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细雨(五山书院作品)》是五山书院作品,共25篇散文,是两位作者散文的合集。
前一部分精选作者蔡权在一些庆典上的讲话、生活或工作中的随笔;作者是1963年6月3日出生广东潮汕,男,企业家、书法评论家、文人、学者、艺术品收藏家。后一部分精选作者李果部分散文作品,作者1946年8月28日出生于黑龙江虎林,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北京华影会书画院高级艺术顾问、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高级人才。内容涉及与一些书画大家的交往,以及在生活中的一些奇闻异事。
| 书名 | 五山细雨(五山书院作品)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蔡权//李果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五山细雨(五山书院作品)》是五山书院作品,共25篇散文,是两位作者散文的合集。 前一部分精选作者蔡权在一些庆典上的讲话、生活或工作中的随笔;作者是1963年6月3日出生广东潮汕,男,企业家、书法评论家、文人、学者、艺术品收藏家。后一部分精选作者李果部分散文作品,作者1946年8月28日出生于黑龙江虎林,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北京华影会书画院高级艺术顾问、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高级人才。内容涉及与一些书画大家的交往,以及在生活中的一些奇闻异事。 内容推荐 蔡权、李果著的《五山细雨(五山书院作品)》分为淋漓篇和淅沥篇。淋漓篇作者为蔡权,精选作者在一些庆典上的讲话、生活或工作中的随笔;淅沥篇作者为李果,精选作者部分散文作品,内容涉及与一些书画大家的交往,以及在生活中的一些奇闻异事。 目录 一步一步 炒米 皓齿赋 父亲的生日 命运的际会 臧克家轶诗一首 阳光下的情思 ——法国画家查理·乔得龙的水墨世界 潘家园书画市场见闻 鲜桃只应天上有 难忘的庆典 ——中国电影家协会成立五十周年 散记三篇 明清残瓷款记初识 湘西雨雾 玉人价更高 神奇的耳朵 从八王坟到北京站口 广场上的曙光 文章千古为哪般? 能饮一杯无? 装池国手刘金涛 人的命运 “地下”鬼市 ——第八届北京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见闻之一 赠君一言辨真伪 ——第八届北京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见闻之二 层岩出秀水 中国边疆暨都市社区文化建设遐思 凤林城址陶片分色拾遗 华君武的顾问 “三捂”与“三紧” 甩了又甩 对李白《听蜀僧溶弹琴》的感悟 我们的时代 一块夔凤纹瓦当 壬辰冬至前五日这天 绽放异彩 ——《李秀芬画牡丹》序言 “层”“危”“飞”“云”等字义同“高”吗? 圆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读后 《书法本体与多元》编后记 学习毛泽东草书李白诗《早发白帝城》 逐梦大美 “鱼头·鱼尾” 死里逃生 期望影片《文天祥》“三格” 贺华影会开张 《桃李正酣》后记 一分为三 试读章节 父亲的生日 父亲过生日,何时操办,最初的一次已不记得。 我们做儿女的,格外看重父亲垂暮之年的生日,倍加珍惜,尤其是母亲走了以后。 父亲过生日那天,是全家的重大节日,隆重团聚,喜气洋洋。 父亲生于1916年,正月初八,这,我们知道;但不知道他生于什么时辰。 至于父亲的父亲,往上推,先祖如何,偶尔想到并提及,仅此而已。顾眼前,看现在,目光之短浅,不慎终追远,于此可见矣。 父亲生日这天,他成了家里的中心。但父亲从来说了不算,不抓权,不决断,他有句口头禅:“人,该然走那一步,定不可移。” 他多次对我们说,谁愿意犯错误?都是一步一步,大小劲儿赶的。多种因素聚合在一起,必然会发生什么。 平素里,父亲有别于同时代人的,最让人羡慕的,是反对大男子主义,他是女权主义的坚定支持者。