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负才学,不得科举
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公元1812年11月10日),左宗棠在湖南湘阴县南文家局左家塅出生。父左观澜,县学廪生,开馆授徒。
左宗棠兄弟三人,长兄左宗棫,比左宗棠大十三岁;二哥左宗植,比左宗棠大八岁。左宗棠曾祖左逢圣,秀才;左宗棠祖父左人锦,国子监生。到左观澜一辈,左家已经三代书香。
一
左宗棠三岁起随祖父读书,因聪慧而受到夸奖,说他“足昌吾门”。祖父预测这个小孙子,将来能光大左氏门楣。
左宗棠四岁,全家迁到长沙左氏祠。左观澜仍然开馆授徒,左宗棠跟着两位哥哥在父亲的塾馆读书。这一年,已经是县学廪生的大哥左宗棫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可谓英年早逝。
左宗棠十三岁,二十一岁的二哥左宗植,因院试成绩突出,被选为拔贡。
从左宗棫、左宗植的成绩来看,左观澜的确是教育界的精英,塾师中的高手。左观澜对左宗棠也非常看好。
左宗棠十四岁,第一次参加童子试。二哥左宗植则以拔贡赴京朝考,因成绩优秀,赏八品顶戴,选新化县训导。
左宗棠十五岁,参加府试,名列第二。但母亲突患急病,左宗棠归家侍奉老母,和院试擦肩而过。母亲不久病逝。
左宗棠十七岁那年,读到贺长龄、魏源合著的《皇朝经世文编》 、顾炎武的《 天下郡国利病书》 等书,开始注意各省的山川形势、古今战守机宜,并受当时的经世致用思潮影响颇深。
左宗棠十九岁,正是人生最好的时节,哪知祸不单行,身体原本很好的左观澜,送走老妻不足一月,竟然一病不起很快也撒手人寰。左宗棠呼天抢地,甚感老天对自己太不公平。葬父后不久,正逢江宁布政使贺长龄丁母忧回到长沙,左宗棠按照礼节去拜访贺长龄,借机借阅贺府藏书。闲暇之时,左宗棠向贺长龄求教问学,以才华志节,为贺长龄所欣赏,推许为“国士”。所谓国士,是指一国当中才华出众的人。学富五车的贺长龄,并不因左宗棠年少还是白身而小看他,对他的评价很高。
这时,居心叵测的大嫂为了夺他名下的祖产,竟然买通族长,将他撵出家门。他二哥眼见兄弟流落街头,竟然置若罔闻。此时的左宗棠哭天不应,叫地不灵,只好到村头的城隍庙栖身,甚是凄惨。贺长龄几次欲把他请进家来,均遭拒绝,由此可见左宗棠之性格何等刚烈。
二
新年刚过,左宗棠二十岁。适逢长沙城南书院招考生员。左宗棠只身前往,一举考中第一名。按照书院规定,考中第一名者,膏火不仅全免,还免费提供伙食。左宗棠的生活于是安定下来,开始全身心投入学习。说起来也真是凑巧,城南书院的山长,正是贺长龄的弟弟贺熙龄。贺熙龄也是文章大家,虽出身一榜,却是一代名流,与哥哥贺长龄一起,被人称为国朝二贺,声名远播。贺熙龄最讲求经世致用,对左宗棠也是倍加欣赏。
左宗棠在城南书院读书期间,与湘乡人罗泽南等友善。罗泽南与曾国藩也是好友。
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四月,为能参加湖南乡试,左宗棠因为没有资格进场,只好求助于山长贺熙龄,欲借银以捐监生。贺熙龄知其制艺火候已到,赞成其捐监生,但苦于自家囊中羞涩,只好转商湘潭大户周乡绅。周乡绅从左宗械、左宗植身上,料定左宗棠日后必有所成,便让贺熙龄保媒,欲招左宗棠入赘。贺熙龄知左宗棠居无定所的窘境,遂一口允诺,答应乡试过后成婚。周乡绅于是替左宗棠出银捐得监生资格。八月,左宗棠参加湖南乡试,张榜位列第十八名,中举人。十月,左宗棠遵师命入赘周家,娶周之长女诒端为妻。这年冬,左宗棠依制启程赴京参加会试,转年踏进考场。三场过后,名不在榜中。居京期间,左宗棠与同时应试的胡林翼订交。胡林翼,字贶生,号润芝,籍隶湖南益阳,与左宗棠同岁。胡林翼此次应试得中,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左宗棠则返乡,继续攻读经史,准备二次应试。
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倔强的左宗棠以在妻家“耻不能自食”,决定携妻女离开周家借屋居住,靠微薄禄米养家糊口。自立门户后,左宗棠书联明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P3-5
清王朝在经历“康乾盛世” 之后,它的繁荣就只是在靠祖辈的余荫,特别是到了晚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让大清王朝的形势岌岌可危。但从咸丰之后的同治朝开始,直到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海战”失败,在这三十余年的时间里,大清国却出现了极其少见的兴旺发达时期,史学家把大清国的这段时期称作“同光中兴”。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时期虽然很短,短的就像夜空里的流星一样,一闪即逝,但它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及许多难以解开的谜团。
一个王朝在走向没落的时候出现中兴,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几乎绝无仅有,却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了清王朝。它不仅让江河日下的大清帝国又苟延残喘了将近五十年,还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同光中兴,中国与世界各国接轨的时间就要推迟很多年。同光中兴局面的到来,对中华民族的振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许很多人都会有相同的疑问:“继康乾盛世之后,大清国为什么又会出现同光中兴局面呢?”
