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石磊落自成岩(王德滋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运来//李运庆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运来、李运庆著的《山石磊落自成岩:王德滋传》共分十一章,包括王德滋的家世背景、求学经历、学术研究、教育理念、服务社会以及家庭生活等内容,基本上概括了王德滋人生的主要方面。该书由王运来、李运庆执笔撰写。王德滋先生今年虽然已届九秩高龄,但依然精神饱满,思维活跃,手不释卷,笔耕不辍。他一生坚守教育岗位,潜心学术研究,晚年热心科普教育,以知识回报社会。其治学格言是:“坚毅自强,诚朴求真”,常以此自勉,并教育学生。王德滋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展现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坚毅、率真与质朴的形象。

内容推荐

王德滋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十分重视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必须兼顾“四个平衡”的办学理念。他认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在新形势下研究型大学特别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处理好“教学与科研”“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和“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四个平衡。他认为,在当前的“双一流”建设中,亦需注意处理好这四个关系。

综观王德滋的学术成长和人生经历,可以看到王德滋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始终心存希望和感恩之情,他对地质科学、对南京大学、对南京和家乡泰兴以及对自己的夫人始终保持终生不渝的感情。他爱国敬业、尊师爱生、夫妻和睦、师德高尚,正如他的名字“王德滋”所寓意韵那样,他用他的品德、学养和实际行动,春风化雨般滋润着他的同事、学生、朋友和亲人,为后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王运来、李运庆著的《山石磊落自成岩:王德滋传》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的一种,对王德滋一生的学术成长、学术成就、学术贡献进行了全方位的采集整理,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国家科技政策及科技战略均有较大的参考研究价值。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家世背景

 书香门第

 坎坷身世

第二章 求学经历

 襟江小学

 中学时期

 考入江苏教育学院的苦与乐

 立志献身地质科学

 中央大学的学习生活

 受业名师

 吴有训校长轶事

第三章 投身爱国学生运动

 “五二〇”学生运动

 应变护校斗争

 “四一”学生运动

第四章 留校任教

 院系调整前后

 站稳讲坛

 科研起步

 反右斗争前后

 亲历“教育革命”

 艰难岁月

第五章 花岗岩与火山岩并行研究

 华南花岗岩研究的传承者

 开辟火山岩研究新领域

第六章 花岗岩与火山岩贯通研究

 一次关键性突破

 在中国首次发现s型火山岩

第七章 力推多学科协同攻关。

 搭建“岩浆”与“构造”之桥

 谱写研究新华章

 创办《高校地质学报》

第八章 双肩挑担未歇肩

 “重担”与“轻担”

