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鼎沸沙鸣(从北京到台北的乡愁)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常锡桢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要说,也从当兵说起吧

人若生不逢时,必定影响时运!

我出生那年,即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北京后,因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于6月28日更名为北平市,并设北平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接着战乱来临。军阀割据,倭寇入侵,战火燎原,民不聊生。

中国军民坚持十四年抗战,赶走了日本鬼子,原想能过几年太平日子;但国共和谈破裂,不幸内战又起,再次把中国的老百姓卷入一场浩劫与灾难之中。

打仗需要兵源,于是国民政府开始征兵!中国俗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何况那时候战争频仍,死伤很重,所以没人愿意当兵。政府只好实行征兵政策,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开始全面抽壮丁,满18岁的男子都必须要参加抽签,决定入伍时间的早晚序次。

那时候有钱人家可以花钱买壮丁代替从军。我家属于平民阶级,家境虽然穷苦,托天大幸,生活勉强过得去,不曾遭受大饥荒,父母还犯不上把自己的儿子当作壮丁卖。

征召新兵多数送进战斗部队,上前线当炮灰,伤亡几率偏高,老百姓普遍认为“当兵就是送死”。所以有人在抽签之前自找门路,先选个后勤军事机关去当兵,在服役单位或部队请领一张《在营服役或任职证明》,寄交当地县市政府,就可不必参加抽签了。这样当兵总比在野战部队安全多了。于是我在1946年北平征兵抽签之前自动加入非战斗部队,以保安全。

独立辎重汽车第十四营

我大哥是军人,比我大11岁,他少年得志,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一四二师中校军需主任(注:按常友石先生履历表所记,1942年至1944年曾任国民党军队一四二师中校军需主任)。驻在北平的第五总监部有他的老同事,就托人介绍我进了独立辎重汽车第十四营汽车修理厂(简称“独汽十四营”)当了一名上等兵,时在1946年腊月。

一般汽车营都配属一个保养连,而独立汽车营保养单位叫“修理厂”,编制比较大,有厂(连)长少校、副厂长少校、技术员少校一人,上尉二人,副官中尉还有补给官等姓名已不复记忆。

独汽十四营成立之初,修理厂原设在北平东安市场后身儿、金鱼胡同里边第一条胡同(煤渣胡同)。这里原为中国大学工学院新建院址,可惜始终未曾开办,所以被军方征用,大约一个月后工厂就迁到宽街。宽街这条街实际上不宽,而且很短。西通鼓楼,东街口跟铁狮子胡同相对。厂里的大兵们闲着没事儿出营闲逛,上北海、景山最为近便。

1997年我返乡探亲,台湾旅行社介绍我预订宽街的一家宾馆,说是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四合院,经过整修后室内设施稍稍现代化。原来我对这个住处很感兴趣,也很期待回溯一下旧时生活环境;但是下飞机来到这家宾馆时,发现宽街变成单行道,进出都要绕道非常不便。街口大马路正在拓宽路面,整天暴土飞扬,让人感到不舒服。由于家人有意见,只好另在天桥找了一家宾馆落脚。

独汽十四营的军服符号为“永平”,故简称为“永平部队”。北平还有一个汽车第二十二团,符号为“思予”。

我们独汽十四营营部真像个“大衙门”,居然设在天安门里边的签押房。第一连设在北海东面的陟山门外。第二连的军车都停放在东皇城根和两边胡同里。第三连设在石驸马大街西头、南河沿的城墙脚下。我们修理工厂先设在煤渣胡同,后迁宽街。因此每周一早上,我们全营都集合在天安门内广场营部出操训练。

因汽车营任务在于运输,不在作战,武器配备极为有限。我们修理工厂只配备10支步枪,在出操时队伍里只有前头9名士兵持枪,另外一支必须留给工厂大门卫兵持用。(P2-4)

后记

人生历练不断,总是希望坚强,勇往直前。及至年迈,身人老境,器官衰退,宿疾逐渐凸显出来。比如我的肠胀气每个月都会增加痛苦。尾椎骨有一节长骨刺,翻身时会疼痛。

2013年4月8日病情加重,我从耳鼻喉科诊所拿药回家时,几乎无力行走,上楼梯很是艰难。之后出现便秘,排便不通,右腹部十分胀痛。

当晚8时通知儿子敬凡。

我卧床熬过一夜,坐起站立都需用拐杖全力支撑,且疼痛难忍。决定去三总医院急诊。救护车的二位是用我的棉被兜我下楼,我的腰部恰好靠近楼梯台阶的尖锐处,下楼梯时曾经三五次触碰阶梯的尖角。

