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做几天文人》、《过年》、《人之渡》、《十二岁的梦》、《沙上的神谕(节选)》、《我的大学梦》、《回头不是岸》、《昌化江回忆(节选)》、《鹳雀楼感怀》、《发黄的书页》、《远看马烽》……《散文》作者杨占平以独特的视角、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全新审视和阐释,也有对人生世事的回味和领悟。
| 书名 | 散文/黄河三十周年精品文库 |
| 分类 |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还能做几天文人》、《过年》、《人之渡》、《十二岁的梦》、《沙上的神谕(节选)》、《我的大学梦》、《回头不是岸》、《昌化江回忆(节选)》、《鹳雀楼感怀》、《发黄的书页》、《远看马烽》……《散文》作者杨占平以独特的视角、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全新审视和阐释,也有对人生世事的回味和领悟。 内容推荐 为纪念《黄河》杂志成立30周年,山西作家协会特编撰图书“《黄河》30周年精品文库”以作纪念,本文为散文卷,共计35篇。作者杨占平以独特的视角、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全新审视和阐释,也有对人生世事的回味和领悟。 目录 散文二题/贾平凹 他们都见到了佛/韩石山 河曲一瞥/西戎 人生小景(节选) /燕治国 根据地/赵瑜 尘世/乔忠延 不是当官的“料”/孙谦 部艺生活拾趣/胡正 和陈永贵三次喝酒/马烽 日子/阎连科 还能做几天文人/阎晶明 过年/叶兆言 人之渡/张雅茜 十二岁的梦/东黎 沙上的神谕(节选) /张锐锋 我的大学梦/杨占平 回头不是岸/张石山 昌化江回忆(节选) /寓真 鹳雀楼感怀/韩振远 发黄的书页/葛水平 远看马烽/杜学文 窦大夫祠观感/林鹏 悲情雁门关/张卫平 荒原上的女人/杨新雨 冬天的风,送走了三位朋友/董大中 生命的剪彩/陈为人 当太阳不再以光头的姿态奔走/黄风 品味音乐/黄进民 心在云端呓语(节选) /指尖 摩挲那些会疼的词(节选) /赵树义 烈酒煮鸡汤/李燕蓉 符号游戏/段炼 远逝的乡土(节选) /王保忠 阳光下的蜀葵/蒋殊 试读章节 下去时,它们是绿的,落下了,哗——,有生以来第一声呐喊,立即碎为烂银,随之悄然无声,颜色全然的黑了,黑得如漆,如墨。 这便是我看到的高观潭。我看到的也就是所有游客看到的。 游客很多,有少男,也有少女,更有老翁和老妪,差不多却全是城里人。当地农民并不来看,即使看了也便看了,说: “水往低处流,有甚看头?”但一些失意之人看了,临风叹息,一些下野之人看了,掩面而去。传说竞有人从这里跳下,潭中浮起一具尸体,被水剥脱的衣服被漂在潭边,是一件黑呢子中山装。我观后却仰天微笑,作想:水在潭台之上,诚然多形多彩,但毕竟浅薄无力,水跌潭内,由高处到低处,形态或许单一,色彩只是黑白,却从此低处愈深沉,深沉处愈力量,这原因本是水的原始原质原色原性啊!于是认定这高观潭之所以让人高观,全是天地自然为人开导的绝妙机关,遂记明此潭地点在户县,南二十里云台峪,观时为乙丑年正月二十七日傍晚。 仙游寺记 周至县南有一山,名终南,曲折迂回,别于天下所有名山,山中有黑河,更曲,曲到山为一窝水为一圈的极致处,有一塔一寺的,这便是仙游寺。仙游寺建于晋朝,是隋文帝的避暑行宫,唐代白居易在此客居,写就了千古绝唱《长恨歌》,故历来为游览胜地。近多年里,黑河暴溢,山路崩塌,寺院颓废,但仍时有游人沿山根荒草里前去,却不是烧香拜神,也不为消暑玩乐,是怜念古昔爱情悲剧,为纪念白居易而来。今年三月,我到了县城,两对大龄未婚人陪我去游,说: “到那里,你可见到好多有缘无命的人呢。”步行人山,果然水在路下,路在草里,草顺山转,如入迷宫,作想白居易之所以能在此作《长恨歌》,且不说他那时感世伤时,单这山曲水曲不尽,便也悟觉了人生的复杂,爱情的波折了。遗憾的是那天沿途并没见到别的游人,我只是头头尾尾地听清了这两对大龄未婚人各自的是是非非,哀哀怨怨。 行到五里,坐看寺容,水是从后山来的,并无山石阻拦,就白白地划一圆圈,那圆即将接榫处,水却向下流去。塔就在圆圈中,共八层,上小下小,中间饱满。上小者,为风之摧折,生就了无数蒿草,有斑鸠在崖里啄朋呜叫;下小者,则水的腐蚀,差不多的砖已朽去,蚂蚁在缝隙里拥挤。塔后有一寺,木的结构完整,檐下壁画却脱落,门上锁,又贴上了封条,窗扇被牛毛毡从里钉死,窥内不能,但见翘檐下正吊一蜘蛛,大若拇指蛋,触之便沿丝而上,静卧檐角装板上俨若石块。寺门上墨笔题有“大雄宝殿”,知道该寺并不仅此,环顾四周,分散有四户人家,两家是高脊洪瓦,檐头挂有瓦当,该是寺的厢房。四户人家正吃午饭,一律黑瓷大豌,睁白多黑少的眼睛看人,表情木木,只有门前木桩上拴的两头牛,一头犍,一头孺,头尾相接,发一种“哞”声。殿前共有五柏,四柏新植,忸已盈握,一株古老焦黑,一身疙瘩,若没有顶上三片四片柏朵,疑心是石头砌的。近视,腹内全空,如火烧过,从树皮的黑疙瘩里透出一个连一个的黑窟窿。 寺彻底是废了,怪不得无香无火,福禄寿的神耐不得这种寂寞,善男唐女们的黄表草香也不会无目的地来烧点的,只有《长恨歌》诗灵尚在,爰神是不在乎物质条件和享受的。两对大龄未婚人已经抚柏仰天,长长地叉息了。P2-3 序言 就文学而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一个令人怀恋与思考的时期。一方面,文学风生水起,活色生香,表现出空前的活跃。这种空前的活跃至少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重要作家。不仅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在文坛产生影响的“老作家”重新焕发出创作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批日后将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更为年轻的作家。这些人基本成为今天中国文学的主要力量。二是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十分踊跃。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创作现象,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创作风格。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众语喧哗式的关于创作理论、审美范式、文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讨论、议论及争论。这其中既有对传统的反思、坚守,也有对外来理论的译介、传播,更有在新的发展时期关于文学与时代、社会、人生、文化、价值观等诸多问题的研究等等。