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饮马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斯琴毕力格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饮马井

我家门前有一口水井,叫饮马井。

饮马井到底于何年何时所掘,无人知晓。常听老人们讲:“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这口饮马井。”这说明饮马井确实有了些年头,并经历过漫长的世事。称之为饮马井,从前或许是口专为饮马而掘的野井(古时草原上散居的牧人担心井水招引狼群,总要离水而居,而吃水往往到很远的地方去拉),原先在这光有井,而没有人家。直到全国解放,天下太平,盗贼灭迹了,豺狼逃遁了,我家和饮马井的老住户才从沙漠深处、柳林丛中来到辽阔舒展的旷野上,住牧于这口饮马井附近,并用饮马井命名了这个新生的浩特。

饮马井的水极旺,从无枯竭。东西两个浩特共用一口井,好几个棒小伙轮流汲水,饮了几大群牛马羊,累得满头大汗,饮马井的水别说干涸,连一寸都不往下降。不过井水虽然如此旺盛,但不会充盈而生,溢至井口,任你拿瓢勺去舀。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季节,其水位始终在一个高度上。她没有高兴时升一升,气恼时降一降的轻浮脾气。饮马井就像草原上的牧人一样,外方内直,凝重笃实,锲而不舍,坚韧不拔。饮马井的水,是那么清澈,盈盈的、圆圆的,全无杂陈。有时我们掉了颗衣扣在里边,趴在井口遮住阳光往下瞅,会清楚地看到沉在井底、孤零零地躺着的那颗纽扣。

“饮马井的水来自阿儒·布拉格泉,所以才不枯竭。”长辈们的这句话或许有些道理。尽管他们不懂现代科学,无法解释清楚远在三十里外山里的阿儒·布拉格泉水怎么流人饮马井。有人曾在饮马井滩上挖了另外一口井,相距并无多远,但井水绝无饮马井那么旺,更无那般纯净。这就促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饮马井果真有可能与阿儒·布拉格泉同脉相连。我由此想到,当年能够准确找到阿儒·布拉格泉的水脉而掘出饮马井的那位古人,一定是位闻名遐迩的水文专家。

我可算是有幸畅饮饮马井的水长大成人的。我的第一串天真幼稚的笑声即跌人饮马井里,直到如今仍在那里熠熠而动。烈日似火的酷夏,我放牧牛犊群或羊羔群归来,总是先到饮马井那儿汲一桶水跪在井边,像一只小羊羔或一头小牛犊那样,将小脑袋伸入桶里,喝得小肚肚鼓鼓的,才腆着肚子往家去。但我从来也没有因为喝了生水而闹肚子或身体有什么不适。现在想起来,饮马井的水很可能有奇异的药用价值。在朔风狂啸的冬天里,我站在结冰的井口边汲水饮畜群,也常常汗流浃背,周身灼热,从未感到天气有多么严酷。可以说,我童年的欢乐、童年的甜蜜都和饮马井连在一起。

饮马井的前边,有一条大道向着东北和西南延伸。我知道往西南去的那条路可直达旗府,但往东北去的到底到哪儿,我至今也不清楚,大概是到更远更远的草原吧。自我记事起,这条路上就不曾断过行人。有时,远方的路人到饮马井饮了骏马,然后将骏马拴在我家的拴马桩上,进屋打尖。来得最多的是东部沙漠的行人,他们的骏马一个个都很迷人,人们的穿戴也非常讲究,都是既华丽又合身的长袍。尤其到了春末夏初,行人更多,而且大都要来我家坐坐(后来我才明白,他们是为了使刚刚吃到青草的骏马,将头年冬天没有发出的汗出透出尽)。每次,当听到有人在外边以咳嗽打招呼,父亲母亲就急忙下地,出外迎接。他们见了面,互相问炎凉道牛羊,推推让让地进屋。客人喜欢在进屋前跺跺脚,好像那脚上有多少尘土需要抖搂干净似的(其实哪有什么尘土,只是因为草原上有这种苛礼,人们恪守不渝,不敢有丝毫的疏忽而已),然后上炕围着方桌坐下,接过热腾腾的漂着油的酽奶茶喝起来。我们是小孩子,素来不得跟着客人凑热闹,所以每当有客人来,我们就立即跑到外边,去欣赏拴在马桩上的那些骏马。

P1-3

目录

饮马井

军人的枕头

呼伦湖

我们班

故乡的星星认得我

离太阳最近的家园

丹巴

雪地上的回忆

兴安四题

落在我掌心里的两个宝贝

阿拉善游记

一串三梦

胡日齐阿兀

我从西边看故乡

察哈尔罕山永不消失的回响

姥姥

难忘的记忆

小河

沐浴花雨的文化旅游盛宴

蹄子记

我是父亲的延续

序言

他写诗,长于抒情,善于节奏,充满音乐感:有了第一行,即如小溪激流,漫过草丛,穿过砾石,叮咚向前;或如决堤之水,激情满怀,汹涌而下;更如骏马脱缰,风驰电掣,扬蹄千里。

