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自我救赎,最终超越了世俗价值判断。这是小说主人翁的心路历程,不啻也是当下相当多数国人的心灵境遇。
作者浦歌,本名杨东杰,山西省作协会员。2011年起发表中短篇小说《某种回忆》《圣骡》《看人家如何捕捉蟑螂》《盲人摸象》等。《一嘴泥土》是该作品之一。
| 书名 | 一嘴泥土/三晋百部长篇小说文库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浦歌 |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灵魂的自我救赎,最终超越了世俗价值判断。这是小说主人翁的心路历程,不啻也是当下相当多数国人的心灵境遇。 作者浦歌,本名杨东杰,山西省作协会员。2011年起发表中短篇小说《某种回忆》《圣骡》《看人家如何捕捉蟑螂》《盲人摸象》等。《一嘴泥土》是该作品之一。 内容推荐 浦歌编著的《一嘴泥土》介绍:贫苦大学毕业生王大虎回到沟壑,一个月的暴烈生活,使得沟壑这个既是伊甸园又是炼狱的家园承受了生活的荒诞、狂热、臆想和羞耻,还有难以维护的尊严。它揭示的是卑微和真相,是一嘴坚硬的泥土。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王大虎矫情地环视餐厅,举目看着餐厅里一排一排的白色餐桌、餐桌上神态自若照常吃饭的学生,以及拿着餐具人来人往的惯常情景,之后,他心中觉察到一种隐隐的、命运关头的兴奋和激动,以及难以言语的失落——周围各行其是的漠然让他觉得他们的毕业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 就在这时,大虎的耳边响起一声奇怪的、像是擤鼻涕的声音,他发现那居然是一个人的抽泣声,他还没有来得及惊讶,聚集在一起的同班同学里又有人开始揉眼睛,一个平日默默无闻的女生发出奇怪的呜咽声。他难为情地抬头看看,害怕这些异乎寻常的举动引起外班就餐者的注意。没有,没人看他们。于是他也试着哭出来,想让别人看到他同样是一个对离别感伤的人,但他只做到了眼圈红润,他着急地瞪着这双红眼圈看身边的同学们,希望他们看到并确认他的眼圈红了,但没人看他。他们都低着头,有意无意地躲避着大虎胡乱扫视的目光。不少人的眼泪挂在面颊上,鼻子一抽一抽的,看上去已经难以自已,而大虎的眼睛竟然很快就不再酸涩,他为此慌乱和羞愧。在心中,他几乎有些震惊于同学们的情绪反应。这些天,当别人忙着收拾东西和行李时,他无视毕业在即,做作地借用了同学的小录音机,用耳机塞住耳朵反复听着《命运交响曲》和《梁祝》。在到处显现出撤离迹象的乱糟糟宿舍的高低床上,盘腿坐着,背靠着门,几乎是一本接一本地看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荒原》《西方哲学史》《都柏林人》等等。他 觉得他正栖身在别处,窥视着托马斯戴着圆顶礼帽的性爱,奔行在艾略特无水的荒原,赫拉克利特的箴言,圣奥古斯丁的“时间就是现在”以及叔本华、克尔凯郭尔等人的绝望和救赎体系上,最后,他眼前飘过乔伊斯《死者》末尾的雪花:“他的灵魂慢慢地睡去,当他听着雪花穿越宇宙在飘扬;轻轻地,微微地,如同他们的最后结局那样,飘落在所有生者和死者身上。”而在另一个他看来:执意埋头读书几乎就是他的杰出表演,显现出他异于常人的禀赋。 他还展览般地穿上了下铺兄弟借给他的衣服,这个富裕新潮的同学喜欢看自己的衣服被他穿出来的效果。他则穿着这些衣服跳来跳去地绕过楼道里突然猛增的杂物,在乱扔的破暖壶、裂口皮鞋中间觉察到自己这个乱世英雄是如此富有活力。他端着餐具下楼,就像英雄拿着武器,或者圣人拿着圣器。他蝴蝶般走进餐厅,努力让他爱恋的外班女生瞧见。他从来没有穿过如此炫耀的色彩——披风般松松垂下的米黄色上衣、魔幻般的灰底黑红两色花纹T恤、轻飘飘柔滑面料的青紫蓝色裤子……他做作地把所有有关回家的念头都封堵住,心中只有书和那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女生。他简直为自己佛一般端坐的姿势自豪不已,觉得自己像佛陀一样可以应付任 何变动,任凭耳边响起捆绑行李时发出的绞索般的声音,以及毕业前的各种狂呼怪叫。 现在,餐厅里开始关灯了,拿着巨大环形锁子的餐厅人员向他们喊:“走啦走啦!”他们必须走了,可他们依然意犹未尽,他们只好坐到餐厅外面的草地上。几乎每个人都意识到,这将是他们最后一次坐在校园的草地上。一些人用手抹眼泪,没有人能说成一句完整的话。大虎窘迫地盯着地上被路灯照得发白的绿草,故意让人觉得他在伤心。片刻之后,一些同学 就要回宿舍收拾行李了——他们要在当晚走。 晚上,豪华的校车像当初接他们到校一样,又一趟趟送他们走。他们像车站的旅客,带着大包小包涌到通向校门的大路上,每辆车的启动都伴随着一阵此起彼伏的啼哭声,而大虎则不断上下公寓,背着或者提着同学们的行李,为他们送行。他一次次站在豪华校车前,耳边一次次响起哭泣声,他一直为哭泣的场面感到讶异和难为情。现在,他在校最好的朋友刘慧生就要上车了,刘慧生眼圈红红地看着送别的人,就要转身上车的当口,突然呜咽着又回身抱住大虎,这让大虎始料不及,刘慧生喉咙一抖一抖地哭着说:“大虎,我们也许再也见不到了。”大虎发现自己被卷进了戏剧当中,然而,就在那一瞬间,他猛然获得神启一样明白了他的朋友说这番话的原因——父亲王龙在沟壑中那种前倾的怪异走路姿势,还有母亲叶好跪在两间小屋旁边点柴火烧饭的情景迅速闪过眼前,这预示着截然不同的一种情景。是的,他们上的只是一个地方的大专,他们俩都来自偏远的小村,这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这只有他们才心领神会。