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网》作者袁美昌以扎实的生活阅历和深切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在努力呈现19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历史风貌的同时,既艺术化地表达了对“三农”问题的独特思考,又充满激情地塑造了主人公的鲜明形象。
作品还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知自己和了解他人。
| 书名 | 破网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袁美昌 |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破网》作者袁美昌以扎实的生活阅历和深切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在努力呈现19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历史风貌的同时,既艺术化地表达了对“三农”问题的独特思考,又充满激情地塑造了主人公的鲜明形象。 作品还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知自己和了解他人。 内容推荐 袁美昌著的《破网》通过描写周士毅及其伙伴在庙山林场三年半的知青生涯,反映了人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各自呈现的不同精神状态及其带来的相应结果;通过描写周士毅在荷塘乡担任副书记与乡长的三年工作经历,既反映乡镇领导的思想情感、工作方法与施政思路,也将笔触指向中国“三农”工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读者更加清醒地认知“三农”问题打开了一扇有益的窗口。 目录 楔子 上卷 难忘岁月 第一章 直面人生 第二章 迎难而上 第三章 烦恼 第四章 煎熬 第五章 “周郎”与“小乔” 第六章 相逢一‘拳’泯恩仇 第七章 庙山双杰 第八章 果然妙招 第九章 心事 第十章 隐忍 第十一章 得失 第十二章 风流云散 中卷 奋发年华 第十三章 变轨 第十四章 “班子”分工 第十五章 感悟与感慨 第十六章 初识官场 第十七章 规则 第十八章 见解 第十九章 脱颖而出 第二十章 意外之喜 第二十一章 县委书记找谈话 第二十二章 官场伦理 下卷 崎岖心路 第二十三章 棘手之事 第二十四章 乡长吃饭像小偷 第二十五章 父老乡亲 第二十六章 人性 第二十七章 品味 第二十八章 解难高手 第二十九章 声高盖主 第三十章 负重 第三十一章 勉为其难 第三十二章 窘境 第三十三章 问策 第三十四章 “乌托邦” 第三十五章 涉险 第三十六章 临危受命 后记 试读章节 被周士毅称作“韩场长”的,是庙山林场场长韩鼎诚,他知道今天会有知青来报到,所以待在这里一边修理农具一边等着周士毅。现在韩场长听到招呼声,就放下手中的工具,直起腰来。他看到迎面而来向他打招呼的小伙子携带着行李,就笑咪咪地招呼道:“哦,你是周士毅吧!” 周士毅对于韩场长的招呼同样没有感到意外,因为昨天下午下班前他在公社“知青办”办手续时,已经听到电话通知。他一边朗声应着,一边快步来到韩场长跟前,并放下手中的行李,热情地和韩场长握着手,随后又从包里拿出介绍信递了过去。 韩场长四十来岁,中等身材,个头敦实,方脸大耳,面如古铜,容貌慈祥而不失刚正。公社党委考虑他是山南韩家村人,离林场较近,在部队当过班长,退伍后又当过韩家大队的大队长,在当地颇有威信,还有初中文化,所以便让他来林场担任党支部书记兼场长,自然,公社武装部副部长一职也还是让他继续兼着。 韩场长接过介绍信看了一下,寒暄数语之后,就领着周士毅顺着东边的长廊来到男工宿舍。韩场长指着左侧男工宿舍的第一间,说这是他自己住的房间,继而将刚才周士毅给他的介绍信放到里面的桌上。出来后接着说,第二号寝室是由两个队长合住,从三号寝室开始,男知青是每四个人共住一间。由于男女宿舍各有十五个房间,而女知青人数比较少,所以西边的女工宿舍则是每两个人合住一间寝室,另外拿出两个房间做阅览室和活动室。自然,两边多余的房间就作为以后接收新来知青的备用房。 韩场长将周士毅领到九号寝室,顺手推开虚掩着的房门。周士毅见房门设在房间的中间位置,与这边带有玻璃摇头的房门相对的,对面是个朝东开启的两扇结构的木框玻璃窗,以作房间通风采光之用。韩场长告知周士毅,右侧门后的那个床位是分给他的。 周士毅来到室内,发现左右两边各摆设了两张紧挨着的简易架子床,每张床的床头各有一张贴墙角摆放未经油漆的三屉松木长条桌,桌前配有一个松木制作的小方凳,每张桌上还放着一盏带有玻璃罩子的煤油灯,以作照明之用。