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日勒图著的《断裂》大胆运用内心独白、多视角叙述和象征隐喻等传统技巧,同时采用对位式结构、时序颠倒等现代手法,在故事的大背景下,巧妙地切入了蒙古草原的壮美风景,以及当时蒙古人的生活习俗、民俗风貌、宗教信仰、饲养五畜、狩猎练兵等知识,并回溯了蒙古祖先的历史及渊源。
| 书名 | 断裂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格日勒图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格日勒图著的《断裂》大胆运用内心独白、多视角叙述和象征隐喻等传统技巧,同时采用对位式结构、时序颠倒等现代手法,在故事的大背景下,巧妙地切入了蒙古草原的壮美风景,以及当时蒙古人的生活习俗、民俗风貌、宗教信仰、饲养五畜、狩猎练兵等知识,并回溯了蒙古祖先的历史及渊源。 内容推荐 格日勒图著的《断裂》以科尔沁部首领奥巴洪台吉的一生为主线,演绎了生活在十七世纪的蒙古族各部与后金、明朝鼎力抗争的心酸史。北元和后金的博弈、蒙古贵族之间的纷争动乱、各阶层民众的爱恨离合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起伏的画卷。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一 温暖的春风吹醒了冬眠的科尔沁大地。辽阔的根切尔谷地上弥漫着淡青色雾霭。冰雪融化了,江河解冻了,青草冒出嫩芽,散发着微微清香。这是公元一六二三年农历四月初的一个晴朗寂静的早晨。根切尔谷地北边的呼和希里犹如一条盘卧的巨龙。突然,阵阵蹄声打破寂静,戴着备色帽子和头盔的一支马队隐现在呼和希里山丘上。蹄声越来越响,骑马的人群也越来越清晰,清晰到可以辨认他们胯下的坐骑毛色,以及每个人的长相。这群人里,有佩戴箭筒臂上架猎鹰的,也有拎着布鲁棒身边跟随猎犬的。其中头戴金色头盔、肩挎硬木弓箭的中年男子格外显眼。他身材魁梧、面色古铜、鼻梁高挺,浅黄色的眼睛深嵌在眼窝中,如同一双鹰眼炯炯发光。他骑着一匹雪白的骏马,脚上的靴勒沾着野花的花粉,臂上的狍子皮护肘染着山鸡和野兔的血迹。这个神采奕奕、器宇不凡的男人正是科尔沁部首领奥巴洪台吉。他骑的骏马,胯骨突出,肋条有力,马头像剥了皮的兔子头,马腿犹如结实的黄羊腿。它像是被尾巴惊着了似的挣着马头左突右闪,时而又像矫健的野驴那样,用轻捷的四蹄轮流刨地。这匹骏马名日燕白,真是一匹能上天入地冯虚御风的良马神驹呀。 猎手们大呼小叫着来到山顶银白的宝格达山脚下聚集,只等狩猎长苏博岱管家发出号令。宝格达山一带禁止百姓狩猎,禁止砍伐林木,因此这附近林木茂密,灌木丛生,连饱食的大蛇都难以钻出林子。发源于宝格达山的归流河,顺着山涧涓涓流淌。去年冬天下了几场大雪,开春后融化的雪水,使河道更加饱满,水流更加丰盈。河岸两边,青草争相冒芽,远远地望去满眼都是娇嫩的绿色。 猎手们开始焚烧艾草和杜松。苏博岱管家来到他们中间,从箭筒取出一支箭,踩着马镫踮起身子,大声道:“开始狩猎!大家要严守狩猎规矩!严防意外失火!注意脚下的深沟浅壑!不可误射猎犬!”接着提高嗓门拖着长音用响亮的声音祝颂狩猎活动顺利: 后山的山梁 长满了金色的豆子 愿飞禽走兽吃到它们 天上繁星般数不尽 呼瑞,呼瑞,呼瑞! 南边的河滩 长满了珍贵的豆子 愿野生的生灵吃到它们 鲜艳花朵般开不败 呼瑞,呼瑞,呼瑞! 大家呼应着他的祝颂,齐声呐喊:“呼瑞,呼瑞,呼瑞!” 围猎开始了。猎手们跨上马背,放出猎犬和猎鹰,刹那间蹄声震耳,尘土飞扬,人喊马嘶不绝于耳,猎犬穿梭奔跑,猎鹰低空盘旋。狡猾的野狼和狐狸闻风而逃,惊吓的黄羊慌不择路,胆小的兔子躲避猎人的追撵东窜西逃。奥巴洪台吉轻扯马缰,任由坐骑缓步慢行。突然,一只大兔被追撵得无路可逃,窜到他的前方,低空盘旋的猎鹰冲着它扎下去扑了空。奥巴洪台吉立即拉弓引箭,兔子弹到几庹远处中箭了,肚皮朝上蹬腿挣扎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儿翻身下马,跑到中箭的兔子跟前,提着它向奥巴洪台吉颠颠跑来。 奥巴洪台吉面带喜色地说:“把箭还给我,猎物归你了,回家熬一锅热汤喝吧。”边说边接过沾着血迹的箭,抽出佩刀割断兔尾掖进了衣带。狩猎规矩中,猎到兔子野鸡等小兽,猎物归捕猎手;猎到狍子、鹿、野猪、狐狸、狼等大兽,皮毛头蹄归捕猎手,兽肉大家一起分享食用。倘若出现争猎物的情况,也有解决的办法——把猎物挂在百步远的树权上,谁射中归谁,谁都射不中,就把猎物送给附近的儿童或老人。