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书的前辈们(老三联后人回忆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仲江、吉晓蓉编著的《爱书的前辈们(老三联后人回忆录)》为三联老一代前辈的后文回忆父辈在三联工作的经历的作品,以每位老三联人的子女或孙辈的角度,讲述老三联人的故事,其中包括邹韬奋、胡愈之、李公朴、艾思奇、茅盾、孙冶方、胡绳、高士奇、范用、陈原等文化界和一般读者非常熟悉的文化名人。除文字讲述外,书中还附了上述老三联人在三联工作的珍贵照片,有很大有资料价值。

内容推荐

三联书店集合了现当代中国众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在思想界和文化界影响深远,从战争烽火时期到和平建设时期,老一辈三联人为中国的革命出版事业无私奋斗、默默奉献,做出了巨大贡献。仲江、吉晓蓉编著的《爱书的前辈们(老三联后人回忆录)》是老三联的后人们回忆前辈们的纪念文集,它展现了一批前辈出版人的风采和革命精神,其中既包括书店的缔造者邹韬奋等,也有李公朴、杜重远、朱枫等为民族独立解放和进步文化事业牺牲生命的烈士,他们倡导的三联精神和三联文化,一直引领着社会文化思潮,树立了文化风向标。这本纪念文集,从不同侧面讲述了这群老三联人鲜为人知的故事。不少晚辈视角的生动记录,是首次公之于世。

目录

序:三联的文化烙印/仲秋元

序/吴志良

邹韬奋 在追寻中沉浸/厚仁

茅 盾 父亲写回忆录/韦韬

胡愈之 沁入成长足迹的亲情/胡序威

杜重远 重撑火炬.勇往前行/杜毅杜颖

李公朴 留长胡须的民主斗士/张国男

柳 浞 是什么给了我塑造邹韬奋的力量/柳健

张仲实 四年相知一生结缘/张复

何步云 老三联的印刷匠/何其康

徐伯昕 出版家没有出版的一本“书”/徐虹

高士其 奔腾不息的生命激流/高志其

朱 枫 “新知”红枫/朱晓枫

郑易里 三山半落青天外/郑珑

邵荃麟 “团结就是力量!”/邵济安

金仲华 镜头定格在抗战/金立勤

郑效洵 北大旁听生的一段难忘编译生涯/郑明

孙冶方 无法忘却的日子/李昭

黄洛峰“黄老板”的双肩/黄燕生

艾思奇 听奶奶讲爷爷的故事/李洌

徐雪寒 对一位“逐火者”的追忆/徐淮

戈宝权 翻译家爸爸的家庭剪影/戈小丽

袁信之 书缘·情缘·店缘/袁仄

徐律斯 人已故去钱江潮正涌/徐光

沈静芷 难忘纯真岁月/沈建林

汤季宏 心中那盏不灭的“神灯”/汤小辛

周巍峙 “上起刺刀来”/周七月

王仿子 父亲晚年的痴迷/王石丰

曹辛之 一本相册折射的历史印迹/曹吉冈

胡 绳 与老三联后人谈胡绳/胡伊朗

陈 原 寄往天国的信/陈淮

倪子明 默默耕耘的总编辑/倪小钢

吉少甫 人生谢幕之前/吉晓蓉吉重安

陈敏之 读家书,忆老父/陈小嫣

曹健飞 理想·创意·亲情·执着/曹蕾

仲秋元 父母就是典型的三联人/仲江

刘大明 走南闯北的三联人/李筠

王仰晨 爸爸是扇门/王小平

濮光达 田间送书十八年/濮春燕

马仲扬 我与父辈没有代沟/马小冈

戴文葆 与父亲的三次离别/杨进

范 用 出版工作之外的父亲/范又

蓝 真 踏遍青山人未老/蓝列格

附 录 生活、读书、新知与三联书店烈士及牺牲、殉职人员名单

(部分)(1936-1952)

编后记

试读章节

父亲萌发写回忆录的念头,是在“文革”前期;而动笔时,“文革”临近结束,已届84岁。说起来,提笔与搁笔都和史无前例的这场“革”文化“命”的浩劫不无关系。

“文革”中,父亲不写捧场文章,却写着另一种“文章”——外调材料,而且十分认真地写。自1967年7月到1969年7月的两年,父亲共接待了1 30多批外调人员,调查对象主要是二三十年代父亲的熟人。由于上海把三联书店打成了“反革命黑店”,所以涉及了胡愈之、金仲华、张仲实等一批文化出版界知名人士。因为这些调查关系到一个同志的政治生命,长期以来谨言慎行的父亲更加谨慎,他不放心外调人员的记录,总是提出自己来写书面证明材料。他字斟句酌地写,有的材料甚至写了两三天。

