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北宋词人,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流连于市井,却也因此造就了柳永作词的特殊风格。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在困顿中仍心存美好,心存希望。
阅读吕宁编著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从倚红偎翠的词作透视柳永的一生》,从柳永的坎坷经历中我们会看到他乐观、顽强的生命力。虽然生活不容易,但仍努力地向着光明前行,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正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向他学习的。
| 书名 | 衣带渐宽终不悔--从倚红偎翠的词作透视柳永的一生 |
| 分类 | |
| 作者 | 吕宁 |
| 出版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柳永,北宋词人,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流连于市井,却也因此造就了柳永作词的特殊风格。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在困顿中仍心存美好,心存希望。 阅读吕宁编著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从倚红偎翠的词作透视柳永的一生》,从柳永的坎坷经历中我们会看到他乐观、顽强的生命力。虽然生活不容易,但仍努力地向着光明前行,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正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向他学习的。 内容推荐 少年柳永立志读尽天下书,早日及第,光耀门楣,因此遵从父命避居读书;成年后却流连烟雨红楼间,一时轰动京城,成为风流才子;年至半百,才惶惶然奔上了及第之路。然而,现实却尽如人意。在漫长的希望与寂寞中,柳永写下了大量的词作。 历史悄无声息地潜行在岁月中,回首一千年前,文坛豪杰如颗颗璀璨的星辰,耀眼夺目,柳永就是其间闪亮的一颗。《衣带渐宽终不悔--从倚红偎翠的词作透视柳永的一生》内容文笔清新,见解独到,文笔细腻,作者吕宁向我们再现了柳永历尽沧桑的一生。虽然他命运坎坷,但他的词曲境界通透着神性和灵性。也正因为如此,久经岁月的淘洗,柳词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世代相传,传唱四方。 目录 第一章 一曲眉峰碧意生:优游少年,把诗言欢 第一节 后臣之子,少年三变 第二节 词心诗情,百媚凭生 第三节 才子佳人,且恁相偎 第四节 鸳鸯孤枕,挥别凤楼 第二章 风花雪月柳情郎:醉眼看花,名满京华 第一节 胭脂西湖,灯火阑珊 第二节 幽坊小巷,燕馆歌楼 第三节 绮罗残香,汴京徜徉 第四节 樽中美酒,痛醉华年 第三章 春秋十载不及第:一饷青春,贪欢无限 第一节 好景良天,空想遗音 第二节 辗转求第,临轩亲试 第三节 帝里疏散,名落孙山 第四节 三次应考,铩羽而归 第四章 良辰美景奈何天:相逢一场,忍负良天 第一节 一把折扇,填诗三行 第二节 眉黛双颦,一时欢欣 第三节 仕宦之路,一笔勾销 第四节 鸳衾图暖,恣情无限 第五章 此情可待成追忆:千里踽踽,醉解千愁 第一节 单恋时光,肠断多少 第二节 道别失意,后会有期 第三节 江山起伏,淘尽风流 第四节 填词《西施》,聊慰闲愁 第六章 一种相思两处愁:羁旅宦游,花黄人瘦 第一节 月映珠帘,见字如面 第二节 一点一染,光阴流转 第三节 人面桃花,未知何处 第四节 寂寞秋景,独自凭栏 第七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花烂漫,春光漫天 第一节 坎坷仕途,上下求索 第二节 旖旎山河,宾主尽欢 第三节 官宦之梦,不如归去 第四节 玩江楼后,又赴盐场 第八章 潇洒风流有时尽:落寞晚年,凄凉曲终 第一节 天降祥瑞,一醉蓬莱 第二节 弹指流年,灰飞烟灭 第三节 烟花垂泪,重归天阙 第四节 千古留名,天下咏之 试读章节 第一节后臣之子.