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明著的《长得逍遥自在心(精)》为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骆玉明趣谈老庄哲学之作,也是老庄义理入门读本。作者对古典文学的造诣深厚,博古通今,备受学界同仁和学生推崇。曾开设多门文学史课程,著有多部文学作品。精彩论述之中,能窥见骆教授的优秀学者之风。
《老子》五千言,充满了冷静的智慧,也蕴含着谋略的机括;恣肆的《庄子》,则满载思辨的机智、诗人式的悲愤和放荡不羁的人生精神。老庄之外,笔谈之间;深沉之思,人生之叹!带领读者寻找生命的真谛,迈向精神的自由。
不同于晦涩的哲学、充满说教的励志学,本书用浅显的语言阐释深奥的道家思想,以冷静的智慧和诗性的笔触描摹出老庄的精彩境界和人生思考,启人心智,益人见识。尤其在浮躁喧哗的当下,静静品读,对于生命、生活,你会有新的感悟,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老子、庄子和《老子》《庄子》是中国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和经典之作,无论其人其文,无不华采丰高,慧见超俗。骆玉明著的《长得逍遥自在心(精)》选取了治国与煮鱼、愚民之术、文明的苦恼、鱼乐园、蝴蝶梦、偷箱子的人等三十几个关于人生哲学的故事,涉及“道”“无”“有”“虚静”等一些基本的道家思想。作者以冷静的智慧和诗性的笔触描摹出老庄的精彩境界,语言洗练,思理明晰,启人心智,益人见识。
大道玄妙
读古书,经常碰到的词语之一是“道”。“道”的解释很多,各人使用它有不同的含义。其中最主要的,有儒家的道,或说“孔孟之道”,和道家的道,或说“老庄之道”。这两种“道”虽使用同一汉字,却是不同的概念。
儒家的道,意味着政治、伦理的最高原则。儒者以道的承担者自任,以道的名义帮助和指导帝王治理国家,所以孔子说“士志于道”“君子忧道不忧贫”。在儒者看来,道从根本上为整个社会确定了必要的规范,从而使社会、使人性有可能符合于理想。
老庄之道,却是一种“自然之道”。它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如何对世界发生作用呢?
我们不妨放眼看世界:日月星辰、江河山野、草木鸟兽……这世界万象森然,变化不息,而运转有序。然而它在根本上却是令人费解的:万物都是具体地、分别地存在着,各自生生灭灭,并不互相统属,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支配这一切?我们的生命根本上也是令人费解的:它从何处来,又归向何处?人类神奇无比的禀赋,究竟是谁给予的?
宇宙对于人类似乎显得过分广大和深奥。即使在我们自认为科学发达的今天,也无力充分地回答这些问题——或许,这些问题根本就超越了人类智慧的范围。
但是,不管人类是何等幼稚,都必须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因为人类不能够生活在完全无法理解的世界中,这样人类将失去安全感。好像一个人突然被带到一个人种、语言、文化、环境完全陌生的地方,他会四顾茫然,不知所措。
在原始阶段,人类用神话解释世界。他们相信在万物之中,都存在神力。到了大约公元前一千年以后,世界四大古文明——希腊、埃及、印度、中国——进入了西方某些学者所说的“枢纽阶段”,从原始文明突入高级文明。其基本的标志,是人们开始用理性态度审视自然和人类自身,建立起系统的宇宙理论。孔孟之道、老庄之道,都是这一过程中的产物,是中国文明突破与转变的总结。
老子在哪里又怎样展开他的沉思冥想呢?我们无法知道。但是能够看出来,“道”的建立,经历了从现象中求根本的逻辑推理过程:既然一切有形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那么“道,,应该是无形的;既然一切有形之物都是个别的存在,那么“道”应该是普遍的存在;既然一切有形之物可以归纳为“有”,那么“道”只能是“无”(老庄所谓“无”,是指无形的存在,非通常所说“没有”)……正是在我们所面对的现象世界的反面,老子找出了作为世界永恒本质、不生不灭的“道”。《老子》书中如此描述道与万物的关系:
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名之曰“大”。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是无形无质的。道也就是“无”。“无”中生“有”,“有”是道化生的作用;“无”化出“有”,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细加分析,又可以说“道生一”——道化为世界的元气;“一生二”——从道的元气中分出阴阳:“二生三”——阴阳二气衍生众多;“三生万物”——众多衍生无穷之物。(按:以上解说与“太极图”所表示的意义相近)但“无”中生“有”,并不是说“无”不存在,“道”不存在了,“无”或“道”仍然周流不息于万物之中,仍然是万物的本质。“有”只是它的作用,只有“无”才是永恒的。在这些地方,老子对道谈得好像很具体,但他又时时声明:道其实是不可命名、不可谈论的。所以《老子》书劈头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面引的一节也特地说明:命名以“大道”,是不得已而勉强为之,也就是说道具有语言概念所不能表述的深隐幽微的性质。禅师以“不可说”说禅,也是同样意味。
在各种关于天地万物生成的宇宙理论中,通常都存在一个超自然的意志力量。譬如西方宗教中的上帝,或伊斯兰教的真主,就是这样的主宰。儒家学说,虽然更强调作为道德理性的“道”,但并不否认有意志的“天道”的存在。就根源来说,儒道是从周人所说的“天道”中衍生出来的。只是孔子认为“天道远,人道迩”,因此人类首先应该致力于人道,从而削弱了对天道的信仰。而老子所说的道,却是无意志无目的的,是自生白化的。老子说“道法自然”,这也不是指道以外另有一个“自然”,而是说道本身是自然的。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