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儿童偏差行为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梁培勇//张如颖//薛惠琪//李筱蓉//陈韵如等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由梁培勇、张如颖、薛惠琪、李筱蓉、陈韵如等著的《儿童偏差行为》是一本以介绍儿童偏差行为为主要内容的专业书籍,作者是在儿童行为方面有着丰富儿童心理知识的临床心理医生和专业研究人员,对儿童的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焦虑症、强迫症及相关障碍症、选择性缄默症与分离焦虑症、忧郁症、自闭症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解说,而且案例生动、详实,语言浅显易懂,是一本专业人员和普通大众读者都适合的心理科普读物,有很好的社会价值及传播意义。

内容推荐

由梁培勇、张如颖、薛惠琪、李筱蓉、陈韵如等著的《儿童偏差行为》首先说明“偏差行为”和“问题”的概念,提醒成人在判断孩子是否有偏差行为时应该注意的理念,再分别介绍常见的各种儿童偏差行为,诸如“注意力不足/多动症”“行为规范障碍症”“对立反抗症”“焦虑症”“强迫症及相关障碍症”“分离焦虑症”“选择性缄默症”“创伤及压力相关障碍症”“忧郁症”“双相情绪及其相关障碍症”“自闭症类群障碍症”“智能发展障碍症”“沟通障碍症与特定的学习障碍症”“喂食及饮食障碍症”和“儿童虐待与疏忽”等。

目录

第一章 偏差行为概说

第二章 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 偏差行为的危险因子

第四章 衡鉴与诊断

第五章 注意力不足/多动症

第六章 行为规范障碍与对立反抗症

第七章 焦虑症、强迫症及相关障碍症

第八章 选择性缄默症与分离焦虑症

第九章 创伤及压力相关障碍症

第十章 忧郁症和双相情绪及其相关障碍症

第十一章 自闭症类群障碍症

第十二章 智能发展障碍症

第十三章 沟通障碍症与特定的学习障碍症

第十四章 喂食及饮食障碍症

第十五章 儿童虐待与疏忽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痛苦和不舒服

第一种判断的向度是“个体本身觉得痛苦、不舒服”。身体因为生病所造成的痛苦,相信大家都会一致同意这种状态是不舒服的,所以需要加以改变;根据这种逻辑,当个体出现心理生病(偏差行为)的情况时,应该也会出现不舒服的感觉。例如许多偏差行为的症状是紧张、焦虑、害怕或总是不由自主地忧郁哭泣,毋庸置疑地我们都会假定这些的确都会让个体感受到不舒服。然而,有些偏差行为的类别,例如行为规范障碍症(Conduct Disorder),通常是造成别人的不舒服,而且自己不但不会觉得不舒服,反而还会从中获得快乐的感觉。因此,只注意到当事人本身的感觉是否痛苦或不舒服,并不足以涵盖所有的偏差行为类型。

另一方面,心理上不舒服或痛苦是相当主观的感觉,未必像身体生病般有比较客观的指标评估(例如细菌或病毒的存在),因此很容易伪装;或者因为个体本身的容忍度不同,而有主观上的差异,因此很难找出确切的客观标准可以遵循。

二、失能

第二种判断的向度是个体失去某种或某些诸如人际互动、情绪表达或认知记忆等心智能力。一般来说,若是诸如心脏或肾脏等身体某些器官失去其应有的运作功能,通常都会让个体觉得不舒服,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例子。不过此处强调的是,假设没有遗传基因、神经系统运作或各种身体器官等生物方面(biologically)的问题,但个体却失去其应有的某些心智能力。例如有些自闭症类群障碍症(Autism Spectram Disorders,请参阅第十一章)的孩子外表看起来和一般孩子无异,但他们却无法合宜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当然,上述所谓“假设没有生物方面的问题”,有可能是目前的科学技术还找不出来,而非真的没有生物方面的问题。此外,心智能力的表现也常常会因为个体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伪装做假,例如犯法之后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有些被告会假装失去某种心智能力。

三、违背社会规范

是否“违背社会规范”(violation of social norm)是第三种判断的向度。所谓的社会规范不一定是指成文的法律,也包括风俗、习惯或者价值观,其形成的过程通常很缓慢,但是一旦成为社会规范也不容易产生变动。因此,在相同的时空环境下,当某人表现出违背此环境所设定的社会规范的行为时,通常都会遭到异样的眼光,仿佛大家都觉得某人真的是有偏差行为的人。然而,如果此社会规范是亘古不变的准则,如此的想法大致不会有什么差错,但是社会规范却往往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在过去资讯交换流通并非顺畅的时代,相同时空环境下的社会规范并不会有很大的变动,但是现代社会被称之为资讯流通快速的3c时代,可以想象所谓的社会规范也会受到许多挑战,甚至产生社会规范本质上的变化,此时要用哪一种社会规范来判断呢?换句话说,某种行为在甲社会的规范下会被认为是偏差行为,但是到了乙社会,因为规范的标准不同,反而不被认为是偏差行为了。

另一方面,时间轨迹所形成的社会变迁也会使不同时代的社会规范有所不同。想想看,在50年前,男生留长发、戴耳环会被一般人认为如何呢?婆婆成长于物资不是很丰盛的战争年代,看见成长于战后物资丰饶的媳妇不想牺牲身材而将剩菜倒掉,心里对媳妇的看法会是如何呢?此外,地域之间的隔阂也会使不同地区的社会规范有所差异;社会化过程中对两性的要求准则差异,也会造成性别规范的不同;不同场合也会有各自运作的规矩,又该以何种为主判断呢?更何况还会有文化之间的差异,甚至相同社会下的次文化差异。凡此种种现象都是在强调社会规范本身的相对性,也因为这个相对性,让“违背社会规范”的观点无法成为判断的唯一准则。

P3-5

序言

当年决定以“儿童临床心理学”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志业之后,一直希望让后学者不要像自己一样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地摸索。在此愿心的督促下,集合了一些和笔者有缘分的临床心理师,一起在2004年合作出版了本书的第一版。5年后,笔者有感于儿童偏差行为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资料日益丰富,内容应该要再进一步强化和补充,因而在上述的愿心持续召唤下,原班人马于2009年出版了本书的第二版。2013年5月,由美国精神医学会所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问世,因为DSM是本书相当重要的诊断系统依据,然而此次DSM-V的修改幅度相当大,笔者为了配合世界潮流的改变,以及让台湾的儿童临床心理学知识能够不落人后,因此又积极要求作者们以新的DSM-V为基础修订各章的内容。非常感激本书的作者群在各自忙碌于临床实务工作或博士班课业时,还要忍受笔者经常性的催稿,不负所托地完成使命。

这本书分成两大部分,首先是和儿童偏差行为有关的观念,包括偏差行为的定义、心理病理、危险因子、衡鉴和诊断系统等基础知识与经验分享;然后再分别介绍各种台湾比较常见的儿童和青少年偏差行为。我们希望借由文章中案例的呈现,配合相关的资料让读者了解各种偏差行为的现象,以及可能处理的方向。对于熟悉医疗系统诊断类别的心理师而言,相信不但可以温故知新,还能够当成案头上的参考书;对于熟悉教育诊断类别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则非常希望能够让大家从中思考“医疗诊断系统”和“特殊教育诊断系统”的优缺点,并能够截长补短地在实际的教育第一线工作上发挥。

本书第三版完稿的时间,适逢引领我走入此领域的恩师台湾大学心理系程小危博士逝世20周年;谨以此书怀念当年与程老师相处和学习的时光!

梁培勇

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教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3:12:12