少年三变 公元987年,天下早已是大宋的天下。此时正值暮春时节,万物峥嵘,江南一片桃红柳绿,白墙黑瓦的房屋层层叠叠地堆砌着,错落有致,村落里不时传来孩童嬉笑打闹的声音,时光悄无声息地在这片温柔的水乡中流淌着。 一天,在儒臣柳宜家里,一个男婴诞生了,邻居纷纷前来道喜,家中热闹非凡。此时的柳宜已四十六岁,身为南唐降臣,一直不得宋朝皇帝的重用,只是行走于州县之间,担任些无关紧要的官职。他已育有二子,长子柳三复、次子柳三接此时都已到了读书的年纪,正埋首准备考取功名。 新出生的男婴眨着黑漆漆的大眼睛,犹如一汪清澈幽静的湖水,一看便是读书之相,柳宜心中大喜,给男婴起名“柳三变”。柳三变在族中子弟排行第七,故亲密的人都称他“柳七”。 “三变”二字取自《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大抵描述了孔圣人眼中的君子形象:远观严肃不苟,接近即温和坦荡,谈吐严厉庄重,无嬉闹之态。 柳宜给幼子起了这样的名字,寓意深远,他希望儿子能饱读诗书,以儒家之礼约束自己,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走上仕途之路,有所作为。但说来蹊跷,柳三变的名字后来传得满城风雨,而伴他走上功名之路的,却是后来的大名——柳永。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柳家以儒学显名,从柳宜的父亲柳崇就开始了。唐末,时局动荡,为避祸乱,柳崇一家隐居在崇安县的金鹅峰下。尽管躲到人迹罕至的偏僻之地,却还是被人找到。一天,一位朝廷使臣来到柳崇的住处,奉命召柳崇出山为官,柳崇以家有高堂无人奉养为由,拒绝了应召。 身处乱世,柳崇一心闭门治学,置国家兴亡于不顾,如果读书不能经世致用,其意义何在,可他却坚持避世自保的消极做法,究其真实原因,后人已无从考知。不过,柳崇并没有阻止儿子们的求仕之路。柳崇育有六子,皆出仕为官。长子柳宜性情耿直,颇有政见,深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招入宫中为官,官居监察御史,为官期间,刺贪刺邪,直言敢谏。君臣二人除了在一起商议政事,私下里也一起潜心研读诗词。 好景不长,北宋大军攻破南唐都城后,皇帝李煜被俘。对于南唐的旧臣,宋朝也采取了招抚的政策,提出了优渥的条件,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柳宜选择了降宋。 然而,倘若不是身处其间,谁也无法体会柳宜的矛盾心情。他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时代,怀着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半生治学,终也无法挽回南唐的大好河山。他虽感激旧主李煜的知遇之恩,但也十分清楚,旧主无力治国,朝代更替是必然的。可如若能解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中,自己的骨气名节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柳宜降宋后,新的矛盾又出现了。虽然宋主认为柳宜“识理体而合经义”,但因他的旧臣身份,终归不肯委以要职。柳宜在宋为官数年,政绩颇佳,却仍只是州县闲散小官,且朝廷一纸调令,就要四方奔波任职。在他的后半生里,“南唐旧臣”这顶帽子成为他挥不去的梦魇…… 正如宋主所料,柳宜身为降臣,对旧主仍念念不忘,经常在夜深人静之时遥祭旧主。他就是在畏畏缩缩的妥协中度过一生的,柳永柔软的性格有很大部分继承了父亲,当然,他对词的兴趣也源于这位博学精思的父亲。 有一次,柳宜诵读完后主的词作,想起辛酸往事,不禁老泪纵横。不知何时小三变站在了父亲身后,轻轻地问道:“爹,你念的是什么文体,竟这么动情?为什么字数有长有短,像诗又不是诗,平仄规律也不对,可是又比诗顺口些。”柳宜吃惊地张着嘴巴,许久回答不出。 由于父亲仕途不定,年幼的柳三变,开始了漂无定所的生活,自出生起,他就随父亲辗转于蒲州、泉州、扬州等地。在父亲四处奔波的宦游时光里,柳三变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柳三变自小便立志读尽天下书,早日及第,光耀门楣。 柳三变十四岁时写下一篇习作,发下宏愿,立志求学。P3-6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