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马/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泾河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泾河所著的《青马》为“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中的一本,分为大地之心、圣咏之书、精神之焰三辑。

透过这些散发着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这些作品,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

内容推荐

泾河所著的《青马》是一本诗集,分为大地之心、圣咏之书、精神之焰三辑,收入的作品绝大多数都已经在《诗刊》《朔方》等刊物上发表,文字清新优美,带有浓郁的西部粗狂风格,亦是生活中的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目录

第一辑 大地之心

 ◎坐轿的雪花

 ◎失明的鸽子

 ◎弱水流

 ◎水图

 ◎贺兰山阙

 ◎大豆发芽,梨树开花

 ◎风马

 ◎固原:一个人的命名

 ◎蓝鲸之吻

 ◎河未解冻,我们苏醒

 ◎天地间

 ◎站在千米高原清点河山

 ◎宁夏

 ◎西风烈

 ◎一个人一片荒原

 ◎不是狗,是梨

 ◎那么

 ◎草色微蓝

 ◎虎豹回到故乡

 ◎一片雪打开春天的大门

 ◎大美

 ◎流云

 ◎面向长河,背靠贺兰

 ◎大地之心

 ◎虎豹

 ◎独白

 ◎离井

 ◎馈赠与献予

 ◎壶口:泥莲盛开

 ◎河套

 ◎清水沉降,花朵上升

 ◎拂袖而去

 ◎低音区

 ◎雨骑青色骏马呼啸而来

 ◎河流没有回到故乡

 ◎奔跑的大树

 ◎喊叫水

 ◎沉静的风华

 ◎青绿的芳泽

 ◎西北札记:金黄骏马

第二辑 圣咏之书

 ◎胭脂河

 ◎对月梳妆

 ◎七日书

 ◎圣咏之书

 ◎不言之辞

 ◎七尺绫

 ◎一朵名叫哺乳动物的花

 ◎相候之灵

 ◎沙粒

 ◎一岁

 ◎越冬

 ◎草芥

 ◎祭奠

 ◎幸福

 ◎二月

 ◎高蹈的银汤瓶

 ◎属狗的雪或玉蝴蝶

 ◎沉香

 ◎写满经文的牛肩胛骨

 ◎如是我闻

 ◎没有错过时光

 ◎母亲的水窖

 ◎水

 ◎刀锋

 ◎早晨的明灯

 ◎卑微是黑色的蚂蚁

 ◎水逆流成冰

 ◎初潮

 ◎张口难言

第三辑 精神之焰

 ◎对话

 ◎一丛火焰在水中狂舞

 ◎献与

 ◎黑之章

 ◎生活史

 ◎大明城下,梨花以上

 ◎以笔为马

 ◎等于

 ◎一灯之下

 ◎小青

 ◎若水

 ◎闪电

 ◎闪电(二)

 ◎不歇,不歇

 ◎谁也无法阻止我飞翔的翅膀

 ◎窗花

 ◎笔锋

 ◎启示之灵

 ◎允许我邪恶之后的窃喜

 ◎弦外琴音

 ◎精神

 ◎璧联

 ◎祈愿

 ◎自成花蕾

 ◎浸染,浸染

 ◎左边是莲,右边为剑

 ◎所剩无几

 ◎祭奠青马

 ◎师者

 ◎练习曲

 ◎隐没的芬芳

 ◎是夜

 ◎月光之光

 ◎过往的岁月如歌唱尽

 ◎消遁之水

 ◎你说

 ◎森林

附录

 ◎水微

 ◎十二复生

试读章节

水图

清苦的后园,一排排站着开放的玉米未老先衰

水的目光从遥远的天间投来。水道开启

新娘进人妊娠期。灶膛火红

月色下的菊花地,风没有了媒妁的主意

把大地打开。水的图蜿蜒着进入千家万户

像托梦的信士。银子在人们翻覆不停的后半夜

顺着粮食的秸秆流淌而下

手掌摊开。横竖交错着的水图被握出咸涩的盐粒

两片手掌,一张水图左右相接,成完整的水脉

额头仰起。四条深陷的皱纹直通东西

眼睛看不见的水图,在最低的高处,天天加深

我的眼睛里布满雷声

我的眼睛是水域里的云层。我的眼睛多次哭出泪水

我的眼睛却看不见水

(原载《诗刊》2006年2月上)

