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情系阳关(刻在阳关的印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麻守仕
出版社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麻守仕著的《情系阳关(刻在阳关的印痕)》是一部散文集。全书汇集了70多篇散文,作者在通过关注阳关古今社会,体验校园内外的生活的同时,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倾诉于笔端。书中还涉及敦煌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文化人的心灵角度唤起了人们对敦煌生态的保护意识。

内容推荐

《情系阳关(刻在阳关的印痕)》收录了作者麻守仕近三年对人生、对教育、对文化的感悟和反思,文章的编排也像他的心路历程:阳关——教育——生活——阳关。它记录了作者逆境中的酸甜苦辣,也记录了他奋斗中的累累收获。

目录

第一辑 阳关印痕

 聆听古阳关

 阳关脚下三姊妹

 阳关,不再是唐诗里的梦魇

 野麻湾,留着时代文明的烙印

 阳关花季别样天

 雪压古阳关

 初春邂逅渥洼池

 阳关的两座古董滩

 感受阳关强度沙尘暴

 梦回祁连山

 大雪正撒玉门关

 寻访千里河西走廊

 阳关的坚守与追求——写在《阳关生态》贺刊之时

 那些刻在阳关的印痕(外一篇)

 阳关的真情记忆(外一篇)

 独处阳关听雨声

 渥洼池畔中秋月(外一篇)

第二辑 编辑有约

 其实,我们的教育真的怕事

 如何保障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撕书”未必就能减压

 程序化的演练,不如不练

 别让营养午餐成为闹剧

 职业教育不该是教育的伤痛

 《办法》真不是教师的枷锁

 家规只需传承无需制定

 校车上户难,折射“不作为”

 让学校关工委回归本位

 “代写暑假作业”火爆的背后

 “吊瓶班”吊出教育的寂寞

 对“捐款建小学”的思考

 法律保护学生的“犯错权”

 切莫让学生书法课渐行渐远

 体育,没必要这么夸张

 学校禁烟不应成为口号

 家风是塑造孩子人格的正能量

 孩子“被灌药”,根在监管不力

 别让“解题神器”成利器

第三辑 说长道短

 “最着急”家长并非笑柄

 研究生回家种地非“读书无用”

 “中国式接送”并非溺爱惹的祸

 对“荣誉哥”生成的反思

 立法就能找回公众的公德?

 “自律协议”其实是一张白纸

 为好人撑腰是当务之急

 狗运亨通是精神文化的匮乏

 国人的道德焦虑何时休

 斩断伸向诺贝尔奖的黑手”

 哄抢的背后不该是撞死活该

 再说影视剧的教育功能

 对一件皮夹克的思考

 男子汉的魅力都去哪儿了呢

 那些耀眼明星们的哲学

 孩子的早熟不等于聪明

 当个没有遗憾的儿女

 珠算申遗成功的尴尬

第四辑 生活漫笔

 海军背心的那点记忆

 月如人,人如月

 一只爱吃大豆的猫

 从固定电话到手机

 那些即将消失的记忆

 永远铭记那只“干部羊”

 生活感悟两则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留住自行车的那些故事

 流浪的爱情流浪的梦

 难忘清明雪

 老年和他的两个儿媳妇

 狼口艰难脱险记

 小雨的叹息

 为青春留一座纪念碑

 善待温柔的母爱

 不得善终的路叔

 致巴西世界杯

 疯狂的李广杏

 人和狗应该是有区别的

 很思念抗洪的日子

后记

试读章节

野麻湾,留着文明的烙印

野麻湾地处古阳关脚下。野麻湾的西边依靠墩墩山,山顶矗立着古阳关遗迹——墩墩山烽火台,东边依靠龙勒山。兴许是源于古龙勒县之故,龙勒山上林立着密集的葡萄晾房,投射着现代特色农业气息。

野麻湾西部的红山峡就夹在这两山之间。走出湖泊荡漾,水草茂盛的红山峡,一条不窄不宽的河流,会把我们带到野麻湾中部的沙漠公园,这里有钓鱼场供你垂钓,有农家园供你美餐,有游泳池、娱乐场供你休闲。更美妙的还是登临公路西边的仿古城楼,在这里,我们可以握长矛站在关口,在猎猎旌旗中会体味戍边将士“坐卧沙场君莫笑,古人征战几人回?”的情怀。如果继续往东走,高大密集的白杨树、沙枣树遮天蔽日。在这里,我们会遇见一座寺庙,寺庙虽不算大,但平整的林间石板路,阵阵绕梁的梵乐,总会让人心潮波澜起伏。走进殿内,直面观音菩萨和善的面容,凡心顿时静如止水。

自西向东迤逦穿行的野麻湾,尽管没有惊涛骇浪、云山雾海的动人景致,但野麻湾却被刻上时代文明的烙印。让我们顺着古阳关迷人的传说退回去,当咆哮澎湃的寿昌海水沿着人为掘出的水道倾斜而下,轰然一声将龙勒山冲为两截时,阳关和寿昌两城的黎明百姓早已乱成一团,继而哭喊声铺天盖地传进历史。

