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早熟门”发出的信号
医生称儿童性早熟近年来有递增趋势,其发病原因纷纭复杂,个体定论需长时间观察,奶粉厂家继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再次遭到质疑。我个人认为除环境、食品、药物等原因之外,会不会存在营养过剩的问题?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人量少了固然不行,但是不是越多越好呢?而且喂养之外是不是也与母亲甚至父亲的体质有关?八〇后的育龄夫妇成长过程中如果常吃肯德基麦当劳、喝饮料,动辄使用抗生素,会不会隐含某些遗传问题?
实际上儿童营养过剩的情况,在除非洲之外的其他地区普遍存在,远远多于饿肚子了。中国有句老话:“要想小儿安,须得三分饥和寒。”而“过犹不及”这一点,似乎不在现代人考虑范围之内。人们过度相信“科学”,过度依赖新型食品和医药了,所以容易忽略了源头上的问题。忘记了现代医学的精髓是营养摄取的均衡,是自觉地以预防为主,合理地调养与休息。
我经常听到年轻人讨论给孩子吃什么、喝什么奶粉,啥啥不能吃……现在的婴孩连牛奶都不能喝了,说里面啥啥不好消化,对小儿生长不利。巴氏消毒牛奶也不行吗?太夸张了吧。脑子里经常会冒出一个词:教条。心想这哪里是养孩子,倒好像挖空了心思在干一件别的事。有一次我说:“六七个月的时候,偶尔可以拿馒头蘸点菜汤给孩子吃。”立马遭到了反对:“可不行,这么小的孩子不能吃盐。”感觉现在孩子可娇贵了,而且跟着比,不买对的只买贵的。有一位同事刚买了房子手头比较紧,对我说:“进口配方奶粉太贵了,吃不起。”我说:“过去没奶喂米汤,不也把孩子养大了吗?”我的意思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见得非要怎样怎样,更没必要攀比。我并不反对精心喂养,当下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科学喂养的观念也空前地增强,况且社会物质丰富、大家手头宽裕,舍得投精力花大钱能理解。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科学也是一把双刃剑。以为海参、鲍鱼、对虾有营养便不惜代价给孩子吃.既不考虑孩子能否消化吸收,也忘记了粗茶淡饭的好处,算不得科学吧。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成天挂吊瓶的孩子也多了。有一个原因不能不考虑:鱼肉吃多了,活动量再上不去,不积食儿才怪呢。还有,吃得太精细,咀嚼和肠胃功能无用武之地了,结果能好吗?还可能造成口味刁钻、挑食儿的习惯,等于适应能力下降了。现在“重口味”的年轻人比较多。从前人吃饭简单,口味清淡、营养的缺乏可能是个短处,但也恰恰是个长处。人们时常遭受饥饿的袭击.那感觉与其说痛苦不如说可怕,可是没有它又觉得了无生趣,好像只有饥饿才能提醒你生命没有熄灭、催促着你活下去,于是你永远像一根绷紧的弹簧干劲儿十足。对稍微好一点的口味感觉极其敏锐,吃根油条或吃个炸鸡蛋,甚至喝碗飘着几片青蒜苗滴上一滴芝麻油的清汤面,都以为是无上的美昧。所以我们童年关于吃的记忆、味道的记忆,保留得特别完整清晰,让人觉得那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那个时代信息闭塞、科学素养低,人们活得比现在“糙”,有时反而觉得不是坏事儿。看看现在迷信宣传,大把花钱换取儿童健康适得其反的例子就知道了。一富家孩童猛吃某知名进口保健品,比同龄人高出十公分,白白胖胖,可是走起路来却吃力。再看看现代人患的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贵病”,以及各种各样的癌症就知道了.要知道这些疾病在从前是极为罕见的。
农村孩子似乎个个都比城里孩子健壮,一直让一些人纳闷:他们成天都吃些什么呢?有一点可以肯定,农妇们喂不起山珍海味。小孩子吃补品她们准觉得好笑,以为你在瞎胡闹。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喂养孩子”的理念,对我来说.不仅来自生活实践,也来自一本奇特的书。
P7-8
“你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写书过程中总被问到。