他的日记中对“文革”不着一笔。我想,也许这就是父亲对“文革”的态度:我怀疑,我不理解,我需要观察,所以我沉默。然而,他却在日记中记了每次来外调的详情:外调人员的姓名、性别,持哪个单位的介绍信,调查的问题,谈话的时间……一一记录在案。他是防备万一有人篡改他写的证明材料而加害被调查的对象时,他能有据可查。在日记中父亲有时相当详细地记载了调查的内容,这多半是对一些年代久远的历史片段的回忆。有时,外调的是父亲关心的事,他就分外地热心,如有一次从外调人员那儿得知,杀害杜重远的凶手已在东北被抓获,父亲就特别兴奋。那天听说是来调查杜重远被害经过的,父亲虽前一天煤气中毒,头晕腿软,仍坚持下楼接待来访者。显然,这些历史往事的调查,打开了父亲脑海中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

自从父亲于1973年秋重新在报纸上“亮相”之后,就有老编辑动员他写回忆录。1974年父亲准备续写《霜叶红似二月花》时,我们便提出,是否先写回忆录,被父亲否定了。他认为,写回忆录单凭记忆是不够的,需要查阅过去的报刊,来印证、补充或纠正自己的回忆。“文革”尚在进行中,做这些事情现在根本不可能办到。1974年11月,《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写,因迁居交道口新居而停顿了。不久,又有人向我们建议动员父亲写回忆录,父亲仍未同意。他认为在毛主席批评了“四人帮”之后,国内形势将会越来越好,完全可以等到图书馆彻底开放,能查阅资料的时候再来写。

可是等到1975年底到1976年初,形势又骤然恶化。周总理逝世了,邓小平第二次被打倒,全国人民又一次陷于绝望之中。一天,父亲把我们叫到身边说:“现在,我打算开始写回忆录!”我们不解其意,因为当时更不具备写回忆录的客观条件。父亲解释说:“按目前的政治局面,‘文化大革命’不知还要拖到何年何月,去年看到的希望,又渺茫了,我怕等不到这伙人下台的那一天了。所以,我考虑现在就把回忆录写出来,即使是不完整的,也好留下一个历史的见证。你们把它保存好,等到将来再公之于世。你们不是有台录音机吗?这次我想采取口述录音的办法,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那时,除了样板戏,一切文化娱乐活动都被禁止,我们和孩子们都爱好音乐,便从寄售店买了一台旧的盘式录音机,录了一些西方的古典音乐,在家悄悄欣赏。我表示,口述录音是个好办法,比自己写省力多了,不过为保险起见,录音与笔记可同步进行。这样写作时就有两份材料,可以相互参照。父亲表示同意。

1976年3月24日,我们开始了第一次录音。父亲手持话筒,靠在卧榻上,我站在三屉桌前操纵录音机,小曼和孙女小钢在一旁做记录。父亲打算从他早年鲜为人知的政治斗争生活开始叙述,第一次至第四次录音便是从1919年父亲结识陈独秀开始,叙述到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父亲的这些经历,对我来说已很新鲜,小曼和小钢更是闻所未闻,我们听得十分兴奋。

P16-18

序言

三联书店是在抗战胜利后,由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和新知书店三家联合而成。它的麾下,集合了当时中国众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在思想界和文化界,是一支相当有分量的队伍。我有幸成为重庆三联书店的首任经理,距今已有70年了。

从生活书店到三联书店,韬奋先生始终是我们的精神领袖,“竭诚为读者服务”也始终是三联书店的店风。战争烽火时期,三联书店是革命文化堡垒;和平建设时期,三联书店就是广大的读者之家。

三联书店的店风几十年延续下来,就成为了二三联文化。“我们要极力使我们的文化工作能影响大多数人……使一切识字和半通文字的妇女们、孩子们、工友们、农夫们都看懂。”依据韬奋先生的指导思想,引领社会文化思潮,树立文化风向标,不仅是三联人的社会责任感使然,也是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三联书店不仅仅在图书出版业成为行业翘楚,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为中国的革命出版事业培养了大批的干部和人才。今天的三联书店根深叶茂,声名赫赫,这些都离不开老一辈三联人的无私奋斗和默默奉献。

为父辈们的精神所感动,“老三联”的后人们编此文集是为纪念。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三联精神、三联品格、三联文化、三联情谊……这些打着三联烙印的点点滴滴,感动你我。

一日入三联,终身三联人。

后记

被称作“老三联人”的我们的父辈和祖辈们,大都在20世纪30年代就与书、与刊、与报结缘,有的还要更早些。他们曾在生活、读书、新知和三联书店工作过。那时,他们都很年轻,怀着一腔爱国热血,投身于民族独立解放和争取人民民主的大业。在战争烽火中,在白色恐怖下,他们出生入死,以笔作枪,追求真理,启迪民智,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进步新闻出版业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老三联人”又分别在新的文化工作岗位上敬业奉献。改革开放后,他们有的重返三联,坚守到生命最后一息,有的依然在原岗位发挥余热。无论在三联工作时间长短,他们都十分珍惜人生的这段难忘经历。在我们后辈的印象中,“老三联人”是团结、进步、自律、坚韧,具有强烈爱国心、民族情和牺牲精神的一个文化群体,应历史条件和命运而生。也许,今后再也不会有像他们那样特殊的文化群体了,所以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了解他们,铭记在心。