 伯乐·教练·参谋

 关爱校友

 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史》

第九章 尊师重教薪火传

 铭记三位恩师

 为吴有训立像奔波

 立德树人师德为先

 对学生关怀备至

 同事们的良师益友

 提出“四个平衡”的办学理念

第十章 以知识回报社会

 参加沿江考察

 “浦口”生态考察

 保护地质遗迹

 结对培养人才

 热心科普教育

 家乡行

第十一章 岩石学家的钻石婚

 邂逅姻缘

 战胜病魔

 组建家庭

 同甘共苦

 赴澳探亲

 守护病妻

结语

附录一 王德滋年表

附录二 王德滋主要著作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五二〇”学生运动

“五二〇”学生运动虽然发生在5月20日,但其酝酿时间却是从5月10日开始的。此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当时学生的伙食都是由学生自己管理,伙食团的团长、会计、出纳、采购员均由学生担任,另有一些工人负责食堂具体工作。王德滋曾担任过伙食团的会计。5月10日,伙食团的布告栏里面贴出了一张漫画,漫画上画了一口大炮,一些学生向炮口伸出手,标题是“向炮口要饭吃”。因为蒋介石发动内战,物价飞涨,学生伙食的副食费远远赶不上物价的涨幅。如果不增加副食费,伙食将无法继续维持。伙食团为此专门召开了桌长会议,一桌八个人,每一桌推选一位桌长。桌长会议认为,这个情况十分严重,伙食办不下去了,要向“学生自治会”反映。随后,“学生自治会”召开系科代表大会,决定向教育部请愿。当时教育部办公地点在南京市成贤街上,中央大学也在此街,从中央大学步行至教育部不到十分钟。因此,学生自治会决定以后,学生马上就集中起来,把教育部团团围住,教育部所有的办公厅都被学生占领。部长朱家骅出来接待学生,学生提出要求,朱家骅打官腔,他说现在国家经费困难,希望学生能够体谅国家的难处。最后没有结果,学生便在教育部的墙壁上写了一副对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间画了一头肥猪,猪面前有一只破碗,以此对教育部和朱家骅进行讽刺。因为到教育部请愿没有结果,第二天,学生便把队伍开到了挹江门附近的行政院,学生队伍开到行政院里面,在那里整整守了一天,中午伙食团把馒头挑到行政院,请愿的学生便在行政院里面的空地上开饭。时任行政院副院长王云五出来接待学生,同样也是官腔十足。王云五本是社会贤达,他既不是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或民主党派,属于无党无派,所以学生对他稍微客气一些。因王云五长得比较胖,学生便问他:“你王云五这么胖乎乎的,我们这么瘦,这是为什么?”弄得王云五非常尴尬。但是因为他也做不了主,最后也是无果而终。反复几次请愿,学生的副食费问题终究还是没有解决,为此,学生自治会决定5月20日举行示威游行,同时联合了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共计十六所高校的学生代表参加,当时在南京地区主要是中央大学(约三千人)和金陵大学的学生计有四千余人参加了游行示威。此次运动的口号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之所以以此作为这次运动的口号,是因为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而内战是导致饥饿的直接原因,同时,因为国民党政府经常在学校逮捕进步学生,所以,也要“反迫害”。那时王德滋还是一年级学生,运动爆发的时候,王德滋还住在丁家桥校区。

1947年5月20日清晨,天空有些阴沉,一清早丁家桥校区的同学们便集合起来,准备参加游行请愿,此时国民党的军警如临大敌,早早地便把丁家桥的校门封住了。学生们群情激奋,冲出了他们的包围,然后前往四牌楼的大操场欲与老同学们汇合后一起出发。王德滋参加了此次运动。队伍从丁家桥向四牌楼前进,队伍的两边都是军警,他们出动的人数几乎与学生一样多。四牌楼有四个门,西门是一个侧门,队伍从西门进去到了大操场,那时高年级同学已经开始整队,每人手拿一面小旗子,上面写有口号。此时,国民党的军警已经把几个主要的校门都封锁起来,阻止学生外出。经过几轮侦察,中大的游行总指挥带领队伍从军警把守比较薄弱的西门冲了出去。游行队伍到了鼓楼,与金陵大学的学生汇合后便由鼓楼向珠江路前进。游行队伍的最前面,两位同学一左一右高高地举起一个长长的横幅,上面写着“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等内容,几位同学神情肃穆地抬着一尊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走在横幅的下面。大家一面呼喊口号,一面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精神非常饱满。当游行队伍走到珠江路口时,只见国民党的宪兵、警察早已守候在那里。队伍通过了一半时,他们开始动手了,用高压的水龙头猛冲学生队伍,队伍被冲垮后,军警便用铁棍殴打学生,当场就有100多个学生受伤倒地,还有20几个同学被逮捕,队伍就这样被冲散了。因为王德滋等是一年级学生,排在队伍的尾部,眼看过不去了,大家就分散开来,化整为零,从小巷子绕过去和大队汇合。游行的路线从珠江路到国府路(现为长江路),然后沿着国府路前进,逐步逼近国民大会堂(现为人民大会堂)。当时里面正在召开国民参政会。国民党的军警布了五道防线,其中,第一、二、三道防线都是骑兵,挡得严严实实。面对骑兵,游行学生只得席地而坐。此时,骑兵发出威胁:“赶快解散你们的队伍,不然我们的马队就冲过来了,踏死就活该啦!”面对马队,同学们丝毫没有退缩。此时,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每个学生都淋得像落汤鸡一样,但仍坐在地上,岿然不动。国府路两边的老百姓看到学生淋雨,非常关心,纷纷拿了雨具帮学生挡雨,还有热心的老百姓给学生送来了开水,学生宣传队也来回地鼓动,所以大家情绪高昂,饿着肚子坚持了六个多小时。这时候,国民参政会的秘书长邵力子出来了,学生知道他比较倾向进步,就决定派代表和他谈判。后来双方都做出了让步,让骑兵散开,学生队伍继续往前走,但不去国民政府门前请愿,而是经过国民大会堂的前面,从碑亭巷经成贤街回校。游行队伍在国民大会堂前面高呼口号,情绪非常激动。王德滋等从校本部回到丁家桥时天已经漆黑了,经历了整整一天。这次运动在国内影响很大,意义不亚于“五四”运动,当时上海、北京(时称北平),也在同一天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游行,南京、北京、上海三个大城市同步进行。这次运动还带动了全国六十几个大中城市在此后的一两天内也冲破国民党政府的禁令,举行了相应的游行、示威,由此演变为全国性的学生运动。与此同时,反抗国民党的工人、市民运动也掀起了高潮。“五二〇”运动,标志着“第二条战线”的形成。5月30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所写的《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的评论中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军事战场的斗争,对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学生运动的主体就是中央大学,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以后,就以每年的5月20日作为南京大学的校庆。