贺兰山阙

月亮注目西方。葵花在它的胸怀里

散成水的模样。北驰的马群里

身披长袍的老者口含铃铛

他要吹响铃铛。我看见山的阴影

西夏的娇娃丰乳肥臀

以水为屏。成佛的贺兰山阙坐成莲花

红影舞动。我站在西风之风里

一股远洋的大浪夹裹铁马

他站在巨峰之上,是风中祈雨之旗

要想说出古香古色的经纶

月亮下沉的位置。一股铁气升腾直上

马在马的位置。水在水的位置

一颗孤立的陨星突然发光了

(原载《诗刊》2006年2月上)

大豆发芽,梨树开花

浅水成镜。一群顽劣的雨落下无痕

迎迓而出的春光湿淋淋

阳坡地上,早发之阳气似蒸蒸大潮

歉收的大地,跑动着昨日的夜雀

布谷之鸣略显晦涩

三百户村落只有村东头的王老头

开始捡豆

豆在豆中欢呼雀跃

我从装豆的泥囤前走过

一万只包藏春心的豆子已把内心的绿旗树起

在我家后院。一树梨花积聚力量

黝黑如铁的老梨树下,古井口的磨盘半张着

谁走在路上谁就先目睹到跑过来的幸福

在小半口的春雨里像新婚的辇床轻轻飘飘

谁的耳根发红

谁埋头端详一条绿绳拴在右手拇指上

酱蓝的天色下,大地的布局仿佛棋阵  左边胡麻右面燕麦。大豆发芽

我家后院的梨花开了。天下大亮

(原载《诗刊》2006年2月上)

风马

我站在峰崖,一块天地属我命名的国土

带着新鲜的泥腥

胯下流动的金风如烈马风掣而过

带我以神游。并吹我以幻思

我叉开的十指间,是万缕仙子的绸缎

一把风韵之中必有一段传世的妩媚

把人内心的湖水搅开

我的风马是滴酒成诗的大手笔

神骏似闪电一般

闪电就在一念之间。那片天地空阔

我以歌当哭

北城以外的寥廓刹那间倾塌了

(原载《六盘山》2007年2期)

固原:一个人的命名

从深重的光阴背后转过脸

在丛生的棘荆里,故乡怀抱金色日轮

他浓黑的眼睑依然透亮

似一匹拮据的马,孤立在瑟瑟春风中

我的小黄花是戴在他华发丛生的鬓间的一次闪电

深夜间有如坎坎伐檀的沉闷脚步带着轻浊的哮喘

我站在明朗的月色下,该向谁致以叩问

对视明月,我看到他的眼神沉敛着

东方的诗情与画意

犹如唐代的绅士突然打开

一把写满边塞诗的半轮缎扇

他过世的优雅挂在月梢

当我轻轻念出

文字下面的流水激起一眼雾气

众生的天空下,萝卜与白菜殷实

土豆与苦荞殷实

他凝望远方。那截颓废的古长城上

一只老鸹想叫出什么却沙哑了

我尚不能明理,我尚不能说出

带着一个人的月明,饱蘸骨血中的激烈

命名这片叫固原的地方

云朵以下,宁夏之南,当我说出

世界的沙盘上,那粒血脉相连的黄土开始松动

(原载《绿风》诗刊2007年5期)

P4-15

序言

承智慧世,回族文学之时代乐章

杨宏峰

在全球化语境中,面对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迅速发展与变化,民族心理结构的重组与来自各种渠道的文化交汇,当下的回族文学正处于觉醒与嬗变、返璞与升华之阶段,明显表现出一种认知本土、多维建构之态势,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之成就。这是广大回族作家选择既开放又坚守之文化策略,以其先进性与科学性认知回族文学的价值取向与民族现代性之建构。

