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作为一个美学大师,并没有将自己的目光局限在书斋里,而是因家国动荡、民不聊生的惨状对国家和民族充满了关心,对青年朋友们更寄予了厚望。《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正是朱光潜在青年人问题上关心的体现。夏丐尊曾说,这十二封信是朱光潜送给国内青年的礼物,凡是具备中学文化水平的青年都应该看一看。作者针对当时知识分子所遭遇的人生困惑——如读书、作文、升学选课以及社会运动等,用缜密的逻辑分析问题、用诚恳的语言贴近读者、从独特的视角阐述观点,并指出了青年人的出路。本书一经付梓,便好评如潮,受到了大江南北的青年人的热烈追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青年为对象,但并未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都可以是受信人,都应该凑一渎这十二封信。朱光潜以青年们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忠告,包括读书、作文、社会运动、恋爱和升学选科等方面。但总的来看,似乎是有个一贯的出发点,即希望青年们能够端正自身的态度,眼光要深远,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端正自己,勿随世俗图近利。
一 谈读书
【导读】
青年们应该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阅读课外书。
这既是对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也是学生们探寻兴趣的一种途径。同时,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读书,去读那些有意义的、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图书。
朋友: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循循善诱,娓娓而谈,让人感到无比亲切,如饮佳酿,如坐春风)!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 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开篇点题,通过对青年读者发问的形式,直接引出本篇文章的主旨。这种方式有利于将读者带入其中,发人深省,教诲颇深)。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弗兰克林 (现通译为“富兰克林”。 1706—1790,多才多艺,在许多领域都做出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穷理查年鉴》等),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吗?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 (一种牌戏,常用来赌博)、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吗?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吧!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们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 (这种代替读者发问的形式,便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深入解析自己的思想,同时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全面,更具说服力)?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去在课外研究,发现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味。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现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P1-3
朱光潜作为一个美学大师,并没有将自己的目光局限在书斋里,而是因家国动荡、民不聊生的惨状对国家和民族充满了关心,对青年朋友们更寄予了厚望。《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正是朱光潜在青年人问题上关心的体现。夏丐尊曾说,这十二封信是朱光潜送给国内青年的礼物,凡是具备中学文化水平的青年都应该看一看。作者针对当时知识分子所遭遇的人生困惑——如读书、作文、升学选课以及社会运动等,用缜密的逻辑分析问题、用诚恳的语言贴近读者、从独特的视角阐述观点,并指出了青年人的出路。本书一经付梓,便好评如潮,受到了大江南北的青年人的热烈追捧。
以《谈读书》为例,其中谈到了选书方法、读书书目和读书方法等实际的问题,去除了传统文章中的宏大叙述,将文章内容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中,给青年朋友以切实可行的建议。其写作目的是为了督促和帮助青年朋友进行规律并有效的阅读行为,然而这篇写于九十余年前的文章却意外地契合了当下青年们的阅读情况,其内容值得今天的我们进行借鉴。本书中的十二封信大抵如此,其中浓缩的智慧,以及对于青年人所要面对的问题的思考足以跨越时间的距离,飘然来到我们身边,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
另外,朱光潜作为一个精通文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的大家,其文章旁征博引、内涵深刻,也能为正处于青年时期的读者提供很多可供学习的内容,让青年朋友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任何一个梦想都可能因为读书而产生,而实现一个梦想也必须借助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言
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我们要生活。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身的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
——著名教育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 朱永新
对于学生们来说,应该是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书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文字的背后。这样才会在“经典”的引导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中国当代小说家、先锋文学代表作家 北村
没读经典不是经典的损失,是你的损失。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敬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