2007年5月,为纪念“五二〇”学生运动发生六十周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在长江路与洪武北路交汇处(即当年学生与马队对峙的地方)开辟一个广场,命名为“五二〇”广场。广场中竖立了三十六尊青年学生的塑像,形象地展现了当年青年学生的斗争风貌。”

P36-40

序言

南京大学是我国具有百年以上校龄的高等学府之一,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少数历史最久的同类院系之一。王德滋院士见证了这一名校、名院长达七十个年头的春秋繁露。无论在助教、讲师、教授、博导、院士等学术性岗位上,还是在支部书记、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总支书记、教务处长、副教务长和副校长乃至于后来的地学院首任院长等管理性岗位上,王德滋院士都以自己的热情、智慧和才干,为系、院和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德滋院士是著名岩石学家。他从年轻时起,就对综合性大学的科学研究工作十分重视并身体力行。在当时科研工作条件还不理想的情况下,他坚持不懈、刻苦努力。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江苏高资下蜀地区煌斑岩研究》,是利用星期天和点滴时间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完成的,他的顽强毅力由此可见一斑。华南花岗岩研究的开拓者是徐克勤院士,王德滋是华南花岗岩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前期对华南花岗岩的研究成为王德滋先生科研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安徽九华山花岗杂岩体的研究》《江西慈竹英云闪长岩类的特征和成因》《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的成因问题》等论文成为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南京大学地质系在花岗岩研究方面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对高校而言实属不易。1982年,南京大学主办“国际花岗岩地质及成矿关系学术讨论会”,这是国内高校首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王德滋作为会议组织委员会秘书长,为会议做了细致周到的组织工作和深入的学术准备,使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确立了南京大学在国际花岗岩界的先进学术地位。

