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钧著的《孙敬良院士传记》以传记形式,翔实地记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液体火箭发动机、运载火箭总体和卫星工程专家孙敬良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旨在弘扬孙敬良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文化财产。
| 书名 | 孙敬良院士传记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曹海钧 |
| 出版社 | 中国宇航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曹海钧著的《孙敬良院士传记》以传记形式,翔实地记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液体火箭发动机、运载火箭总体和卫星工程专家孙敬良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旨在弘扬孙敬良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文化财产。 内容推荐 曹海钧著的《孙敬良院士传记》生动翔实地记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液体火箭发动机、运载火箭总体和卫星工程专家孙敬良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弘扬了孙敬良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于记载航天历史、传承航天精神、培育航天新人、促进航天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求学生涯 1.面壁十年图破壁 2.文科状元学理工 3.投笔从戎多面手 4.书山妙景勤为径 5.暴风骤雪迎考验 6.中尉党员留学生 7.领袖教导记心间 8.金质奖章擦肩过 9.毕业答辩终圆满 第二章 京华烟云 1.服从分配进航天 2.放弃总体转动力 3.白手起家巧计算 4.初出茅庐破难关 第三章 烈焰战士 1.顾全大局赴上海 2.技术民主结硕果 3.动乱年代战“红三” 第四章 风暴天地 1.协力会战“701” 2.八次连败陷困境 3.再战燃烧不稳定 4.科学春天定规划 5.“一箭三星”创奇迹 第五章 铸造辉煌 1.“长三”攻坚抑PoGo 2.“长四”涉险过难关 3.屡屡创新铸精品 4.发发成功传捷报 第六章 龙腾九天 1.“出塞一曲”抬龙头 2.“阳关三叠”挽狂澜 第七章 搏击长空 1.老树春深更著花 2.落花时节读华章 第八章 传承使命 1.壮岁旌旗拥万夫 2.自有千门万户声 3.众里寻他千百度 4.儿大相传书种在 5.东风夜放花千树 孙敬良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从孩提到青年,孙敬良一直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无论是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枪炮,还是抗美援朝的硝烟,都没有挡住他的求学之路。从私塾学到高校.从中国学到苏联,子日诗云的中华传统国学和震撼激昂的西洋交响乐在孙敬良的身上得以完美融合,统一成了他谦和儒雅的风度与舍我其谁的气魄。关外的白山黑水和异国的金顶红墙不仅成就了他严谨、博学的知识体系,同样造就了其敢于挑战、永不服输的性格特点。 1.面壁十年图破壁 1930年9月6日(农历庚午年七月十四),孙敬良出生在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朱由村的一个大家庭。据村史记载:明神宗万历年间,朱、由两姓由四川迁掖县立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朱由。巧合的是,神宗万历皇帝有两个孙子曾承继大统,君临天下,分别是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和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 “掖县”一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单)夜邑万户”,这里的“夜”通“掖”,据说“夜”字源于“东莱有日夜出”——夜里有太阳出现,至今在掖县还流传着这个美丽而吉祥的传说。 掖县西连内陆,北临内海,长久以来一直是莱地中心,从西汉到中华民国的两千多年间,有1800多年是上级行政区的治所所在。古代中国称周边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故又名莱夷。商朝时莱地称莱侯国,周朝为莱子国,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掖县为东莱郡治所,隋朝时有了莱州这个名字,明洪武元年(1368年)升莱州为府,为当时山东六府之一,中华民国废府留县,由省直辖。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掖县,正式更名为莱州市。 1986年夏天,56岁的孙敬良利用外出开会的机会,在时隔近半个世纪后第一次回到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站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46年前离家时那个对未知世界懵懵懂懂的孩子,记忆中炊烟袅袅的旧屋,慈母手中的一针一线,留下儿时足迹的沙滩,童年时期的学习生活经历……往事如电影般,一幕幕呈现在孙敬良的眼前。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的童年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孙敬良有四位伯父和一位叔父,父亲排行第五,一大家子人中有的做小生意,有的务农,正是“起于寒士,非阀阅衣冠之族”。孙敬良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虽说他是家中的长子,但是父母在生活上对他并不偏爱,在他5岁半时便早早地将他送进了私塾,开始了对他的启蒙教育。 私塾也叫私学、民学、书馆等,是由儒生、秀才等私人开办的学校,与“学在官府”相对,教学目标是培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贤达文人,教授的内容通常是传统国学的人文修养和经世致用的策论学问,包括以识字启蒙教育为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人文基础、生活修养方面的礼乐,以及展现个人文学水平的诗词歌赋等。 私塾的教学内容里没有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体音美等课程,只有政治课和语文课,这对一个5岁半的孩子来说是何等的枯燥;而传统儒生笃信“教不严,师之惰”的传道理念,秉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授业方法,这对一个5岁半的孩子而言是怎样的残酷。对先生传授的子日诗云,5岁半的孙敬良又哪能理解领会古圣先贤的微言大义,只能硬着头皮跟着大家摇头晃脑,死记硬背。尽管理解不了,但孙敬良在私塾中还是认得了不少字,听先生讲了许多古人之事,记住了一些子日诗云,迈出了修齐治平的第一步。 