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家》为享誉海内外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和大学教授冯骥才先生的散文自选集。冯骥才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美风格,他将自然美糅进他的语言风格、行文结构中,形成一种与思想内容相契合的质朴、自然、冲淡、流畅的艺术特色。同时冯骥才的散文透着浓浓的文化底蕴,融情于景,情景并茂,情、景、理熔于一炉。作家细腻的笔触、自然美的呈现、情趣盎然的文风、情景理交融的说理方式都显示了其深厚的功底和奇妙睿智的思想。
| 书名 | 关于艺术家/冯骥才散文新编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冯骥才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关于艺术家》为享誉海内外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和大学教授冯骥才先生的散文自选集。冯骥才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美风格,他将自然美糅进他的语言风格、行文结构中,形成一种与思想内容相契合的质朴、自然、冲淡、流畅的艺术特色。同时冯骥才的散文透着浓浓的文化底蕴,融情于景,情景并茂,情、景、理熔于一炉。作家细腻的笔触、自然美的呈现、情趣盎然的文风、情景理交融的说理方式都显示了其深厚的功底和奇妙睿智的思想。 内容推荐 《关于艺术家》是“冯骥才散文新编”书系五种之一,精选了冯骥才大量的散文作品中偏于文化的篇章,系作者自己精心遴选,书名待定。另有作者相关照片一张(前插)和十几幅插图,在设计上较之前的“季羡林散文新编”可谓华彩版,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目录 水墨文字 绘画是文学的梦 文人画说 文人画问答 绘事自述 文人的书法 我的书法生活 诗笺 片简 丹青小品 我非画家 遵从生命 表白的快意 行间笔墨 《心中十二月》题记 我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砚农自语 我与故宫,深远的情缘 作画 灵感忽至 画枝条说 画飞瀑记 《老夫老妻》记 吻 树后边是太阳 往事 雪地上的阳光 沉醉于星空的断想 重光西斯廷 艺术永无定评 短命的天才 双重的博物馆 冬宫里的达·芬奇 俄罗斯的现代绘画 站在悬崖上的艺术家们 在大阪市立美术馆内的断想 吉美博物馆里的西域神女 搬回敦煌 艺术:上帝做过的事 关于艺术家 永恒的震撼 神笔天书 说说平凹的画 莫言书法说 天一阁观画记 台北故宫看画小记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 敦煌的艺术样式 中国雕塑史四题 民间审美 以假当真 女扮男装和男扮女装 飞来的火种? 傲徕峰的启示 小说的眼睛 细节,绘画的眼睛 艺术在哪里? 试读章节 水墨文字 一 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 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霭,艰难却直线地飞行着。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它扇动的翅膀,缓慢、有力、富于节奏,好像慢镜头里的飞鸟。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它像一个昂扬而闪亮的音符在低调的旋律中穿行。 我心里忽然涌出一些片段的感觉,一种类似的感觉;那种身体劳顿不堪而内心的火犹然熊熊不息的感觉。 后来我把这只鸟,画在我的一幅画中。 所以我说,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这也正是文人画的首要的本性。 二 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惟有线条才是直抒胸臆的。 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心境如水时,一条线从笔尖轻轻吐出,如蚕吐丝,又如一串清幽的音色流出短笛。可是你有情勃发,似风骤至,不用你去想怎样运腕操笔,一时间,线条里的情感、力度,乃至速度全发生了变化。 为此,我最爱画树画枝。 在画家眼里树枝全是线条;在文人眼里,树枝无不带着情感。 树枝千姿万态,皆能依情而变。树枝可仰,可俯,可疏,可繁,可争,可倚;惟此,它或轩昂,或忧郁,或激奋,或适然,或坚韧,或依恋……我画一大片木叶凋零而倾倒于泥泞中的树木时,竟然落下泪来。