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童年/青少年必读名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苏)马克西姆·高尔基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童年》是马克西姆·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俄语文学中登峰造极的自传体小说,是一部鼓舞了无数青少年成长的励志读物。主要描写“我”阿廖沙的童年。故事开始于“我”童年时的一天,“我”大病初愈,看护“我”的父亲却不幸染病身亡。“我”跟随母亲投奔外祖母家,从此开始了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

本书由儿童文学作家、童书阅读推广人梅子涵作序推荐。

内容推荐

《童年》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作者以冷峻、清醒、现实的笔触,用儿童纯真无邪的眼光,通过思考和感悟,抒发童年的欢乐和初涉人生的艰难苦楚。小说再现了19世纪沙俄统治时期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试读章节

父亲却哈哈大笑起来,他用膝盖夹住我,大声喊道:“没事的,儿子,别怕!”

正想着,母亲突然费力地站起身来,一个踉跄,又仰面跌倒在地上,她脸色铁青,也像父亲一样紧紧咬着牙关。

“锁上门,把阿列克赛带走!”她终于发出了一种可怕的声音。

外婆一把推开我,奔到门边。“别害怕,乡亲们!”她喊道,“别打扰她!看在耶稣的份上,请大家走吧!不是霍乱,是快生啦!发发慈悲吧,乡亲们!”

我躲在黑暗角落里的一个大箱子后面,在那儿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母亲在地上打滚,痛苦地呻吟,牙齿咬得格格响;外婆绕着她在地上爬来爬去,喜悦地轻声叫着:“以圣父圣子的名义!挺住,瓦留莎!圣母啊,保佑她……”

我被吓坏了!她们一直在父亲身边爬来滚去,呻吟着,叫喊着,而父亲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似乎还在嘲笑她们!

她们就这样折腾了很久。母亲有好几次想挣扎着站起来,却都倒了下去;外婆像一个巨大的黑皮球,在房间里滚进滚出。突然,黑暗中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

“谢天谢地,”外婆舒了口气,“是个男孩!”

她点亮了蜡烛。

后来的事我记不得了,我想我是蜷在角落里睡着了。

接下来的记忆便是在荒凉的坟场上。天空下着雨,我站在打滑的土墩上,望着父亲的棺材缓缓放入墓坑。

墓坑里有很多积水,还有青蛙,有两只甚至跳到了黄色的棺盖上。

在场的只有我、外婆、两个手持铁锹满脸怨气的庄稼汉,还有浑身湿透的当班哨兵。细密的雨点不断地洒落在每个人的身上。

“快盖土吧!”哨兵发完话便走开了。

外婆又哭了,她用披肩的一角捂住脸。

两个庄稼汉立刻俯身开始往坑里铲土。

坑底的水溅了起来,青蛙们企图从坑壁往上跳,可是土块又把它们砸了下去。

“走吧,阿列克赛!”外婆搂住我的肩膀。我挣脱了,我不想走。

“唉,上帝啊。”

她叹着气,不矢口道是在埋怨我,还是在埋怨上帝。她低着头站在那儿,许久都不吭一声;直到墓坑被填平了,她仍然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庄稼汉用铁锹背拍着新盖上的泥土。

一阵风刮过,雨停了。

外婆牵着我的手,走在黑色十字架的丛林中,走向远处的教堂。  “你怎么没有哭?”走出墓地后她问我,“你应该哭的。”

“我不想哭。”我说。

“哦,你不想哭,那就不哭吧。”

真是奇怪,外婆竟然说我应该哭。我很少哭,不会因为伤痛而哭,要哭也只有在感情受到挫伤的时候。

父亲一见我哭就会笑话我,而母亲则总是大声地呵斥:“不许哭!”

随后,我们坐上小马车,经过一条宽敞泥泞的街道,街边都是深红色的房子。

“那些青蛙还出得来吗?”