应当有一条基本的理念,可以归结一句话或一个词儿,可到底是什么呢?动笔之初“一锅黏粥煮不出个豆儿”,不仅对于全书没有一个统筹安排、规划,每一章节都是即兴写就,比如想到一个话题或遇到某个契机。随笔式的写法、发散式的思维使行文如“跑野马”和“长树权”,确保其真实性和可读性是唯一追求。
在获得知识、启迪等同时,阅读应该有其他的愉悦在里面。不仅通过内容一一具体而不空洞,丰富而不单一,深刻而不肤浅,感性与理性并存,历史与现实相通……听到故事、看到画面……及至撞出火花、引发各种联想或不同意见。作为语文教师,我还想尽可能将文字表达好的一面呈现给读者。
对于一本书来说,它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看法、意见或建议不是最重要的。若呈现一种别样的生活一一具体可感,一种别样的生活态度——绝对真实,而读者又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足矣。也许它有批评、批判或否定——生活中没有真正的中立者,但并不构成规劝,更不想将任何东西强加于人,每个人都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谁能否认世界是多元和五彩缤纷的呢?但是很多时候,一些人在不断的变化或选择中悄悄改变自己,世界也因此而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当此书即将完成之际,女儿也以出色的论文答辩结束了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学业,拿到了医学硕士学位,并开始在上海一所三甲医院轮转。人院摸底考试(内科学选择题)时,她在所有博、硕中脱颖而出获得笔试第一名。这能说明什么?你的孩子比别人强,硕士比博士强?当然不能。
但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首先,学校的教育方针、教学方式及水平,教师、导师的能力及付出,至少值得肯定吧。女儿对我说:“没有给复旦丢脸。”这个时候,一个学生首先想到培育其成长的学校,自然地将成绩归功于它,那是当然的。而我必须感谢的是二十七年的岁月,所有教过她的学校和老师,以及在成长道路上所有帮助过她的人。
当然还可以证明,放养的孩子、自然之子,从小善于自我学习、习惯好的孩子,按部就班“细水长流”的孩子,高中成绩不那么“优异”、没有上名牌大学的孩子,适当关注、从小培养爱心、是非之心的孩子……至少是不比别人差,还不够吗?证明什么,证明给谁看,有那么重要吗?作为妈妈和教师,我经历了这些……有比这更宝贵的吗?
而我在写作的几年里,向内审视向外学习,一面追忆一面继续实践,一朝回眸,发现离开起点已经很远了。我和女儿及我们周围的世界,都在点点滴滴的变化中与以往大大地不同了。其间经历了许多事情,随心所欲读过几本书,记录的一些文字、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不断得到修正、纠正、补充或者发生了大的改变。但时至今日,本书所及的某些问题依然为人们注意的焦点,为茫然所在;科学发展观令教育的大环境有所改观,但旧教育的根基依然牢固,教育的形势依然严峻。
我的书写成了,女儿也步入婚姻并做了医生。将来?我不做预见,也无法预见。我只想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于纷乱迷茫当中,渐渐地摸索出一条清晰的答案,很简单喽:
“开放——”
这当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高粱茬原本在那里,被我拾到了。不错,生活即教育。我崇尚开放的一一宽松、宽容的,即人性化、科学化的教育。我认为教育特别要避免纸上谈兵,教育的方式方法因人而异;提倡批判的教育,反对因袭与束缚,反对盲从与固执。纵观全书,我已经概括或具体地、明确或隐晦地阐明了这一点。
哦,我一直沿着走去的,从未偏离的道路。无论我扮演妈妈还是教师,这是我所遵循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感谢您阅读全书。希望您喜欢这本书。而且——没有给我的学生们丢脸。
一〇一四年五月于济南
自序
第一部分 早期教育
一、柳笛儿轻轻吹起来
二、松田道雄的“猜想”
三、“放养”的孩子最聪明
四、俺家的“玉石”有黑点
五、洗澡盆里学算数,唐诗不用妈妈教
六、眠歌让爱遗传
七、钢琴,弹还是不弹
八、穿阿迪达斯奢侈吗
