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康、雍、乾三代皇帝为何要建造如此庞大的皇家园林?原因很多,但初衷是“木兰秋狩”的需要。清朝皇帝每年秋天,都要到350公里外的“木兰围场”狩猎。承德处于京城与“木兰围场”的中途,为了方便大队人马休息,康熙决定在此建造避暑山庄,钦定七十二景。
(一)
令我惊异的是他怎么会选中了热河这块地方?此处活脱脱就是“中国地理形貌的缩影”,东南低,西北高,西北部多山峦,东南部平野上多河流湖泊,为此康熙定下的调子不是修什么宫、什么城,就是建个“山庄”。依山顺势,以朴拙的山村野趣为格调,保留自然原生态的精妙,然而再移天缩地,“招天下之美,藏古今之胜”。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89年,建成了一个中国占地最大的帝王宫苑,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形貌如中华成一统,名胜集全国于一园,文化融华夏五千年。
避暑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为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我步人山庄南部被称为七十二景第一景的丽正门,只见高悬着一块康熙书的匾额,上书四个遒劲有力、体丰骨劲、浑厚敦实的大字:避暑山庄。这块匾额,系用满、蒙、汉、藏、维五种文字组成。院内,两旁列着八旗的营旗。这组所谓的“前宫”,是清朝皇帝在避暑时处理朝政的地方。穿过宫殿群,后面是峰峦叠翠的山区和景色秀丽的湖区。“山中有湖,湖中有山”。北部尚有一片宽阔的草原,建着十多个蘑菇形的蒙古包,简直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缩影。山庄胜景,令我难忘。
碧波粼粼的塞湖有着迷人的魅力,尽管没有谁把这命名为山庄一景,可是,它是绿中之绿,好似镶嵌在翡翠画屏上的一颗晶莹的碧玉,光彩熠熠。
我沿着湖区散步,犹如置身于江南的西湖。山庄的上湖、下湖、澄湖、镜湖、如意湖组成的塞湖,紧相依聚,如银盘环抱十数岛屿,那是千翠竞秀、万景争艳的世界。从金山往北有一座木桥,原为“香远益清”的遗址,现有古松依然。
闻名的热河泉,就在澄湖的东北隅。泉自石隙流出,热气腾腾,清澈见底。这真让我大吃一惊,想不到如此著名的热河,竟然是比我家乡的草篓井大不了多少的泉眼,可它影响所及,却使几千平方米的湖面,经冬不冻,滋养出大片绿莹莹的荷叶,在九、十月间,依然鲜花盛开,争奇斗艳,香飘北国。
湖上的早晨是迷人的,轻纱笼罩的湖水温柔、清澈,朝霞似乎等不及水面上轻柔的白纱散尽,就把霞光倾注在湖中了。这时,水绿得像碧玉,霞红得像胭脂。碧玉般的绿和胭脂般的红,交融在一起。绿水,拥抱着红霞,胭脂尽情地在碧玉上流丹。当人们为这湖上的奇观陶醉时,太阳又把它的光芒射向湖面,微风乍起,细浪跳跃,搅起满湖碎金。当湖水恢复平静后,那乱真的倒影,把山庄的胜景摄进了湖中,于是,塞湖上出现了那奇妙的“水中天”了。
P2-3
沈裕慎的散文因富于哲理的思考,故耐读且发人深思;又因以优美文字书之,故清新隽永绐人以审美的愉悦。他的散文都不长,短的近干字,长的也仅二三干字,不论写入写景,都纤巧细致。匠心独具。道物有情,情真意切,读之如行云流水,明丽天然。书中有许多精辟的警句,诗情与哲理交融,使我常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劳有林,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驻香港记者站首席代表
……把游记写得如此轻松惬意,山山水水,在他心里,无限从容。
——梁长峨,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散文家)杂志、(华夏散文)杂志副主编
作家沈裕慎先生浸润游记文学30多年,畅怀寄意,不断感悟,不断出发,琼岛碧海、洞天石窟、名贤故里,微风古韵…东西南北,古住今来,心因山水而亮,文为神州荦系,对游记文学的创作难度,自是深有体会。他认为这种难度”来自現代声像传媒对自然和人文景观。几乎是密不透风的覆盖和裹挟,以及由此造成的观赏效果的解构与脱魅;但也与我们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状态息息相关,就是物质的壅塞、欲望的遮蔽、生存的挤压.以及历史与文化的重负,已无法像古人那样保持一种物我双全、‘天人合一’的浪漫境界,一种‘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审美情怀。”但在这种不可逆的时代大背景下,他依然选择做一个知难而进的勇者,心在山水,自然也就放达,冲击了物质的壅塞与欲望的遣蔽,冲刷出历历可见的文学浪花。