周士毅见自己的桌子虽然掩在房门的后面,但因房间的墙壁用石灰粉刷过,所以光线勉强还过得去。 周士毅快速扫视了一眼房间,随即邀请站在门外走廊上的韩场长到里面坐,但韩场长笑着谢绝了,周士毅也就不再客套。这时,他见床板和桌面都还干净,就将装有衣物的提包放在架子床的右端,将装有洗漱用品的网兜提到小条桌上,接着取下草帽,将一路背过来的那床用草席包裹着被绳子扎好的被服卸下,放在提包的左侧,在这样简单地归置好行李之后,他从网兜里取出脸盆、毛巾和肥皂。 从公社来到林场,周士毅负重上行了大约两个小时的坡道,身上的衣服早就被汗水湿透了,让他觉得很不舒服。于是,他对站在门口的韩场长笑着问道:“场长,请问哪个地方方便取水,我想打点水先擦一下。” 韩场长向门口走近一步,迟疑了一下,然后有点不好意思地对周士毅说“士毅啊,这个……‘春争日,夏争时’,我们林场哩,田多人少,嘿嘿!现在刚过十点钟,我们是不是……” 周士毅闻言一愣,随即明白了韩场长的意思。这个刚刚离开家庭独自面对社会的十九岁男儿,尽管性格渐趋坚毅,但在猝不及防之下,心中还是掠过一丝悲凉的感觉,他没有料到,严峻的生活竟然没有给他一点点缓冲的时间。 当然,这也仅仅是转瞬之间的事,周士毅随即调整了心态,他泰然自若地朗声应遭“行,那就走吧!”说着,放下脸盆,换上一套比较破旧的衣裤,并略略挽起袖子和裤腿,转身拿起草帽来到门外。 周士毅跟在韩场长身后朝田野走去,他一边走一边举目远望,一股刚毅之气渐渐地浮现在他的脸上。他想,人生的路虽然是漫长的,但是对于自己来说,此刻却具转折点的意味,在此后注定是与艰难困苦相伴的岁月里,自己必须打起精神直面人生,切不可在困难面前失了自己的锐气。 韩场长面带歉意地领着周士毅离开场部宿舍往田间走去,此时,远处的田路上有个身材英挺挑着稻谷的后生快步走来,只见硬木扁担在他肩上一颤一颤的。韩场长知道,来人是在林场颇有名望的下放知青章汉杰。周士毅也注意到章汉杰,但让他无法逆料的是,自己今后的人生,将与这个迎面而至的青年发生诸多恩怨交集。 不多时,韩场长带着周士毅在下面的晒场里与章汉杰相遇了。此时,章汉杰已将装有满满一担水谷的箩筐稳稳地放在晒垫里,他解下挽在扁担上的箩绳,直起腰,撩起衣襟擦了擦挂满汗珠的眉眼和面庞,他先是对韩场长笑了笑,然后将带有探寻意味的锐利目光转向周士毅,并问道:“韩场长,这位……” 韩场长见章汉杰问起,忙笑道:“哦,汉杰,我来给你们俩介绍一下。”说着,他指了指站在自己左侧的周士毅介绍说:“这是周士毅,框吉周,士兵的士,刚毅的毅,刚从尚州二中高中毕业下放来的。” 周士毅初出校门,此时成为话题的焦点,站在那里多少还是有点不太自然。 P5-6 序言 年轻时,小说看多了,忽然有点技痒,竟冒出写小说的念头,奈何人生碌碌,写小说的事浅尝辄止也就不了了之。淡出职场以后,由于经历、感悟、时间都有了,而且既不用为稻梁谋,也无须为前途计,所以匿迹已久的“文学梦”重又袭上心头。为了适时偿此夙愿,笔者在忖度了时间跨度与内涵丰度之后,决定创作一组时序接续、内容相关但各自独立的系列小说。 动笔之后,写着写着,没想到一个存疑多年的问题,却出乎意外地因此得到开解。早年读《战争与和平》,发现托尔斯泰在该书的最后一部里,居然打住叙事话头,长篇大论地阐述其关于历史与哲学的观点;尔后读《巴黎圣母院》,又发现雨果竟然在第三卷完全游离叙事主线,用了约占全书6%的篇幅,洋洋洒洒地大谈圣母院建筑艺术与巴黎城规划布局,以此展示自己的美学观点和哲学思想,对于两位文坛巨匠在创作中大量夹带“私货”的行为,笔者当时不由得颇感错愕。 这次自己投入小说创作,不经意间,心里竟然生出一种要向读者倾诉和交心的渴望,于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延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自己经由数十年跨界职业历练所形成的诸多人生感悟——从政规则、官场伦理、为官智慧;性格本源、性格表现、性格优化;夫妻伦理、家庭教育、企管见解、其他理念,以及“三农”工作的解难思路与发展脉络等,竟都不由自主地融入作品之中。 笔者身临其境,这才对自己当年的“错愕”有所醒悟。原来,但凡有意于小说创作之人,为了使此后或将面世的作品生动感人,平时大都会留心世事和关注世人,这样日积月累下来,也就形成了对外部世界的个性化认知体系,在创作文字容量较大和社会影响较广的长篇小说时,那些积淀已久却又未及表述的思想观点,便会自然而然地诉诸笔端,以此作为自己介入生活和干预生活的重要手段。 诚然,作为一部颇具思辨色彩的长篇小说,写作者揉入其中的那些思想观点,虽然不乏让人醒脑之论,但令人存疑之处也不是绝无仅有。不过,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值得咀嚼的文字,才能使读者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也因之引起对世事人生的深度探究。