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外经典微型小说读本/经典作品名家导读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作者 凌焕新主编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导读一]

荒唐可笑的冤情

金流之所以沦落在社会最底层,二十多年来在农村过着卑微屈辱的生活,就是因为头上那顶“右派”分子的帽子。如今,好容易熬到新时期,又幸逢摘帽改正、落实政策可以回城的良机,却被告知:记载“右派”名单的老册子上并没有他的名字。为此,他不得不焦急地到处找帽子。好不容易从原教育局书记老隋那里,总算弄清事情的真相,但老隋的无情推诿、振振有词、无懈可击,金流最终只能失望地离开。

仔细阅读本篇,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的深刻立意。值得我们赞赏的是,他把沉痛、愤慨的情绪隐含在表面平和甚至有点幽默的叙述之中,这样,金流越是找不着那顶曾经令人既厌恶又害怕,如今却显得无比珍贵、无比重要的“右派”帽子,读者越是感到无言的沉痛。事情有点荒唐和可笑,但读者笑不起来,并由此进行深刻的反思。

还值得称赞的是,作者仅粗疏几笔,便勾勒出两个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使人过目不忘。一个自然是“立身无傲骨、遇事缺主见”的金流,他的遭遇、他的命运令读者无比同情,并且欲哭无泪。再一个就是用三言两语打发走蒙冤数十载、如今求证无门的金流的上级老隋!一个善良,柔弱无助,沉冤多年后幸逢落实政策良机却申冤无望;一个冷酷,心硬如铁,为保住自己一贯正确的形象,不惜以草菅人命的卑劣手段在事实面前闭上了眼睛!作者成功地用对比手法,让这两个人物互相映衬而存在,并使各自性格更加强烈和鲜明。

(陆建华,原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长,文艺评论家)

[导读二]

悲剧之中的深思

悲剧人物,在文学中除叱咤风云式为真理而牺牲的英雄人物外,还有一类则是被毁灭的善良又朴实的平凡人物。这位作品里的主人公,曾被错打成“右派”下农村劳改的教师金流,正是这场特殊悲剧中悲剧人物的艺术见证。

说他是悲剧人物,因为20多年前,他被打成“右派”被赶往农村劳动改造,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在政治上被列入“地富反坏右”的“另册”,从一个正常人异化为“非人”。他善良,“立身无傲骨”。可这顶“帽子”却把他可贵的青春年华和知识分子从教的宝贵理想毁灭殆尽,引起人们深切的同情和悲悯。

春风化雨,拨乱反正。把错划的“右派”纠正过来,恢复原有待遇,返还作为“人”的一切权利,这是国之大幸,也是对错成“右派”的个人天大的喜讯。主人公金流当然也喜出望外,悲剧性的苦难终于可以结束了。可情况奇特,周围的“右派”都摘帽改正,回城安排工作,补发工资。可他,却无人问津,木呆呆傻眼成了一棵被霜打蔫的“老水仙”。无奈之下只得抖乎乎地去原单位教育局询问有关同志查档案,可查遍“右派”名册竟无主人公金流的名字。原来当初就没有给他戴上“右派”的帽子,当然今天也无须摘帽改正、落实政策了。这真是晴天霹雳,当初单位明明把他打成“右派”,并与其他“右派”一起离职被遣送到农村劳改的呀!怎么这20多年的“右派”帽子竞一下子飞走了呢?简直有点儿荒唐,人间竟有这样的冤情!当下,如果没有这顶帽子就不能落实“右派分子”改正的政策,就不能恢复正常人的人格和一切生活待遇。此时的这顶帽子成了他人生命运攸关的“宝贝”。他到哪里去找这得而复失的帽子呢?在这“右派”由悲剧人物变成正剧人物的一片光明中,唯独他又遭遇意想不到的厄运。

解铃还须系铃人。他终于找到了“源头”,当年那位整他为“右派”的教育局党组书记老隋。如果他能证明当时的实况,也许可以按实情落实“右派”政策,让他转悲为喜。可这位“极左派”头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单位把他定为“右派”名单上报,上面却没有批,所以下达的正式名单中没有他的名字。这位“领导”碍于“既成事实”,宁左勿右,还是把他当作“右派”和其他“右派”一起发配到农村改造,故而酿成主人公的人生悲剧,如果,按照常态的有点良心的“领导”,定会有点悔意而知错即改,顺势做件好事。可他不是“普通人”,他本有一颗阴暗的心灵,此时恶性膨胀,他不愿承担这个错案的历史责任,竟不知廉耻地赖账,振振有词地以“档案为证”,叙述着当初就没有把金流打成“右派”,继续一错再错,继续扮演着他一贯正确的“老左派”的角色。如今,国之大幸,激浊扬清,国家正在纠正这个错案,这是为历史存正气,为正义作伸张,可总有几个政治上“极左派”的跳梁小丑,不顾被害者下半辈子的祸福,仍不肯道出真情,揭开迷津,再次给受害者金流酿成新的悲剧。这部作品活脱脱地画出了极少数历史丑角的肮脏灵魂。

