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经意(精)
分类
作者 杨葵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杨葵著的《不经意(精)》是作者最新文集,更自由,更跨界:杨葵不写专栏后,写作变得更加自由,每一篇文章都是“我手写我心”之作。读书、品茶、写字、弹琴,跨出“界”,跨入“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不经意间的动人时刻。

由书、画及人,打通艺术与历史的界限:阅读欧阳修、柳宗元、武则天,尝试探探一千多年前一个人的用心;观赏吴大羽、蒋兆和、朱新建、老树,越尘世间阴阳诡谲、名利善恶……与古今心灵平等对话,于不经意间,著成此书。

当过日子遇见二十四节气:立春抄经,清明扫墓,立夏观雨,芒种饮茶,处暑听琴,白露学琴,寒露听风,大雪读《徒然草》……过日子,流水一样,一泻千里,于不经意间,将生活过成艺术。

内容推荐

杨葵著的《不经意(精)》讲述了立春,抄一页小楷《入菩萨行论》;芒种,冲一碗二十年的茶饼;夏至,深夜在胡同里拍电影;立秋,回忆那年成都的菊花香味;处暑,听老先生弹奏古琴曲《忆故人》;白露,跟随虞山吴派余老师学琴;大雪,闭户读日本古典文学《徒然草》;至若清明扫墓,立夏观雨,寒露听风,霜降看琴……生活中的这些柴米油盐、风花雪月,构成了读书、写作两大主题的底色,它们更接近“不经意”的本来意思。恰如作者所言:“过日子,流水一样,一泻千里,得失成败都是不经意。”读书、品茶、写字、弹琴,跨出“界”,跨入“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不经意间的动人时刻;在嘈杂浮躁的现代社会里,保持一份冲淡随和的心境,无所住而生其心。

目录

自序

上辑

 去扬州,读欧阳修

 大唐公务员柳宗元

 武则天与禅师

 耘于空漠:吴大羽的超越之道

 势象大美

 “苦茶”蒋兆和

 南方人朱新建

 老树的江湖

 纸边儿

 文人骄娇二气

 沈从文和《沈从文的后半生》

 汪曾祺的动感

 三说阿城

 高尚地吃

 硬知识与软知识

 斯泰因与毕加索

 书籍·记忆·艾柯

 石黑一雄的厚重

 读书平常事

 序言两则

 互联网编辑十问

下辑

 立春·抄写

 雨水·画盐

 惊蛰·来历

 春分·隐居

 清明·墓园

 谷雨·落伍

 立夏·暴雨

 小满·收藏

 芒种·饮茶

 夏至·拍电影

 小暑·报志愿

 大暑·欲雨

 立秋·气息

 处暑·听琴

 白露·学琴

 秋分·一人饮

 寒露·听风

 霜降·看琴

 立冬·昆明

 小雪·书卷气

 大雪·慢读

 冬至·艺字

 小寒·四则

 大寒·始乱

试读章节

也从此成了文人墨客到扬州必参之地,古往今来,太多名家对堂感怀。千年之后,我从几千本书里择出欧阳修著作那一刹那,心里掠过的,正是平山堂的身影。

欧阳修以文、诗流芳至今,这本《集古录跋尾》不算他的主流著作,读的人不多。那时代的文化人,文、诗才是正经事儿,也才配得上主流之谓。可是,正经事儿外,谁还没点个人爱好啊。欧阳修的个人爱好之一,是收藏历代金石拓片。自三十多岁起,直至五十多,历时十八年,“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辑为《集古录》。大约四十多岁的时候,收藏量日渐增多,可能为整理之故吧,又“撮其大要,别为录目”,即对每一张拓片加以评述、考证,便有了《集古录跋尾》。应该和他那本《归田录》一样,算笔记类。

上了火车,开始读书。简体横排版的笺释者序言里,将欧阳修评为清代碑学之前驱。所谓“碑学”,与“帖学”相对。书法金石界向有碑帖之争,有人捧碑抑帖,有人捧帖抑碑,各执一词。清代阮元著《北碑南帖论》和《南北书派论》,算是首倡了碑学。从这两本书的书名,也大致能看出分南北论书之意,碑学者大致觉得,北碑多朴拙粗犷,南帖多秀雅俊美。欧阳修呢?他在论及北碑之一“宋文帝神道碑”时说,“南朝士人气尚卑弱,字书工者率以纤劲清媚为佳,未有伟然巨笔如此者”。确有前驱者的意思。我读至此,默默想到自己出门挑书的习性,不乏几分相应啊。

到了扬州先忙正事,和友人同赴鉴真图书馆捐赠书籍。好大的院子,宽敞清净。一位年轻法师先带我们参观图书馆藏书。我按馆内编目顺序,在书架问找半天,未见《集古录跋尾》,便向法师郑重推荐。理由自然少不了欧阳修做过扬州太守一条,说完又跟法师开玩笑:不过这位是出了名的排佛排道,独尊儒家,收他的书进来,会不会太给他面子了?法师宽厚地笑笑,没说什么。