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新解
第二部分 学习生活
一、学习,重在过程
二、博士的忠告:习惯,习惯,还是习惯
三、制订学习计划,独家秘籍
四、住校,还是圈在家里
五、日记,写还是不写
六、莎士比亚是哪国人:以文学为伴,与世界相通
七、小孩子读不懂鲁迅吗
八、语文老师,帮孩子解决难题
九、哈佛博士成才了吗
第三部分 心理成长
一、“烟幕弹”的故事
二、第一张奖状
三、给孩子的一封信
四、教授的博文:是非善恶要分清
五、当干部的经历很宝贵
六、我们喜欢幽默的人
七、红星照我去战斗:身教重于言教
八、天空里的一片云:心平气和看“早恋”
九、妈妈的那些老师们:榜样永远有力量
十、别暗哑了爱之声:警惕过度关注
十一、让孩子“狗一天,猫一天”:自我矫正与外力影响
十二、最高的褒奖:耐心
十三、博爱——终极目标
第四部分 情感交流
一、静静的小河里面,有一条小鳟鱼
二、安迪的救赎:把爱说出来
三、一只手助人,一只手抓住人
四、浓缩之爱直达心灵
第五部分 妈妈也成长
一、河马的体重是多少
二、孩子、工作,谁第一
“我也可以吧。”
看到人家写书,想。
一天一天,一点一点,真的完成了。
不过细细想来,确乎酝酿很久很久了。好像一个远道而来的旅人,歇脚在一个村庄。吃饱喝足躺倒在床上,或者和主人聊上一聊,会想些说些什么呢?
说起孩子的教育,同好多家长相比,我常自愧弗如。不说学历高、有权位的或知名、富有的,好多一般家庭看上去投入的心血都比我多。从小到大,我似乎并没有为女儿的学业操太大心,花太多金钱。混迹在为孩子学业或前途大把花时间、投金钱,四处寻门路、托关系的人群当中,常慨叹小巫见大巫。一直以来,女儿在别人眼里堪称优秀,周围让我谈谈育儿经验的也有一些,但我总是不知从何说起。也几乎没有留下育儿方面的文字记录,写个短篇的念头动过,但终究没有落笔成形。
二〇〇九年女儿考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师从著名血液病专家徐建民教授。女儿以优良的表现通过复试之后,徐教授说了一句:“你妈妈把你教育得多么好呀。”这仿佛一个莫大的奖励,让人振奋,我好像遇到了一个知音——孩子必须受到良好教育之后,才能健康成长起来。其实,我并没有刻意做什么,追求什么样的结果,但绝没有放任自流,而是经历了遵循自然法则实践、思考和学习,不断提高认识和教育水平的过程。这是个手艺活,我摸索着慢慢做来。
二十五年后的今天,回头望望,生活给予了太丰厚的赐予。它给了太多开发潜能创造传奇的机会,教我勇敢承担、尽情享受母亲这个普通而又神奇的角色,一天天与孩子共同成长。我要把我的经历、努力和思考写下来,无论成功或失败、成熟或幼稚,就像土地用收获回报辛勤耕耘的农民。我相信一个人的思想和经历一旦落笔到纸上,就不再属于一个人,它必然产生奇妙的回响,毕竟教育是一个永恒的、需要不断完善的大众事业。
此书主要从一个妈妈的角度来写。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然不能排除与职业有关的一些经历和体会、认识与看法。与传统意义的育儿书籍不同,没有所谓按照某人的教育思想实践总结出来的规范或条文,仅仅从某个侧面记录了一个母亲的人生历程,力求忠实生动地再现生活真实的面貌,以及一名工作在义务教育第一线的教师长期的观察与思考。所以它更像一泓泉水,清澈而充满活力;像一面镜子,既独一无二,又可以给人借鉴。
多年以来,教师职业使我一直处于种种不同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的漩涡当中,经常需要有一种冲破迷雾拨乱反正坚持自我的勇气,不断地做出应对各种选择、机遇和挑战的姿态,这正决定了我的育儿经历的特殊性,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也跟教育的真谛不谋而合:一个孩子一个教育方法,只可借鉴其理念,不可依葫芦画瓢。每一个妈妈都可以创造自己的教育方法,妈妈与教育家之间仅一步之遥。
同样是教育,因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大家对它的理解及所采用的方法模式存在差异,甚至可能会大相径庭。比如对有些人来说,孩子是一种特殊的私有财产,一面视其为家庭的中心、重心,另一面喜欢将个人意志强加其上,理所当然地为他们规划、设计人生。于是一个个“好孩子”被教育出来了,被雕塑压铸成型了。他们将教育简化为大投入大回报,简化为苦口婆心的说教或让孩子学特长、参加辅导、上名校、留洋。一些家庭不是这么想的,却是随大流这么做了。