找“帽子”这则荒唐故事的主人公金流究竟在寻找什么?他找的并不只是“帽子”,从某种深层意义上分析,是在寻找作为人,即便是普通人的人性的尊严。要让异化为另类的“人”嬗变为所以为人,并享有一切权利而站立在民族之林的大写的人。艺术在警示:不要再发生这类悲剧,人啊人,互相爱护和尊重吧!全篇在指引,对底层人民的不幸遭际应有莫大的悲悯。正如有方家提出:经典作品的维度之一就是“悲悯情怀”。毋庸置疑,这篇作品正走向经典化的行列。

(凌焕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P107-110

后记

微型小说经典化的进程中,少不了“选家”的功劳,有选刊之选,有自选之选,有选集之选,经过层层筛选,才使“小荷才露尖尖角”。历史上的经典,也是“选”出来的,没有孔子删选成诗305篇,哪来流传千年的《诗经》,后来的昭明《文选》《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也无不是被选成经典。如今的《中外经典微型小说读本》,则更是选中之选,从已受读者青睐的《中外微型小说精品鉴赏辞典》《微型小说鉴赏辞典》《历代微型小说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微型小说》等一些著名的选本中好中选好,优中选优,才完成了这本“经典”之作。所以要感谢这些“选家”所付出的辛劳和卓识。被选人的作品是否够得上“经典”?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经典有一定标准,但由于选者的角度、视野以及文艺修养等原因,也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不足为怪的,只得让读者和历史去检验。有人有多篇经典作品,这次每人选用一篇,其余的经典以及还有未选人而同样“经典”的作品,有待第二个100篇、第三个100篇弥补,尽量把已成经典的作品一网打尽,形成“中外经典微型小说读本300篇”的格局。名为读本,是供广大读者特别是大中小学青少年阅读之本。每一篇经典作品,都有着幽深而丰富的意蕴和精湛而灵巧的艺术美感,不是快餐式的闪现和娱乐式的刺激欣赏所能理解,只有慢阅读、深阅读、反复阅读,耐心品味,才能领悟其中的三昧真谛。只有经得起再三阅读的作品才能成为经典。对读本的解读,是一件复杂的工程,必须专请一些资深的懂得艺术的名家来解读,才能解疑释惑,点到要处,评得公允。这些名家中,有大学教授20名,有的是博导、学术带头人,有的是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有的是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学者,还有著名的微型小说作家、评论家7名,他们从文本出发,读透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着重在文学性的审美特点上,以美学的历史的观点阐释和解读作品,闪耀着学术上的睿智和文学上的审美相融合的批评风采。应该说,这也是一篇篇难能可贵的精品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含量。尽管如此,由于经典文本的含蓄神秘性、丰富复杂性、延时再生性,可以说是永远解读不尽的。这里的解读也参考和借用过许多有关评说和注释,在这里深表谢意。需要说明的是,每一篇的解读也许只是个开始,名家们解读也只是一家之言,一得之见,既可以是一种导读,也可以是一种借鉴,抛砖引玉,让以后的解读更日臻完善。

当代经典作品的选编,特别要感谢有关作者的热情支持。部分作者由于联系困难,未及征询意见,特致歉意,出书后恭请与编者联系,以便惠寄样书和稿酬。

人生八十蹉跎过,“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2016年9月泰国第11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年会上获得“微型小说杰出贡献奖”殊荣的皓首老人,梦想把《中外经典微型小说读本》三卷本相继编完,不知老天能给我这个时限否?感谢出版社彭志斌社长、徐蕾总编和张春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但愿梦想成真。

编者

2017年3月

目录

前言 微型小说:走经典化必由之路

外国微型小说

 威胁

 乞丐

 办公室里的悲喜剧

 言传身教

 叶琳卡

 妈妈

 法律门前

 独裁者

 “诺曼底”号遇难记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留给女秘书的文字条

 登场

 第一位委托人

 戒指

 半张纸

 最后一个便士

 聘任

 我所发现的生活

 爱的磨难

 桥畔的老人

 大卫的机遇

 约会

 在柏林

 医生为什么来迟了

 试制品

 雨伞

 不鼓掌的人

 他母亲的伙伴

 喜鹰

 心壶

中国微型小说

当代部分

 摆渡

 路口

 枪口

 雄辩症

 胖子和瘦子

 尾巴

 一个复杂的故事

 找“帽子”

