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1852—1932),字季平,号六译先生,四川井研人。一生治经,六变其学,在经学史的研究上,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构建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国古代传统经学的终结,是中国最后一位经学大师,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尤其是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据极重要的地位。
张远东、熊泽文编著的《经学大师廖平》将向广大读者讲述井研国学曾有的辉煌,将以真实鲜活的历史情景,让“沉寂”多年的经学大师廖平“复活”,让传统的历史文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 书名 | 经学大师廖平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廖平(1852—1932),字季平,号六译先生,四川井研人。一生治经,六变其学,在经学史的研究上,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构建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国古代传统经学的终结,是中国最后一位经学大师,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尤其是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据极重要的地位。 张远东、熊泽文编著的《经学大师廖平》将向广大读者讲述井研国学曾有的辉煌,将以真实鲜活的历史情景,让“沉寂”多年的经学大师廖平“复活”,让传统的历史文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内容推荐 张远东、熊泽文编著的《经学大师廖平》一书,根据廖平经学原著,广采《廖平年谱》、《光绪井研县志》、门人子弟的评述及当代廖平研究的学术成果等方面的丰富资料,对廖平生平、交游及学术思想历程进行了精详的考辨,分析了廖平的经学理论由公羊学的素王改制说一步一步发展为大同理想社会学说。廖平的哲学思想及治学方式,通过他及他的弟子们传承和补充,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近代经学的“井研学派”。在文化理想、核心价值、治学方法和思维方式方面,给予蜀学以深远的影响。廖平所开创的“井研学派”在“推到一时、开拓万古”的学术自信方面,在舍小谋大,为学多变,先信后疑的治学思路方面,在讲才情,重感觉,重神悟,重想像思维品格方面,形成有别于其他国学学派的鲜明特性。“井研学派”在坚守文化信仰,融通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传统,与时俱进,创新学术方面,对于推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目录 序 经学大师廖平 前言:大同理想逐梦人 第一章 经与经学之释义 今古汉宋之分争 第二章 家世渊源本平凡 经师原是寒门生 第三章 两度辍学苦争取 茶肆受辱愤求学 第四章 来凤书院继举业 五凤山下作塾师 第五章 三次院试遇明师 丙子科试调尊经 第六章 食淡攻苦三年勤 名列蜀中五少年 第七章 湘绮变革转学风 已卯改名中举人 第八章 庚辰会试入京师 吸纳湘学研经术 第九章 《谷梁》启发分今古 经学一变立门户 第十章 襄校尊经任分教 学术二变尊孔经 第十一章 已丑春闱中贡士 罚停殿试赴广州 第十二章 两会长素转今文 庚寅恩科中进士 第十三章 变法牵连焚书稿 地球新义术三变 第十四章 四五六变天人学 空言垂法万世景 第十五章 经学理想成遗志 盛大葬礼祭国师 同行评述 清故龙安府学教授廖君墓志铭 廖平 廖季平先生传 亲人追忆 我的父亲廖平 廖平家族谱系及后人简历 附录 谢持、熊克武等请予褒扬公葬建议书 中央政治会议359次会议议决案 行政院118次会议决案 国民政府令 诔词、像赞、遗像、挽联选辑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家世渊源本平凡 经师原是寒门生 有着“国学重镇”之称的井研,虽然地处僻壤,但是自宋明以来,文风大炽,经史词赋,代有鸿儒。