正午,在图书馆院内的滴水坊吃斋饭,又和同行友人聊起以前读到的一则欧阳修小故事——他不喜欢佛教,遇到有人谈论佛书,就瞪人家。可他有个儿子小名偏叫“和尚”。人家就问啦,您既不喜佛教,为何还给儿子起这么个小名?欧阳修回答,小孩子起贱名好养活啊,没见好多人家管儿子叫小牛小驴的么?友人听了这故事刚要笑,看看周遭环境,又憋了回去。

欧阳修读书时,尊唐朝韩愈为先师。.韩是著名的排佛人士,有名篇《原道》纵论佛道之不是,所以欧阳修对佛道,也立场鲜明持批评态度。不过二人风格有所不同,欧阳修比较冷静,不像韩愈那么暴脾气,他反对韩愈“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激烈做法,认为烧书、占庙绝非明智之举,应该“修其本而胜之”——从根本上改变人心。修本的具体内容是“补其阙,修其废,使王政明,礼义充,则虽有佛,无所施于吾民也”,纯正儒家道统。

不少前人著作中,说欧阳修晚年由儒转佛,成了佛教徒。证据之一是他晚年易号“六一居士”,其诗话著作就叫《六一诗话》。这大概有点想当然。他自己写过一篇短小精悍的小传,明说了“六一居士”的由来:被贬滁州时,自号醉翁《醉翁亭记》即彼时所写)。后来又老又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更号六一居士。有人问“六一”指什么,答日,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人又问了,这才五个一啊?答曰,加上我这糟老头子,在这五个一之间转来转去,不就“六一”了嘛。你看,和皈依佛教也没什么瓜葛吧?可能是“居士”二字搞的鬼,殊不知居士一词,佛教传人中国前很多年,就有多人使用,《礼记》中有,《韩非子》中有,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之人。

还有人罗列证据,说欧阳修与不少僧人过从甚密,并曾引荐僧人契嵩给皇帝,后来皇帝赐号契嵩为“明教大师”。他还有诗作写到僧人秘演,显示出彼此感情深厚……更有一些佛家著作里,白纸黑字写他受到一些僧人的教导。比较常见的,有南宋释志磐《佛祖统纪》里写他游庐山拜谒祖印禅师,“(祖印)出入百家,而折衷于佛法。修肃然心服,耸听忘倦,至夜分不能已”。《五灯会元》里也写到,欧阳修拜访浮山法远禅师,禅师借一盘棋与他说法,大致讲了些“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而时时头撞”,欧阳修听完跟同僚赞叹道:“初疑禅语为虚诞,今日见此老机缘,所得所造,非悟明于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这类记录不少,但也不很多,经仔细阅读,要不就是第三者一厢情愿的描述,要不就是正常人的正常慨叹而已,都难以作为有力证据。

我的扬州之行,鉴真图书馆的正事办完,剩下的时间全部自由活动。白天兴之所至,四处闲逛;夜晚回了酒店,沙发里窝着,嚼着花生米静静细读《集古录跋尾》。心里惦记着欧阳修与佛教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便对这层内容格外留意,不料就真看出些蛛丝马迹。(P4-7)

序言

这是我的第七本文集,与前几本比,明显差异之一,是文章篇幅长短不一,看似更随意。这是因为,从《坐久落花多》之后我就不写专栏了。专栏的好处是,因为篇幅大致统一,显得整齐;坏处是专栏气息重,常有凑字数的段落。这一本里的文章,都是真想写的,不再考虑报刊发表,想写多少写多少,自由了。

差异之二是更跨界,跨到书法,跨到绘画。我一直被人诟病爱好多,不专注,为遮羞,就美其名曰“跨界”。去年《智族GQ》杂志把我评为“年度人物”,别的年度人物都有专业,导演、运动员、企业家什么的,到我这儿找不到一个词,后来囫囵安了个“生活家”。也好,反正我觉得,什么不是生活呢?有什么比过日子更重要呢?

过日子,流水一样,一泻千里,得失成败都是不经意。不经意地读书,有些不经意间生发的感想,就写下来,就有了这本书,所以名为“不经意”。

《去扬州,读欧阳修》一篇曾收入《坐久落花多》,因其与写柳宗元一篇是姊妹篇,所以再次收录,并放在头条,多少有点相承相续的感觉。其余文字从未曾结辑。

上辑是些读书笔记、艺术笔记,既有分享佳作之意,也表达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索。下辑柴米油盐,或者说成风花雪月,它们有点像读书、写作这俩主题的底色,更接近“不经意”的本来意思。

要说明的是,下辑的篇名都冠以节气之名,起先是因为,其中不少篇目,确实是在那一节气当天所写。但也并非如此严格。过日子就是这样吧,有一搭没一搭的,看似有条有理,仔细看又漏洞百出,可是再仔细瞧瞧,锅碗瓢盆什么没有呢?哪怕是条理。

不可思议的条理。

杨葵

丁酉寒露,北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6 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