笔者以为,无论是写作者还是读者,让阅读产生消闲以外的附加值,这都不失为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在笔者看来,文学作品兼具艺术魅力与思想张力,这不仅是写作者对作品有所期许的重要体现,也是创作价值与阅读意义的共同依托。换言之,如果一部长篇小说缺乏耐读品质,不能间或留驻读者的目光,让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思考,而是被其漫不经心地匆匆掠过,那这部小说问世的意义也就不免打了几分折扣。 一般来说,写作者要想让小说具备一定的耐读品质,除了理性确立写作主题,精心选择写作素材,合理设计作品架构,巧妙安排故事情节,细腻塑造人物形象,还得恰当运用写作技巧。譬如,写作者要想将自己的思想观点较好地传导给读者,就有以下三种表达技巧可供选择一是“嵌入式”。写作者相机偏离叙事主线,改以议论的手法,不加掩饰地将自己的某些观点进行系统性阐述,在这种情况下,写作者得以直抒胸臆,读者也可一目了然;二是“融入式”。写作者为了避免“画外音”的出现,在将故事推进到某个合适的情境时,不失时机地借题发挥,将自己的观点导入人物的语言与思考之中,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三是“渗入式”。写作者很少以议论的手法阐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在推进故事情节和表现人物命运时,通过叙述与描写,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巧妙地渗透其中,以取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在笔者的总体构思中,这组圆梦之作应是以次第发生的故事为载体,以探讨人性、人心与人生为主旨的多维度文学作品。为了有利于达成这一目的,笔者决定在谋篇布局时适当考虑“渗入式”写法,在写人叙事时酌情采用“融入式”写法,同时尽量少用“嵌入式”写法,笔者觉得采用这种写作思路,既有利于体现笔者对世事人生的认知与感悟,又可让读者减少内容突兀的感觉。 在夜以继日地笔耕了二十二个月之后,《破网》行将付梓,其续作也已完稿。笔者期盼这部意在与读者交心的作品不仅颇堪品味,也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品味人生和谋划未来的契机。 为了向读者坦陈自己关于写小说的肇因与认知,笔者特写下这篇说明性文字,并以之代序。 作者 后记 这部作品描写了主人公周士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段人生经历,为了使题材性质不致反差太大,作品详写了周士毅先前下放在枫岚公社的庙山林场,以及后来从地区经委调到荷塘乡任职的两段人生经历,对周士毅在恢复高考后离开庙山林场进入金城大学读书,以及毕业后分配至尚州地区经委工作的两个人生阶段,则没有进行正面描写,不过,为了有助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人物形象的丰满度,笔者在铺陈故事情节时,另以多处插叙的方式将这两个阶段的有关情况进行了概述。 在构思《破网》时,笔者将创作立意主要框定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表现成长路径。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笔者觉得,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男人),在其成长经历中,最好能在精神上过一至数次“火焰山”,但凡经受过艰难困苦严峻考验者,才会具有坚强的毅力与成熟的心志,才会更有利于成就一番事业。在这部作品里,周士毅下放在庙山林场时,先是经受住了农活的重压与磨砺,然后才抓住恢复高考的良机摆脱困境,使自己的人生别开生面;在地区经委工作时,他又生活在嫉妒与排挤的氛围中,后来虽然因江南省实施“强工工程”而调入荷塘乡担任副书记,但在提拔为乡长后,却因表现出色,又受到来自“一把手”的持续压制,这些难以承受之重,因为“苦其心志”的重要作用,最后都化作周士毅成长经历中的宝贵精神财富,使他一步步地走向成熟与坚毅。 二是表述人生理念。在创作过程中,笔者着意突出了人生应该怀抱“梦想”的深刻感悟,譬如在作品里,周士毅无论是在庙山林场还是在荷塘乡,即使是处在人生的不如意阶段,他对未来都始终怀抱着不灭的梦想,也正是因为这份坚持与执着,他最终才得以走出困境,走向成功。