 客厅里的爆炸

 立正

 杭州路10号

 混浊

 在澡堂里

 “书法家”

 每件事的发生都有着特殊的背景

 公寓

 橘红色的伞

 她盼着他来电话

 瞎说

 天道

 预感

 放宽政策

 除法

 小站歌声

 洗澡

 丰碑

 风铃

 法眼

 英雄的眼泪

 求佛

 总统梦

 鞋

 霸王别姬

 老木

 驼背

 木头伸腰

 谁是真英雄

 打错了

 永远的蝴蝶

 打电话

现代部分

 一件小事

 他

 一个兵丁

 立秋之夜

 疲倦的母亲

 河豚子

 三贝先生家训

 昼寝的风潮

 田寡妇看瓜

 芦苇

古代部分

 孙叔敖埋双头蛇

 王嫱

 韩凭夫妇

 许允妇

 荀巨伯

 钟繇

 紫荆树

 杨素

 钱若水

 东坡卜居阳羡

 魏公应

 陈秀公见王安石

 陕西刘生

 庆州老兵

 戴十妻梁氏

 辞拾遗钞

 绍兴士人

 柳敬亭说书

 快刀

 真龙图假龙图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前言微型小说:走经典化必由之路

二十多年前余曾撰文《提倡精品意识》,那是对微型小说创作中出现的急于求成、粗制滥造、急功近利现象的提醒,也是对微型小说讲究质量、多出精品的一种呼吁。如今,微型小说创作日趋成熟,已经有120多位作者用微型小说创作的业绩跨入了作家的大门,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每年有上万篇作品发表,有上千篇作品被选载,有上百篇作品在各种奖项中获奖,可谓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微型小说向何处去?微型小说如何发展?窃以为:我们不能因为有那么多作家,那么多作品,那么多读者而沾沾自喜。请问,其中有多少大家?作品中有丘陵却缺少高山,有高原却缺少高峰;读者中有“大众”,却缺少“精英”,缺少真正懂作品的“知音”。为了让微型小说为历史存正气,为人民塑灵魂,为艺术立标杆,微型小说必须走经典化之路,这是文体发展的必然,“微”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唤,一切有识之士的期待。早在2009年,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理论家陈建功就提出“小小说的‘经典化’追求”,期待它在“经典化”方面做出更高的努力。王蒙也希望它能够出现经典,能够出现进入文学史的东西。因为只有微型小说有了经典作品,登上新经典的高峰,才能让微型小说为“微”时代树立标志性的艺术标杆,在中国文学史留下一席之地,在文艺之林中为后世铸造“不朽”。因此微型小说要发展,“经典化”是必由之路。否则,它将会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成为文艺生态园中的匆匆过客,赢得了“繁荣”,失却了人类精神高度;注重了“当下性”的热闹,丢弃了艺术生命“恒定性”的永恒。不知这样的认知,能否回答好微型小说该向何处去的疑问。

微型小说的发展从八十年代崛起始,当前已经进入三十而立之年。在优秀作品中,有没有出现经典性作品也是值得研讨和回答的重要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没有”。有人说还没有出现有代表性的人物和经典性的作品,有人则以为微型小说至今还没有哪部作品集获得“鲁迅文学奖”,何谈“经典”?还有人以为微型小说属“小儿科”文种,不受“官方”和权威人士重视,出现的时间又短,大量的同质化、类型化的平庸作品,何来“经典”?总之,微型小说有优秀作品,但未出现经典作品,这是一种一叶障目、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认识。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认为这三十多年来,微型小说作家群星灿烂,作品“大家集”“名家集”一套几十种、上百种,更有甚者,微型小说经典作品集竞有“百部”之多,盛况空前。但仔细阅读作品,大部分攀不上经典的份儿,在某些出版社和作家的眼里,“经典”或许可以当作文化市场营销的手段,笔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亵渎”经典。这种现象表现出一种“泛经典”的认知,也是一种所谓的“伪经典”。  那么,微型小说到底有没有经典呢?我答日:有,但不多。散金碎玉,大都散落在泥沙之间、乱石堆里,需要智者披沙拣金,剖石觅玉。可能在各种集子中有之,在选刊中有之,在各种报刊上有之,在获奖作品中有之,在评论家的评述和推介中有之,总之微型小说的经典作品已经问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不为人们的某些说法所左右。它们存在的特点是大都以单篇的形式出现,散落在各种传播媒体中,急需有眼光的“选家”,把它们“召集”起来,把这些散金碎玉集中在一个百宝箱里,让经典荟萃,熠熠生辉,形成一个可让人研读、研究、观赏的集子,既可供当代人深度阅读,也可为后世留下阅读的文学文本载体。为微型小说经典化进行一些切实有效的劳作,我心向往之!于是,我们根据现有的条件和几十年积累的资料,试图从众多经典微型小说中,初步遴选出中外古今100篇编辑成“经典微型小说读本”,为微型小说经典存世传世立碑,让它走入寻常百姓家,润物细无声,构筑起一座心心相印的艺术之桥。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谓初步的100篇以后,根据经典作品的多少,可能会有第二个100篇或第三个100篇,《唐诗三百首》经典选本流传至今,难道不能有“微型小说三百篇”经典文本传诸后世吗?