“不,出不来了,上帝会保佑它们。”外婆回答。

我的父母亲都不会那么频繁、亲切地提到上帝。

几天之后,我和外婆、母亲一起上了船,坐在其中的一间小舱里。

刚刚降生的小弟弟马克西姆死了,白布包裹的他被安放在角落的桌子上,包裹外面扎着根红带子。

我坐在箱包行李上,从马眼睛似的小圆窗户向外张望。混浊的河水泛着泡沫,不时打到窗玻璃上,不断往下淌。有时候,浪花会猛溅上来。每当这时我便会身不由己地跳到地板上。

“别怕!”外婆会温柔地抱起我,把我放回到行李上面。

水面上笼罩着一层灰蒙蒙的雾水;时而可以看到远处的片片黑土地,但很快它们又被雾水淹没。

周围的东西都在晃动。只有母亲靠墙站着,一动不动。她把双手枕在脑后,脸色阴沉,双眼紧闭,面无表情,一声不吭。她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连衣着都变得陌生。

P4-6

序言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马克西姆·高尔基是作家的笔名,在俄语里,“高尔基”是“痛苦”的意思,而“马克西姆”意为“最大的”。作家就以“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创作生涯,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新纪元,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赡的遗产。

高尔基幼年家贫,父母早亡,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就踏人社会,为生计奔波,尝遍了人间的辛酸,码头、车站和贫民窟成了他社会“大学”的课堂。底层社会的悲惨遭遇激起了高尔基奋斗的决心,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文学作品,书籍成了他贫困潦倒时最知心的朋友,这也为他从生活的底层攀上文化的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高尔基早期的作品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和寓言式的散文诗占有重要地位,如《伊则吉尔婆婆的故事》(1895)、《鹰之歌》(1895)、《海燕之歌》(1901),其中《海燕之歌》作为一曲鼓舞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颂歌,受到了列宁的热情赞扬,被经久传诵。此外,高尔基还写了许多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剧本,如《小市民》(1901)、《底层》(1902)、《避暑客》(1904)、《太阳的孩子们》(1905)、《野蛮人》(1905)等等。这些作品生动刻画了资产阶级、小市民和城市贫民的形象,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阶级崭新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他们为争取权利而斗争的坚定决心与乐观情绪。这一系列剧本的上演,在当时的俄国剧坛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完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无论是短篇力作还是长篇巨著,高尔基始终把普通人的美好品质和深重灾难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描绘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艰苦卓绝的思想探索过程,而且还广泛概括了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不幸遭遇,歌颂了他们纯朴善良、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童年》是高尔基的第一部自传体作品,故事始于“我”童年的一天,父亲不幸染病身亡,“我”跟随母亲投奔外祖母家,从此开始了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外祖父是当地染坊行会的头儿。母亲带“我”回去的时候,两个舅舅正在为争夺家产闹得不可开交,舅舅的凶残自私、外公的悭吝贪婪让我目睹了人世间的残酷与丑陋,幼小的心灵因此深受打击。只有和蔼可亲的外祖母是“我”苦难童年唯一的守护神,对“我”体贴疼爱,给“我”讲述娓娓动听的童话故事。我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并将真、善、美的种子悄悄埋在内心世界里。“我”上了一段时间的学后,母亲也去世了。这时外祖父家已日渐衰落,越老越吝啬的外祖父便不肯再抚养“我”,于是把“我”赶到了人间,让“我”自谋生路。本书通过小主人公阿列克赛天真懵懂的孩童眼光,用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十九世纪中下叶时期俄国的社会风貌及民风民俗,真实再现了当时沙皇统治下俄国百姓野蛮、愚昧、污秽、令人窒息的黑暗生活,和年轻一代反抗暴政、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高尔基的作品从1907年就开始推介到中国,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几乎家喻户晓,鲁迅先生生前就对我国翻译出版高尔基的作品十分重视。时至今日,高尔基的名字和他的著作仍然受到全世界读者的青睐,人们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汲取精华,汲取做人的美德和信念。正如列宁所云:“毫无疑问,高尔基是一位宏伟的艺术天才,他带给了并且还将带给全世界无产者以很多的贡献。”

本书第一至第七章由姜希颖翻译,第八至第十三章由傅霞翻译。

书评(媒体评论)

在俄国文学中,我从来没有读过比高尔基的《童年》更美的作品。高尔基还从来没有如此成功地显示过他的写作才能。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童年》为什么长久地、永不泯灭地留在人们心田并激发人们为美好的明天去奋斗呢?最好用高尔基自己的话来回答:“……需要英雄人物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人们要从英雄的灵魂和躯体里汲取力量……”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

高尔基是我和我们几代人童年的伙伴。

——著名作家韩静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5: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