他们很可能再不会有这样的城市生活,舞蹈、聚会、图书馆的阅读、捉摸不定的爱恋、去电影院等等一起汇集成的生活,这生活他们曾经无限向往,后来他们欣喜地沉浸其中,这生活曾经努力驱除他们身上浓厚的乡土味,现在它将可能永远离他们而去。送别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永别。大虎觉得悲从中来,第一次回应了同样的哭声。 这天晚上,他还一直留心安忆的离开,因为在这个不大的校园,就是这个外班女生在指挥他心脏的跳动。每次校外晨跑,他都要在一片散乱的背影中找到她独特的身姿,所有熟悉的人都知道他的企图,他需要显露出一种漫不经心,一种不为内心的甜蜜所动的面部的漠然,而安忆后背一跳一跳的白色大翻领正扇动他心中的波涛。他还在校园的道路和餐厅里搜索她的身影,她的突然出现总带有惊悚的效果,让他震惊和眩晕,震动过后,他才有些窃喜地慢慢消化这巨大冰山似的蜂蜜。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安忆始终同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离校前,她更是有意疏远,也许害怕他提出她难以回答的问题。世界上只有王大虎才明白自己不会这样做,他要求于她 的也许只有那天在草坪上的那番心声。 那天,她穿着浅紫色的套裙,像一朵占了很大面积的花一样坐在木槿树下,看他特意借给她的书。那是在教师宿舍前的花园里,她很少到这里来。他为自己能意外遇到她感到激动万分,他认为他本来是不准备走这条路的,他只是下意识选了这条偶遇的路,而且在他记忆里她第一次穿了如此靓丽的裙子,他暗自断定这是上天一个隐秘的启示,这启示让他万分甜蜜和恐惧。微风吹在他身上,像是无数的荆棘刺得他战栗不已,以至于他徘徊片刻后鼓起勇气,忍受着心脏抽搐般的跳动走到她跟前。他几乎是一边抽身在空中看着自己,一边不断纠正自己的姿势才艰难走近了她。他准备当面说出不需要任何回应的爱意,但突然之间,他产生了另一个更无所求的念头:他要每年给她写一封信,直到年老离世。她谨慎地笑了,本来他还要说一些类似叶芝说的“更爱您的老年”的什么蠢话,但他从她脸上没有找到鼓励的神情,最后只问了毕业后去哪里的问题。她像往常一样谨慎地说就回老家,她喜欢她殷实富裕的家。他说他最不想回的就是老家,她说那是男女的想法有区别。他知道在这一点上她无法理解他。她也许永远不会了解他真正的想法——他几乎憎恨自己的故乡。他刻意隐瞒着,怕吓着她。最后她说:你赶紧忙你的去吧。他悄悄确认了一下她正看着的是自己借给她的《追忆似水年华》,心中涌过一阵暖意,于是笨拙地向她摆了摆手再见,她轻盈地挥挥手,他喜欢会轻盈地挥手的女孩。 晚上,他终于从一群拿着各式行李的人群中看到她,她似乎是其中的核心人物,同班的男男女女已经哭过,她的眼圈红肿。这几天,所有的恋爱男女更加起劲地粘在一起,似乎在享受世界末日前的疯狂,而他一直知趣地避开她,因为每当她远远看到他时,伴随着他心中痉挛性的、带着痛苦的甜蜜,她脸上就会掠过一阵痉挛性的紧张——眼神惊慌,面色迅速变得纯白而封闭,就像她在用潜意识命令面部戒严一样——然后低头尽量走另一条路。她的举动表示,她决不允许他以她男友的身份出现在公众场合。这使他的自尊心不断受到伤害,以至于在心中威胁永远不再同她说一句话,可是他知道这难以做到。他安慰自己:这是她害羞和紧张,而不是回避——这两个字一直让他痛苦。现在,他在人群外面看着安忆,希望她能看到他,并且希望她能看到他同样红肿的眼睛(他庆幸有路灯),明白他为她的离去而难过。不久,她站在后门口,她形影不离的女友在车门外仰望着她抽泣,她用一只手摸着女友的面颊,她挥手时,似乎看到了站在圈外默默注视着的他,脸上迅速闪过他刻骨般熟悉的痉挛和紧张,她突然放下手,决绝地背身上了车。她难道害怕他做出什么荒唐的举动吗?还是他下意识里凭空想象了自己担心的情景,或者她并没有看到他。后来他希望她没有看到他。之后每一次校车送走他的同学,都触发他无边无际的感伤。渺茫的前景、沉没的爱情、捉摸不定的命运,都让他哭泣,即使拥抱着最难以相处的同学,甚至抱着一棵树,他都可能痛哭。是的,他们会记得他也是个容易感伤的人,只是这哭泣自私地属于自己。 现在已经是第二天下午四点,校园已经人走楼空,再没有人来为他们送别,王大虎和五个女老乡提着大包小包,为了省钱,一起挤上一列爆满的绿皮火车,到处都是学生的人头。他们先北上二百公里到历城小站中转,然后再南下四百公里。他被五个女老乡戏称为男妇女主任,他则备受鼓舞地率领她们,为她们一个一个地往行李架上放包,她们开她的玩笑,他则觉得她们的打趣减弱了他的难过。二十个小时的震动、流汗、恶心之后,他们来到马南市,他们将大小十几个包堆放到一辆去县城的客车上,客车上很快坐满了同样口音的老乡。这些人大都是晒得黧黑,身上一股汗臭和土腥味,大虎意外地发现,他的同伴女老乡们脸上有同样迟钝的表情,同样结实的胳膊,同样厚实的大手,同样笨重的腰身,只是她们的肤色略白一些而已。甚至她们的头发,也是同样偏黄,伏倒在头上,她们为了加重语气,摆动头的动作,丝毫没有温柔的感觉,像是有人在一下一下挥动铁铲。这时他又想起了安忆,她的头发厚重油亮地披在肩上,她的肤色白净,她走路的动作摇曳多姿,她抱着一两本书去图书馆时,不胜娇羞的样子好像她抱不动似的,她的微笑千变万化,她的下巴似乎也应和着这样的微笑。他意识到日常在镜中看到的自己,也有同乡脸上那种僵硬的骨骼和肌肉,似乎是因为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而形成的,因为劳动不需要表情。等你微笑时,总有牵引不到的肌肉,或者它们不能灵巧地配合,总是慢一拍,或者少点韵味。他羞愧地想到这样的他站在她面前——这个在城镇中长大、连衣服都不会洗的姑娘,他就像一块沾满泥土的石头,站在一颗绚丽的宝石面前,难免立刻产生一种惶惑。想到这里,他的心脏习惯性地剧烈跳动起来。 