他写散文,仍然抒情,仍然讲究节奏感:叙事写人,举杯即酣,跟着感觉走,一气呵成;提笔井喷,由着情绪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到宣泄完心口的憋闷为止。

这就是斯琴毕力格。他是仅有的几位蒙古族军旅作家之一。

上个世纪70年代,他是北京军区守备部队一个营部书记。一向爱学习的他被部队这所大学校的氛围所感染,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一些蒙古文诗歌作品,发表在当时的报刊上。1979年,内蒙古军区恢复“文革”前的蒙古文《内蒙古战士》杂志,将其更名为《边防哨兵》出版。斯琴毕力格因创作上小有名气被选拔上来,当了专职编辑。拓展了视野,创作更为自如,还因新近组织家庭和长女的降临,使他处在高度兴奋状态中,结果是迎来了他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峰。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在写诗,每月都有新作问世。其中一些诗作后来收入他的诗作集《爱的乳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顽皮的月亮》(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军人之歌》(民族出版社,1995年)、《斯琴毕力格短诗选》(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之中。

他开始写散文大概是1986年左右的事情。1987年,我参加内蒙古第二届“索龙嘎奖”评选工作。初评时,发现斯琴毕力格的一篇散文《饮马井》非常别致,大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都觉得是蒙古文散文中前所未有,评委会最终给评了散文一等奖。而此前,内蒙古“索龙嘎奖”评奖中还没有出现过散文一等奖。斯琴毕力格在蒙古文散文创作中的地位由此奠定,他的散文创作也由此一发而不可收拾。随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他的散文作品集《斯琴毕力格散文集》(二人集,1992年)、《仙境云烟》(2000年)和《斯琴毕力格散文选》(2003年),成为短期内在同一个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最多的作家。

斯琴毕力格的散文,以其作品题材可分为军旅生活、寒窗记事、草原往事、儿女情长;以其作品关照点可分记人、记事、怀旧和即兴抒情;以其作品情感类型可分人情、亲情、友情和乡情;以其作品主题可分军人情怀、当代精神、游牧文明和草原文化。《饮马井》当属表现游牧文明或草原文化的记事散文。他在该作品集中笔墨详细叙述了“我”“有幸畅饮饮马井的水长大成人”的过程:“我的第一串天真幼稚的笑声即跌入饮马井里,直到如今仍在那里熠熠而动。烈日似火的酷夏,我放牧牛犊群或羊羔群归来,总是先到饮马井那儿汲一桶水跪在井边,像一只小羊羔或一头小牛犊那样,将小脑袋伸入桶里,喝得小肚肚鼓鼓的,才腆着肚子往家去。但我从来也没有因为喝了生水而闹肚子或身体有什么不适。现在想起来,饮马井的水很可能有奇异的药用价值。在朔风狂啸的冬天里,我站在结冰的井口边汲水饮畜群,也常常汗流浃背,周身灼热,从未感到天气有多么严酷。可以说,我童年的欢乐、童年的甜蜜都和饮马井连在一起。”其文字质朴、精到、酣畅,寥寥数语,将饮马井与“我”童年的欢乐和成长的过程一一道尽,跃然纸上。不过,作者真正想要揭示的不只是饮马井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是饮马井作为游牧人生命之源和文化标志的神圣地位:“在饮马井西南边的草坪上,偶尔也会有拉脚的车队来宿营。夕阳晚照,众多的勒勒车中间,有座帐篷泛着白光,一柱炊烟袅袅升腾,在火一般燃烧着的天空中描绘着变幻莫测的各种图案。每到这时,我们几个孩子便奔走相告,约定第二天早晨到宿营地去捡车队留下的牛粪。这一夜,我们会整夜地睡不好觉。然而当我们起个大早跑过去时,车队早已无影无踪,连灶坑也已经用头天晚上起下来的草皮复原。蒙古人住牧于偌大个草原,却这般珍爱每一寸绿,任何人从不轻易去破坏,即使由于不得已挖了个坑取了土,事后也要尽可能地去修补和复原。我们捡牛粪很卖力,都争着要比别人多捡点。那些为车队拉套驾辕的犍牛因为饱饮了饮马井的水,高兴得会多拉几泡粪下来,使我们捡到比平时多得多的牛粪。有了收获,我们兴致勃勃地回到家里向父母炫耀今天捡了多少多少牛粪,渴望能听到他们的夸赞。那时,不知有多少拉脚车队在长途跋涉中来到饮马井的西南草坪上宿营。因此,在那片草坪上,我捡到了牛粪,捡到了绿色,捡到了喜悦,捡到了勤谨。”这里,作者流露了他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即“偌大个草原”与“蒙古人”的相依为命的依存关系和“牛粪”(牛粪是游牧人唯一的燃料来源)对“我”的重要性,以及游牧人“珍爱每一寸绿,任何人从不轻易去破坏,即使由于不得已挖了个坑取了土块,事后也要尽可能地去修补和复原”的可贵品质。这里体现的是游牧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当下,人们在探讨和研究关于生态平衡的诸多课题,可即使一篇洋洋万言的论文也许还不如上文所描绘的“我”在童年所经历的那件小事有说服力。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临近末尾时又写道:“我们这些草原儿童不像城里长大的孩子。我们从小会劳动,懂得做大人们的帮手。我也不例外。记得我最早干的活儿,就是跟着母亲去饮马井挑水或饮畜群时替她拎帆布水斗。后来,我自己也能挑水了,刚开始挑一次水中途要歇三次,以后就减到两次和一次。那时,我就以哥哥的派头向弟妹们摆功:‘今天,我只歇了一次!’我感到饮马井离我家相当远。可是,有一年我从部队回家探亲,去饮马井挑水,却觉得那么近,甭说中途歇腿,刚走了不一会儿就到了家门口。可以说,我是挑着饮马井的水脱去童稚,起步于人生之旅的。饮马井叫我挑的不仅仅是水,还有心力、心气和做人的学问,我的心受过饮马井的水洗礼,我的血液由饮马井的水造就。我挑着饮马井的水,肩膀适应了重量,我挑着饮马井的水,肌腱习惯了风寒。”这里,作品得到了提升。这里的饮马井,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口水井,而是人生的起点、启蒙的课堂和意志的熔炉,是作者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作品的末尾,作者是这样收笔的:“哦,饮马井!我有多少年没有喝到你的水!难怪我竟变得这般赢弱,已经不像饮马井的儿子。饮马井,我思念你!但愿你的井水还像从前那么旺,那么清澈,那么纯净!总有一天,我将回到你的怀抱,再次畅饮你那哺育我长大成人的清冽而甘甜的井水。”上个世纪80年代,草原的自然生态还没有退化到现在这个程度,但作者似乎有了预感,发出了“但愿你的井水还像从前那么旺,那么清澈,那么纯净”的感叹。有时候,预感就是谶语。最近听有人说,作者在这篇散文中歌颂的饮马井如今已经消失,那清冽和甘甜,也早已荡然无存。由此我想到,这篇散文具有了某种考古学的意义。她不仅是饮马井凝固了的存照,更是随饮马井自生自灭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瞬间永恒。