回族文学是中国文学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其历史悠久、区域性影响广泛,同中亚与西亚以及世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拥有众多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传统,构成现代文学之雄厚基础,成为考察其回族现代民族性之前提与依据。华夏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极具特质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从古代回族神话、口头文学一直延续到当代回族作家文学,其间浩浩乎经历了几百年之历史烟云,成就了璀璨的回族文化。尤其是近代以来,回族作家文学浸润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神,凸显着一股蓬勃鲜活之气。回族文学在新时期以来的发展,基础扎实、步伐持重,故成就突出,百花满园,涌现出了强大的文学队伍,老中青三代回族作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艺术共同体,共同体成员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并在文化想象与文化表达上具有一致性,皆能展现出其独特的自我意识。他们共同努力,勤奋耕耘,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受读者欢迎的精品力作不断涌出,不仅在少数民族文学界形成优势阵容,在中国文学长廊里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宁夏人民出版社历来关注和助推回族文学的发展,力荐优秀作家与作品,为回族文化留下丰富的心灵传记与动人的时代乐章,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主张。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就曾推出一套“当代回族作家丛书”,相继编辑出版了木斧、胡奇、张承志、马犁、马连义、张宝申等在中国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回族作家的作品。

后来,又陆续策划出版了一批以回族题材为特色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有力地促进了回族文学的持续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的回族文学,在历史记忆、文化想象、族群认同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局面。文学的民族性是以该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美学观作为一种本质性之精神实体,艺术地表达一定社会与民族独特的历史与精神生活,在精神与实践之具体运动过程中不断变化与深化,并在文学文本中圆满地得到反映。民族文学一方面体现民族历史、社会特征,另一方面展示地域文化形态,两方面皆存在于民族文学的每一个结构层面里,最终体现在多层面组成的民族文学总体风格特色中。一个民族总是生存在特定之社会环境中。传承着特定的文化基因,有同其他民族文化特定之交汇,这是寻觅民族文化心理轨迹之出发点。长期的游牧农耕文化铸就了少数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之特性,这就是少数民族文学生存繁荣之土壤。在民族社会生活之表层,揭示出一种深刻的意蕴,亦即那些能够左右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之特质,民族赖以生存之自然地理环境,特有之历史文化氛围以及特定的文化归属、情感归属、灵魂归属、信念归属、民族心理结构与民族性格。回族作家追溯本民族特定之精神文化与族群记忆,并对文化的积淀、地域的影响、生活的特质与当下现实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异彩纷呈的民族生活、特有的民族韵味,创作出了具有民族审美特质的作品。作品挖掘民族精神,向世人展示回族人民的勤劳质朴、豪爽宽厚、勇敢机智的性格内涵;让世人真实地了解到这一民族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之内在因素。与此同时,回族有着很强的内聚力,这是回族人民生存之需要。有许多有识回族作家反思内聚力之二重性,在讴歌本民族这种内聚力所形成的勤奋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同时,还揭示了这种内聚力的消极之一面,即它所带来的封闭、对新事物的不敏感等,皆是阻碍本民族进步之痼疾。很多回族作家的作品触及与揭示了这些心理细节之复杂内涵,这表明了回族作家已经认识到困扰本民族发展之因素,这种反思与觉醒,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每个时代的乐师,皆应弹奏出自己时代之乐章。时代精神既包含着现代意识,又囊括了当下人们可以感知的文学风格、审美习性、哲学思考、价值取向、社会情绪等多种社会基因。由于历史的变迁与各民族之融合,回族文学正处于动态变化与不断被创造之过程中。当下民族经济生活从自然形态逐步向市场化形态转变,从而导致了民族心理结构之重组与来自各种渠道的文化交汇。全新的经济格局以及新的社会心理与理念,既令人惶惑又令人兴奋地进入现代场景的五彩生活之中。在这种精神交汇、思潮辐辏之当代场景里,一向以稳重、庄严著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与其他文化一样,表现出顺应与参与之积极态度。在当今社会转型期,这种特质遭遇着前所未有之文学嬗变,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之实践也愈来愈表明了这种嬗变之不可抗拒性。故现在对回族作家作品或某种文学现象进行界定时,我们已失去了往日文学批评所表现出的轻松与从容,已经很难用回族固有之思维习惯、审美判断、情感表达方式来明确界定,这是回族文学自身在发展中带来的质的增生,也是对新的叙事模式的一种激情召唤。在这种文化愉悦交汇与思潮尽情辐辏的当代场景中,自然亦形成了现代理念与传统理念双重意识观照下的当代回族文学的时代特征与价值判断。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回族文学的发展出现了崭新之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作家作品。这个时期的回族作家较之五六十年代的回族作家,显然有了更自觉更强烈的民族文化归属感,对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也有了更深入之认识与感受。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从表象上表达民族特色,而是努力深入到民族生活、民族思维、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的更深层次中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在人物内心世界中之积淀及其变化,力求在创作中将民族化与现代化、民族意识与现代意识、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较好结合起来,从而将民族的生存状态与文化性格揭示出来。从20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的回族文学,在民族性上,显然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与普遍认同。这个时期的回族文学创作,其现代生态主义写作已进入了他们的写作视野,突出表现了在中国最浩渺、广阔的人文地理空间、人与环境及其他生态之特殊遗存关系。宏大叙事不再“一枝独秀”;许多作品视角下移,通过描绘普通人、底层与草根故事,把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成长还原为具体人的精神成长,放大了人性描写,从而受到文坛关注。在创作方法上也主张多元共存,叙事类型、叙事视角、叙事模式与叙事手法皆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之趋势。很多回族作家在通过作品体现民族性上,有了一种自觉意识,有了文化归属感;在创作中描绘民族生活、表现民族的生存状况,皆更加凸显了民族性。这个时期的作品,与作为主流文学的汉族文学作品相比,没有停留在表现民族性的表象上,而是从精神之层面,从思想理念与心理情感之层面去揭示民族性,作品所呈现给读者的更多的是一种异质文化表象图景。在很大程度上,读者与社会也正是从这种异质文化图景来接受作品的。这种异质文化图景与民族性是一致的,并且凝结为一种精神动力,一种文化品格。