他在半路下车,抱下来三个大而沉重的包——一包行李、一皮包书(大约一二百本)、一袋子杂志和课本,与她们摆手再见。这时一个女老乡跳下车,手中捏着一个白纸条要递给他,他从她几乎变得没有丝毫表情的脸上看不到任何信息,也许那就是她认为的合适的、与白条内容相符的神情。他迅速将纸捏在手中,意识到那可能是安忆写的纸条,他同样保持着毫无表情的神态与她们再见,她们都在回头看他,用一种似乎充满悲悯的目光投向他,客车荡起尘土走远后,他怀疑她们还在看他,等到再也看不到车的影子后,他激动地打开汗湿的纸条,是的,是安忆的字,只有两行:“谢谢你带我进入外国文学的世界(这说的是借给她一些书),谢谢你的诗(他写给她的几首情诗),对不起!珍重!” 他觉得自己再次失恋了,这次是在自己的家门口,距离他的父母兄弟只有五六公里的地方。他怀疑几个老乡早就看过,二十多个小时的共同旅途中,她们一直像局内人一样,看着他这个局外人。他试着用她们的目光打量自己一路以来的各种表现,深深感到一种羞耻。P1-6 序言 现代化进程中的山西文学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课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将面对,难以回避。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也同样如此。这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来转移。综观世界各国,在这种转化的进程中,都有了不同的选择,并表现出各异的特色。但总的来说,还是目前我们称之为“发达国家”的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其成功的转化有诸多原因,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与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农耕文明的不发达,以及突出的个人奋斗精神、重利思想、实用主义等有极大的关系。而目前世界上的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则在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中,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就中国而言,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农耕文明得到了充分发展,并达到了最为繁荣的境界。现在的发达国家在转型早期的生存压力等表现得并不明显,从而一种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逐渐固化。向现代化转型的原生性动力并不强大。从某种意义来看,中国实际上进入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发展境界,那就是,依靠劳动来创造财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有剩余的时间来体验人生的乐趣等等。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主要靠外部的强力推动。就是说,因为先发国家对财富、权力、欲望的强烈追求,在吸纳了东方文化,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之后,骤然表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状态。其商业首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依靠对海外市场的分割,使过去形成的传统的世界市场在大航海时代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工业技术得到了快速的进步。人类的新发明成几何级数增长。新技术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物质生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而与之相应的是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变革。一种能够服务新的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管理系统逐渐建立,并在血与火之中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变革转型中,东方古老的中国受到了西方先发国家的强烈冲击。传统的农耕文明与新发的工业文明之间出现了严重了错位,并引发了控制、占有与反控制、反占有的残酷斗争。中国从农耕文明的辉煌顶峰跌落,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并反思自身文明存在的问题。