依据什么选出这些经典作品?或者说有什么遴选的标准?当然有。没有规矩,成不了方圆。我们的依据:一是马克思、恩格斯老祖宗提出的“以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作品;二是以微型小说独特的审美特征来评价作品;三是以文学经典的基本内涵来选择作品。综合说来,化作如下的具体要求:

(1)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文字数量的规定性。微型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在表达的用语字数上应该有一个合适的界定,并从中“戴着镣铐跳舞”。笔者同意微型小说的首倡者江曾培先生的说法:“上限一般以千字为宜,如果有点伸缩的话,也只能伸到一千五百字,个别的最多不能超过二千字。”“对那些二三千字以上的作品,一般是不宜给它们戴上微型小说的徽章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下限呢,几十字、几百字皆可。篇幅文字上的限定,既是一种束缚,也是它的优势。它可以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它可以尺幅千里,具备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因小见大,以微知著,一石多鸟的审美特征,呈现出它在“微”时代文学中独特的简约之美,让人赏心悦目,一唱三叹。

(2)叙述手段、情节布局上的机智化。微型小说要选择新颖视角,旁敲侧击,别开生面;情节构思应峰回路转,强调突转、反转,并常在结尾处出现意外的转折,形成审美的爆发力,让人释疑、释怀,心灵震撼,具有某种历史的厚重感、智性的灵动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表现出它所特有的包蕴着丰富、变化和阅读冲击力、感染力的单纯美,这是其审美特征的显著标志。

(3)人物创造、生命展现的充分个性化。人物是微型小说的写作对象和核心。要给他生命,把他写活,写得“有神气,有活力,有生气”(泰纳语),受文字篇幅限制,要以简单勾勒的方式,极省俭地刻画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不要把他写成意念的符号,精神的传声筒,没有生命的僵尸。人物描述多从小处人手,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细节中展示人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创造独特而有标志性的人物个性。其中应蕴含着人性的本色,灵魂的跃动,精神生命的亮点,人物既有血有肉,又内涵丰富,表现出某种耐看、耐品、耐思的神韵美,这是微型小说人物创造的审美追求。

(4)时间长河的淘洗,历史老人的检验。有些微型小说作品,受热点的触发而写,热闹于一时。但时过境迁,“时髦”渐退,只剩下“废钢烂铁”。有些作品新闻性很强,点赞很多,产生轰动效应。但过不多久,新闻价值逐步丧失,审美价值不足,冷得只留下“平庸”。时间是经典不可缺少的验收员,没有它的签字就成不了经典。那么,时间的长度以多久为宜?笔者以为:长则几千年,如《诗经》《世说新语》;几百年,如《红楼梦》;短则几十年,如鲁迅、郭沫若的作品。但是不宜把现炒现卖的作品,近几年来或十年以内的微型小说马上当作经典,因为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很容易鱼目混珠,即使是可能的经典,也要经得起时间的锤炼和考验。所以时间是经典的见证,让“真经典”愈加闪光,让“伪经典”显露出它的原形,为历史所淘汰。

(5)大众读者的满意,“精英”读者的首肯。微型小说作品是否是经典,还需经广大读者的检验与认可。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对于文学来说,公众是最高的裁判,最高的法庭。”这里的“公众”,其实就是指阅读作品的广大读者。微型小说只有经过阅读才能产生审美效应,发挥其不可估量的精神价值。大众读者的阅读,一般由三个层次向前推进。第一,喜爱。即乐意接受,喜欢阅读,产生愉悦感。第二,感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之心动,甚至为之震惊。第三,折服,为作品深邃的思想、高超的艺术、栩栩如生的情境而心悦诚服,读之再三,入迷、发狂、反思,从作品的“应当的生活”和“妙谛真知”中构筑起新的信仰,主导人生或改变人生。精英读者指的是那些“懂得艺术并能够欣赏美”的一些专业人士。他们阅读之后对作品印象很好,又诱发他们反复阅读,细心品味,不断发掘并肯定其艺术价值。正如卡尔维诺所云:“所谓经典,不是你正在阅读的作品,而是你正在重读的作品。”重读,反复读,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还有那些文艺部门的专业评奖,也起到筛选的作用,其中获奖精品也可能成为经典。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被选进大中小学教材的微型小说,不仅经过语文专家审定,而且被几百几千万青少年读者当作典范性的课文来学习,这难道不是经典性的标志吗?

