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科研项目特别是像粒子对撞机这样由公共资金支持的项目经常成为众矢之的。几乎人人——不管是科学毁谤者、怪人还是那些认为这笔钱可以有更好用途的人都对是否值得开展此类项目心存意见,对于理论物理实验尤其如此,因其实验结果并非立竿见影带来应用价值。但是即使这些有关物理的理论艰深晦涩、常人难以理解,参与LHC项目的物理学家们还是成功地说服了政府部门官员理解这项研究的重要价值。
20多个国家以及欧盟为CERN提供了主要资金。此外,包括美国在内的6个国家为LHC的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在2008年法律诉讼时,该项目已花费了60亿美元。正因为这项理论研究花费了如此多的公共资金,我们可以很容易想象,CERN的领衔科学家面临着证明其研究价值合法性的巨大压力,CERN的官员做出任何终止后续工作的决定都需要十足的勇气。
所提及的危险是值得慎重对待的,知名专家也发声表示他们的担忧。cERN如果完全忽略这种危险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因此,一个物理学家组成的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研究罗斯勒对于粒子对撞机安全性理论是否具有合理性的质疑。这样的做法也广为科学家所接受。但是这类委员会的成立,所基于的方法是广大普通公众难以理解的,因此其命运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委员会认为粒子对撞机不会带来危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粒子对撞机运行后产生的任何微黑洞都是不稳定的,转瞬即逝。瞬间消失的黑洞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威胁。黑洞解体是由于释放了一种霍金辐射形式的能量(霍金辐射由斯蒂芬·霍金提出并以他名字命名)。
大部分物理学家相信霍金辐射的存在,但是霍金辐射尚未得到证实,目前还没有如此敏感的设备足以对之进行实验验证。换句话说,根据某些理论(罗斯勒的理论),对有些理论进行实验验证是危险的,比如说证明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是否存在,然而有些理论却因为科学家广为接受某个未经证实的理论(比如霍金辐射)而被放弃研究。
CERN对要求其终止研究一事进行了应诉。欧洲人权法院很快就驳回了诉讼。粒子对撞机随后启动运行。
2008年9月13日,物理学家和畅销书作者米凯奥·卡库(Michio Kaku)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称,“如果你能读到下面这句话,恭喜你!你在大型强子对撞机正式启动之日成功存活”,因为很多人都批评该对撞机的启动会产生吞噬地球的微黑洞。
科学家开展此类据称可能导致人类灭绝的实验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45年7月,美国在新墨西哥州沙漠开展的首次“三位一体”核试验就是最知名的例子。试验之前,参与曼哈顿工程的重要科学家推测大爆炸是否会引发地球大气层的链式反应,计算表明人类灭绝这个等级的事件不可能发生,但也不能绝对排除这种可怕情况的出现。
据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恩里克·费米(Enrico Fermi)先生(他的幽默感实在是有点令人毛骨悚然)打赌核试验是否会造成大气层大火,如果会,那将吞噬新墨西哥州还是整个地球?当然,核试验并没有摧毁新墨西哥州更谈不上整个地球,但是即使是这次核试验是成功的,后续研究还是要完全排除威力更大的原子弹爆炸引燃大气层的可能性。
奥托。罗斯勒仍坚持说粒子对撞机产生稳定微黑洞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尽管可能性很小。此外,他还批评CERN并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虽然粒子对撞机至启动以来一直处于安全运行的状态,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粒子对撞机仍然会产生让地球消失的黑洞呢?粒子对撞机有一个周长为17英里的环形隧道,其设计理念是让高能粒子进行碰撞。
两束高能粒子相互碰撞,是为了模拟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后微时刻的情形。过去3年里,CERN运行的粒子对撞机内部有6000万亿个粒子在碰撞。但是只有少数的碰撞提供了希格斯粒子存在迹象的重要数据证明,2012年7月对外发布了这一突破性发现。但是,鉴于每年碰撞的粒子数量,即使是一个粒子出了偏差,可能性极低也会让人们忧心忡忡。
P2-3
大量技术发明的涌现都伴随着相应的风险。伦理学家华莱士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帮我们从危险中排除了不理智的因素。
——《自然》(Nature)
《科技失控》让人不禁联想到成千上万的畅销小说和卖座电影:比如罗伯特·海因莱因的《我不会害怕邪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我和机器人》,大卫·米切尔的《骨医生》,石垣和未的《别让我走》,尼尔·斯蒂芬森的《钻石时代》,以及《千钧一发》《黑客帝国》《X战警》和《星球大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等。但是,上述这些作品和它们描述的各种反乌托邦通常被认为是科幻虚拟世界,而瓦拉赫的书绝不能如此定性,他向我们发出了现实的警告,如不加以关注,警惕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评估技术的利弊,那么他所警告的一切将有可能。