在外力的冲击下,中国不自觉地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筚路蓝缕、奉献牺牲,前赴后继、求索奋斗,就是要重新找到国家独立、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实现民族的复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不同的人们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为这样一个艰难而宏伟的目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中国的文学,同样没有疏离民族的历史追求,甚至在许多关键的历史时刻,承担了开启民智、传播思想、激发斗志、重塑文明的历史重任。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充满了探索的转型进程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自己最大的智慧与韧性。一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才基本形成了主权统一、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形态,并以超人的勇气与奋斗精神、惊人的创造力与发展速度迈向现代化。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转化进程中,中国虽然经历了失败、屈辱、挫折,但终于创造了他人所没有的成就。而我们的文学,正是这一历史的亲历者、推动者、表现者。就山西文学来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方阵,当然也是这一历史的组成部分。其努力与贡献非常哭出。 首先是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大众化,为现代汉语从知识阶层走向普通民众,并使二者有机结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经历了一个从“器”到“道”的转变。所谓“器”,就是中国人在最初以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器物先进,因而倡导“洋务运动”,开办现代工厂,引进西方设施,等等。这些努力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来看,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事实很快证明,仅仅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能解决问题。之后发生了制度层面的改革,包括推翻清王朝,建立立宪政权,仿效欧美三权分立及选举制度等等。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制度变革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反而使中国成了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的文化。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后部分进行批判;一方面引进国外的思想如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等等。新文化运动成为当时风生水起的社会思潮。从今天来看,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许多过激之言。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具体的历史场景,就会感到这些批判背后所表露的急切心情及历史合理性。在新文化运动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把中国人使用了数千年的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从文化发展传承的角度来说,以文言文为代表的中国书面语言具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文明意义。可以说,文言文的简洁、精炼、典雅,以及其表情达意的丰富性,是世界上任何语言都难以企及的。这也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但是,从历史发展的现实来看,文言文也具有非常严重的局限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首先是缺乏精确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思维追求整体感、人文感、艺术感,中国的语言缺少对事物的准确表述。这种特点虽然具有非常强烈的人文色彩,以及超越了具体现象的整体感,但是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中对事物精确性表达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 从某种角度来看,山西文学似乎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百年变迁史。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广为关注的小说创作之中,同时也更加丰富地表现在文学的其他领域,如诗歌、散文、戏剧,以及逐渐从散文文体中独立出来的报告文学及传记文学之中。