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战争的余烬(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灭亡及美国对越南的干预上下)(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著的这本《战争的余烬(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灭亡及美国对越南的干预上下)(精)》这部厚达1000页的著作讲述了1919年凡尔赛会议至1959年间发生在幕后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动机,以及各方领导人展开的一系列磕磕碰碰,最终导致本可避免的、血腥和无休止的战争。作者罗格瓦尔花了长达10年时间,充分利用几个国家新解密的外交档案以及原始文献,深入研究了多方面的历史记录,以追踪在越南受到重创的两个西方国家——法国和美国。本书对美国无视法国在越南的失败教训而步步陷入越南战争泥潭的过程做了精彩呈现。作者将法国在越南与美国在越南两个不同而又有着紧密联系的历史过程勾连在一起,对历史的断裂与承续做了梳理和分析。

内容推荐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著的这本《战争的余烬(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灭亡及美国对越南的干预上下)(精)》讲述了一场横跨20世纪中叶、驱动国际事务中各股政治力量的传奇战争——法国-印度支那战争(又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或第一次越南战争)。本书书名“战争的余烬:法兰西殖民帝国的覆灭与美国铸造的越南”点出主旨:一个西方国家(法兰西殖民帝国)在印度支那失势,另一个国家(美国)随后到来,且后者进行的军事干预发生在前者战争的余烬中,并成为前者经验的囚徒,而且越卷越深。书中讲述的核心内容是:法国——曾在1940年俯首听命,遭到纳粹德国的蹂躏,接下来又温顺地将印度支那拱手让给一路向前推进的日本——在1945年后想要重建殖民主义统治,而此时欧洲帝国主义体系的大厦已经摇摇欲倾。1954年越盟以严格的纪律、韧性和实战技巧在奠边府战役中击败法国。但此时美国政府为这场战争的投入已经甚于法国自身,甚至一度积极考虑过要进行军事干涉——包括动用核武器——以挽救法国的地位,而且这种干涉的可能性远超人们的想象。

目录

(上)

前言

序幕 一个在巴黎的越南人

第一部分 解放,1940~1945年

 第一章 “帝国与我们同在!”

 第二章 反帝国主义

 第三章 交叉路口

 第四章 “人生而平等”

第二部分 殖民战争,1946~1949年

 第五章 修士勇者

 第六章 火花

 第七章 没有前线的战争

 第八章 “如果我接受了这些条款,那么我就是个懦夫”

第三部分 当东方遇到西方,1949~1953年

 第九章 “冷战中心”

 第十章 4号公路的枪炮声

 第十一章 让?6?1德?6?1拉特尔陛下

 第十二章 文静的英国人

 第十三章 转折点未现转机

 第十四章 艾森豪威尔主政

 第十五章 纳瓦尔的美国方案

(下)

第四部分 坩埚,1953~1954年

 第十六章 众神竞技场

 第十七章 “我们有种感觉,他们将在今晚发动总攻”

 第十八章 “越南是世界的一部分”

 第十九章 美国人涉足

 第二十章 杜勒斯VS艾登

 第二十一章 眼泪谷

第五部分 某种形式的和平,1954年

 第二十二章 拥有像这样的朋友

 第二十三章 “我们必须尽快行动”

 第二十四章 “我亲眼见证宿命被意志折服”

第六部分 紧握火炬,1954~1959年

 第二十五章 除了在这里取胜,我们别无他选

 第二十六章 带来奇迹的男人

 第二十七章 分崩离析

尾声 不同的梦想,同样的脚步

鸣谢

参考文献

索引

试读章节

第二章 反帝国主义

戴高乐的希望瞬间并没持续多久,形势很快开始明朗了:珍珠港事件和美国参战并未能改善其组织在华盛顿的地位。在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国务卿科德尔·赫尔看来,自由法国仍是一个非法而且有潜在危机的组织,华盛顿方面或许可以就紧迫的问题与之达成有限的协定,但它无论从哪一方面都不能代表法国政府;在法国的利益受到威胁时,显然华盛顿该与之磋商的机构也不是它。两人都相信法德纷争的根源主要归结于欧洲无法维持和平上。考虑到法国脆弱的政治系统及其在面对纳粹国防军时的不堪一击,两人也都对法国在战后是否还能够在国际事务中起到稳定局势的作用持怀疑态度。罗斯福相信法国大势已去。他告诉自己的幕僚们,想要缔造一个可以正常运转的社会,法国人民需要经受一次根本性的转变。