而每一笔斜拖而下的长长的线,都是这种伤感的一次宣泄与加深,以致我竟不知最初缘何动笔? 至于画中的树,我常常把它们当作一个个人物。它们或是一大片肃然站在那里,庄重而阴沉,气势逼人;或是七零八落,有姿有态,各不相同,带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有一次,我从画面的森林中发现一棵婆娑而轻盈的小白桦树。它娇小,宁静,含蓄;那叶子稀少的树冠是薄薄的衣衫。作画时我并没有着意地刻画它。但此时,它仿佛从森林中走出来了。我忽然很想把一直藏在心里的一个少女写出来。 三 绘画如同文学一样,作品完成后往往与最初的想象全然不同。作品只是创作过程的结果。而这个过程却充满快感,其乐无穷。这快感包括抒发、宣泄、发现、深化与升华。 绘画比起文学有更多的变数。因为,吸水性极强的宣纸与含着或浓或淡水墨的毛笔接触时,充满了意外与偶然。它在控制之中显露光彩,在控制之外却会现出神奇。在笔锋扫过之地方,本应该浮现出一片沉睡在晨雾中的远滩,可是感觉上却像阳光下摇曳的亮闪闪的荻花,或是一抹在空中散步的闲云?有时笔中的水墨过多过浓,天下的云向下流散,压向大地山川,慢慢地将山顶峰尖黑压压地吞没。它叫我感受到,这是天空对大地惊人的爱!但在动笔之前,并无如此的想象。到底是什么,把我们曾经有过的感受唤起与激发? 是绘画的偶然性。 然而,绘画的偶然必须与我们的心灵碰撞才会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画面。 绘画过程中总是充满了不断的偶然,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就像我们写作中那些想象的明灭,都是一种偶然。感受这种偶然是我们的心灵。将这种偶然变为必然的,是我们敏感又敏锐的心灵。 因为我们是写作人。我们有着过于敏感的内心。我们的心还积攒着庞杂无穷的人生感受。我们无意中的记忆远远多于有意的记忆;我们深藏心中人生的积累永远大于写在稿纸上的有限的素材。但这些记忆无形地拥满心中,日积月累,重重叠叠,谁知道哪一片意外形态的水墨,会勾出一串曾经牵肠挂肚的昨天? 然而,一旦我们捕捉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偶然。绘画的工作就是抓住它不放,将它定格,然后去确定它、加强它、深化它。一句话: 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 四 纯画家的作画对象是他人;文人(也就是写作人)作画对象主要是自己。面对自己和满足自己。写作人作画首先是一种自言自语、自我陶醉和自我感动。 因此,写作人的绘画追求精神与情感的感染力;纯画家的绘画崇尚视觉与审美的冲击力。 纯画家追求技术效果和形式感,写作人则把绘画作为一种心灵工具。P1-5 序言 总序:我的散文书架 冯骥才 我将这“散文新编”的选题称之为一种“散文书架”,然后放上我为此精选的五本散文小书。 在我的文字生涯中,小说写作之外,便是散文。其实这也很自然,我们日常随手写下的文字:随感、随笔、笔记、日记、手札,不都是散文吗?小说是虚构出来的,是无中生有,要是说得“伟大”一些,是一种艺术创造;散文则是有感而发,信手拈来,要是说得“高贵”一些,是一种心灵实录。小说看重文本,它表现作家的本领;散文则更重人本,它直接显示作家本人的气质。这么一说,散文更难了吗? 要说难,还是难在散文的历史上。中国是散文的大国。唐宋时期的小说还处在故事传奇阶段,散文已是大师巨匠如巨峰林立,名篇杰作似满天星斗。这可能与那时候崇文有关。那时连选取官员都要看文章写得优劣。不像近现代,没什么文化也能做官,甚至还可以做大官。从文学史的另一方面说,诗歌的成熟又在散文的前边,散文辄必受诗歌的影响,讲究方块字的使用,甚至追求一点诗性了。这么一说,在中国写散文就更不易了。中国人太懂得散文,一读就知道文笔如何。我不知深浅,即兴操笔,涂抹为快,一路下来竟写了这么多散文,数一数,长长短短总有几百篇,幸好人文社这套书要求的字数不多,可以尽量去粗取精。 编撰这种散文集在分类上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体裁分,一是从题材分。我采用后一种,这是因为我的体裁太杂,样式迥异,长短随性,由题材划分便易于理出头绪,因成抒情(《花脸》)、人物(《四君子图》)、游记(《散漫的天性》)、艺术(《关于艺术家》)、田野(《南乡三十六村》)五卷。抒情卷多是感物时伤,人物卷为怀念故人,游记卷是异域情怀,艺术卷乃艺术感悟,田野卷是我这些年来文化抢救时,在大地深处的文化见识以及种种忧思。编选之时尽力“矬子中拔将军”,将心中尚觉有点味道的东西奉献给读者,同时也是将自己小说外的写作,做一次总结与筛选吧。是为序焉。 2016.7.4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