三是文学阵地快速扩张。恢复了一批文学刊物,创办了一批文学刊物,这些刊物的分众化现象初现等等。这种空前的活跃切合了当时社会的大变革、大转型,也反映出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以及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后所表现出来的活力。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日后社会,包括文学转化的兆始。在这种众语喧哗的繁荣之中,也隐含着文学的分化时代即将到来。这种分化在当时表现得并不突出,但是已经显现出比较明显的势头。主要是,创作方法更加多样,作品样式更加丰富,审美追求的不同体现,以及在这些现象背后所暗含的价值选择的复杂性。多样性与丰富性无疑带来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式的繁荣。但是,其中也表露出人们的某种迷茫、偏执,以及非文学化、非道德化等不仅仅是涉及文学样式、风格,同时也涉及价值体系的选择等更为重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十分重要,不仅是关乎文学的,也是关乎社会、文化、历史的。比如,文学与市场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学与文化的传承新建的关系,以及文学自身的意义等问题。事实上,在空前的大繁荣之中,包含着空前的大分化。这种分化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也隐含着在繁荣之后将要出现的挑战、危机。事实证明,在此之后不久,文学进入一个“无主题”的时代。文学的地位、影响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显现出弱化的趋势。在许多方面,文学甚至被技术、资金等绑架。文学关于提升净化人类心灵与精神世界,激发人们向善向美的功能也受到了考验。文学与时代,与我们生活的物质文化背景的关系也出现了疏离的问题。 但是,不论时势如何变化,文学仍然存在,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不可或缺的魅力。文学的旗帜在人们的物质精神天地中仍然猎猎飘扬。《黄河》就是在那一个令人怀恋与思考的时期出现的,并在中国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坚守着自己文学的品格,经受着时代变迁的考验,执着地、顽强地、甚至有些无畏地存在着。那一时期,有许许多多的文学刊物出现了。这是文学的幸运。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有许多文学刊物消失了、转向了、改变了。但是, 《黄河》没有。那一时期,有许许多多的话语成为我们关心的话题。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不再关心,不再讨论。但是, 《黄河》没有。那一时期,各类刊物推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家及其作品,他们出手不凡,手段了得,影响广泛。但是,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一些人们不再以培育文学的新生力量为己任,而是以追求生存为当务之急。但是, 《黄河》没有。 《黄河》走过了三十余个年头,见证了中国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进步,更替了几批编辑人员。但是,她坚持文学的原则一以贯之;为中国文学助力呐喊的原则一以贯之;在文学面临挑战、困难的时刻,她不改初衷、一往无前的品格一以贯之;表现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追求中的思考、奋斗一以贯之。 作为一种大型文学刊物, 《黄河》诞生在黄河岸边、黄土高原。但是, 《黄河》不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学刊物。从她诞生的时刻起, 《黄河》就至少把目光投射在中国的文坛。她重视以山西为主的地域文学的发展,但是,绝不保守,绝不封闭,绝不画地为牢。 《黄河》刊发了大量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作家、诗人、学者的作品。我曾经说过,非常佩服当时为这个刊物起名的人们。他们那时就没有准备把《黄河》办成一种地域性的刊物,而是要以此来表达对黄河以及因黄河而代表的中华文化的关注。这种努力使《黄河》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舞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黄河》刊发了大量的晋地之外作者的作品,其中一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长篇小说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三部、马波(老鬼)的《血色黄昏》、杨志军的《海昨天退去》等;中篇小说如蒋子龙的《阴差阳错》、阎连科的《鸟孩诞生》等;诗歌如江河的《太阳和他的反光》、北岛的《回顾与思考》、欧阳江河的《博尔赫斯之谜》等,以及大量的其他体裁的作品。特别是在文学理论与评论,以及被列入《作家书斋》栏目中的文章,多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学者所撰。所以,今天我们回顾《黄河》三十年的历程,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一个回顾。从中可以领略新时期以来中国发展进步的某种缩影。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义无反顾地到来时,中国作家,以及中国人民在想什么,希望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改变自己,并推动社会进步的。 《黄河》也是一个汇聚了各色作家的刊物,为山西乃至中国文学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个刊物固然有自己的编辑方针、风格特色,应该说, 《黄河》也是如此。其最突出的特点即是对中国社会,包括人们的情感、思想、精神世界及社会实践的关注。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笼统,但《黄河》追求的确是一种厚重的品格。