(P1-3) 序言 “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和“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程”的成果陆续和读者见面了。这是值得加以庆贺的事情。因为,这一工程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的内蒙古担当,更是对文学内容建设的草原奉献! 在那远古蛮荒的曾经年代里,不知如何称呼的一群群人在中国北方的大地山林间穿梭奔跑,维持着生命的存延。慢慢地,他们繁衍起来并开始有各自专属的族称,然后被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所驱使着,一个接一个地走出山林过起了迁徙游牧的生活。于是,茫茫的草原就变成了这些民族人群书写盛衰成败的出发地。挥舞着战刀和马鞭,匈奴人第一个出发了,紧接着是鲜卑人,然后是突厥人,再后是契丹人、女真人,之后是蒙古人,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踏着前人的足迹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如今,回首望去,他们奔腾而去的背影犹如一队队雁阵,穿过历史的天空渐渐远去…… 雁阵飞去,为的是回到温暖舒适的过冬地。而北方民族依次相续地奔腾前去,为的却是要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融汇对接。这是一个壮观的迁徙,时间从已知的公元前直到当今年代。虽然形式不同,内容也有所变化,但这种迁徙依然不停地进行着。岁月的尘埃一层又一层,迁徙的脚印一串又一串。于是,经历过沧桑的草原充满了关于他们的记忆。在草原的这个记忆中,有他们从蛮荒走向开化的跋涉经历;有他们从部落成长为民族的自豪情怀;有他们建立政权、制定制度、践行管理的丰富经历;有他们敬畏自然、顺应规律,按照草原大地显示给他们的生存方式游牧而生的悠悠牧歌;有他们按着游牧生活的存在形态创制而出的大步行走、高声歌唱、饮酒狂欢,豁达乐观而不失细腻典雅的风俗习惯;有他们担当使命,不畏牺牲,奋力完成中国版图的大统一和各民族人群生存需求间的无障碍对接的铿锵足迹;更有他们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达和生存内容的一次次转型与中原民族相识、相知,共同推进民族融合、一体认知、携手同步的历史体验;还有他们带着千古草原的生存经验,与古老祖国的各族兄弟同甘苦、共命运,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灿烂篇章的不朽奉献…… 承载着这些厚重而鲜活的记忆,草原唱着歌,跳着舞,夏天开着花,冬天飘着雪,一年又一年地走进了人类历史的二十一世纪。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节奏,草原和草原上的一切激情澎湃地日新月异的时候,我们在它从容的脚步下发现了如土厚重的这些记忆。于是,我们如开采珍贵的矿藏,轻轻掀去它上面的碎石杂草,拿起心灵的放大镜、显微镜以及各种分析仪,研究它积累千年的内容和意义。经过细心的研究,我们终于发现它就是草原文化,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它向世界昭示的核心理念是: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还有它留给往时岁月的悲壮忧伤的英雄主义遗风!这样,当世人以文化为各自形象,与世界握手相见时,内蒙古人也有了自己特有的形象符号——草原文化! 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是内容,而文学就是为这一需求提供产品的心灵劳作。因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世界才会光彩夺目。文学也应该是这样。所以,我们大力倡导内蒙古的作家们创作出“具有草原文化内涵、草原文化特点、草原文化气派”的优秀作品,以飨天下读者,并将其作为自治区重大的文学工程加以推动。如今,这一工程开始结果了,并将陆续结出新的果实落向读者大众之手。 在此,真诚地祝福这项工程的作品带着草的芬芳、奶的香甜、风的清爽和鸟的吟唱,向大地八方越走越远!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乌兰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