很显然,文学的民族性之形成与获得是一个建构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份认同、文化想象具有特别重要之意义。人类学家科班说:“任何地域共同体,只要其成员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共同体成员的存在,并希望维持他们的共同体的整体性,就是一个民族。”(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59页)对作为民族实体的共同体之认同,将自己看成是共同体中之一员,在共同体中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这是形成民族性之首要一步,也是最关键之一步。如果没有这种身份上之自觉认同,也就不会有民族性之形成。但这里的认同,不仅仅是一种身份之认同,不是那种一厢情愿地认为我就是那个民族的简单表述,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即是说,认同共同体的历史记忆,认同共同体的文化行为与文化价值,认同共同体的精神信仰;在想象中,将自己的命运与共同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信仰、情感、价值理念等归属于共同体中,从共同体中寻找历史渊源、精神渊源、文化渊源、情感渊源,在共同体中塑造与被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学的民族性是在文化想象中建构起来的。

决定一个共同体之成为共同体的是文化,体现民族文学中民族性的也是文化。民族文学怎样获得民族性,说直接一些就是怎样表达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从本质上来看,文化是日常性的,就是人们日常之生活,人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情感形式,人们的精神信仰,以及人们为表达精神信仰所创造的一系列仪式符号。建构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就是要求作家在文学中表达民族的生活,关注民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与现实处境,从民族之日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皆是民族命运。而要表达民族生活,揭示民族命运,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的回族作家有丰富的文化想象力与感受力,而这种想象力与感受力则是在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日常生活有皈依感之前提下才能获得的。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生活之认同,对于作品民族性之获得,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生活在自己的民族中具有更多的优点。它提供了被重要的他者承认的可能性,不管这个他者是自己的长辈还是同辈。他们理解我,就像我理解他们一样。而这种理解在我的内部创造了在这个世界上我并非无足轻重的感觉……民族生活使个体能够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光凭自身不能体验的自我实现。”(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80页)当民族与民族生活对我们的回族作家有这样的意义的时候,回族作家创作中的民族性,就一定是一个自然之过程。亦即说,回到民族文化中去,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回到民族生活中去。这样,回族文学的民族性就一定能够得到彰显与强化,这是保证回族文学获得民族性之根本。

透过这些散发着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这些作品,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因为昨天的文化自觉,回族作家开始了对自我的审视与书写;因为今天这些作品的呈现,使我们对未来的回族文学充满更多的文化自信与美学期待。

我们由衷地希望这套“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所传递的民族精神延伸至全国与世界。因为回族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本民族的精神表达与民族性建构,还为构建文化强国贡献着独有的精神智慧;即便在全球化语境中,回族文学对维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并拓展华夏文明与世界文化对话,仍有不可替代之效用。我想,这正是“智慧天下”之意涵所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8: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