这并不是说她只坚持传统,而是说,她在坚守文学对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的关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文学自身严肃的创新。在这里刊发的作品当中,既有老一代作家、评论家的,也有风生水起、倍受关注的中坚力量的,更有刚刚步入文坛代表着文学未来希望的新人之作;既有晋地作者的作品,也有晋地之外来自全国各地作者的作品,同时,也表现出对国外创作现象的关注。在刊发作品的同时,《黄河》也非常重视对重要作品、重要创作现象的介绍,以及对重点作家的扶持,通过举办笔会、研讨会及刊发对话等形式推动创作。特别是对晋地新生力量的支持,更是创办专栏、不惜版面、组织力量,表现出这一刊物对文学的责任感、事业心。 《黄河》不势利,不追风,不苟且,不浮躁,更不会讨巧。在面临诸多困难、挑战的同时, 《黄河》坚守了一份文学刊物对文学价值的追求。 如果一份刊物只发表文学作品的话,我认为还是有许多局限性的。这样虽然可能会为社会提供比较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但还是限制了作家,包括文学理论工作者与社会的直接对话。其思想的品格、文化的追求,以及刊物介入人们精神生活的深度等方面都会有很多的缺憾。所幸的是,《黄河》在刊发创作作品之外,十分重视对文学流变、文化发展等问题的直接关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发展变化的严肃的探讨,如关于中国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发展变革的讨论,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出现的不同现象的研究,关于文学与文化、文明的讨论,文学作品文体、结构的新变,国外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文学与大众的关系等等,都有非常严肃的体现。我们也可以看到,《黄河》刊发了大量的读书随笔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或回顾历史,或思考文学的发展规律,或表达文化心结,或介绍创作心得等等,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努力不仅提升了一份文学刊物的品质,也表达了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而思想之树,虽然没有现实的功利价值,但却是任何一个时代与任何一个民族所不能枯萎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将发生改变历史进程的时代。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国的变化。在经过了近两个世纪的努力之后,今天,我们的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步入复兴的历史之门。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文学将承担自己独特的使命。中国文学,将如何表现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如何给努力前行的人们提供有力的思想资源、精神力量、情感追求、价值选择?这是一个时代的大课题,是文学不能回避的使命。具体而言,我以为这几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文学如何引领时代?中国虽然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中国即将完成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特别是现代文明转型的关键时刻,尤其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知、理性的思考、科学的方法、奋进的勇气。文学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文学无法回避这个既关乎民族复兴,更关乎人类命运的历史时刻,必须表现并推动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是文学如何完善灵魂?文学存在的价值在于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塑造。而精神世界的完善除了内心情感的净化升华之外,更离不开正确价值体系的重建。怎样才能使中华文明中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涵,具有现实针对性的价值观、方法论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之形成既植根于民族文化、又能够校正现代化进程中的缺陷,并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价值体系、精神资源的新的文明形态,这是文学必须承担的使命。 三是文学如何发展进步?文学虽然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孤立存在,但文学当然具有自身的品格。新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表现手法空前丰富,风格流派空前多样,样式类型不断出新。但在经过一个急遽变化之后,是不是应该对文学自身的发展进行深刻的思考与调整?在吸纳了众多的空前的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新鲜的表现手法、形式体裁、传播技术等之后,我以为文学应该有一个严肃的反思,使文学从外部的变化更多地回归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从疏离人所存在的社会生活回归到“这一个”人与社会时代的融合之中。也许,这种努力将使文学自身的变化出现飞跃,使文学的魅力更具光彩。 我希望,并且更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文学将重新焕发出自己光芒四射的魅力。文学属于时代,更属于人类。而《黄河》,无疑将成为这一新变的重镇。 2015年7月5日于并州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