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无铅软钎焊的基础与实践
第1章 软钎焊的历史
1.1 焊料的起源
1.2 日本的软钎焊历史
1.3 软钎焊的无铅化
第2章 焊料的相图与组织
2.1 焊料的种类与相图
2.1.1 焊料的种类和标准
2.1.2 焊料相图的使用方法
2.2 锡疫
2.2.1 锡疫的现象
2.2.2 合金元素的作用
2.2.3 加工的影响
2.2.4 锡疫发生的可能
第3章 无铅焊料的组织
3.1 Sn-Ag系合金的组织
3.1.1 Sn-Ag二元合金
3.1.2 Sn-Ag-Cu三元合金
3.1.3 Sn-Ag-Bi三元合金
3.1.4 Sn-Ag-In系合金
3.2 Sn-Cu系合金的组织
3.3 Sn-Bi系合金的组织
3.4 Sn-Zn系合金的组织
3.5 Sn-Sb系合金的组织
第4章 凝固缺陷--粗大金属间化合物、剥离、缩孔
4.1 初生粗大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
4.2 焊点剥离
4.3 凝固开裂
4.4 焊盘剥落
4.5 抑制凝固缺陷提高可靠性的对策
4.6 Pb污染及其现象
4.6.1 结晶晶界的劣化
4.6.2 低温相形成导致的界面劣化
4.6.3 促进扩散导致的劣化
4.6.4 Pb污染引起可靠性下降的对策
第5章 焊料的润湿行为
5.1 焊料的润湿性
5.2 温度与合金元素的影响
5.3 sn合金和金属界面反应的影响
5.4 润湿性试验方法
5.4.1 润湿称量法(润湿平衡)
5.4.2 润湿扩展实验(日本工业标准JIS Z3197)
5.5 润湿性相关课题
第6章 软钎焊的界面反应及劣化
6.1 焊料和金属的反应
6.2 黑焊盘
6.2.1 镀层品质导致的黑焊盘
6.2.2 钎焊工艺导致的黑焊盘
6.3 界面反应层的重要性
第7章 软钎焊工艺
7.1 波峰焊
7.2 回流焊
第二部分 软钎焊的可靠性
第8章 可靠性因素
8.1 焊接中的制造因素
8.2 使用时的劣化因素
第9章 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及寿命预测
9.1 可靠性定义
9.2 可靠性分析
9.3 加速试验和寿命预测
9.4 各种标准
第10章 高温环境下的劣化
10.1 高温下金属的扩散
10.2 界面的劣化
10.3 特殊界面Sn-Zn系合金的高温劣化
10.4 高温劣化的对策
第11章 蠕变
11.1 金属的蠕变现象
11.2 蠕变机理
11.3 蠕变评价相关课题
第12章 机械疲劳及温度循环
12.1 机械疲劳的作用
12.2 温度循环的作用
12.3 疲劳及温度循环影响的评价方法
第13章 高湿环境下的劣化
13.1 吸湿引起的故障
13.2 高湿环境的腐蚀
13.3 离子迁移
13.4 气体腐蚀
13.5 各种试验方法
第14章 Sn晶须
14.1 Sn晶须产生的五种基本环境及其理解
14.2 室温下晶须的生长
14.3 温度循环(热冲击)作用下晶须的生长
14.4 氧化腐蚀晶须的生长
14.5 外界压力作用下晶须的生长
14.6 今后的晶须研究
第15章 电迁移
15.1 焊料的电迁移原因
15.2 焊接界面的影响
15.3 倒装芯片互连的电迕移
15.4 电迁移的总结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