王德滋先生对火山岩和花岗质火山一侵入杂岩的研究,是他科学研究的另一重要创新领域。这方面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代他对宁芜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研究。应当特别强调的是他对我国东部和南部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花岗质火山一侵入岩体系,提出了次火山花岗岩的新概念。他在这方面的发现和研究,同美国著名岩石学家R.L.Smith在大洋彼岸的发现几乎同时,因此属于原创性突破。他对s型火山岩的发现和研究,是我国火山岩岩石学的一项新进展。1996年,他出版《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一侵入杂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英文专著,并在首次在我国举办的国际地质大会(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进行交流受到广泛关注。随后,他又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促进了我国火山岩和火山一侵入杂岩研究的发展。他关于橄榄安粗岩省和花岗岩的构造环境研究等均有创新见解问世,“中国东部晚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一侵入杂岩与地壳演化”研究项目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早年出版的《光性矿物学》以及后来的《火山岩岩石学》等均是对我国岩石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王德滋先生对南京大学系、院、校发展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对高校的科学管理上,而且体现在关于高校的办学理念上,我认为王德滋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高校管理专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包括,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强调给学生打好基础,强调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他本人身体力行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组织推动全校的科学研究。南京大学在教学和科研上能够具有今日的先进地位,包括王德滋以及诸多先辈教育家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建立学位制度,国务院设立了国家学位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下设学科评议组,其中,王德滋先生曾任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后来,我和钱祥麟先生接着王先生做学科组的召集人。王德滋先生为我国地质学科及研究生制度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是王德滋先生的九秩寿辰,又适逢《山石磊落自成岩:王德滋传》付梓出版,我在此衷心地祝福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也热切地期望《王德滋传》的出版,能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王德滋先生,并进一步加深对地质学科、地质学人的理解、热爱与支持。

我是五十年代初南京大学地质学系的学生,王德滋先生是我的老师,我清楚地记得王先生曾审改过我的变质岩岩石学实习报告,王先生当年对我这样的年轻学子的关爱与教导永远铭记在我的心头。我个人想,照学缘而论,我是不适合为王德滋老师的传记作序的,但是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和本书作者都执意让我写。几番思忖,方下决心。不妥之处,尚祈诸君海涵。

是为序。

孙枢

2017年6月16日

后记

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十二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正式启动。这是一项可持续的国家级研究项目,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学家”为主要遴选对象。采集工程要求以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系统采集反映老科学家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尤其是对老科学家日后科学成就产生深刻影响的工作环境、学术交往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历史资料,以及真实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思想、观点和理念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的实物资料和图像资料等,集中整理存储,并进行数字化加工和宣传展示工作。这实际上是一项重要的人才工程,其深远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全面收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以丰富老科学家的学术档案,并为将来拟建的“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打下资料基础;另一方面在于将这些档案用活,将老一辈科学家的成长经历、科研心得、科学精神、治学方法、育人之道、处世态度等,真实、直观、完整地呈现给世人,以达到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之目的。王德滋是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中国科协列为前期的采集对象。

“王德滋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由我主持,由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承担,于2014年初开始启动。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徐川、高慧敏、钱梦菊、刘南林、王坚、代铭、于梦源、徐梦婷、张婷、刘茜、张腾飞、许梦溪、刘璐、陈静、孙继祖,博士研究生王锋、李运庆、熊岚,以及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董静副教授、河海大学陈滔娜副教授、南京大学科学技术处陈晓清博士、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胡菁羚馆员等以不同的方式参加了采集工作,充分体现了一种可贵的团队精神。

在大量访谈资料、学术论著、资料长编、大事年表、宣传报道以及实地调研、考察等基础上,由我和李运庆执笔撰写了《山石磊落自成岩:王德滋传》。

在课题研究及《王德滋传》写作过程中,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邱检生教授、王淑君女士、谢磊副教授,南京大学档案馆吴玫研究馆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杜杨松教授,江苏省科协顾军先生,泰兴市科协许咏诗女士等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大力帮助。“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席专家张藜教授、项目采集工程办公室陈丽娟女士等予以采集小组和传记执笔人员全程的指导、及时的督促和持久的激励。馆藏基地李志东、王彦煜两位专家在资料采集、整理与编目等方面给予了悉心的指导与帮助。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大学档案馆、南京大学人力资源处、江苏省科协、中国科协调研部、泰州市科协等对采集小组及撰写人员予以了宝贵的支持与无私的协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许慧副主编和余君编辑以高度的热忱和专业负责的态度,为该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

该书传主王德滋院士虽已九十高龄,仍精神矍铄、思维清晰,正是得益于王先生详实、准确的回忆、访谈,以及毫不保留的无私奉献和积极配合,才使得本课题及传记能够顺利完成。

最后,对为完成《山石磊落自成岩:王德滋传》及课题做出贡献的所有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

王运来

2017年6月12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6: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