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鲁迅诞生在北京,他在这里写下了不朽的传世名篇。关于鲁迅和北京地域文化、和北京文化圈的渊源,萧振鸣编著的《鲁迅与他的北京》写得最为到位。
这是一部全方位研究鲁迅北京时期活动的工具书,也是一种珍贵的北京地方文献资料。
此为鲁迅研究的特别之作,帝都谣俗、人文地理、文史之趣,编织出异样的民国记忆。作者深味旧史,精于考辩,又有杂家之风,不动声色中绘出一代人的风景。
| 书名 | 鲁迅与他的北京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萧振鸣 |
| 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家鲁迅诞生在北京,他在这里写下了不朽的传世名篇。关于鲁迅和北京地域文化、和北京文化圈的渊源,萧振鸣编著的《鲁迅与他的北京》写得最为到位。 这是一部全方位研究鲁迅北京时期活动的工具书,也是一种珍贵的北京地方文献资料。 此为鲁迅研究的特别之作,帝都谣俗、人文地理、文史之趣,编织出异样的民国记忆。作者深味旧史,精于考辩,又有杂家之风,不动声色中绘出一代人的风景。 内容推荐 萧振鸣编著的《鲁迅与他的北京》不是一本研究鲁迅思想的书,而是从史料出发,爬梳鲁迅在北京文化地图上的轨迹.回顾鲁迅与北京文化以至于中国文化的种种纠结,全面介绍鲁迅在北京的生活、足迹、创作、翻译、收藏、交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鲁迅在北京的活动,折射出民国时期北京的生活状态,以及帝都北京带给鲁迅的种种影响及改变。 目录 上编 知了世界——鲁迅的北京 幸福的家庭 居所 会馆 医疗 未有天才之前 公务 学苑 社团 破帽遮颜过闹市 书肆 购物 餐饮 他们的花园 揽胜 影剧 下编 戛剑生杂记——北京的鲁迅 无花的蔷薇 文学创作 翻译工作 笔名作家 我的籍和系 亲属 同乡 同事 学生 外宾 各界 趋时和复古 藏书 石刻 汉画 藏画 其他 夜独坐录碑 幼学 师承 抄碑 性情 书体 成就 鲁迅在北京年表 新秋杂识(后记) 试读章节 国子监·学宫·历史博物馆 因教育部拟在国子监设立历史博物馆,鲁迅在1912年6月25日首次视察了国子监及学宫,在那里看到一些古代青铜器,还有著名的古代石鼓,上面的文字有很多已经剥落了,其中一个石鼓还被剜成了舂米或捣物用的石臼,为此鲁迅感慨道:“中国人之于古物,大率尔尔。”这是鲁迅第一次到国子监及学宫造访。 国子监,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成贤街,东面紧邻的学宫又称孔庙。现在叫作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贤街东西向,全长400米,西面出口为安定门内大街,东面出口正对着雍和宫。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均有彩绘牌楼,这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楼的古街道。成贤街内两侧有槐荫夹道,两侧路北各有一座用满文和汉文镌刻的“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的石碑。 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元大德十年(1306)建成,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院内柏树参天,静谧肃穆。清代每一位皇帝即位,都要到此讲学一次。国子监位于成贤街中间,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共三进院,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格局对称。国子监的中心建筑——辟雍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是皇帝讲学的地方。彝伦堂原为藏书处,上有清康熙所书匾额。堂前有宽阔的灵台,为太学生唱名之处。台右有石制日晷。四周有参天古槐,旁有汉白玉雕栏,俯身可观游鱼。 学宫即孔庙。孔庙紧邻国子监,在国子监的东面,是按照“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与国子监同时建造的。元、明、清三朝皇帝祭祀孔子就在这里。孔庙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孔庙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先9币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祠。孔庙与国子监中间的持敬门使两座建筑相连,所以通常人们把这一带统称为国子监。鲁迅文字中记载的国子监,也是泛指这两个地方。孔庙先师门内两侧有数排高大的石碑,就是闻名遐迩的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进士题名碑共198通,其中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其中不乏历史上的有名之士。在清代进士题名碑上,还有同治十年(1871)三甲十五名、鲁迅祖父周福清的名字。鲁迅于1912年6月25日日记所说的铜器和石鼓就是在这里收藏的。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考古考证认为是出自秦穆公时代,宋朝时收集的。上面刻有的文字已经残缺不全。鲁迅对它非常重视,考察的次日就有“太学守者持来石鼓文拓本十枚”,鲁迅“以银一元两角五分易之”。 孔子死后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就开始有祭孔活动。汉代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清代,顺治皇帝定都北京,他在京师国子监立文庙,设大成殿,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每年举行祭孔大典,直至帝制废除。袁世凯做总统后,为复辟帝制,下令恢复祭孔典礼。旧时每年农历二月、八月上旬丁日,为祭孔日,称为“丁祭”。1913年9月28日,教育部奉命在孔庙兴办祭孔活动。《鲁迅日记》载:“星期休息。又云是孔子生日也。昨汪总长令部员往国子监,且须跪拜,众已哗然。晨七时往视之,则至者仅三四十人,或跪或立,或旁立而笑,钱念敏又从旁大声而骂,顷刻间便草率了事,真一笑话。闻此举由夏穗卿主动,阴鸷可畏也。”表达了对祭孔活动的不满和嘲笑,同时也表达出对当时的教育总长汪大燮和社会教育司长夏曾佑的不满。P44-45 序言 这也是生活 100年前,中国现代一位伟人——周树人来到北京。 他在北京生活了14年。中国文化的先驱者鲁迅的北京,作为帝都的北京,正处在民国初年最动荡的年代。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周树人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便成了人们称呼他时常用的名号。此后他一发而不可收,又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在新文化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诞生在民国时代的老北京。 