在晚清时期,曾经出现了三位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正是因为这三个人携手齐力,才能力挽狂澜,让“病入膏肓” 的大清朝又多支撑了几十年。
这里我们要讲的左宗棠,就是其中一位。
左宗棠的功业和建树是多方面的。他潜心研究过农学,自诩“湘上农人”。他将茶叶由安化引到湘阴,并普及开来;他将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到塞北,成为筹边时耕战结合的重要内容。他系统研究过地理,特别是水利、水运,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丝毫不亚于对军事的兴趣。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造船厂—马尾船厂;他开设了中国第一家毛纺厂—甘肃织呢局。他是洋务运动的先驱。
但左宗棠最值得后人称道的伟业,莫过于西出阳关收复新疆。
第一次赴京会试,二十二岁的左宗棠就已开始打量西北,关注新疆的置省和屯垦。他写诗说:“石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此石田。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将军更莫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收复中国六分之一的国土—新疆,这是左宗棠个人的荣耀和骄傲,更是国家之福。
1983年,开国将领,与左宗棠同为湖南老乡的王震将军在跟左宗棠的曾孙谈话时,说:
“解放初,我进军新疆的路线,就是当年左公西征走过的路线。在那条路上,我还看到当年种的‘左公柳’。走那条路非常艰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条路就更艰苦了。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则,祖国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
左宗棠的大才,在当时就被赞为“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
曾国藩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左公乃五百年来第一伟人!”
但凡有才气的人,多少都会有点“怪”,左宗棠也不例外。
尽管四十一岁才出道,左宗棠却一直无视官场潜规则,从安德海、大太监李莲英,到他的恩公曾国藩,甚至包括后来权倾朝野的李鸿章,他都得罪了个遍。他为官从政一根筋,最后却封侯拜相,成晚清重臣,国家柱石。他是外国人眼里对中国国土贡献最大的人。
本书就来为大家详细讲述这位乱世能臣——左宗棠。
在晚清的历史舞台,左宗棠的名字一度无人知晓,三次落第而绝意科举,闭门潜习经世之学,远离八股取士主流,替人做了八年幕僚而不得任用。直至四十九岁,他的人生才迎来转机,开始独当一面。虽然他从政一根筋,仕途却一路飙升,拜相封侯。
左宗棠到底是怎样做到的?他如何从一个落魄潦倒的“上门女婿”积极蜕变,成为全国闻名的“再世诸葛”?如何从屡试不第的小举人华丽转身,成为晚清中兴名臣?如何在不谙人际交往的情况下,连续获得破格提拔?如何在战斗的烽火中,打巧仗、用奇兵?
《乱世能臣左宗棠》中,汪衍振老师为您全面讲述左宗棠的性格特征与一生功业,还原一个具才华、性坚韧、顾大局、有民族气节的一代能臣。
读左宗棠,看逆袭草根的崛起之路。晚清学者、著名历史作家汪衍振先生半生心血凝结,内容厚重。史料翔实,叙述客观,是了解乱世能臣左宗棠的上乘之作。
左宗棠出生于晚清年代,青年时期怀才不遇,中年步入仕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对抗太平天国、镇压捻军、平复回乱、收复边疆,成为了晚清第一名将。梁启超说左宗棠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曾国藩说左宗棠才是”当今天下第一”!他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被人们誉为”再世诸葛亮”。他究竟有多彪悍?可以在战场上战无不胜,在官场上官运亨通?一部《乱世能臣左宗棠》,为您揭秘官场愣头青破除潜规则的升迁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