宋代四李,明季五胡,清代雷吴,人才辈出;而晚清经学大师廖平更为翘楚。 廖平初名登廷,字旭陔,又字勖斋;后改名平,字季平,号四益,继改号四译,晚年更改为六译。清咸丰二年二月初九日(1852年3月29日)出生在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一个世世代代以农耕、商贩为业的贫苦家庭。 廖平先祖廖万仕,是湖北麻城孝感乡李子坝人,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兄弟五人拖家带口,在随“湖广填四川”的人流中迁入了乐山。大哥去了马湖府,弟弟们去了良田沃野的峨眉坝子,而廖万仕则选择了偏远的井研县,看中了县东“川谷明媚”的狮子岩,于是卜居安家。廖万仕“挥霍有远志”,“晚年自为谱系,以诏其子孙”。然而有五个儿子的廖家历明至清,“四百年来无显者”。 廖平二世祖是廖万仕第五子,名胜五,尤为贫困,以致乾隆年间廖家修族谱时,第五房派系的先祖中,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居然姓名无考,穷得来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这在非常看重宗族血统的封建时代是非常丢脸的事情。 到了十四世祖廖安现时,举家迁居廖家嘴。廖平高祖父、十五世祖廖乐行在《廖氏宗谱》中说廖安现“披荆斩棘,甘苦自肩,龙游虾戏,孤被欺嫌”,作为一个外来迁入户,要在原本就偏僻贫瘠的土地上生存,确实不易。尽管廖乐行辛苦劳作,经过十六世祖廖永昭至十七世祖廖正传,生活依然难以为继,于是又北迁仁寿县桃子沟。廖正传是廖平祖父,育有四子,廖平父亲廖复槐排行老四,字继诚,一字诚意,就是出生在仁寿县桃子沟的。五房派系在廖平之前,于廖氏宗族中一直是贫庸末支。 大概在廖复槐少年时代,廖正传携四子又南迁回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廖复槐最为勤劳能干,他早年为人牧牛,年得千钱,仅勉强糊口。后来又得乡人夏某资助,农耕之余,学为小贩,逐渐能自给。虽然识字不多,但他头脑灵活,精明能干,经营过磨坊、糖果糕饼铺和小茶馆。廖平祖父廖正传去世时,虽家有四兄弟,但全靠廖复槐自营丧葬,不劳诸兄弟操心。廖复槐家尽管后来历经旱灾饥馑、战乱弃家、火灾焚屋,家宅都能毁而复建,同时还要抚育六个孩子,靠的就是他的艰苦奋斗与勤俭持家。 廖复槐为人正直,虽然贫穷困苦,依然乐善好施、恤孤悯弱,深受乡人信赖。据光绪井研县志记载,乡人为保节、恤孤、宣讲、施慧、义冢而组织公会,轮到廖复槐做公会负责人时,大家都乐意捐钱,因为信任他而从不过问收支账目。尽管廖家也很贫困,但绝不将公会钱财据为己有。每到年终,都要拿出千钱,拆为几十束,到僻巷要道遇到有饥饿的人,就悄悄将钱丢在地上,叫他们去拾取买食,虽然读书不多,却也识得“志士不受嗟来之食”的道理。受父亲廖复槐言传身教的影响,廖平一生都不看重钱财,散尽千金,体恤贫苦。每到春节,都要叫人给宗族乡人银钱若干、谷粮若干;每到教职所在,都要捐资购书,助学才俊。以致他去世后,除万卷藏书外,毫无余财,子孙们只得举债营葬。后辈儿孙也因此而陷于贫困。 廖复槐心地良善,虔诚敬神。每到伏腊家祭日,他都要沐浴斋戒,哀礼曲至,乡人都以他的礼仪为范式。廖平因不能背诵课业而被父亲勒令辍学后,农作之余,闲暇垂钓。一次垂钓前,他当着父亲廖复槐的面在祖宗牌位前祈祷,称若能钓得双鲤则复学。廖平果然钓得双鲤而归,廖复槐真心以为祖宗显灵,深信不疑,重新让廖平读书。廖平后来以双鲤堂命名他的书斋,算是对此事的纪念。 当廖平考中进士,廖复槐因此被皇帝赐予文林郎衔,儿子们为他备上官服朝拜祝贺,廖复槐怎么也不肯穿,激动流泪说,我们廖家祖先世世代代从来没有人穿过官服,我何德何能穿此绚丽衣衫。布衣依旧,平民本色。在廖平殿试中榜后的第二年,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廖进士供养侍奉的廖复槐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五岁。 廖平母亲雷贞慈,是世居井研千佛乡镇的名宦,福建台湾察院、江西布政使司雷轮雷翰林的族侄女。雷氏家族在井研被尊称为雷翰林,民间有十子九翰林之说。内阁侍读学士山东山西湖北按察使司雷畅,是雷贞慈从曾祖;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纂修雷翀霄是雷贞慈从祖。福建台湾察院、江西布政使司雷轮则是雷贞慈的族叔。勤劳善良的廖复槐三十岁时才迎娶到了雷贞慈为妻,雷贞慈比廖复槐小十岁,时年已届二十岁,两人在当时都已是名副其实的大龄青年了。