当我们追寻这种变迁的历史时,不能割断由山西而表现出来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从远古以来,这一文明代代相传,承续不绝,其中涌现出众多的仁人贤士。作为个人,他们有自己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环境、成长条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他们似乎勾勒出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脉络。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价值选择,以及思维模式。对他们进行研究,并用传记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今天的人们了解并感受他们所具有的闪光的人文价值,不仅对今天的改革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重建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将首先使我们看到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的影响力,进而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确立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觉性。在这些如星光一般闪烁的先人身上,我们将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价值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承续山西文学的精神品格,创作出新的能够表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而对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曾经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杰才俊进行文学式的描述,也将是我们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努力。因此,组织编辑出版山西文学“双百工程”,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一“工程”包含两个序列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百部长篇小说”,其中一部分是已经发表出版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现当代小说。通过集中编辑出版,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回顾审视山西文学某一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另一部分是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其目的是推动山西长篇小说的不断繁荣。把它们列入这一工程,即是对文学发展的新推动,也可以延续已有的成果,使人们看到山西文学创作的最新成就及更加生动的面貌。二是“百部山西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山西的报告文学近些年来表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不仅参与创作的作家比较多,出现的作品比较多,而且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其中一些作家应该说是中国报告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山西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对中华文化发展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英杰先贤。以传记的方式把这些先人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贡献表现出来,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追寻中华文化的精神、操守、品格,并使我们从先人的风采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楷模和动力,激励我们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进步。所以,这也就成为我们的一种责任。相信通过这一努力,既将促进山西文学的进一步繁荣,也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责任,重塑我们的文化形象,展示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与智慧,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