需要特别设计和更改。但工艺工程师说需要6个月和不菲的费用,于是,作为工作狂人的弗雷自己动手,在自家的车库里做出了所需的设备,第二天就运去工厂并调试成功。
报事贴终于生产出来了。
这期间,莫伦达秉持3M特有的管理理念——15%时间原则,暗暗地支持弗雷的“兴趣爱好”,让他尽量少受到他人干扰。同时,他也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弗雷获得其他部门的支援。
当全新的报事贴生产出来后,弗雷将其送到办公用品事业部,请市场部人员对产品做出评估。但反馈是消极的:“市场上没有这类需求。”
难道就此止步?
弗雷和赛夫决定勇辟蹊径。他们将制造出来的报事贴分发给公司各个高管的秘书,让她们试用。在那个事事都需要在纸上签字的年代。易用易移的报事贴给秘书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和效率的提升。她们不用一次次地检查和提醒上司哪里漏签,这显著地帮助她们提升了和上司的沟通效率。日程表上的提醒也可以及时又简单扼要,还很显著。
不多久,公司内很多高管都开始使用这种黄色便条纸,而且使用者和使用量都越来越多。
P3-5
创新是中国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创新是关键所在。但创新并不容易,需要创新文化、创新机制、创新投入等多方面的有效结合。《向3M学创新》可以给我们更多启发。
——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茅忠群
创新已不再是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这个时代。面对今天中国企业争相追逐的创新驱动绝对不是简单将“技能+投入”的叠加,而是一种新价值基因的植入,是企业价值创造体系的再造。《向3M学创新》将会给你带来更多企业创新操控的思考与借鉴。
——瑞德设计股份创始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 李琦
鼓起勇气,运用智慧之锤打破定势、突破传统,赋予事物新的生命力,这就是创新。本书作者着眼于目前中国工业创新和中国制造业的困境,提出了对“创新”进行深刻的再认识,有助于中国企业找寻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创新能力,驱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爱康集团董事长 邹承慧
每个企业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但“创新”更多的是需要“勇气、方法、坚持”。我们很幸运的这些年一直有George亦师亦友的指导和鼓励,现在你也有这个机会了。
——标榜新材股份董事总经理 赵维
书中点滴记录3M成长和全球化的同时,更道出了创新、改变和融合的精神所在!
——广州市骏怡汇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超雄
能看到这里,说明此书还算有用,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有价值的思考,也让3M的创新传统能在中国企业里发扬光大。
这个百年企业能沉稳地走到今天,除创新外,还有更多可供研究学习的东西,譬如人才的内生式培养和独特的工业市场销售方式等。我希望未来能有机会继续为中国企业介绍。
完成本书,自觉对3M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感觉自己身上隐约有些它的印记。
感谢我的老领导,给我言传身教,让我感受到3M特有的管理风格。
杨大昕,是招募我,教导我,带领我前行十多年的老领导,还有余俊雄,赵台生、吴汉明、胡奋、秦坚……以及当年在人才发展部的伙伴:姚静、黄鸣、李继康,是他们在2012年点燃了创作这本书的第一束希望之光。
还有我在商业标识事业部的兄弟们:龚伟康、雷钊文、陈滨、陈荣庚、孙毅……我的领导力是在和你们的工作中练出来的,也享受和你们一起做大客户开拓的日子,那些青春无悔的时光。
当然,也要感谢那些依然奋战在3M的兄弟姐妹。
感谢在西湖边的兄弟们:李琦、晋常宝、赵维、朱志清、袁卫东、张琦,是西湖边的茶话会真正推动了我坚定完成此书的决心。
感谢《创新沃土》的译者,陈雪松、池均常、张红以及在百度上分享创新思维的人们,让本书能更丰富,更接地气。
感谢上海粲花咨询的兄弟们,让分享成为现实,让创新文化的传播得以实现。
最后,引用王国维先生的读书三境界,不知是否已“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瞧悴”,盼明天可见那“灯火阑珊处”,用于自勉。
梁家广
写于2016年8月
这是一本向3M光辉创新历史致敬的书,也是为回归创新初心而写的作品。从计划写作到成书,过程一波三折,这既是对本书内的创新理论的再认识,也是对企业发展基础再思考的过程。
2012年,我从商业标识事业部的岗位转到公司人力发展部也有三四年了。精干的团队是新建的,在制定了培训项目后,我希望能在企业文化宣传上做点创新的事,当时找到了欧内斯特(Ernest Gunding)出版于2000年的《3M创新之路》,便雄心勃勃地计划把书翻译过来。团队内的黄博士很快就联络到了欧内斯特,在当年的8月,我们就在上海新天地的咖啡馆见了面。欧内斯特是到国内为一个车企做全球领导力项目,当了解了我们的想法,他非常支持,也希望这本12年前的书能带给中国企业家一些对创新的思考。
顺利的开始并未带来顺利的进展。过程中,有人说这十几年前总结的理论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互联网经济需要的是不同的方法和理论,即便是3M自己,也在用六西格玛等来改造自己,如今创新的领军者是苹果、谷歌等新型企业。对我们业余时间的这个项目,公司内也有一点不同的看法。这事便慢慢放下了,又过了几个月,团队成员陆续另择高枝,各自到其他公司独当一面去了。我又进入了重建队伍的过程中,这时是2013年。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
再提起这事已是2016年的1月,我也决定离开3M而为本土企业服务。和几个挚友坐在春寒料峭的西湖边,谈起工业创新和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困境,提到了制造业在找寻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创新能力,一种内生的可驱动成长的创新模式。“看看你老东家有什么可拿来学习的,那些几十年前的经验,实实在在的产品创新秘诀。”
于是,六个月时间,我重新回到2012年的起点。我从欧内斯特的书中提炼了最有参考价值的部分,又根据史料完善了公司初期的人物和故事,尽量让那些被历史风沙浅掩的传奇人物故事更鲜活,也让百年前创业者所倡导的管理原则更鲜明。
希望这能成为一本了解3M传奇历史的书,更能让人了解到3M“文化,沟通,方法”的创新管理方法。
梁家广
写于2016年6月,上海
《向3M学创新》是一本向3M光辉创新历史致敬的书,也是作者梁家广和欧内斯特·甘德林为回归创新初心而写的作品。《向3M学创新》是对创新理论的再认识,也是对企业发展基础再思考的过程。希望这能成为一本了解3M传奇历史的书,更是能让人了解到3M的“文化,沟通,方法”的创新管理法。《向3M学创新》对于解决目前中国工业创新和中国制造业的困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制造业找寻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创新能力,一种内生的可驱动成长的创新模式。
互联网+时代培训管理与创新(系统方案·实用工具·前沿新知,作者20年培训管理的匠心之作,组织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新引擎)
相信为数不少的读者都是从防尘防霾口罩中认识3M这家企业的。素以产品种类繁多,锐意创新而著称于世的3M是怎样从一家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发展成为历史悠久的多元化跨国企业呢?本书将通过3M的创新发展来揭开这一答案。
《向3M学创新》两位作者梁家广和欧内斯特·甘德林的职业生涯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3M中度过的,他们分别以由内而外和自外向内的不同角度审视了3M的创新与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