——杨秀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诗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女诗人
晚晴时光,花甲之年,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迈开双腿,走出熟悉的地方,走向新的环境,走进大自然,观赏风光,踏足不少地方。晚晴行旅,不仅饱了眼福,且对我的体能也是个锻炼和考验,好在我扛得住,仍游历在山水之间。旅途中,有快乐,有美好,有清新,也有郁闷,甚至还有尴尬……起起伏伏,不能预知,变化莫测,珍珠般点点滴滴,记述下来,变成游记,串起旅游的过程和经历。因为,旅途中的美,是滋养我生命的养料,是诱惑我不断出发的梦境。旅途中的感动,也赋予我笔下的文字以永不枯竭的美的源泉。
旅游,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时,外出旅游成了最时髦的选择。旅游热,催发了旅游经济、景观建设及地方美食的发扬光大。赏山玩水,彼时彼地,业已成为一门营生,一种产业,一番事业,同时,也激发了游记文学的创作热情,因为游记文学越来越受人们的喜欢。
一个人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就能在心中产生力量。别的不敢说,就凭我这些年来追求自己人生梦想这点韧劲来说,我觉得自己还能算得上是一个挺有思想、挺有品位、挺会生活的人。
我写游记文学已有三十多年了,寄情天地山水间的游记创作,是一个不断感悟的过程。因为我知道,在散文世界里,游记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品种,古人喜欢留墨于此,作为令人的我们,依然喜欢在此留墨。不过,同样是写游记,我们较之古人,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度。这种难度,固然来自现代音像传媒对自然和人文景观,几乎是密不透风的覆盖和裹挟,以及由此造成的观赏效果的解构与脱魅,但也与我们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状态,息息相关,就是物质的壅塞、欲望的遮蔽、生存的挤压,以及历史与文化的重负,已无法像古人那样,保持一种物我双全、“天人合一”的浪漫境界,一种“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审美情怀。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知难而进,坚持着游记散文的写作。
游记文学,在我国从古到今的文学园地是一大宝藏,林林总总,佳作如林。当然,真正成为游记的上乘之作,是不那么容易的,不仅需要作者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描摹山水景物的本领,更需要字间行间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意境。至此,几乎在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出现丫许多游记名篇,如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郦道元的《水经注》,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及徐霞客游记,等等,都是为人传颂的游记名篇,值得我们不断学习的佳作。
况且,记述山水游踪的文学游记作品,写得好写得深写出特点,那是很难的,而难就难在写出景致以外的感悟。比如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你可以写出“气象万千”、“渔歌互答”,却不见得写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超越山水景致的人生智慧,以及千古流传、引人深思的佳句,正是这位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笔下的魂魄。