鲁迅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至1898年去南京读书,他的青少年时代有17年在绍兴度过。北京是除他的出生地之外生活最久的一个城市。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38—1904),也在北京生活了14年。周福清,字介孚,1871年就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在鲁迅出生前三年即1879年就到北京做了京官,直到1893年因科场案入狱。鲁迅到北京也是来做京官的。 1909年8月,鲁迅结束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后,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教化学、生理学,又在绍兴府中学堂任学监并教博物学。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在教育部工作的好友许寿裳向蔡元培举荐鲁迅,蔡元培说:“我久慕其名,正拟驰函延请,现在就托先生代函敦劝,早日来京。”许寿裳即连写了两信给鲁迅,催促鲁迅到教育部赴任。2月中旬,鲁迅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担任了部员。5月初,与许寿裳一起随教育部北上北京,5月5日晚7点到北京。在现存的“鲁迅日记”中所记的第一天的日记,鲁迅这样描写北方的景象:“途中弥望黄土,间有草木,无可观览。”鲁迅就在这样观感中踏上祖父曾生活过的地方。 在北京,鲁迅孤独地生活了七年后,终于1919年举家迁至北京,全家团聚。又七年后,鲁迅再次离家南下。 在北京,鲁迅参与缔造了中国第一个国立历史博物馆、第一个国立图书馆,对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教育事业和美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北京,鲁迅创作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创作了第一部中国小说史,逐渐成了伟大的作家、翻译家和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并在中国国学、文学、美术、书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北京城已有3000年的历史,在这座中国最著名城市中,无数的外国人、外乡人,都被同化成北京人。鲁迅在北京的生活丰富多彩,经历了呐喊.经历了彷徨,经历了悲欢离合的岁月。北京的红墙高瓦、灰砖胡同,留下了鲁迅很多的足迹。北京的文化名人、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和鲁迅结下了不解之缘。鲁迅是北京城的骄傲,是北京城市历史中最优秀的一员。 这不是一本研究鲁迅思想的书,而是从史料出发,爬梳鲁迅在北京文化地图上的轨迹.回顾鲁迅与北京文化以至于中国文化的种种纠结,全面介绍鲁迅在北京的生活、足迹、创作、翻译、收藏、交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鲁迅在北京的活动,折射出民国时期北京的生活状态,以及帝都北京带给鲁迅的种种影响及改变。 百年后的北京,已经沧桑巨变。城墙不在,代之高楼林立;黄包车不在.代之轿车如龙;首都还是首都,人群却是潮人了。1925年,鲁迅在北京写下《灯下漫笔》.至今重温,仍有震撼——鲁迅把史学家们对中国的历史归纳为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说:“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殍;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菲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鲁迅期望“第三样时代”的到来,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人的身上。鲁迅及其同人所做的努力,是百年后的北京仍需努力做的。 如今是出版繁荣的时代,但本书并不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产品。住在北京西城的戴时焱先生是一位热衷北京史而且热情的学者,也是我的老书友,感谢他把这部不会畅销的书稿推荐给著名的北京燕山出版社;感谢陈果社长的眼光与魄力使得本书能在当下的时代出版;并感谢仪态万方的责编夏艳姑娘为本书辛勤的付出。 鲁迅走过的北京,很多历史遗迹如今已经不存,老的资料照片也不够清晰,为增加书的观赏性,书中的部分插图由我的同事刘欣据史料手绘,使得本书大为增色,在此并致谢忱。 谨以此书纪念鲁迅进京百年。 萧振鸣 2013年8月于而已斋 后记 今秋寒露的这天,北京重度雾霾。书稿终于校完了。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张永奇先生负责本书的审读,十分感谢他的认真细致,指出了书稿中的许多错谬,使我的这一校感到很轻松。本书的目录原是很简陋的,永奇先生重新为之赋予了漂亮的标题,用的全是鲁迅的言辞,增加了文学性,使得本书能开卷生辉,也足见他于新文学的功底。 我的书斋就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可以望见那小四合院的枣树,金黄色的树叶还没有落完,上面还挂着零零星星的红枣,鲁迅的《秋夜》就是在那里写成的。鲁迅说那时的“天空非常之蓝”,那枣树“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今秋的雾霾比晴天要多,月亮也不多见了。 鲁迅似乎很与秋天有关联。他生在秋天,逝在秋天,1926年离开北京也在秋天。鲁迅是饱含情感的作家,他的文章中有许多许多关于“秋肃”的文字,小说如《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常有秋天悲凉的背景;散文如《秋夜》、《腊叶》等常有秋肃浓郁的色彩;杂文如《新秋杂识》、《文床秋梦》等常有辛辣幽默的讽刺;诗歌如“曾经秋肃临天下”、“扶桑正是秋光好”、“春兰秋菊不同时”等诗句,描述了秋天的季节与心情。 本书的写作大约经历了一年,写作中仿佛随鲁迅走过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春夏秋冬。鲁迅说: “创作总根源于爱。 “创作虽说抒写自己的心,但总愿有人看。 “创作是有社会性的。但有时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好友,爱人。” 但愿这本小书在这个时代有人看。 萧振鸣 2013年1O月8日于而已斋 书评(媒体评论) 作家鲁迅诞生在北京,他在这里写下了不朽的传世名篇。关于鲁迅和北京地域文化、和北京文化圈的渊源,本书写得最为到位。 ——朱正 这是一部全方位研究鲁迅北京时期活动的工具书,也是一种珍贵的北京地方文献资料。 ——陈漱渝 此为鲁迅研究的特别之作,帝都谣俗、人文地理、文史之趣,编织出异样的民国记忆。作者深味旧史,精于考辩,又有杂家之风,不动声色中绘出一代人的风景。 ——孙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