直到此时,罗斯福尚未见过戴高乐,但他听到的不少风声已经让他无法对这位将军产生任何好感。两人个性中最根本的差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社交场合中,戴高乐有多冷峻自负,罗斯福就有多亲切和蔼。几个月以来,罗斯福不断听到赫尔和其他顾问们批评这位将军的自我中心、目中无人,以及他对自己代表着法国人民命运的坚定信念。光是听到幕僚们如此这般描述,偏爱复杂、混沌、迂回之事的罗斯福就已经大为光火。肯尼思·S.戴维斯对此有过非常敏5锐的描述,他发现总统常常蔑视“那些坚定不移、长驱直人地追逐自己目标,以及对诱骗、掩饰、误导等策略不屑一顾的人,而在罗斯福看来,这些手段都是选举政治的艺术,或者说是这场角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人试图向公众传递截然不同的形象,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成功的美国总统往往会展示民粹主义的形象。他们不能高高在上,而是要在任何可能的时候都展现出“普通”美国人的特点。如果他们天生智力超群,他们要想尽办法掩饰。讨人喜欢、笑脸示人、朴实无华,这些都十分重要;能够传递普通美国人的价值观,这是成就伟业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在法国,历史上的伟大领袖则恰恰相反:他们高踞众生之上,遥不可及,体现的是法兰西的光荣与伟大;他们在讲话时不会放下架子扮成普通人。而在塑造这种形象方面,没有谁比戴高乐更加孜孜不倦。这位将军在谈及圣母,或者将自己跟圣女贞德或者克列孟梭这些国家英雄相比较时,没有半点儿羞怯的意思。罗斯福虽说对法国的语言和文化尚算熟悉,但他并不了解法国的这种造神文化;而总体上对美国方式一无所知的戴高乐,则是把罗斯福的亲民作风当成对伪善和欺骗的矫饰。

在1941年平安夜,戴高乐和罗斯福之间的关系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当时自由法国军队在接到戴高乐的命令后,占领了加拿大纽芬兰海岸外的圣皮埃尔和密克隆,这两个小岛原先是由维希政府控制,共有5000名居民。罗斯福反对任何有可能疏远维希政府的行动,而科德尔·赫尔也早已把戴高乐视为法西斯主义者和美国的敌人,他们大力谴责这次由“所谓的自由法国”发起的“专横的军事行动”。可是这两个小岛的居民举行了一场公投,其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居民都愿意支持戴高乐的组织。而以《纽约时报》为首的美国媒体也在讴歌将军的壮举,同时抨击赫尔。这场圣皮埃尔一密克隆行动让罗斯福又怒又窘:它令总统对自由法国的这位领袖产生了强烈的怀疑,认为他的目标并不是为了人类解放,而且一旦有机会,他将在战后的法国建立独裁政权。P44-46

序言

持续时间长达30年的越南战争可谓20世纪最重大的军事冲突之一。它甚至一度吸引了全世界各方的力量,其中两股力量——最初是法国,之后是美国——意欲压制由胡志明领导的越南革命势力,但都未取得成功。对于法国来说,铩羽而归标志着它的殖民帝国最终走向终结,而对美国来说,战争给它的身体带来了一道深深的伤口,时至今日仍未能愈合。

在本书中,我试图阐释这场令世人瞩目的战争何以开始,又缘何结束。为此,我参考了多国新近解封的外交文件,同时遍阅已出版的文献资料。全书的开场是1919年一战后的凡尔赛和会,年少气盛的胡志明向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递交要求越南独立的请愿信。而全书的结尾放在了40年后,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开始,美国做出了宿命般的决定,想要在法国人一败涂地的地方打个翻身仗,一举挫败越南革命。在这期间,是年复一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谋略与误算,各方领导人都使了一系列的昏着,最终导致一场显然可以避免的斗争演变成血腥而冗长的现实。

尽管表面上看,这貌似是一场双边冲突,——一方是决意夺回对印度支那殖民统治的法国官员,另一方是决心以全新的后帝国主义秩序重新定义这个国家的越南革命人士——但它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属于国际事务。美国和英国在早期支持法国的求战准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在1949年,随着中国内战结束,中国成为胡志明领导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重要盟友。在1950年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均给予胡志明政府外交承认;其后不久,中国进而向越盟提供了武器、顾问,并帮助其训练军队。越盟虽不再需要依赖在丛林敲敲打打生产或从战场上缴获的武器,胡志明和他的同僚们也不再需要完全依靠他们自己有限的资源和设施用于训练军队,但与此同时,他们此时得接受中方在军事策略和计划方面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因为中方希望通过对越盟的扶持,用以提升本国在亚洲的国际形象,同时夯实其南部疆界的安全。