经医院CT检查后发现,有一节脊椎长骨刺,但不至于引起疼痛。但另一节变窄,没有“突出现实”,却有“初期骨折”现象。

现在我这个腹肠病状,至今不知疼痛原因,大概是累积下来的结果。如今不能起身生活便不能自理,这是令人担心,也不好处理的事。如不能解决起立剧痛之症,自己便成为一个有思想能力而无行为能力的“瘫痪人”。

值此之际,我心中惦念的事情很多很多,其中就有我的回忆录《鼎沸沙鸣》的修订与出版事宜。《鼎沸沙鸣》书稿从开始写作,经历了大约二十几个年头,中间也曾搁置了十来年。最初的原稿都是用圆珠笔起草,其间曾多少次誊抄,顺便修饰文句,但故事都是事实,因此从来没有更改过。至今还是保持“原汁原味”。

自从两岸开放以后,特别是最近半年的时间,我才得以畅所欲言,把岛内戒严期间不敢讲的,或不便说的都尽我所能,回忆所及,不做保留地陈述出来!

书稿中我的家人、同事、同伍都是真名真姓。像柱子、栓子、顺子都比我大几岁。还有虎子比较年幼,大家总是一群玩伴。虎子就是被“高丽棒子”霸占房屋的“刘瘸子”的儿子,他很聪明,擅于象棋,不知他的学业和命运如何了?

像被就地正法的老广,卖黄牛票的罗刚都确有其人。只有舞女贾小姐那段故事中遭遇的华侨菲利原名吉美,他是“星马”的富商,和我的董事长是好朋友。有时会合作或介绍有台湾版权的外国影片交我公司发行。也算是我的股东老板。吉美每一两个月不定期来到台湾,他来时身边必会出现两个跟班。其中一个便是狂妄自大、喜欢抬杠的高副官。他借着吉美是贾汝英的恩客,两人又打得火热,几乎出双入对,老高时刻不离扮演“护驾”角色,不让吉美对贾汝英逾越红线。老高自以为身份高贵,目空一切。不过这个人确实很有辩才,不愧“抬杠高手”!吉美和汝英的婚姻在欢场是为常事,是否为一场骗局不易判断!故事的结局是我虚拟的,文中提到的无名老和尚是台湾岛传说中的人物,他当年带兵打仗,造了很多杀孽,退到台湾后皈依了佛门,苦心修行,超度众生,希望消除业障,成菩萨道,走向莲池。我心对此有感,故将“将军与和尚”的民间传说穿插在故事里面。

我于1998年皈依佛门,承蒙得道高僧祥云师父赐授三宝,赐名法号“福慧”,收为关门俗家弟子。祥云师父曾予很多加持和深厚的恩惠,在精神生活方面使我得以再生;他的德泽惠及我祖孙三代。

师父圆寂后,荣登莲座,长伴佛陀左右,清净妙界。因我常念师父法号,偶在灵光妙曼中得见师父法相尊严,对我这顽劣之徒眷顾有加。我虽不通深奥佛理,用功不多,但我心中有佛,法轮常转,诵念佛号,常住我心,我信佛能怜悯我,助我渡过彼岸。

关于这本回忆录的修订和出版,我要感谢的人有:

我儿常乃麟助我编修用心良苦,与各方联络、沟通、请益,出自至诚,使我感动。

李靈女士曾经读过我的初稿。大概是我这个长期居住台湾的老兵毕生遭受的苦难和生活经验有些与众不同;或许我的儿时记事以及我当国民党军队阿兵哥时的行军、作战、押运被服的回忆记录使她感到闻所未闻的那种新鲜和惊奇,尤其是我的文笔也较特殊。承蒙李靈热心为我逐句逐段润饰词语,使文章增添文藻气质,让读者阅读更为顺畅。我在此向李靈致以由衷感谢!

我的新朋友侯一罡,他是在2010年冬起担任洪秀柱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的助理,我们曾共同研讨过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历史文献问题,彼此想法意见都相当一致,对服务选民事务与回复信件也都合作无问。2012年3月他鼓励我在家中架设网络电子邮箱,以此互相联络沟通,更发现他的学识广博,阅历丰富,善于协调,做人与待人均极为诚恳。他已在军中完成好几个阶段性艰巨任务以及数项民间企业的工作计划,都能顺利达成目标,为社会做出贡献。他的成功和完美人格可亲可佩!目前他是洪秀柱办公室主任乔正中的得力助手。

这次修改《鼎沸沙鸣》书稿,若无网络就不可能与北京如此便捷地联系,得以即日阅读校订新稿。若仍用邮政交通,恐怕要耗费几十倍的时间。因此我深深感谢侯一罡先生的积极建议,使用了网络电子邮箱,更感激他给我在写作上的精神鼓励。