……

这次,朵日娜啃的是向以激情感染读者的斯琴毕力格的散文。

上文提到,斯琴毕力格善于抒情,讲究节奏和音乐感,叙事写人,提笔井喷,举杯即酣,跟着感觉走,一气呵成。这要求译者也得跟着作者“酒醉”和“发疯”,将原作字里行间的“激情”分毫不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斯琴毕力格的散文,若只翻译字面意思,就不可能让人有太多的感动。只有把文中的激情翻译出来,才能让每一个文字熠熠生辉,若酒醉人。这次,朵日娜同样做到了不雕琢、不粉饰、不造作,忽而宛如小溪汩汩潺潺,忽而犹如大河波涛汹涌,行文运笔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犹如耳边絮语。从她的译文中,既能体验到原作者的宽广胸襟,又能感觉到译者的似水柔-情,使译文真正成为再创作之作,达到了作者和译者合二而一的满意效果。

当然,斯琴毕力格的部分散文的确存在铺陈有余张力不足之弊,朵日娜的个别译文也有囿于原著修剪不力之憾。但所有这些并不影响我们通过朵日娜的二度创作来领略斯琴毕力格散文艺术的风采。

2015年11月11日于青城方兴园

内容推荐

《饮马井》是蒙古族军旅作家斯琴毕力格的散文选集译本。此选集从作者的三部蒙古文散文集中选译,收录了作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向读者娓娓道来生活在城里的蒙古人,对生于斯养于斯的故乡眷恋,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还有曾经发生过的事。

作者根植于蒙古情节,真实书写了蒙古族的生存方式和民俗风情。以故乡饮马井为大背景,在蒙古草原的原风景上,以朴实的叙述,抒情的描写,朗朗上口的语言,展现并颂扬了草原人民不善言辞的憨厚,宁折不弯的“倔强”,以及作者对草原生态日趋恶化的担忧,使得这部散文集更具有了深刻寓意和艺术魅力。

编辑推荐

斯琴毕力格善于抒情,讲究节奏和音乐感,叙事写人,提笔井喷,举杯即酣,跟着感觉走,一气呵成。朵日娜不雕琢、不粉饰、不造作,忽而宛如小溪汩汩潺潺,忽而犹如大河波涛汹涌,行文运笔,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犹如耳边絮语。斯琴毕力格所著的《饮马井》一书,作者译者合而为一,带您领略内蒙草原的风采。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7: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