即使一些教育专家,也认为人才是“教”出来的,成功是可以被严格设计、压铸雕塑的。大学少年班宣称,“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某重点高校开办了“某某学堂”,从新生中选优,一年教育经费每人十万元,目标直奔科学家。听闻某先生将俩孩子“打进”北大,专家便现身大讲特讲“打孩子的艺术”,且举大量理论为据。
在另一些人看来,孩子是天赐之子,生而平等;在家庭中每个人都很重要,家庭成员间需要相互理解、关爱乃至无私奉献。对他们而言,孩子一落地就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无须复制或设计。只要正确引导,每个孩子都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能力,一般家庭或穷人家照样可以培育出优秀人才。人体成长的“生物钟”应该得到尊重,儿童过早接触艰深的学习于身心发展不利。身教重于言教。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全社会关注教育是社会的进步。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或前途,的确应该摆在重要的位置,完全不设计也是不可能的。只是面对各种教育思潮,面对形形色色教授和专家的理论,各种范例如“虎妈”“狼爸”“鹰爸”……我们是不是应该保持质疑,而不是糊里糊涂进入误区或陷入泥潭?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更适合自己孩子的道路,这关系一个孩子或一批孩子的一生。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善于反思的国家或民族,才能在世界上崛起。”无论从个人还是全局、从当前还是长远,教育的问题都迫切地摆在了面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很幸运我这样做了,作为妈妈,作为教师。
本书写了整整三年,其实早在孩子出生之前“写作”已经开始了。生活记载着我们的经历、体验和智慧,一页一页,从漫长的来处铺展向遥远的未来。我常常惊讶过了这么多年,画面依然清晰如在眼前,又好像生来就印在我的脑海里,不仅抹不去反而经常充斥呐喊,告诉我生命只有一次,亲自养育孩子也只有这珍贵的一次,非得把它写下来。如果说写作的过程是水到渠成,那么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更像滴水穿石。
打开这本书,读者将会听到一名妈妈,同时也是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一位长途跋涉的旅人,敞开心扉和您侃侃而谈。生活有它的次序,但本书您可以依次阅读,也可以凭兴趣导引随心而读。
借此,我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李茂军先生,感谢他给予我的理解和帮助。还要感谢张玲芳、卿丽萍两位女士以及明天出版社的张富华编辑,并向所有为本书的出版付出努力的人们,关心它的朋友和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拿什么奉献给你孩子》主要从一个妈妈的角度来写。作者吴建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然不能排除与职业有关的一些经历和体会、认识与看法。与传统意义的育儿书籍不同,没有按照某人的教育思想实践总结出来的所谓规范或条文,仅仅从某个侧面记录了一个母亲的人生历程,力求忠实生动地再现生活真实的面貌,以及一名工作在义务教育第一线的教师长期的观察与思考。所以它更像一泓泉水,清澈而充满活力;像一面镜子,既独一无二,又可以给人借鉴。
30年教师工作,25年育儿经历,作者吴建军以此为主线采用发散式思维方法撰写的“家庭教育随笔”一朝倾吐!真性情,真思想,真经历,在语文教师流畅的笔尖闪动跳跃,活泼泼地,得以完美展现。
在这样的时代,真正用心来体验教育,感受人生,不断进步,并能真实而准确记录下来的,我们相信不会太多。《拿什么奉献给你孩子》一定能以自己独特的价值,全新的面目,给关心下一代教育的人们以启示,而作者生花的妙笔也会给读者带来深层的阅读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