他对母亲言听计从,久而久之,大事小情均由母亲说了算,父亲乐得好像不管不顾的样子。但我一直以为父亲心里有数,对母亲绝对信任,评价很高。他不止一次郑重地说,母爱大于并重于父爱,这一理念深深地影响我,对父亲的公正和质朴,愈加敬重。 事实确实如此。在家里,母亲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父亲。父亲八十岁生日以及其后的生日庆贺仪式上,他即席讲话,,总要这样说,既是对母亲最好的悼念,又是父亲思念母亲的完美再现。父亲敬爱母亲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熏陶我对妻子的情感和态度。日常生活里,夫妻感情不知不觉地化为母子或父女情感,有时分不清,只觉得一家人,应当亲亲密密,无所顾忌。 令我难忘的几个场景,常常闪现在脑海里,恍如刚才发生一样。 十岁那年,我同七岁的弟弟李忠,跟着父亲徒步跋涉几十里山路、村路,穿越广阔的田野,到远离城市的居住在农村的二姑家去串门。哎呀,道路那么漫长!父亲在前面行走,我同弟弟边走边玩,三人成一条长线。 “路漫漫兮”——课堂上吟这句,体会何其深刻! 十岁左右,一天跟着父亲到鸡西矿务局俱乐部观看电影《新局长到来之前》,正片放映前,加映纪录片——北京少年儿童主演的《一个螺丝钉的遭遇》。我如醉如痴:蓝天白云,处处欢乐,时时鲜艳……生活如此美好。记忆里,这是父亲第一次领我看电影,也是唯一一次,印象深刻极了。从此,我一次又一次去俱乐部,那里给我以欢乐和别有洞天的新奇,弥补我经历、阅历之不足,滋补我。 十五六岁时,每逢节假日,同李忠扛着锄头,跟随父亲到离家十几里地外的山冈上开荒种地,自产粮蔬,填饱肚子。1960年至1963年,全家九口人,全靠父亲一人的微薄工资,日子实在艰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每当读这首诗,我的感触无以言状! 令我铭记的两件事,都与午饭有关。 那是父亲退休后应聘为某单位工作,规定上午十一时收工。我提前十几分钟赶到,请父亲回家吃午饭。他正在抹墙:把和好的泥,倒在左手的木板上(大铲),用右手的泥抹子把泥抹在墙上,抹平。 我提醒父亲:“爹,到点了。” “几点了?”父亲手中的泥抹子在墙上来回舞动,泥巴由堆堆块块,变成条条面面,然后镜面一般平整,看了让人心里舒适惬意。 父亲故意问,算是提示我,尚未到点。 “还差十分钟。” “等一会儿。” 旁边的几个小工七嘴八舌地催促师博: “提前几分钟收工没啥。” “那么大岁数了,还这么守时。” “退休之人,认真干啥?” 小工们都是年轻人,帮助父亲搬砖、运砖、递砖,运土、和泥、盛泥,以及从事其他辅助活儿,边干自己分内的活计边向八级工师傅学习泥瓦匠技艺。 徒弟们议论徒弟的,父亲抹父亲的。我注意到父亲在微笑——略微地一笑。 十一时过五分,他才把泥抹子在细沙堆里蹭了蹭,浑身粘着泥巴的泥抹子顿时焕然一新,泥巴不见了,垢去明存,闪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 父亲把大泥抹子、小泥抹子、小刨锛、大铲、勾缝等工具,一一放进帆布大工具兜里,然后才同我离开工地。 还有一天中午,怨我。十二点半才把饺子包好,真是忙三火四、手忙脚乱的。父亲坐不住了,从炕上下来,帮我煮饺子。圆滚滚的热腾腾的饺子捞出来,盛到大瓷盘里,已是十二点四十五分,离父亲下午一点上班还有十五分钟,而父亲从家赶到工地还得走几分钟。我急出一身汗,心绪像锅里的汤水似的,翻滚着。 “爹,你先吃吧。” 父亲坐下来赶紧吃。 我看了一眼,父亲简直在吞食。 一大盘饺子,二十几个,热气冒着,转眼间露出一些盘底。 父亲边吞食边瞅柜上的闹表。 我马上就能煮好下一锅。 父亲干体力活,至少得两盘子。 我端起满盘饺子往屋里走,迎面碰上父亲边走边嚼边说:“我得走了,到点了。” 我一看,桌上盘里还剩一半饺子。 霎时,我难受起来,恨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剁馅、和面、擀皮子?为什么拖拉到这个时候?为什么不提前? 父亲走的前一年,快过生日了,我夜不能寐,浮想再三,怕父亲突然离去,来不及交代,我们得不着什么,那才叫遗憾。 …… P9-12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