2013年5月5日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话从当兵说起 几度死里求生

 要说,也从当兵说起吧

 独立辎重汽车第十四营

 东北盐警总队

 志愿出差 押运冬装到营口

 回程周折 旷野萧瑟 空村寂寂

 夜宿甜水井 月色暗 风声紧 人瑟缩

 胡家惊魂记 车倒 人倾 马翻

 再访沟帮子 绕过双羊店 行军回锦州

 葛师傅情深义厚 罗宋汤齿颊留香

 出差当勤务 护送曹帮办到北平

 请短假回乡探母病 火车宪兵放我一马

 天津海光寺进陆军 团部书记室当上士

 驻防通州 李荣相密云县短假探亲

 部队开拔 卫军需开导话 铭记在心

 刘安庄鱼腥虾臭 睡热炕下暖上凉

 本团扩编为三一八师 溯河西上探葛沽

 塘沽旧事 1948年短暂造访葛沽镇

 天津失守有人开小差 塘沽撤退登上北盐轮

 渤海湾风云变色 北盐号触礁惊魂

 安抵青岛进退失据 灵山战役伤亡惨重

 “赤脚”大夫土法医疮 劈石据险 山村救人

 青岛撤退到基隆 误认琼岛是天堂

 丁佩玉荣升营长 莱阳老乡称英雄

 天涯海角风情雨意 蛇虫果蔬不识鲜奇

 海南风风雨雨 回忆点点滴滴

 为助女友持枪抢劫 海南岛老广殉情毙命

 长坡————烟墩之行

 水土不服英雄无力 兄弟相会宛如隔世

 银元太重带不走 海口机场办移交

 琼岛撤离不知归期 故乡亲人思念无尽

第二章 家世出身成长 故都旧事乡情

 我出生成长的地方——闷葫芦罐(胡同)

 闷葫芦罐的地理位置

 闷葫芦罐人文凋敝

 军阀、财阀之外 北京还有粪阀

 从一段往事怀念父亲常玉峰公

 祖传中医 重良心 轻财富 家境清贫

 父亲常说的一段军中故事

 我降生一年两个多月时曾遭劫难

 幼年就读香山慈幼院二校

 慈幼院五校设在我家附近——窦家坑

 父亲送我到香山念书的那一天

 曾在香山地区见过的文物和特产

 沦陷期间的香山慈幼院二校

 我曾参加熊希龄院长逝世追悼会

 邻居种大哥是个好警察

 闷葫芦罐里的赵柱子

 闷葫芦罐里焊洋铁壶的老崔

 忘不了北平那些拉洋车的爷们儿

 北平的电车

 天桥八大怪中的“大兵黄”

 补漏如新手艺高——锢炉锅的

 三丈高棚平地起——棚匠

 横竹竖线遮窗门——织竹帘子的

 串街敲鼓收旧货——打鼓儿的

 阴丹士林大五幅——卖花洋布的

 代马输卒自奋力——拉排子车的

 千斤重物一肩扛——窝脖儿

 千里长征我先行——拉骆驼的

 敬德李逵赛张飞——煤黑子

 白纸坊印刷局与北京印钞厂

 在闷葫芦罐里成家立业

第三章 海峡两岸相望 家庭旧梦难圆

 戒严体制下的生活

 兄弟聚短离长

 家父乘鹤归西

 家庭支离破碎

第四章 兄长往事历历 明志传继家风

 恩泽家族 感念良多 兄弟情深 聚少离多

 运金之说 姑妄言之 大有公司 责任无限

 同事相煎 遭受排挤 不是好来 不会好去

 重读旧信 恍然一梦 善良宽厚 深感不值

 染红不至于 信中表心声 祖国一样情

 金德璋“外交部”探密 友联是大陆外围组织

 常友石1965年曾秘密赴沙捞越工作一年

 历经白色恐怖、警察骚扰与友联相关?

第五章 情义交织台湾 艰苦岁月谋生

 1951年侧身踏入电影圈

 大有多金开戏院 影剧生涯第一步

 久华公司开张歇业 中山堂街边摆烟摊

 写作、校对、记者与新闻界

 我的朋友萧铜——《京华探访录》作者

 台北京戏名伶胡少安

 台北京戏名伶哈元章和梅葆玖第二次访台

 《银河画报》《中外电影》和《影剧天地》

 生活煎熬兼差多

 捞过界 拍剧照 说相声 当演员

 写过电视单元剧本 在台视八点档演出

 代办友联“星马书报发行公司”图书采购

 重回电影广告生涯

 文华电影老板赵积德这个人

 “中国育乐公司”与“中华影业公司”

 万邦董事长上官业传为人正直

 联亚公司兴衰史 怀念老东家吴

 感念香港嘉禾制片公司周庆韶先生

 筹组台北市电影戏剧宣传制作人联谊会

 专制时代电影广告工作者的压力与痛苦

 捐赠毕生搜集的电影资料

 经营《大成报》黑白电影全版广告经验

 台风吹到竹篱笆外——眷村生活

 南机场的老郭

 漂流过海的贾师长

 老连长罗刚

 真情难忘

第六章 重入香慈怀抱 纪念回顾英灵

 北平香山慈幼院旅台校友会

 熊毛彦文院长的二三事

 青年作家蔡登山先生来访

 吴振汉探询“毛院长日记”下落

 怀念毛彦文院长与香慈校友会的往事

 敬告编写《熊希龄年谱》的学者慎重定夺

 北平香山慈幼院在台校友的“回家节”