水声逝去,沙来了,人散了。龙勒山腰间那个大豁口犹如一个感叹号,静静地横在荒凉的大漠戈壁。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阳关人无意间走进这个豁口时,才猛然发现谷内青藤缠绕,灌木葱茏,古木参天,密密匝匝的芦苇环绕着几弯清水。两边悬崖峭壁,怪石嶙峋,凹凸不平,似火燎,似烟熏,赤褐色的壁画将几汪池水浸得通红,于是红山峡便刻在了阳关人的心里。

兴许是谷内水源丰富,沙壤肥沃,那些急于致富的阳关人便荡过湖水,穿过阴沉沉的灌木丛,将那片平展的沙土整理成果园和田地。从此,红山峡内人头攒动,车马穿行,鸟语花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世外果园。可惜90年代末,一场无端的大火将这片果园焚之殆尽,就连四周参天的白杨树也难逃此劫,不过这是后话。

再后来,不安分的阳关人再次摇着小橹,挤进田园深处的芦苇荡,又发现原本平展的沙地突然塌陷形成十几米的悬崖,沿谷行进的河流也哗然一片悬在空中,成了一段美丽的瀑布,其落地的吼声成了幽谷中特有的乐曲。不久,这道瀑布就被城里来的技术员修渠改道,建成了阳关水电站,尽管电压不足,电流不稳,但它足以让沉寂了上千年的瀚海孤岛——阳关,照见了文明的亮光。古老的峡口沸腾了,古老的阳关鲜活了。

直到新千年,随着敦煌市电网改造,这座运行了几十年的电站终于被遗弃,但它曾经的辉煌却深深地刻在野麻湾。如今,每当我站在红山峡,面对这座沉寂的电站遗址,在感喟时代飞速向前发展的同时,心里更多的是对野麻湾的敬畏。的确,野麻湾已被刻上时代的烙印,它应该被铭记在古阳关。

P011-012

序言

这是一个陌生人打来的陌生电话,却使我阅读了一本将要出版的新书,认识了一位远在敦煌的作者。

这位作者叫麻守仕,在敦煌任教二十年,坚持创作二十年,厚积薄发,结集出版了散文随笔集《情系阳关——刻在阳关的印痕》。我爽快地接受了作者的委托,为他的新书写一点东西,也算是序。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阳关本身就是一座文化的丰碑。自从赵破奴率领大军,一路风卷残云般地把匈奴人驱逐到了更为辽远的西域,作为胜利象征的阳关,就被无情的风雨雷电浸染、拍打、轰击了两千多年,就被有情的文人骚客讴歌、吟诵、赞美了两千多年。唐人的一曲《阳关三叠》,早就穿透时空,把阳关古道植入了华夏民族的难灭的骨髓,成了敦煌文化不朽的基因。历朝历代有关阳关的歌赋、诗词、文章,更是汗牛充栋,蔚为大观。然而,麻守仕作为离阳关最近的一位有心机、有才情的作家,与古阳关零距离地接触,面对面地观察,多角度地思考,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因此,阳关在他的心中地位最重,在他的笔下情感最浓,色彩最饱和。作者在这本书中共收集散文随笔76篇,直接写阳关的就占到了四分之一。其他篇幅虽不是直接写阳关,但也贯穿了阳关情结,渗透了阳关的精气神。

倾听,本来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听对方的心声,听对方的教诲,付出的是真心,得到的是真情。而作者把阳关也当成了尊者、智者,当成了一位历史的老者,听他的心跳,听他的不言之声,听他穿透风云的呐喊,听他走出历史隧道所承载的回声,听出了作者的震撼与感悟。正如他在《聆听阳关》中说,烽燧半墩,积薪裸露。狼烟已逝,沧海桑田。就是这墩烽燧倔强而执着,在肆虐风沙和漫长岁月的冲刷中一路走来,尽管千疮百孔,但它对边关战事和历史烟云反复的见证却保持得那么的完整,这种近乎苍凉的完整中透着一股让人无可名状的寂寞,越是经历过绿山秀水高原大川的人们,这种感觉就会越强烈。我执着地认为,这种让心灵的震撼感觉才是阳关古文化的灵魂和魅力。

在作者的笔下,阳关并不是孤烽独燧,并不只是一个文化的符号,而是一个生态大环境,陪它站立两千年的岁月,迎风抵沙,经雨抗晒,一路走来的还有更多的绿色生命。是胡杨,使古阳关有了憧憬,有了希望,有了力量,有了千年不倒的精神榜样。是柽柳,给古阳关一道独特的风景,任由炽热的阳光炙烤,任凭肆虐的沙暴来袭击。是沙枣树,保护了阳关保护区内那一片一片极为罕见的大漠湿地,涵养着阳关境内有限的水源,为阳关的生态铸就了一道道坚固的绿色长城。因此,被作者称之为“阳关脚下的三姊妹”。同时,阳关的清明雪、阳关的夏时雨、阳关的白鹭鸟、阳关的野麻花、阳关的葡萄飘香,和《阳关三叠》一起,成为作者书中的绝唱。柔和的笔调,细腻的情感,读来也透出一股清新的风,流进读者心田的也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渲染。