根据以上五方面的要求,我们遴选出外国作品30篇,其中有契诃夫、屠格涅夫、马克·吐温、海明威、欧·亨利、卡夫卡、雨果、星新一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一些华文作家等的精品;中国当代作品40篇,包括王蒙、汪曾祺、高晓声、谌容、冯骥才、蒋子龙等作家的作品;中国现代作品10篇,是以鲁迅、郭沫若、冰心为代表的作家的传世之作;还有东晋干宝、葛洪,南朝刘义庆直至唐宋元明清的作家的古代优秀代表作品共20篇。这100篇作品,麻雀虽小,然其中外古今,品种繁多,风格多样,也许可戏称为“五脏俱全”了。

何谓“读本”?简言之,谓可读之本。读和阅不同,阅是看的意思,而读则是看着文字念出它的声音来。读是对文字形、音、义的全面认知,让文学作品从无声的世界提升为有声的世界,从视觉的形式美中增添听觉的音乐之美。读本,则是青少年学语文、学文学的课本。它不是浏览式的浅阅读材料,而是供探究挖掘、可人心人情的深阅读范本;不是那种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快阅渎的快餐文化,而是可供耐读、耐品、耐思而隽永诗性、可供慢阅读的艺术品。

为什么要专请名家为之解读、导读?我们的理由是,首先从艺术精湛、文字精美、有限的经典文本看,微型小说蕴含着无限的艺术空间和艺术张力,蕴含着许多被遮蔽、被隐匿的神秘人性世界,所以读者不是一下就能理解和欣赏其中的奥妙。其次从具有不同修养、爱好兴趣,有不同阅读态度的读者看,常常因人而异。有的只看热闹,不看门道,一知半解,纯属表层化的浅读;有的读后产生偏差,不能准确理解作品的意蕴和审美价值,产生误读。所以,我们特请一些懂得艺术并能欣赏美的“行家”、名家为之解读,其中有大学文学教授,有文坛评论家、作家,还有一些资深学者,他们掌握着打开读本“艺术魔盒”的钥匙。他们的解读,或一语中的,点评精辟;或探幽索隐,指点迷津;或欣赏剖析,公正公平;或豁然顿悟,石破天惊。甚至他们的行文,本身可能就是一篇赏心悦目的美文。名家解读,既有学术含量,释疑解惑,新见迭出,又有审美体验的独特感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些恰似读本深读、重读的指路明灯。他们在书中相聚,群贤毕至;他们在书中解读,擘肌分理,鉴照洞明,高见卓识,循循善诱。如此良师益友,实属难得。他们为微型小说的经典读本增光添彩,为微型小说这个新兴文种走经典化的必由之路付出辛劳,留下珍贵而有温度的笔墨,值得称道。

衣带渐宽终不悔,老骥伏枥再奋蹄。微型小说应当有经典,微型小说也已经有经典。微型小说经典化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一切为之而努力的有识之士,都值得称赞,都值得人们的尊重和敬畏!

2016年12月于南京师大月光陋室

内容推荐

作为最早和最长时间研究微型小说的权威专家,凌焕新主编的《中外经典微型小说读本》试图在厘清经典、伪经典和反经典内涵的基础上,精选古今中外具有经典价值的微型小说作品,为微型小说创作提供一个经典化的标杆。在内容上,本书将采用名家评点的方式,对微型小说30多年来的创作和理论实践进行全面的总结。

编辑推荐

凌焕新主编的《中外经典微型小说读本》遴选出外国作品30篇,其中有契诃夫、屠格涅夫、马克·吐温、海明威、欧·亨利、卡夫卡、雨果、星新一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一些华文作家等的精品;中国当代作品40篇,包括王蒙、汪曾祺、高晓声、谌容、冯骥才、蒋子龙等作家的作品;中国现代作品10篇,是以鲁迅、郭沫若、冰心为代表的作家的传世之作;还有东晋干宝、葛洪,南朝刘义庆直至唐宋元明清的作家的古代优秀代表作品共20篇。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