 北平香山慈幼院院史出版经过与意义

 再说《北平香山慈幼院历史汇编》

 雷洁琼先生与香山慈幼院

第七章 服务社会小区 守望相助真诚

 永和智光里守望相助委员会

 担任洪秀柱女士顾问

 陈情信中阅读到的两则老兵故事

 参加河北(平津)同乡会

第八章 八十感怀补述 两岸和平共赢

 “台独”是一条死胡同

 补述两位影视名人

 盛竹如主演第一部电影预告片是我导演的

 2010年迎春晚会说相声

 办公室不可或缺的长辈

 由“识正书简”所想到的

附录

 一、毛彦文院长致作者的信函

 二、周汝昌先生为《北京土话》撰写推介文章手稿影印件

 三、常友石先生1950~1952年间的信件

 四、常友石先生的履历表

 五、常友石先生任《银河画报》督印人

 六、乃麟作《读〈鼎沸沙鸣〉》抒怀

 后记

 跋(常乃麟)

序言

最近翻阅两部时下名人回忆录,作者不是战功彪炳,便是身世显赫,生活经历多姿多彩。这些书所记载的事迹与个人的才、德、言、行,都堪为历史脚注或为他人鉴镜,他们当然有资格写回忆录。而我这样的一个小小人物,犹如恒河之沙、过江之鲫。《金刚经》里有“微尘众”经句,说一沙、一尘都有一微世界;既有一世界,就该有可说的故事和真理。我亦犹如恒河之沙,虽毕生不堪回首,仍愿不揣浅陋试说前尘往事作一忠实回忆录,想给关心这一代苦难小人物实际生活者提供一个真实事例。给近代史学者留下一些蛛丝马迹,作为研究参考资料,也给后代子孙们留下家族历史和作为长远纪念。

这书名定为《鼎沸沙鸣》意义在此。

我于1997年近70岁时完全退休,身心都轻松下来,但时间很难排遣,尝到无事可做的苦味,每天都到住家附近的一个老人公园去聊天。这个小小公园设有很多水泥塑造的石桌、石凳、石椅,供人下棋、玩纸牌、闲坐、聊天,大约每天午后都有上百人聚集在此。我是个新加入的插班生,认识的人很少,常常肯聚在一起“拉管儿、摆龙门阵”的不过一二十人而已。这些朋友当中有士官长退下来的,也有混到中校阶级才退役的,但大家共同之处是都没念过几年书,和有着极为类似的坎坷人生历程。人人各有一套大道理或对时事的精辟见解,以及各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数说不尽!虽人声鼎沸、声嘶力竭,可惜传到外界的声音终似沙砾相撞般微弱,引不起别人的关注!因此触动我写作的欲望,同时也可借此消磨一些时间。

最近我又重读了《代马输卒手记》一书,作者张拓芜先生是一位有名诗人,很巧合,我与张拓芜同为1928年(民国十七年)6月生,同是没有高学历的行伍军人,但他到台湾以后成为诗人、作家,能在文坛成名,可见他对文学下过一番苦功夫。《代马输卒手记》大部分写他在军队里的生活经历,他当过炮兵连的下士副班长、文书上士与军中文官。我也当过辎重汽车兵、盐警和陆军团里的文书上士以及中尉书记。同样的阶级、同样的职务,不过我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和遭遇。张先生笔力深厚,文章写得生动感人。台湾女作家三毛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情生意动的书评意见,赞赏这本书“好看极了”!一时间,洛阳纸贵,竟使这本军人生活故事畅销宝岛。在迟了二十多年后,如今我才有胆写我自己和一些朋友的故事,当属后知后觉之作。

经过两岸开放三十余年后,好像以前很多禁忌的话现在也可以畅所欲言了。因此我于2012年冬重新校定书稿,并增补部分当年军中的经历见闻,充实内容,还原真相。

内容推荐

常锡桢著的《鼎沸沙鸣(从北京到台北的乡愁)》是一个老兵的回忆录,在回忆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荡中,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牺牲以及为了国家的统一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编辑推荐

常锡桢著的《鼎沸沙鸣(从北京到台北的乡愁)》记载了许多政界、业界的历史人物和亲朋故交,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剧烈动荡和变革历史年代的缩影。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中华子孙所独有之向心力的深厚文化根基。

作者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真诚地告诫世人,历史的悲剧绝不能再重演!中华民族的昌盛和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