1949~1950年的这些事态发展,使得斗争逐步成为亚洲冷战政治的核爆点。这样一来,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既是殖民主义冲突,同时也是冷战角力。然而,尽管美国对法方的物资援助一直远高于中国和苏联对越盟的支持,运气仍旧慢慢从法国和它那由保大统治的越南代理政府一边溜走。1951年,在让·德·拉特尔·德·塔西尼将军领导下,法国取得了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这些胜利还不足以重挫越盟的军力。到了1953年春天,随着战争进入第七年,而且看起来根本没有尽头,法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在显著抬头。而在主流政治谱系的另一端,也开始涌现出及早撤出印度支那的提案,但提案被驳回。于是,战争继续如火如荼,而美国也在不断提高其物资援助的级别,到了1954年年初,美国的纳税人已经要承担法国四分之三的军事支出。轰炸机、运输机、海军舰队、坦克、货车、自动化武器、小型武器和弹药、无线电台、医院及工程设备,以及经济援助源源不断地大量涌入印度支那。1950~1954年,美国在印度支那战争中的投人总计达30亿美元左右。

事实证明,这30亿打了水漂。1954年5月7日,借助中方的援助与智囊团,武元甲将军的军队重整旗鼓,在奠边府大举攻下法军要塞。已经在日内瓦展开的和谈把冷战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美国、苏联、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挝、柬埔寨,以及由保大和胡志明领导的这两个格格不人的越南政权——拉到了一起。法国和胡志明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共同签署的1954年日内瓦协议,以北纬17度为界,暂时将越南分割成两部分;胡志明政府占据北部,保大政权退守南部。起初谈判并不顺利,但中国和苏联担心美国会在未能缔结协议的情况下干预越南事务,故受到中苏施压的胡志明政府这才同意让步。北纬17度线充当的是军事停火线的作用,而非国家疆界,此外,和谈还定下时间表,定于1956年举行统一大选。

美国深信日内瓦协议最终意味着共产主义的胜利,因此从早期就做好了颠覆和破坏的准备。在越南南部,美国帮助吴庭艳架空保大,建立越南共和国。吴廷琰身在一个佛教国家,却笃信基督教,他是一个坚定的国家主义者和反共人士,但缺少民意支持。当胡志明和国际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一些人力促遵循日内瓦协议精神、举行全国大选时,吴庭艳和美国总统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却无意于此,他们担心越盟领导人会在选举中获胜。就这样,一场新的越战已经搭好了舞台,一伺时机合适就将开场。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南越开始爆发暴乱,行动得到了河内政府的支持与指引,到了60年代初,美国着手直接加入军事斗争。

美国人当时并未明明白白地认识到一点,那就是法国人曾经在他们之前遭遇到的很多问题,他们也终将遭遇。当然不会是所有问题都碰上,但问题之多,已经足以令著名作家伯纳德·B.福尔在后来说,在60年代晚些时候,美国人“做着跟法国人完全不同的梦,走的却是同样的路”。

本书旨在做一次尝试,描述和阐释这一切何以发生,以及它对我们理解越南长期且血腥的冲突而言意味着什么。

书评(媒体评论)

对于法国殖民秩序摇摇欲坠、一连串美国领导人一步步探向全面战争的道路,这本历史著作做出了平衡而深入的研究。

——2013年普利策奖评语

这本有关当代史的伟大著作融合了强有力的叙事推力、深厚的学术威信和淡定的阐述自信。

——2013年弗朗西斯·帕克曼奖评语

这则史诗般的传奇论及的是错失的机会,自我中心与无谓的消耗,它指出的是愚蠢而非邪恶,在人类事件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战争的余烬》深入详尽、笔法老辣,充满戏剧张力,是个强有力的警世故事。

——入围2013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决选名单,评审团评语

关于法越战争、美国卷入以及美国主导的这场战争的起源,《战争的余烬》是目前翔实的专著……本书令人信服地讲述了两场越南战争中极度不道德的故事,比此前其他所有书都更为全面。由于其他很多同主题书籍(其中有些成书于50多年前)已经十分出色,这本书堪称成就斐然。

——《纽约书评》,梅兆赞(Jonathan Mirsky)

引人入胜的皇皇巨著……罗格瓦尔的写作带着雄心勃勃的视野和挖掘适当细节的直觉……如果说罗格瓦尔早期的作品是在一众著作中有其自身地位的话,《战争的余烬》一书就堪称一览众山小……如果当年能强制肯尼迪和他的政策制定者们阅读此书,将会发生什么?

——《国家利益杂志》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3: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