此外,为了提高作品的思想张力,笔者不仅在书中阐述了“从政规则”、“官场伦理”、“为官智慧”以及“企管要点”,还将其他一些人生理念适时融入到作品之中,笔者希望以此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三是研究性格源流。几乎是所有小说的著作者都离不开描写人性,只是他们选择的角度,表现的方式,探讨的深度各不相同而已。笔者早年曾对人的性格做过较长时间的专题研究,并对“性格的来源”、“性格的表现”与“性格的优化”形成了八万余字的研究成果。这次创作《破网》,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人性的描写,因此,那些闲置已久的关于人性研究的心得,就自然而然地派上了用场。在作品中,笔者以一个不太大的篇幅,将性格研究的主要观点巧妙地融于其中,从而使以前的研究成果得以接受读者的审视。 四是思考“三农”工作。笔者之所以钟情于描述“三农”工作,是因为“三农”工作既关乎国家政权基础,也牵涉国计民生大事。笔者知道,在我国近四万个乡镇里,有为数甚巨的乡镇领导在围绕农村、农业和农民殚精竭虑开展工作。其间,他们既有细腻的思想感情,也有复杂的思想斗争;既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也建立了不朽的业绩,而笔者因为在乡镇副书记、乡长和书记等岗位上工作过七年,不仅对乡镇工作过往怀有深深的眷念,也熟知“三农”工作的秘辛与乡镇领导的心路,因此觉得自己有责任将其介绍给读者。在作品中,笔者不仅描述了一批乡镇领导的工作状况与精神世界,还追溯了“三农”工作的历史进程,表述其已经发生和或将发生的巨大变化。 历经了二十二个月的情感跋涉,《破网》以及述写周士毅到枫岚乡担任党委书记的续作终于相继脱稿了,笔者先前的创作立意,也因之有了一个看得见的成果。 为了有助于提高作品的可读性,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原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朱向前先生,广东人民出版社的钟永宁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的游道勤总编以及笔者的多位文友,他们都对拙作的修改提出了许多高屋建瓴的指导性意见。 尤需提及的是,承蒙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姚雪雪社长与编辑室杨旭副主任对拙作的总体认可,才使这部习作得以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顺利出版。为了使拙作不负读者厚爱,张诗思老师与何丹老师对这部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花费了不少的心血,出版社的多位领导与编辑对拙作也都给以了多方面的关爱,作为责任编辑的杨旭副主任更是亲自为拙作进行全过程的严谨把关,因此种种,笔者这才圆了发端于青年时期的文学梦。在此,笔者谨对上述各位所提供的宝贵帮助致以诚挚而深切的谢意! 当《破网》行将付梓时,笔者回首往事,心里不禁涌现出许多温馨的回忆,现借《破网》出版之机,笔者谨以无比虔诚的心情,向给我人生以重要提携与重大关照的原中共宜春地委委员、丰城市委书记周展南先生,致以深切的缅怀与崇高的敬意!并向在我人生道路上次第给我以不同关怀的诸多领导与朋友,乃至于往日相知相契的诸多同事,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作者 2017年6月26日夜写于宜春市宜人华府 书评(媒体评论) 《破网》及其行将出版的续作,堪称真切而深入地反映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乡镇生活姊妹篇,作品既生动描绘了乡官、乡事、乡情,又敏锐剖析了人性、人心、人生,线索多维,内容丰富,是一组典型的现实题材长篇小说。 作者以扎实的生活阅历和深切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在努力呈现19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历史风貌的同时,既艺术化地表达了对“三农”问题的独特思考,又充满激情地塑造了主人公的鲜明形象。掩卷之余,令人沉浸在作者的理想化抒情与现实性叙事的张力场中,有三分纠结,有三分缅怀,更有三分神往…… ——朱向前(原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多届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评委)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