三联前辈们为世人留下了四本厚厚的店史,它们是:《生活书店史稿》(1995年10月版)、《战斗在白区——读书出版社1934—1948》(2001年10月版)、《新知书店的战斗历程》(1994年5月版)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文献史料集》(上下册,2004年5月版),均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所记史实大部分终止于20世纪50年代初。但是,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个人,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他们的性格和学养,那些活生生的历史细节,未及或很少被记录下来。作为最亲近父辈的我们,觉得有责任为此尽一些绵薄之力,哪怕只是一个侧面,或点点滴滴呢。

还原生活,回归本真,抢救记忆,丰富店史,便是编辑本书的初衷。这一动议,得到了新闻出版博物馆(筹)的前期支持,拟列入“出版博物馆文库”的史料系列。此后,韬奋纪念馆为本书的出版给予编者各种形式的帮助和资金支持,在此,向韬奋纪念馆原馆长林丽成及张霞、王草倩、毛真好、章立言五位女士致谢1

2012年3月25日发出征稿信,为寻找后人花费了近一年时间。依照父辈们20世纪90年代初编印的《三联同人通讯录》,已找不到几家人了。最后是靠口头接力方式,陆续寻到近100家、120余人,其中近90人允诺撰稿。能有此结果,要特别感谢王仿子、曹健飞、俞筱尧、肖滋、蓝真、濮光达等前辈为本书提供寻人线索,创造约稿方便;还要感谢邹嘉骊、张国男、徐淮、沈建林、张复、曹蕾、曹计华、范又、杨进、仲江、王小平、李昭淳、唐小军、徐虹、李小林等后人积极协助编者共同寻找。

在组稿过程中,有十八位老三联前辈为本书亲自签名鼓励,他们是(以签名先后为序)王仿子、周巍峙、仲秋元、何理立、蓝真、李志国、曹健飞、殷国秀、刘大明、王健、杨光仪、李燕辉、王润华、濮光达、欧阳文彬、刘川、岳中俊、俞筱尧。周巍峙伯伯与仲秋元伯伯以九十多岁的高龄,为本书写了序,鼓励晚辈发扬韬奋精神,传承优良家风,认真做事,正直做人。没有他们的鼓励,编者不可能克服编书的困难,坚持到底。在此,向前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本书征稿编撰中,得到北京三联原总经理樊希安、原总编辑李听及副总编辑潘振平的鼓励和关照。香港三联和三联联谊会为编者创造了组稿方便。因来稿内容日渐丰富、文字较多,拟分京、沪两本,由北京三联和上海三联分别出版。沪本书名为《书韵流长——老三联后人忆前辈》。此方案获得现任韬奋纪念馆领导上官消波的赞同,上海三联黄韬总编辑和北京三联路英勇总经理、翟德芳总编辑以及三联大众出版分社社长叶彤共同予以了大力支持。京沪两地的编辑一直守望相助,资源共享,友好合作,使我们好像亲自体验了一回三联前辈当年相知相契、协同作战的感人场景,也印证了韬奋女儿邹嘉骊说的一句话:“天下三联一家亲嘛!”

需要说明的是:

1.为更全面反映一些代表性人物和事件,京沪两本中少量文章有重复。

2.本书文章以前辈们出生的先后排序,文前附一则从业小传,并非人生简历。

3.为了表达我们对为民族解放和进步文化事业奉献生命的前辈的敬仰,特收集整理了部分烈士及牺牲、殉职人员名单作为附录。

4.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后人没有联系上,或未能撰稿。对此遗珠之憾,编者只能表示歉意。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韬奋先生诞辰120周年。七十多年前,无数中国文化人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抗战,韬奋先生是站在文化抗战最前列的一位著名爱国志士。我们的父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跟随韬奋先生,做出了许多不为今人所知的无私贡献。韬奋先生的长子邹家华特为本书题词。谨以此书向尊敬的前辈们表示我们的崇敬、我们的缅怀,和我们对他们永久的纪念。

此书交付出版之际,曾给予我们热诚关怀的袁伯康、周巍峙、李志国、石泉安、董顺华、蓝真、曹健飞、岳中俊、汪静波等前辈相继去世。他们没有亲眼见到两本新书的出版,使我们深感遗憾和悲痛。

最后,我们还要向给予本书赞助的澳门基金会致谢!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此举表达了他们对文化抗战历史的尊重和纪念,对以笔奋战的“三联人”的缅怀。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