雷贞慈的父亲是犍为尖山子(现属荣县)的贫苦佃农,虽为雷轮之族兄,但雷轮是当时著名的清官廉吏,丝毫没有惠及同族。雷贞慈家道衰贫,出嫁给同样贫困且年长十岁的廖复槐,也算是门当户对而情理之中。这个成长于家道衰落的诗书宦门的女子却因家贫而能吃苦耐劳,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给予了廖平极深刻的影响。当廖平因家极贫,无力负担私塾先生学费而辍学时,她极力说服丈夫,发动廖平兄长助力;自己在煮饭时,从米中撮一杯米另放一处,积攒至一升就献给老师作为廖平学费。这个后来被诰封为雷太宜人的淑德娴女,为了她最爱的两个“四先生”(丈夫排行老四,廖平也排行老四),经常日纺纱线夜纳鞋,用一手漂亮的做鞋功夫,卖鞋补贴家用,资助学费。正是由于母亲的鼓励与支持,廖平才能学有所成。以致金榜题名后,廖平放弃外放做官而改请教职,以便能侍奉雷太宜人,报答父母辛苦养育之恩,廖平也成为井研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其影响所致,不止于日常,更在其学术思想:廖平在其著作《伦理约编》中说中国之所以先进于西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以孝立国,是文明进化的明证。 P18-20 序言 廖平先生是中国经学发展至终结时期的一代大师和思想家,他不仅是其家乡乐山井研人民的骄傲,更是当代学人的良师,治学者的楷模。 乐山井研,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历史上曾产生过1名状元、4名宰相、87位进士、250余名举人,有“人物媲于上州”的美誉。其中,“井研四李”与“眉山三苏”齐名,何栗、牟子才、胡世安、韩驹为世人称道,清代井研雷氏,有着“九子十翰林”的民间传说,保存至今的雷畅故居,已成为川西明清民居的“活化石”。正是源远流长的国学底蕴,孕育出生于斯长于斯的近代经学大师廖平。其著作之丰、影响之大,哲学史家冯友兰称他为中国经学最后一位大师。廖平逝世后,国民政府接受谢持、于右任、蔡元培、熊克武等人的建议,为其举行盛大葬礼,宣付国史馆立传。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指示史学家范文澜要深入研究廖平的经学思想。1958年11月,毛主席又在成都指示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的任白戈找寻廖平的经学著作要阅读。 廖平先生自号“六译老人”,一生勤于著述,成果斐然,有著作一百四十余种,先后编为《四益馆丛书》、《六译馆丛书》。内容涉及经史、小学、医药等领域。他的经学理论,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精神理论资源;他刻意求新,不守陈规,经学研究六次变革,为蜀学争得了全国性影响和地位。他的学术思想贯注着强烈参与现实的精神和高远的文化信仰,其核心是在对古代历史的质疑中,去掉历史文化层累的谬误,探索儒家学说的真谛,还原孔子思想所包含的革命性意义。他“通经致用”的治学路向,倡言改制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主张激励民族自豪感以御外侮等思想观念,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都是无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廖平一生,从进士及第自请任教职开始,都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他先后执教于井研来凤书院,成都尊经书院,龙安府学,绥定府学,嘉定九峰书院,资州艺风书院,安岳凤山书院和四川省立高等专门学校。桃李满天下,弟子遍蜀中。如林思进、蒙文通、杜刚伯、吴虞、李源澄等知名经学和史学家,皆出于他的门下。现代大文豪郭沫若的小学老师帅平均和中学经学老师黄经华均受教于廖平。郭沫若也称得上是廖平先生的再传弟子。郭沫若曾说,“帅平均老师讲的《今文尚书》讲义是我最喜欢的一门功课”,“在中学里面感觉兴趣的仍然是经学”。廖平的哲学思想及治学方式,通过他及他的弟子们传承和补充,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近代经学的“井研学派”,并且在文化理想、核心价值、治学方法和思维方式方面,给予郭沫若以深远的影响。