孙敬良6岁时祖上分家,虽然分到了几亩薄地,但要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还是比较困难,于是,父亲决定去东北闯荡做生意,而母亲、两个姐姐、一个弟弟还有孙敬良留守在家中。依靠父亲定期寄来的钱款和田地的收成,母亲将家里操持得井然有序。日子虽然清苦,但学业还可以继续,在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同时,课余时间拾草和摸螃蟹是孙敬良作为家庭长子的最主要职责和最大的快乐——草是家里生火做饭的燃料,螃蟹腌起来则是家里冬天的美味主菜。 田园的生活总是无忧无虑,充满了欢乐。夏天的傍晚,辛苦了一天的人们吃完晚饭,都来到村口的打谷场上吹海风纳凉。男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抽烟聊天,女人们嘴里说着话,眼睛盯着场上自己家的孩子,手里还不停地忙活着针线活。最开心的当属孩子们,在大人的缝隙里钻来窜去,到处奔跑,互相追逐打闹,偶尔被大人呵斥一句,又赶紧跑开,整个打谷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正如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描写的那样:“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P6-8 序言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片反《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后记 敲击完键盘上的最后一个按键,我擦了擦依然湿润的眼角,不知道已经有多少次了,我被自己写下的文字感动得泪流不止。与其说我是在为孙敬良院士编写传记,倒不如说是在重温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学习老一辈的航天精神更加贴切。 2015年3月,组织上安排我为孙院士编写传记。接到任务,我喜忧参半。喜的是:走近院士,近距离向功勋卓著的老前辈请教学习,实在是机遇难得,而且从我个人的工作经历上讲,应该有信心承担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加入航天队伍,参加过第二代返回式卫星的研制,亲身经历了孙院士扭转乾坤的三次“龙抬头”,后来又先后从事孙院士亲手缔造的两个型号运载火箭后续的研制工作以及卫星研制的管理工作,算是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写起来应该可以事半功倍;忧的是:我是数学系的本科和通信专业的硕士,写作方面没有受过系统训练,文字功底属业余爱好者水平,才疏学浅,怕难堪此重任,不能将孙院士一生众多精彩纷呈的篇章完美地记述出来,流传后世。 无论如何,既然干了,就要干好。一年来,我遇到了爱人住院、工作冲突等多种困难,但一直殚精竭虑,全力以赴。幸不辱命,在众多关心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孙敬良院士传记》的编写工作。 编写工作完成后,我不但没有松口气的感觉,反而越加担心。由于水平有限,总担心没有将孙院士人生最精彩的部分记述完整,没有将孙院士的形象刻画丰满,担心挂一漏万,留下遗憾。但力有不逮,无法再深入挖掘、进一步塑造,只能就此止笔。 作为《孙敬良院士传记》的作者,首先,我最要感谢的是传主孙敬良院士。孙院士以85岁的高龄,言传口述,亲自向我讲述了他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给我提供了翔实准确的第一手素材,为我的编写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传记初稿写出来后,孙院士又亲自把关审稿,确保传记尊重历史,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在传记的整个编写过程中,孙院士“严慎细实”的态度和花费的心血,丝毫不亚于他担纲领衔的任何一个航天大Z-程。在传记的编写过程中,同孙院士本人的不断接触使我获益匪浅,在孙院士身上学到的东西将使我终生受益。 感谢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第三任总指挥翁伟樑研究员。翁总亲自主抓《孙敬良院士传记》的编写工作,同时从亲历者的角度,向我提供了长征四号A型运载火箭和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两个型号研制及发射过程中大量翔实的资料。在传记初稿完成后,翁总又认真审查,提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作为长期跟随孙院士南征北战几十年的前辈,翁总为传记的辛勤付出,体现了他个人对孙院士的真挚感情,也保证了《孙敬良院士传记》编写工作的顺利推进。 感谢当年跟随孙院士一起战斗的徐信华、韩振宇、郑秀琴等各位老专家。各位老专家都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为了《孙敬良院士传记》的编写工作,他们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书籍,讲述了当年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甚至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动笔编写回忆的文字材料,为《孙敬良院士传记》的编写工作尽心尽力。他们对孙院士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情令我感动,孙院士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感谢上海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尤祖光所长、王乃雯书记和顾芬芳副书记。三位领导全力支持《孙敬良院士传记》的编写工作,合理调配安排我的本职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我的写作时间。感谢一直以来和我一起并肩战斗的三位战友:王颖、梁慧芝、邱炳祥。我的战友们主动承担了业务战线的所有工作,加班加点义无反顾,确保了我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孙敬良院士传记》的编写工作中。感谢上海航天局办公室科技委工作处蒋锋副处长承担了《孙敬良院士传记》全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以及传记编写的组织保障工作;感谢缪逸珺、潘佳音两位同事为《孙敬良院士传记》所做的前期工作;感谢中国宇航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张铁钧副总经理和黄莘编辑为《孙敬良院士传记》付出的辛勤劳动。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爱人。在我编写《孙敬良院士传记》的一年时间里,她全力照顾家庭和孩子,为我解决后顾之忧,支持我的写作工作。特别是在她生病住院及在家休养的日子里,仍不时提醒已经请假脱产照顾她的我,要及时构思打腹稿。我多次不解地问她:“你与孙院士素昧平生,为何如此积极?”她笑而不答,仍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一如既往地督促。直到《孙敬良院士传记》全稿完成,我再问同样的问题,这次她回答了:“我是牟平的。” 释然。 衷心感谢22年来与我风雨同舟的爱人:尹岩。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