——美国科技博客媒体Ars Technica
瓦拉赫对当今工程文化做出了清醒的分析,既无耸人听闻,也非盖棺定论。《技术失控》 发出了急迫且具有时代意义的呼吁,我们应有意识对所设计的系统植入人类的价值观,并对所做出的选择持批判性的态度。
——《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
《科技失控》是风险投资家、投资者、资产管理者、高频交易公司、交易员以及相关的政府官员和领导者的必读书。
——亨泽尔·汉德森(Hazel Henderson),美国财富股票网站Seeking Alpha
《科技失控》呼吁对人类未来采取深思熟虑,行事谨慎的态度,对伦理、公共政策和医疗保健未来感兴趣的人肯定不会错过。
——《图书馆杂志》
温德尔·瓦拉赫似乎总是比我们超前几年。他这本了不起的书将我们带到了科技前沿,向我们展示了*卓著的技术发明如何,为什么以及在哪些地方改变人类的生活。瓦拉赫思维敏锐入微,他完美地将对新兴技术的渊博知识与对历史的把握、对人性的尊重结合起来。《科技失控》是一本引人入胜、意义非凡的书,话题本身令人费解,但读起来却妙趣横生。
——哈佛大学道德与认知实验室主任、《道德部落》作者乔舒亚·格林(Joshua Greene)
这本恰逢其时的书对于大量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利弊进行了不偏不倚的评价。这是一本值得广泛阅读的书。
——剑桥大学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教授、《宇宙》和《仅有六个数》的作者马丁·李斯(Martin Rees)
权衡新技术的利弊越来越难。当新的技术问世,《科技失控》为我们如何淌过险滩作出英明决策提供了平衡且及时的导航。读这本书吧——也许你的不确定感不会因此减少但至少应对的能力会提升。 ——美国纽约大学郎格尼医学中心生物伦理学教授亚瑟·卡普兰(ArthurCaplan)
“在新兴技术的领地艰难跋涉时,很难找到一个比温德尔·瓦拉赫考虑更周到、准备更充分的向导了,这一点他通过这本内容全面、浩瀚博学、可读性非常高的书展露得淋漓尽致。这是一本必读书!”中更体贴、更充分的准备指南通过艰难的地形比瓦新兴技术,当他再次展示了在这个全面、博学,和高度可读的书。这是一个体积必读。”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布莱登?艾伦比(Braden Allenby)
“温德尔·瓦拉赫为我们所有人做了一件事。他提醒和警告我们,我们与创新技术的浪漫故事中风险和收益并存。他对于我们所面临的风险做了很好的陈述,这也是我们需要听到的声音。”
——黑斯廷斯中心名誉主席丹尼尔·卡拉汉(Daniel Callahan)
我们不会停止进步,或刻意逆转。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进步的风险并控制它。
——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
所谓科技思维不是能读懂多少新兴科技名词,而是能够对科技进行立体的思考与辨识。智能机器将会造成越来越多的人失业?为什么有科学家说第一台超智能机器将是人类的最后一项发明?我们谈论“转基因”时,为什么专家和大众不在一个频道上?我们是否应该将决策权交给机器?如何监控许少数团体发起的可能危及所有人的研究?3D打印带来便利的同时潜在的社会风险是什么?如何制订机器人的道德准则?当我们谈起科技时,我们应如何思考?我们生活在技术潜力超乎寻常的年代。从纳米技术到合成有机物,新技术带给人类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的潜力令人惊叹也令人畏惧。无人机和新的智能手机一样可能轻而易举引爆炸弹,3D打印既可以制作工具也可以制作枪支。超级计算机能轻松管理个人档案也能易如反掌导致华尔街崩溃。但是新技术无法回答如何解决这些技术所引发的道德问题和投资风险。作为未来科技领域权威的道德和伦理研究者,温德尔·瓦拉赫著萧黎黎译的《科技失控(用科技思维重新看透未来)》一书中,探讨了作为技术的发明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应对飞速的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道德模糊问题。毫无疑问,科学研究和创新是希望和生产力的源泉,但正如瓦拉赫所言,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能逐渐成为一股脱离人类控制的强大力量。某些人、机构或是某些价值观反对对新兴技术比如自动化机器人或是要求进行有意义的监管,《科技失控》对这些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如何掌控技术,重掌人类命运的建议。读懂科技将带来什么,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未来!
温德尔·瓦拉赫著萧黎黎译的《科技失控(用科技思维重新看透未来)》直面恐惧并提问:我们应该为科技负什么责任?本书讲述了新技术的风险、损失和社会影响,科技进展呈现失控之势,对我们塑造的未来有何影响。作者批评了新兴的基因组学、寿命延长、机器人,以及技术的军事化用途。他提问:技术做了哪些不该做的事情?我们甚至没有提出如何控制技术的问题,还谈何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