我是一向主张多读大自然这本书的。“太史公游名山大川,故其文颇有奇气”,这个“奇气”,是日月精华,是山川灵秀,是浑朴的大块文章,是通旷清逸的神韵。中国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迈开双脚来认识祖国的大好河山,要比在课本上认识祖国广博得多,深刻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我眼里,行万里路有时比读万卷书更有益。凡尘里,背起行囊,我们出发,向着下一个目标,迎接新的思想和情感的又一次诞生。即使没有目标、漫无目的的行走,思想与隋感也会在不经意间等着你。行而思,应是我们的一种姿态,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地方,之所以成为旅游目的地,我想必有吸引人之所在。而那些地方去的人越多,越被客观化,那主观化的东西,也就越难进入。或是说,那些地方阅尽人间沧桑,态度是矜持的、冷静的,拒绝一切熙熙攘攘的集体观光,只是对那些孤独的行者,才悄悄地有些接纳。我呢,是深谙这一点的。退休之前,我趁外出工作或开会之余,也看过不少地方,因有人陪同,心中不安,匆匆忙忙,不过是走马观花而已。直到退休之后,为了圆少时之梦,我取自费自助游之形式。兴之所至,心之所至,优哉游哉,开始了真正的旅游,透过景色,思考入生,陆续写下了300多篇游记散文,林林总总百多万字,《风荷忆旅》选用了其中的一些作品,并对作品进行了修改。我的游记,记录了我的经历和感受,也许有一天成为攻略,指导驴友……
我写的这些游记散文,也许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深奥扑朔的词语修饰,也没有哀婉悲壮的戏剧冲突,但在这里,有一个心在山水间、痴情于生活之人的孜孜以求和真挚的情感,也是为了圆遍游神州之梦。我是想以此书的出版为一个新的起点,在未来的游记散文创作中有新的长进,新的收获。
岁月如河,人生如梦,当走过一程又一程的时候,也许收获的是鲜花与掌声;当走过葱茏岁月时,也许心里装得最多的是回忆;当漫步街头的时候,被眼前的繁华迷了双眼;当浮生一梦明白时,回头望过去,那过去的一切都是寂静,背后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思索与感悟。因为有了行旅之经历,才能见所未见,知所未知,启所未启。因此,只要我走得动,仍要出去走走,看看,去那些未曾涉足的山水名胜,再写出一些游记散文,出版一部多卷本的游记散文集来。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会努力去做。我会努力去谱写自己的“生命之歌”,我会为了这个梦想而去奋斗。
珍惜当下,快乐生活,实现梦想,少留遗憾……也许是对自己乃至亲友的最好嘉奖,也是对自己最好的问候与道别。老而不惑,老当益壮,足矣!世界很大,人生有限,别处风景,很美很美,想看看吗?就去旅游吧。在苍茫的旅途中,我们用眼睛和心灵去观察、阅读远方的世界。它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又一个灵动的故事。
由沈裕慎著的《风荷忆旅》是一本宣扬爱国情怀,传递正能量的游记作品集。作者以激越豪迈之情,隽永秀美之笔,状山水美景、风土人情,视野开阔,生动璀璨,流淌着作者对生养他的故土的挚爱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作者以丰富的素材,独特的视角,饱满的情感,对诸多风光胜迹和地方特色,作了较详尽的记叙,善妙语,重音韵,融知识、艺术、趣味、思想及地域特色于一体,无不张扬着视觉的震撼力与文学的冲击力,无不透露着作者所拥有文字的自信与自豪,散发着一股温馨的气韵,使全书之品质与品位相得益彰,别具气度,别见力度。
作品风格冼练沉雄,行文潇洒,叙事与抒情结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旷达幽远的意境,是部很有文学感染力,很接地气的游记作品,充满了现实生活的气息,语言质朴,文笔流畅,什色斑斓,精致华美,给人以知识的力量,以悦读的享受,以情感的交流,以真切的感悟,独具一格,雅俗共赏,值得一阅。
人生其实就像一场旅行,
旅行就是体味不同的人生。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就是一场盛大的旅行,
而日子就是路途中你经过的每一站风景,
或美丽,或温暖,或忧愁,或喜悦。
珍惜当下,快乐生活,实现梦想,少留遗憾……也许是对自己乃至亲友的最好嘉奖,也是对自己最好的问候与道别。老而不惑,老当益壮,足矣!世界很大,人生有限,别处风景,很美很美,想看看吗?就去旅游吧。在苍茫的旅途中,我们用眼睛和心灵去观察、阅读远方的世界。它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又一个灵动的故事。
《风荷忆旅》由沈裕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