廖平所开创的“井研学派”在“推到一时、开拓万古”的学术自信方面,在舍小谋大,为学多变,先信后疑的治学思路方面,在讲才情,重感觉,重神悟,重想象思维品格方面,形成有别于其他国学学派的鲜明特性。“井研学派”在坚守文化信仰,融通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传统,与时俱进,创新学术方面,对于今天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井研为打造“国学重县”名片,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县政协同时将挖掘、整理和传承廖平经学作为振兴井研国学传统的突破口,2013年与乐山师范学院共同开发地方文化,编辑文史资料。启动廖平生平事迹及文献资料搜集研究,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大众读者介绍廖平生平及经学思想发展脉络。 经过一年多艰辛繁杂的挖掘整理,乐山师院与井研政协通力合作,项目组成员经过多次交流研讨,借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并融合了乐山师院研究者们的独特见解,艰辛的努力结出了第一枚硕果,一部散发着浓浓墨香的《经学大师廖平》,将向广大读者讲述井研国学曾有的辉煌,将以真实鲜活的历史情景,让“沉寂”多年的经学大师廖平“复活”,让传统的历史文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编辑委员会 2014年11月22日 后记 廖平先生是中国最后一位经学大师,巴蜀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当前弘扬优秀的国学传统,复兴伟大的中华文化的形势之下,在廖平的故乡,对其生平事迹、文化成就进一步的搜集整理,并进行普及传播是一项紧迫的文化工程。井研县政协领导班子抓住时机,积极与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开展合作,经过充分的交流研讨,决定共同编写文史资料集《经学大师廖平》。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经学大师廖平》(上)顺利完成。 2013年10月井研县政协主席王川、副主席贾伯玉、秘书长邱中华一行6人到乐山师范学院文新学院商谈展开井研县地方文化名人研究事宜,文新学院院长任志萍教授、总支书记张科副教授、副院长熊泽文教授、郭沫若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俐教授参加了会谈。2014年1月乐山师范学院正厅级调研员谢相勋副校长率队与井研县政协正式签订了“关于合作编写文史资料《经学大师廖平》合作协议”。双方主要商谈了如何宣传廖平先生,使之成为井研的文化名片,乐山的文化名片,乃至中国的文化名片。2014年10月,双方在乐山师范学院文新学院听取了主要执笔人张远东副研究员的汇报,审定了《经学大师廖平》(上),同意交付出版。 这一年中,很多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作。张远东副研究员完成了全书的主体部分——经学大师廖平的编写;熊泽文教授、陈俐教授完成了全书的其余部分编写;统稿则由陈俐、熊泽文、张远东共同完成。井研县政协对书稿进行反复的审阅,并提出具体细致的修改意见,保证了本书的编写质量。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廖平先生的后人廖丹、廖宗元先生全力支持,积极提供史实线索,无私赠予精心保存的各种文献资料,使我们尤为感动。还要特别感谢乐山师范学院正厅级调研员谢相勋副校长、文新学院领导任志萍教授、张科书记对此项目的支持、沟通、协调;感谢陈俐教授不辞辛劳的奔波、协调;感谢井研地方志办、档案馆的全力配合。感谢那些为此项目默默付出的各位工作人员。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笔者参考了部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由于本文是科普性质的历史文化名人评介,所以对引述、引用的原文出处没有一一标注,特此说明并致谢。本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以求正于大方之家。谢谢! 编者甲午腊月于乐山师范学院 2015年1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