在阳关,作者感受强度沙尘暴,又给了人们另外一种感受和体验。沙尘暴,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词汇,一刮就是天地旋转,一刮就是日月昏暗,一刮就是关山迷途。阳关的沙尘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就不是一般的人所能遇得到的,所能想象得来的。这种场面可能让唐代的边塞诗人遇上了,因此才有了岑参笔下“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惊呼。没想到作者麻守仕在阳关下的大漠深处,也遇到了“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场景。正如他描写的,这时铺天盖地般黑漆漆阴森森的沙暴已逼近了我们,只见数万丈高的沙土在大风推动下来回翻滚,如众蟒交缠,如黑云压顶,如万马奔腾,如决堤之水排山倒海,又如一道冰冷的万丈悬崖顷刻间哗然倒向我们,沙暴所到之,处一切都被吞噬得无影无踪,我们这座渺小的人墙自然也不例外。

作者把这种阳关情结,向更广阔的写作领域延伸和拓展,关注阳关古今的社会,体验校园内外的生活,感悟讲台上下的人生。因此有了他“编辑有约”专辑的所思所想,有了他“说长道短”专辑的所悟所感,有了他“生活漫笔”的所记所载。由此看来,作者并不是生活的匆匆过客,也不是阳关的漫漫浮云,而是一个社会生活的思考者、时代风云的观察者和人生里程记录者。文不在长短,只要有真情实感就能打动人心;话不在多少,只要有真知灼见就能力透纸背。麻守仕的散文,做到了这一点,这是一种文学的责任。

话从两头说,文从两面看。虽然,麻守仕的散文随笔有一种灵性之美,单纯而不杂乱,清新而不浑浊,但读来读去,又感到中规中矩,平铺直叙,没有波澜,缺就缺少一种大气之美,还需要一种超常的想象力,还需要一种思维空间开拓的纵深度,还需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功力。道理就在于文无止境!

是为序!

2014年8月19日于酒泉

后记

公元1994年8月20日,我初次到达敦煌。迫于室外高温的炙烤,只好躲在客运中心招待所二楼的小房间里喘息。待晚上温度稍有下降,我才托着疲惫的身影来到大街上溜达,在经过一个公用电话亭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敦煌报》,由于刚刚创刊,内容也不算很丰富。

8月22日,我离开敦煌城去了阳关镇中学。每到周末,空荡荡的校园内便剩下我一人,那种人去楼空、形单影只的景象让我倍感凄凉。刚到十月,漫天的风沙就迫不及待地将天地间刮得一片狼藉,以后经常有沙暴裹着树枝发出呜咽的呼啸声,从门缝里挤进来细沙呛得让人难受。当时,整个阳关镇的用电还依赖古阳关脚下的小型发电厂供给,要是遇上大的沙暴天气,这个发电系统就得关闭,于是整个村庄就被风沙的肆虐而蹂躏。每当这个时候,我这个过客只有独自蜷缩在被窝里,靠一支昏暗的蜡烛来照亮,此情此景总会让我的情绪变得沮丧,于是,我用拙笔写下了我今生的第一篇文章《情》。

三周后的一天,我竟然在邮递员送给学校的《敦煌报》上见到了自己的那篇拙作。当时心里泛起的激动让我在校园里着实转了几圈才觉过瘾,兴许正是这种安慰才让我忘记远离故土、远离亲人的孤单和寂寥。因此,我再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恰好千年阳关在日新月异的蜕变中,给我提供了必要的沃土和给养。

在阳关呆了整整五年后,我几经颠簸转折,又回到这座陌生而熟悉的敦煌城。其间,我看到一份教9币的娘家报——《甘肃教育报》(2003年更名为《未来导报》),它就像一株稚嫩的幼苗,从古老的黄河岸边破土而出,沐浴着陇中温润的山风,汲取着黄河两岸不竭的精华,时刻带给我来自那边的新鲜事儿。因此,我心常怀感激,便试着给《甘肃教育报》写一些文章,尽管更多时候是在吃闭门羹,但那份执着和坚守却没有改变。十余年来,我与《未来导报》一路走来,在这里有我的喜悦,也有我的失落,但每次面对它,都让我产生一种心灵的慰藉感。

的确,生命很容易被时间战胜,但时间却很难抹去生命留下的痕迹。一次微笑、一个帮助、一次劝告、一次启发,都会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兴许只有善于珍藏记忆的人才会记住这难忘的时刻,才会在回忆中慢慢地咀嚼快乐。学会收藏的我,不仅收藏的是知识和阅历,也收藏了快乐和幸福,更收获了一份好的心情。

如今,当我面对自己的这一篇篇收获和积累,只有感叹时间的飞逝和岁月的无情,这一页页的铅字文永远留着我奋斗的足迹。

一份记忆,一缕阳光;一份记忆,一段情缘。坚守和担当是我永远不变的生活背景。

2014年5月于敦煌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